现代女装之源(1920年代中西方女装比较)

现代女装之源(1920年代中西方女装比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楠 编
图书标签:
  • 女装史
  • 时尚史
  • 20世纪女装
  • 西方时尚
  • 中国女装
  • 文化比较
  • 服装设计
  • 社会文化
  • 现代主义
  • 装饰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
ISBN:9787506491891
商品编码:1028051907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2-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现代女装之源(1920年代中西方女装比较)
  • 作者:李楠
  • 定价:45
  • 出版社:中国纺织
  • ISBN号:978750649189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2-11-01
  • 印刷时间:2012-1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52
  • 字数:239千字

编辑推荐语

《现代女装之源(1920年代中西方女装比较)》选取了1920年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从多重视角出发,运用平行式与跨文化比较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和解读了中西方女装的异同及其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就女装现代化进程中的四个主要问题,即:女性身体解放、从重装到轻装的转型、消除女性的社会差异、解放繁重手工劳动问题,从社会文化理念、服装功能意识及女装形态结构等角度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并得出结论:1920年代西方女装进入现代化阶段,而中国女装则开始向现代化起步。在深入分析中西女装时代特征的同时,李楠还对中国女装设计进行了理性反思,并引发了对当代服装文化和服装设计所应有的文化自觉。

内容提要

1920年代是中西双方碰撞交流的重要时期。当时的中国处于由近代向 现代的过渡期,而西方正是现代艺术的兴盛期。前者成为中国女装变革的 重要契机,后者则具备了现代女装产生的时代空气。那么,现代女装是如 何产生的?如何理解中西方女装共同的现代化诉求?《现代女装之源(1920 年代中西方女装比较)》运用从1920年代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对服装形态 构成、功能意识及着装观念方面的比较,本书探索出中西方女装的共通性 。同时选择了女装现代化进程的四个课题:对女性的身体解放问题;服装 从重装到轻装的转型问题;排除女装的社会性差别问题;解放繁重手工劳 动问题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1920年代西方女装实现现代化,中国女装 则开始向现代化起步。
     《现代女装之源(1920年代中西方女装比较)》有助于读者去思索不失 普遍性的现代设计法则。我们发现,一百年前所实践过的这些样式,对今 天的影响依然深远。设计如何避免过度浪费人力?设计如何消除社会等级 差?设计如何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前提依然摆在当今的设计师面前,需要不 断思索。研究现代女装,认识它的原型,有助于**的设计师宏观地审视 设计对象,勇于推陈出新,增强自己的设计发展观。本书由李楠著。
    

作者简介

李楠,祖籍山东潍坊,先后就读于北京服装学院服装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服系,获得博士学位。期间,曾于2006年赴巴黎研究深造。现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主要从事服装教学和学术研究。近年来发表服装设计与理论的学术论文20余篇,目前负责1项部级课题,1项院级课题。

目录

绪论
一、1920年代的中西方女装
二、1920年代的中西方现代女装
**章 1920年代的历史背景
**节 社会转型期
一、和平与动荡的西方
二、西风东渐下的中国
三、国际语境——中西方文化交流加速
第二节 文化思潮转型期
一、关于“现代性”
二、女性主义理论的视角
三、受西方影响的中国思潮——五四新文化运动
第三节 现代设计的兴盛期
一、装饰艺术运动
二、现代主义运动
三、西方艺术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节 现代生活方式的形成期
一、新的科学技术
二、新的流行媒介
三、新的生活方式
第二章 1920年代的女装
**节 1920年代的西方女装
一、以直线构成为中心的各种外形
二、从男式女服到夏奈尔套装
三、现代运动休闲装的形成
四、**时装**次鼎盛期
第二节 1920年代的中国女装
一、文明新装
二、新式旗袍
三、女着男装
四、洋装热潮
五、女装发展的不均衡
第三节 中西方共同的现代化诉求
一、模仿男装
二、“裸露”意识
三、以裤代裙
四、由繁转简
五、从服装到“时装”
第三章 现代女装的形成
**节 身体的解放
一、西方女性的身体解放
二、中国女性的身体解放
第二节 从重装到轻装
一、西方女装从“重”到“轻”
二、中国女装从“宽”到“窄”
第三节 排除古典女装的社会性差异
一、打破等级观念
二、消除性别差异
第四节 现代女装的形成
一、西方女装实现现代化
二、中国女装向现代化起步
三、现代女装的思想基础——人本主义和实用主义
第四章 现代女装的发展
**节 时代意义
一、中国与西方的交汇点
二、传统与现代的分水岭
第二节 新的审美观
一、西方的审美思想
二、中国的审美意趣
第三节 女装产业
一、西方的定制与成衣
二、中国女装的产业现象
第四节 现代女装服饰文化的发展
一、礼服
二、套装
三、运动装
四、便服
第五节 反思中国女装的设计问题
一、传统服饰文化的丢失
二、现代女装的全球同质化现象
三、传统服饰文化在**的*新与再生
结语 1920年代中西方女装
参考文献
附录 1920年代西方代表性女装设计与纸样参考
后记


现代女装之源(1920年代中西方女装比较)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20世纪20年代全球女性服饰变迁的专业学术著作。它不满足于对服装史进行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聚焦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咆哮的二十年代”,剖析了在社会剧变、经济繁荣与女性解放思潮共同推动下,西方女装如何完成从古典向现代的彻底转型,并考察了这种转型对同期中国服饰文化所产生的复杂影响与独特回应。 本书的研究视野宏大而细致,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服装的社会学意义、技术创新、美学思潮等多个维度。 --- 第一部分:西方现代性的熔炉——1920年代西方女装的革命 本部分是全书的理论基石,详细解构了1920年代西方女装(主要聚焦于法国、美国和英国)如何从“旧世界”的束缚中挣脱,塑造出“新女性”的视觉形象。 第一章:战后社会结构的重塑与服饰的解放 本书首先追溯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社会结构,特别是女性角色的深刻影响。战争期间女性大量进入工厂和社会公共领域,对传统束缚性服装的需求急剧下降。战后,这种实用主义的需求并未消失,反而与追求享乐的“爵士时代”精神相结合,催生了对舒适、轻便和动态服饰的渴求。 从束身到直筒:躯体语言的转变。 详细分析了束腰的彻底消亡,以及“Flapper”(飞来波女郎)标志性的直筒、低腰连衣裙的结构特点。重点探讨了这种廓形如何模糊了传统的性别界限,赋予女性身体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不再以强调沙漏型身材为首要目标。 裙长与社会道德的博弈。 考察了裙摆从及踝到膝盖上方的惊人跃升,不仅仅是美学选择,更是女性对自身身体自主权的一次公开宣告。书中标注了不同年份裙长变化的社会背景,如禁酒令、夜生活文化的兴起等。 第二章:高定时装的民主化与设计师的“权力游戏” 1920年代是现代时装设计体系确立的关键时期。本书重点剖析了以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为代表的设计师如何利用新材料和新理念,颠覆了传统沙龙模式。 香奈儿的革命:针织面料与极简主义。 深入分析了香奈儿如何推广Jersey(平纹针织布)——原本用于男士内衣的面料——用于日常女装,强调其实用性、可清洗性和流动性。并对“小黑裙”(Little Black Dress)的出现及其文化意义进行了详尽的符号学解读。 巴黎与好莱坞的互动。 探讨了好莱坞电影工业对时装潮流的塑造力。明星如克拉拉·鲍(Clara Bow)和露易丝·布鲁克斯(Louise Brooks)的银幕形象如何迅速被大众模仿,以及电影服装设计如何成为国际时尚风向标的早期范例。 第三章:技术、材料与装饰的革新 本章侧重于技术进步如何服务于新的审美。 人造丝(Rayon)的普及与面料革命。 详细介绍了人造丝在这一时期的大规模生产对中产阶级女性可负担性的影响,使得“时尚”不再是贵族的专属。 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的渗透。 考察了Art Deco的几何抽象美学如何体现在刺绣、珠饰和服装印花上,特别是用于晚礼服和舞会服装,展现了对东方艺术和机械化速度的迷恋。 --- 第二部分:东方回应——1920年代中国女装的“新旧交替”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东方,探讨在西方思潮和本土文化张力下,中国女性服饰在这一特殊年代所经历的复杂转型过程,重点考察了上海、北京等主要都市的时尚景观。 第四章:旗袍的现代性重构:适应与本土化 本书认为,1920年代的中国女装并非简单地复制西方直筒装,而是在吸收西方廓形的基础上,完成了一次意义深远的本土化“再编码”,其中旗袍的演变最为关键。 从宽袍大袖到修身剪裁。 详细对比了清末立领长袍与1920年代初期旗袍在结构上的区别。重点分析了西式立体剪裁(如省道、垫肩的引入)如何被巧妙地融入传统旗袍的平面剪裁体系中,实现了既贴合身体曲线又保留传统韵味的平衡。 “摩登”与“传统”的并置。 考察了不同社会群体对旗袍的诠释差异。例如,女学生倾向于更简洁、实用的设计;而上层社会女性则可能在其上添加西式披肩或佩戴西式珠宝。 第五章:短发、新月眉与“新女性”的符号 服饰的改变必然伴随着身体的修饰。本章研究了发型、妆容与服装的整体协同作用。 “剪发”的社会意义。 深入分析了剪短发(如“波波头”的中国变体)对传统“身体完整性”观念的挑战,以及它如何成为女性追求独立和平等的最激进符号之一。 妆容的“西化”与“中国化”的拉锯。 分析了现代胭脂水粉(如口红)的使用,以及“新月眉”等特定眉形如何在西方几何美学影响下诞生,并与传统发髻或新式短发搭配出现。 第六章:中西合璧的“混搭”现象与服饰的地域差异 本章强调了1920年代中国时尚的多元性,驳斥了“一刀切”的现代服装史观。 都市与乡村的断层。 对比了上海作为“东方巴黎”的极度西化景象与内地城市保守的服饰形态。记录了在新式女学堂中,制服(常为中山装或改良马褂)如何成为一种中性的、现代的身份象征。 装饰性元素的跨文化借鉴。 分析了中国传统刺绣工艺如何在旗袍上与西方的几何图案进行对话,以及盘扣、滚边等传统元素如何在新廓形上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 结语:跨越海洋的时尚对话 本书最后总结了1920年代中西方女装的互动机制:西方通过工业化和商业化推动了廓形的解放,而中国则通过对廓形的借鉴,完成了文化身份的重塑。1920年代不仅是西方现代时装的开端,更是全球时尚观念第一次大规模碰撞与融合的试验场。本书通过对服饰细节的深挖,揭示了现代性在不同文化土壤上开出的独特之花。 本书特色: 大量一手史料的运用: 整合了当时的中英文时尚杂志、商业广告、社会风俗志。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服装设计史、社会人类学、性别研究和全球史的理论框架。 丰富的视觉材料支持: (此处应配有详细的图注说明,虽然文字无法展现,但内容写作风格暗示了对图例的依赖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于《现代女装之源(1920年代中西方女装比较)》这本书的期待,是源于我对历史与时尚结合的深深着迷。1920年代,这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创新的十年,也是现代女性形象开始初步形成的时期。西方女装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一次颠覆性的变革,从维多利亚时代的繁复严谨,转向了更加自由、随性、甚至带有某种叛逆精神的风格。我脑海中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那些著名的电影画面,女性们穿着短裙,戴着长长的项链,跳着查尔斯顿舞,那种奔放而自信的形象,深深地吸引着我。然而,更让我感到好奇的是,在东方,尤其是在中国,女性的着装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在西方现代服饰潮流的影响下,传统的中华服饰,比如旗袍,是如何被重新演绎和改良的?是全盘接受,还是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西方的设计理念?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图例,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风格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例如,当时中国女性的妆容、发型以及配饰,是否也与服装风格相呼应?这本书的比较性研究,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现代女装的“源头”并非单一的,而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产物,更是女性自我解放和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

评分

我最近在书店里偶然翻到这本《现代女装之源(1920年代中西方女装比较)》,当时就被它独特的选材和对比视角所吸引。1920年代,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充满爵士乐、电影明星和大胆创新的黄金时代。女性的身体,在那个时期仿佛被重新定义,从束缚中解脱出来,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自由。书的题目直接点明了“中西方比较”,这让我特别好奇。我们通常在谈论1920年代的西方时尚时,会想到赫本式的短发,宽松的直筒连衣裙,以及那种代表着新生和解放的“Flapper”风格。那么,同时期的中国女性,她们的着装又是什么样的呢?是被西方思潮的冲击而改变,还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书中会不会探讨旗袍在这段时期的演变?旗袍是否开始融入一些西方剪裁的元素?抑或是,西方女装的哪些方面,对当时的中国女性产生了影响?这种跨文化的对比,一定会揭示出许多我们之前未曾留意到的细节。我设想,书中或许会详细解析当时的流行面料、色彩、廓形,以及在这些服饰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时尚的书,更是一扇窥探那个特殊年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和女性意识觉醒的窗口。

评分

当我看到《现代女装之源(1920年代中西方女装比较)》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简直太对我的胃口了!我一直觉得,时尚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受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影响,而1920年代,恰恰是这样一个充满剧烈变革的时代。从西方来看,那是一个“咆哮的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感,女性开始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独立和自由。这种解放感,无疑会体现在她们的着装上,比如更短的裙子、更自由的剪裁、更简洁的风格,甚至是男性化的元素。而中国,虽然在政治和经济上经历了动荡,但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也在悄然发生。我特别好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女性的服装是如何发展演变的?书中是否会对比当时中国城市女性和乡村女性的着装差异?是否会深入探讨“新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这种形象是如何通过服饰来体现的?例如,当时的上海滩,作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女性的着装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这本书的“中西方比较”这一点,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现代女装的起源,以及那个时代女性自我表达的勇气和智慧。

评分

这本书《现代女装之源(1920年代中西方女装比较)》的名字,让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穿越历史的魔力。1920年代,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它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余波未平,也是新思潮涌动的黎明。女性在这个时期,似乎终于挣脱了长久以来的枷锁,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身份和自由。西方女装在这个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象着那些大胆剪短发、穿着宽松连衣裙、追求便捷与个性的女性形象。她们的服装,不仅仅是布料的堆砌,更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一种对自由的呐喊。然而,我更加好奇的是,在同一时期,远在东方的中国,女性的着装又呈现出怎样的景象?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描绘出,在西方现代时尚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是如何应对的?旗袍,这个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女装,在这段时间里又有哪些创新和变化?它是否开始借鉴西方的剪裁,还是依旧坚守着东方审美的韵味?我非常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如何用她们的服饰来表达自我,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里,书写属于自己的时尚篇章。这本书的“中西方比较”视角,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和理解现代女装的形成过程,以及那个时代女性的进步与觉醒。

评分

这本书,光看名字就让我产生了无限遐想。《现代女装之源(1920年代中西方女装比较)》,这个题目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时尚的演变,特别是近代女性服饰的变迁深感兴趣,而1920年代,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自由精神的时代,女性在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上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将东西方女装放在一起比较,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也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很好奇,在那个动荡的世界格局下,中国和西方女性的着装风格是如何在相互影响又各自独立地发展着?是丝绸与雪纺的碰撞,是旗袍的婉约与香奈儿的简洁的对话,还是传统审美与西方思潮的交织?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当时社会背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比如,西方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女性开始追求解放与独立,这是否直接体现在了她们剪短发、穿裤装、设计更便捷的服装上?而东方,特别是中国,又经历了怎样的社会变迁,这些又如何在女性的服饰上得到体现?我很期待书中能提供详实的史料和精美的插图,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时尚脉搏,理解现代女装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今天的。这不仅仅是对服装的审视,更是对时代精神和女性解放历程的一次深刻回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