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裝包括 :
ISBN | 書名 | 定價 |
9787508646534 | 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上 | 45.00 |
9787508646572 | 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下 | 45.00 |
編輯推薦
繼《激蕩三十年》之後,吳曉波溯流而上,《跌蕩一百年》書寫中國企業100年大起大落、是非變遷。
《跌蕩一百年》,瞭解中國百年崛起,一部不容錯過的史詩般作品。
中國圖書評論學會“2009年度十大圖書”之一
內容簡介
《跌蕩一百年》是繼《激蕩三十年》之後,吳曉波溯流而上,再寫中國企業100年。瞭解中國百年崛起,這是一部不容錯過的史詩般作品。上捲敘述1870~1937年的中國企業變革。作者希望從曆史中找到答案:當今中國企業傢的成長基因及精神素質是怎麼形成的?它是三十年的産物,還是應該放在一個更為悠長的曆史寬度中進行審視?在三十年乃至百年的中國進步史上,企業傢階層到底扮演瞭一個怎樣的角色?從曾國藩、李鴻章、盛宣懷、鄭觀應,到張謇、榮傢兄弟、孔宋傢族,尋找中國商業進步的血脈基因。作者從一個特殊角度記錄中國企業的發展曆史,既有文獻價值,又有生動故事……,洋溢著理想主義的光芒、英雄主義的魅力和浪漫主義的情懷!
下捲,重新梳理瞭1938~1977年的中國企業史和商業變革。作者按照編年體的形式記述瞭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直至中國改革開放時期之前40年的中國商業史。作者試圖在這些特定的曆史背景下探尋中國商業人物和企業的成長基因、精神素質以及發展脈搏。在悠長的曆史寬度中如何審視中國的商業發展?在百年的中國進步史上,企業傢階層到底扮演瞭一個怎樣的角色?
作者簡介
吳曉波
著名財經作傢,“藍獅子”財經圖書齣版人,上海交通大學、暨南大學EMBA課程教授,常年從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年度“中國青年領袖”。
主要齣版著作有:
《曆代經濟變革得失》(2013最新作品)
《浩蕩兩韆年:中國企業公元前7世紀—1869年》
《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
《跌蕩一百年:中國企業1870-1977》
《吳敬璉傳:一個中國經濟學傢的肖像》
《大敗局》
《大敗局Ⅱ》
其中《曆代經濟變革得失》被評為亞洲周刊2013年度十大好書(非小說類)和2013年度中國影響力圖書、《浩蕩兩韆年》被評為“2012讀書盛典年度影響力圖書”,《激蕩三十年》被評為 “2008年《新周刊》新銳榜之年度圖書”,《跌蕩一百年》被中國圖書評論學會評為“2009年度十大圖書”,《大敗局》被評為“影響中國商業界的二十本書”之一。
精彩書評
中國是19世紀以來,世界最重要的經濟新聞的産生地。吳曉波像一個勤奮的論文寫作者一樣,從堆滿曆史灰塵的報刊裏,尋找被遺忘的人物與紛爭,描繪瞭中國崛起的秘密。
——英國《金融時報》
關於中國企業種種不可思議的事跡,散布在漫長的曆史中。吳曉波花費數年時間,將它們一一拾起,把一段由感性、零碎、個人觀察組成的曆史進行瞭係統化的描述,在浩如煙海的陳舊信息中,梳理齣瞭曆史的脈絡。
——《南方周末》
在中國詭譎多變的商場裏,企業起起落落乃是常態,能經得起時間淬煉的企業必有值得稱道之處,然而外人對於中國企業的興衰常有霧裏看花之感。吳曉波的企業史作品無疑替我們開啓瞭一扇門,以一個又一個商業(公司)發展與掙紮的細節,道盡瞭中國企業所擁有的無限契機,以及在發展道路上的崎嶇。
——颱灣 《中國時報》
在今天的財經書市上從來不乏企業的傳記,但它們總過於和寫作對象接近,公正而審視的企業史著作依然匱乏。吳曉波的創作在很大程度上滿足瞭這一期待,他筆下的企業史能讓讀者獲得一種冷靜的激情。
——《21世紀經濟報道》
吳曉波把目光聚集在方興未艾的企業史上,他筆下寂寞韆年的男主角——企業傢粉墨登場後,企業史的概念得到瞭市場認可,而他的作品也成為瞭草莽英雄傳。
——《中國經營報》
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閤的科學分析,吳曉波掌握瞭一些切實的研究成果。也許再過數年,他能寫就類似於《追求卓越》、《從優秀到卓越》、《基業長青》的中國版商業“本紀”。
——《第一財經日報》
吳曉波以一種好奇者的單純撲入中國曆史變革的復雜曆程中,適時結閤當年的世界“風雲”,麵對中國遭遇的各種“氣候”,把握在各色“風雲”和“氣候”當中齣現的特定情境。他極具人文思辨,往往能迴歸人性本源進行解構,大浪淘沙,盡收眼底,興衰成敗,皆入囊中。
——《新京報》
目錄
前言:尋找一個“下落不明”的階層
第一部 1870-1910 留著“辮子”的洋務運動
1870 未死將生的時刻
企業史人物 太保赫德
1875 買辦救國
企業史人物 買辦世傢
1884 盛宣懷奪權
1894 狀元辦廠
企業史人物 一代“商父”
1900 國變中的商人
企業史人物 北方一周
1905 立憲急先鋒
第二部 1911-1927 惟一的“黃金年代”
1911 在革命的炮火中
企業史人物 百貨四子
1915 作為抵抗的商業
企業史人物 棉花天王
1919 廣場背後的人
1924 工商決裂
1927 悲劇之月
企業史人物 菊生印書
第三部 1928-1937 國傢主義的迴歸
1929 商人的抗爭
1932 救亡的經濟
企業史人物 費的眼睛
1935 大收編
企業史人物 嘉庚助學
1937 沉船與拯救
企業史人物 南洋兄弟
緻謝
人物索引
下捲
第四部 1938-1948:抗戰與掙紮
1938年:怪亂的“孤島”
【企業史人物】江村經濟
1941年:大後方
【企業史人物】李氏難題
1944年:此消彼長的中國
【企業史人物】定縣實驗
1945年:接收之亂
【企業史人物】
1948年:最後的“打虎”
第五部 1949-1958:沸騰的開局
1949年:兩陳馴滬
【企業史人物】相紙之父
1950年:改造的浪潮
【企業史人物】英東“走私”
1953年:“156工程”
【企業史人物】工廠798
1956年:“絕種”
1958年:趕英超美
第六部 1959-1977:以“革命”的名義
1959年:最苦難的三年
【企業史人物】單乾專傢
1964年:秘密的三綫
1966年:造反與浩劫
1972年:最後的冰期
1976年:轉摺的前夜
【緻謝】
人物索引
精彩書摘
1938年:怪亂的“孤島”
1938年的上海被稱為“孤島”,這是一個十分貼切的隱喻。
上海是當時世界上的第七大城市,人口僅次於柏林、倫敦、莫斯科、紐約、巴黎和東京。在1937年底的保衛戰中,城市遭到毀滅性的重創,美國曆史學傢魏斐德(FredericWakeman)在《上海歹土》一書中認定:“上海乃是二次大戰中第一個被摧毀的世界大都會。”據《申報年鑒》記載,當時有4998傢工廠、作坊的設備被毀壞,上海喪失瞭70%的工業能力。大量難民湧進隻有10平方英裏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緻使人口從150萬猛增到400萬,數萬無傢可歸者流落街頭。在最寒冷的鼕季,上海街頭發現瞭1.01萬具屍體。
自戰事爆發後,楊樹浦、閘北、滬西、南市一帶均被日軍占領,但黃浦江沿岸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卻遭包圍而還未被進占,市政之權仍操在租界的工部局手中。這一區域,對外交通保持暢通,對內交通也逐漸恢復,形成自由商業市場內貿進齣口完全自由,遂成一特殊的“孤島”,其範圍包括東至黃浦江,西至法華路(今新華路)、大西路(今延安西路),北至蘇州河,南至肇傢浜路的地區。著名的民國記者陶菊隱記錄道:“蘇州河一水之隔,一邊是炮聲震天,一邊是笙歌達旦,每當夜幕降臨,租界內徹夜通明的電炬,透過幽暗的夜空,與閘北的火光連成一片,映紅瞭半邊天。”這一狀況維持瞭四年之久。
就這樣,所有的人都被睏在一個“孤島”上。“島”的麵積隻有機槍子彈的射程那麼遠,而危機卻像東海般浩瀚可怖。整個上海城的日常生活都處於極其頹廢的狀態,即使是暫時掌握權力的那群人,也會感覺生活索然無味,根本不值得期待。所有的理想都顯得那麼的虛妄,隻有絕望纔是真實的。
在這麼一個充滿末世感的怪亂世界,每個人—包括企業傢們卻還不得不展開自己的生涯。
齣乎很多人的猜想,“孤島”時期的上海工商經濟並不是一片蕭條、滿目瘡痍,而竟有過一段空前的畸形繁榮時期。
就在炮火的硝煙還沒有散盡的時候,繁榮的幽靈居然在廢墟和屍體上很快復活。到1938年底,租界內恢復生産和新建的工廠總數達4700多傢,超過戰前兩倍以上,在1939年,又新設工廠1705傢。其中,傳統的紡織業復蘇最為迅猛。據布廠同業公會調查,至1939年,租界內新設織布、染織及手織廠823傢,新增布機2.3 2萬颱,日夜運轉每月可産棉布142萬匹,而工廠的利潤是戰前的兩到三倍。
這主要是源於下述原因:其一,人口激增,生活資料需求加大,消費品市場也就相應擴大;其二,人口集中又為租界工業提供瞭充足的廉價勞動力,從而有利於工業的復工生産,而生産規模的擴大,反過來又使原料市場得到刺激;其三,也是最特殊的一點,租界是中國東南沿海唯一的“非戰爭地帶”,人流和商流自然嚮這裏洶湧匯聚,從而激發齣彆樣的熱鬧。
租界是彈丸之地,所有生産的原料需外來,而所有製成的商品需外齣,因此其繁榮完全依賴亞洲乃至全球政局的變幻。
先看國民政府的態度。上海淪陷後,國民政府當即頒布瞭《禁運資敵物品條例》,將淪陷區貨物齣口“概以仇貨論”,對國統區物資運滬也予以嚴格限製。但是,這一政策很快轉嚮,因為大後方經濟需要租界工商運作的支持。首先,這裏是工業原料和設備進口的唯一閤法通道。其次,大後方經濟完全服務於戰爭,以重工業為主體,民生産業十分薄弱。張賽群在《上海“孤島”貿易研究》一書中指齣,到1941年前後,大後方人口已經由戰前的1.8 億急增到2.3 億,所需棉紗須有160萬枚紗錠開工生産,而實際運轉的紗錠最多時也隻有17.5 萬枚,每年缺少的棉紗和棉布分彆為12萬件和400萬匹,這些物資大都依賴上海方麵的供應。因而,國民政府不久便解釋稱,凡淪陷區內未受日方利用或控製之齣品,如上海租界區域內各國貨工廠之齣品不能算做日貨,仍應準其運銷各地。偏據重慶之後,國民政府仍然在上海專設國貨運輸管理處,主持貿易事宜,並繼續對租界供應外匯,繼續維持“孤島”的外匯交易,這使得進口商可以不受外匯配給的限製,自由進口緊缺物資以謀利。
日方對租界經濟的放鬆也齣於自己的需要。一方麵,中日開戰的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沒有爆發,日本仍與英美維持著外交關係,所以對租界不敢公然攻擊;另一方麵,日本經濟也需要上海“孤島”的支援。日本是一個戰爭資源基本不能自給的國傢,其重工業所需的石油、鐵砂、銅等全數依賴進口,即使棉花、木漿、硫酸等工業原料也大多需要進口。在這種情形下,上海“孤島”成為日本獲取、轉運戰略物資以及套取外匯的中轉市場。日軍對租界實行的是“和平封鎖”,即隻禁止中國船舶的海上交通運輸,對第三國船隻雖時有阻攔,但並不完全禁止進齣。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進齣上海港的輪船噸位中有將近六成屬於中日以外的第三國。當然,日本人也知道其中有相當部分是掛著外國國旗的中國船隻。
“孤島”還成為歐美各國在遠東地區的商品交易中心。進入30年代中期之後,隨著歐洲局勢的緊張,各國均在某種程度上對進齣口貿易實行瞭統製政策,敵對國之間更是開展瞭經濟戰。特彆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對英國海上運輸綫處處加以破壞,而且對中立國船隻進入英倫三島進行嚴密封鎖。相應地,英法集團及北歐諸國也對德國進行瞭貿易封鎖或限製。在這種博弈中,英國將上海當成瞭原材料和動物産品的市場來源。而德國也藉道西伯利亞鐵路,將顔料藥品、五金機械、化學産品等商品運送到滬,以換取其急需物資。
正是因為這種微妙而獨特的因緣際會,“孤島”被容忍存在。就在中日開戰後的1937年底,各歐美輪船已經恢復瞭南北洋和長江航綫的航運,到第二年的6月,上海重開至倫敦、馬賽等歐洲城市的直達班輪,至10月基本恢復至戰前水平,國內航綫也相繼重新開通。上海很快恢復瞭全國貿易中心的地位。據硃斯煌主編的《民國經濟史》記載:在進口方麵,1937年的進口總值為5.08億元,1938年因戰爭降至3.7 6億元,但隨即很快大幅度迴升,其後三年分彆達到14億元、29.7 6億元和34.1 億元;齣口的數字也類似,1937年為4.04億元,1938年降至2.2 2億元,其後三年上升為3.9 2億元、13.6 7億元和19.2 9億元。戰後齣口在全國所占比重已高於戰前。在1942年之前,英美兩國在上海租界區的投資占它們在華投資總額的72.6 %和64.9 %。
“孤島”經濟的復蘇速度是驚人的。1938年1月,租界內各工廠的雇工為3.1 9萬人,到4月就增到13.07萬人,到年底更增到23萬人。大大小小的針織廠、麵粉廠日夜加班,仍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利潤因而高得嚇人。以針織業為例,綫襪的利潤為37.2 %,絲襪為43.4 %,羊毛襪為62.6 %,衛生衫為79.2 %,羊毛衫為54%。這種高額的工業利潤為各企業帶來瞭大量的盈餘。以榮傢為例,在租界內有申新二、九廠兩傢紡織廠和福新二、七、八廠三傢麵粉廠,其贏利遠遠超過戰前,僅申新九廠一傢在1939年的贏利就高達1000萬元,榮傢一舉償清戰前所有巨額積欠,榮德生還在1939年發起組織廣新銀公司,投入銀行業務,成為滬上名副其實的巨富。當時的一項調查錶明,由於“孤島”時期各行業新設工廠增加,所需機器數量十分可觀。加上外匯暴縮,外國機器價格太高,各廠不勝負擔,於是原來嚮國外進口機器的企業無不改用國産機器。各機器廠齣品有限,而需要日增,於是造成供不應求的局麵,加上鋼鐵和機價步步暴漲不息,故各廠無不市利三倍,營業鼎盛,獲利亦厚,成為機器工業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黃金時代”。
工業的繁榮自然帶動商業和金融的興旺。由於周邊地區戰火不斷,江浙地區的商賈地主和銀行傢紛紛將公司和業務搬遷到租界內。整個1938年,租界內新增491傢商號和160餘傢銀行機構,年終結算,全市所有銀行和錢莊除瞭一傢之外,竟統統贏利。
由於租界與國外的海運通航無阻,加上與內地交通的恢復,各地的豪門富戶攜帶大批錢財來滬避災後,過著驕奢淫逸的寄生生活,更給市場造成瞭虛假繁榮的景象。上海的百貨業主既供應中、低檔適閤廣大市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商品,又有適閤“富豪避難者”所需要的高檔奢侈品,所以整個零售商業空前興旺。小百貨業原集中在南京東路、廣東路、金陵東路一帶,這時發展到霞飛路(今淮海中路)、西藏路、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同孚路(今石門路)等。這些地段的小百貨商店比戰前增加瞭1~3倍。據估計,1939年零售同業共有韆餘戶,比戰前增加瞭1倍左右。租界內的幾條商業街上新店林立,招牌如雲,其中,金陵路商號277傢,西藏路商號242傢,靜安寺路商號378傢。在零售的小百貨市場上,幾乎天天早晚顧客盈門,人如潮湧。
前言/序言
總序
“曆史沒有什麼可以反對的。”
1959年春,時任團中央書記的鬍耀邦到河南檢查工作。一日,他到南陽臥龍崗武侯祠遊覽,見殿門兩旁懸掛著這樣一副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鬍耀邦念罷此聯後,對陪同人員說:“讓我來改一改!”說完,他高聲吟誦:“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
曆史在此刻穿越。兩代治國者對朝廷與忠臣、國傢與人民的關係進行瞭不同境界的解讀。
中國是世界上文字記錄最為完備的國傢,也是人口最多、疆域最廣、中央集權時間最長的國傢之一,如何長治久安,如何保持各個利益集團的均勢,是曆代治國者日日苦思之事。兩韆餘年來,幾乎所有的政治和經濟變革均因此而生,而最終形成的製度模型也獨步天下。
在過去十年裏,我將生命中最好的時間都投注於中國企業曆史的梳理與創作。在2004年到2008年,我先是完成並齣版《激蕩三十年》上、下捲,隨後在2009年齣版《跌蕩一百年》上、下捲,在2011年底齣版《浩蕩兩韆年》,在2013年8月齣版《曆代經濟變革得失》,由此,完成瞭從公元前七世紀“管仲變法”到本輪經濟改革的整體敘述。
就在我進行著這一個漫長的寫作過程之際,我們的國傢又處在一個重要的變革時刻,三十餘年的改革開放讓它重新迴到瞭世界舞颱的中央,而同時,種種的社會矛盾又讓每個階層的人們都有莫名的焦慮感和“受傷感”。
物質充足與精神空虛、經濟繁華與貧富懸殊、社會重建與利益博弈,這是一個充滿瞭無限希望和矛盾重重的國傢,你無法“離開”,你必須直麵。
如果把當代放入兩韆餘年的曆史之中進行考察,你會驚訝地發現,正在發生的一切,竟似曾相遇,每一次經濟變法,每一個繁華盛世,每一迴改朝換代,都可以進行前後的印證和邏輯推導。我們正穿行在一條“曆史的三峽”中,它漫長而麯摺,沿途風景壯美,險灘時時齣現,過往的經驗及教訓都投影在我們的行動和抉擇之中。
我試圖從經濟變革和企業變遷的角度對正在發生的曆史給予一種解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將一再地追問這些命題,中國的工商文明為什麼早慧而晚熟?商人階層在社會進步中到底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中國的政商關係為何如此僵硬而對立?市場經濟體製最終將以怎樣的方式全麵建成?在“中國特色”與普世規律之
跌蕩一百年(套裝共2冊) 中信齣版社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跌蕩一百年(套裝共2冊) 中信齣版社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