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印刷] 森林空间结构分析

[按需印刷] 森林空间结构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汤孟平,陈永刚,徐文兵,赵明水 著
图书标签:
  • 森林生态学
  • 森林结构
  • 空间分析
  • 遥感
  • GIS
  • 生态建模
  • 生物多样性
  • 森林管理
  • 按需印刷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73885
商品编码:125724132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8-01
页数:168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森林空间结构分析
ISBN:9787030373885
著者:汤孟平,陈永刚,徐文兵,赵明水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POD版定价:68元
正文语言:中文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168
字数:200000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森林空间结构研究现状
1.2 森林空间结构研究趋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生物资源
2.1.6 古树名木
2.1.7 森林资源
2.2 人文历史
第3章 样地测设与树木空间数据采集
3.1 引言
3.2 仪器设备
3.2.1 概述
3.2.2 全站仪的结构
3.2.3 南方NTS355型全站仪操作方法
3.3 数据采集方法
3.3.1 样地布设方法
3.3.2 全站仪双边交会法测量原理
3.3.3 样地边桩测设和每木定位的方法
3.4 数据质量分析
3.4.1 测量精度分析
3.4.2 测量误差控制
3.5 小结
第4章 森林空间结构分析的基本理论
4.1 森林空间结构的概念
4.2 林木空间分布格局
4.2.1 聚集指数
4.2.2 Ripley’s K(d)函数
4.3 竞争分析
4.3.1 竞争指数
4.3.2 大树均匀分布的竞争格局
4.3.3 竞争指数与竞争方式
4.3.4 竞争指数的性质
4.4 混交度
4.4.1 简单混交度
4.4.2 树种多样性混交度
4.4.3 两种混交度的比较
第5章 基于GIS的森林空间结构分析
5.1 概述
5.2 竞争分析
5.2.1 问题提出
5.2.2 竞争单元
5.2.3 竞争指数
5.2.4 边缘矫正
5.3 混交度分析
5.3.1 问题提出
5.3.2 混交度计算
5.3.3 边缘矫正
5.3.4 全混交度
5.4 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第6章 常绿阔叶林的空间结构特征
6.1 引言
6.2 林木空间分布格局
6.2.1 研究方法
6.2.2 结果分析
6.3 树木竞争
6.3.1 研究方法
6.3.2 结果分析
6.4 树种混交
6.4.1 研究方法
6.4.2 结果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天目山近自然毛竹林的空间结构
7.1 引言
7.2 研究方法
7.2.1 固定样地调查
7.2.2 毛竹林生长状态
7.2.3 空间结构单元及其边缘校正
7.2.4 空间结构指数
7.2.5 毛竹林生物量
7.2.6 主成分分析
7.3 结果分析
7.3.1 毛竹林生长状态分析
7.3.2 毛竹林年龄结构特征
7.3.3 对象竹的最近邻竹株数与生物量的关系
7.3.4 竞争指数与生物量的关系
7.3.5 年龄隔离度与生物量的关系
7.3.6 聚集指数与生物量的关系
7.3.7 空间结构指数主成分分析
7.4 小结
第8章 森林空间结构优化调控模型
8.1 引言
8.2 森林空间结构优化调控一般模型
8.2.1 目标函数的确定
8.2.2 约束条件的设置
8.2.3 模型建立
8.2.4 模型求解
8.2.5 云冷杉林空间结构优化调控模型
8.2.6 小结
8.3 常绿阔叶林空间优化调控模型
8.3.1 模型建立
8.3.2 模型求解方法
8.3.3 空间结构单元与边缘矫正
8.3.4 研究区与样地调查
8.3.5 模型参数确定
8.3.6 模型求解
8.3.7 结果与分析
8.3.8 小结
8.4 毛竹林空间结构优化调控模型
8.4.1 模型建立
8.4.2 空间结构单元与边缘矫正
8.4.3 研究区与样地调查
8.4.4 模型初始参数
8.4.5 模型求解
8.4.6 结果与分析
8.4.7 小结
第9章 森林空间结构分析系统
9.1 系统概述
9.1.1 软件设计思想
9.1.2 系统主要功能与特点
9.2 需求分析
9.2.1 森林空间结构
9.2.2 林分三维可视化
9.2.3 软件功能扩展
9.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9.3.1 功能设计
9.3.2 数据库设计
9.3.3 关键技术
9.3.4 接口设计
9.4 关键功能模块技术细节
9.4.1 森林空间结构分析
9.4.2 林分三维可视化
9.4.3 软件功能扩展
9.5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9.5.1 地图基本操作
9.5.2 数据管理
9.5.3 分析功能
9.5.4 场景操作
9.5.5 插件管理
参考文献
图版


《林间密语:光影的交响与生命的织锦》 序章:当森林呼吸时 想象一下,你正漫步在一片古老而静谧的森林深处。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冠,洒落斑驳的光影,在地表绘出流动的画卷。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腐殖质的厚重以及植物散发的清新气息。你听见风穿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那是大自然低语,讲述着岁月的故事。鸟儿在枝头婉转歌唱,昆虫在草丛间低吟浅唱,偶尔还能瞥见小小的生灵在灌木丛中穿梭。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错综复杂的生命网络。 《林间密语:光影的交响与生命的织锦》正是试图捕捉并解读这种无声的语言,深入探寻森林最深层的奥秘。它并非一本详尽的科学手册,也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集。相反,它是一次沉浸式的感官之旅,一次哲学性的思考,一次对生命力最原始形态的赞美。我们将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这片沉默而充满智慧的自然空间,去理解它如何运作,如何维系,以及它对我们人类的意义。 第一乐章:光影的舞蹈——树冠的宇宙 当您仰望森林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往往是那令人叹为观止的树冠层。然而,这层层叠叠的绿意,远不止是简单的树叶集合。它是一个独立运作的“宇宙”,一个充满动态的生态系统。我们将带领您深入了解这个“宇宙”的运作机制。 穿透迷雾的阳光: 阳光是森林的生命线。然而,并非所有阳光都能平等地抵达森林的每一个角落。树冠的密度、树种的特性、叶片的形态,都决定了光线穿透的路径和强度。我们将探讨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如何通过形态学、生理学上的适应,来最大化地捕获宝贵的能量。从高大挺拔的乔木,到灌木丛中的低矮枝条,再到地被植物的纤细叶片,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光合作用策略。我们会描绘出光线在林冠层上演绎的复杂“舞蹈”,揭示其如何影响着下方生命的生存。 空气的呼吸: 树冠不仅仅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它更是空气交换的枢纽。蒸腾作用,这个常常被忽略的生理过程,实际上是森林“呼吸”的重要体现。通过蒸腾作用,树木将水分从土壤中输送到叶片,并将其蒸发到大气中,这不仅调节了局部气候,也影响着更广阔区域的水循环。我们将剖析蒸腾作用的微观机制,以及它如何通过树冠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塑造出森林特有的微气候。 生命的舞台: 树冠层是无数生命的栖息地。鸟儿在此筑巢,昆虫在此繁衍,甚至一些附生植物和微生物也在树枝和树叶上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我们将深入观察这些生活在“空中王国”中的居民,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了树冠这个生机勃勃的舞台。从攀附在树皮上的苔藓,到在枝叶间穿梭的鸣禽,每一个生命都在这个立体空间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第二乐章:结构的织锦——林下的肌理 与光影交织的树冠层截然不同,森林的下层,直至地面,同样蕴含着精妙的结构和复杂的生命肌理。这里的生存挑战更为严峻,竞争更为激烈,但也孕育着独特的适应性生命。 垂直的维度: 森林的垂直结构远不止是高低错落的树木。从林下灌木层,到草本层,再到林下的枯枝落叶层,每一个层次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生态位。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层次植物的生长习性、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例如,某些植物选择在林下阴影中生存,依靠发达的根系获取水分和养分,而另一些则在林间空隙中迅速生长,捕捉短暂的阳光。 地表的脉络: 森林地面并非一片死寂。腐朽的落叶、枯枝,在分解者的作用下,转化为滋养生命的养分。菌丝在土壤中纵横交错,连接着植物的根系,形成一个庞大而隐秘的地下网络。我们将揭示这个“地下世界”的运作方式,理解分解者的重要作用,以及菌根网络如何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个看不见的网络,是森林健康的基石。 生命的印记: 森林地面是各种小型动物的家园。昆虫、两栖爬行动物、小型哺乳动物,它们在枯枝落叶中寻找食物,在土壤中挖掘巢穴,在苔藓上休憩。我们将描绘这些生活在“底层的居民”,了解它们的行为模式、生存策略以及它们在维持森林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每一次枯叶的翻动,每一次土壤的松动,都可能是一个生命活动留下的印记。 第三乐章:动态的演化——时间与空间的对话 森林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画卷,而是一个充满动态演化的生命体。时间与空间在这里交织,塑造出森林千姿百态的面貌。 生命的轮替: 从一颗幼苗的萌发,到一棵参天大树的成长,再到最终的凋零与回归泥土,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在森林中上演。我们将观察森林不同物种的生命周期,以及它们之间在生长、繁殖和死亡过程中发生的微妙互动。例如,某些植物的种子需要通过特定的方式才能萌发,而另一些植物则依赖特定的动物来传播种子。 空间的塑造: 森林的空间结构并非随机形成,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塑造。地形、土壤条件、气候变化,甚至森林本身的演化过程,都会对植物的分布和群落结构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将探讨这些“看不见的手”,如何巧妙地“编织”出森林的独特空间格局。从陡峭的山坡到湿润的谷地,不同的生境孕育着不同的生命组合。 自然的韧性: 森林并非总是平静祥和。火灾、病虫害、极端天气,这些自然扰动是森林演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正是在这些扰动中,森林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与适应能力。我们将探究森林如何从灾难中恢复,如何利用扰动来促进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更新。每一次“创伤”,都可能为新的生命腾出空间,带来新的生机。 终章:自然的启示——我们与森林的共鸣 《林间密语:光影的交响与生命的织锦》并非仅仅是对森林进行客观的描述。它更试图引发我们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 生态的智慧: 森林作为一个高度复杂且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蕴含着无数值得我们学习的“智慧”。它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高效的物质循环?它如何通过多样的生命形式来构建稳定的结构?它如何在压力下展现出强大的恢复力?这些问题,都指向了一种值得我们借鉴的生态智慧。 生命的连接: 当我们深入探寻森林的结构和运作时,我们也会逐渐意识到,我们自身也是这个庞大生命网络的一部分。我们依赖森林提供的氧气、水源和资源,我们的存在与森林的健康息息相关。这种深刻的连接,提醒着我们保护森林,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心灵的栖息: 抛开科学的严谨,走进森林,我们也能找到心灵的宁静与慰藉。那份原始而纯粹的美,那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思想。当我们沉浸在林间密语之中,我们或许能听到来自内心深处的回响。 《林间密语:光影的交响与生命的织锦》邀请您踏上这场探索之旅。让我们一同拨开层层迷雾,倾听森林的呼吸,感受生命的律动,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启示。在这片充满智慧的绿色殿堂里,您将不仅仅是观察者,更是参与者,与森林共同奏响一曲关于生命、关于存在、关于和谐的永恒乐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它会停留在描述性的阶段,但实际上,它深入到了模型构建和参数优化的层面。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试图用数学的语言去“翻译”自然的语言。比如,关于树木分布格局的聚类分析,书里不仅展示了“聚集”“随机”和“均匀”这几种基本模式,还深入探讨了影响这些模式形成的环境因子,比如土壤肥力和微地形起伏。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作者的思路牵引着去思考:“如果我把这个模型应用到城市绿地规划中,会不会得到更有趣的结果?”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描述了森林,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分析任何复杂空间分布的通用思维框架。对于那些从事地理信息系统(GIS)或者城市规划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方法论和案例研究,绝对是拓宽视野的绝佳读物,它将生态学的理论和现代空间分析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可以说是相当的“冷静且充满诗意”,这在我读过的同类型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它没有过分渲染森林的美好,而是用一种近乎工程师的严谨态度去拆解空间布局的“逻辑”。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关于“林窗”形成与演替的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描述“树倒了,光线进来了”,而是详细分析了林窗的几何形状、开口方向对周边植被恢复速度的决定性影响。这让我意识到,即便是看似随机的自然事件,其背后的空间几何规律也值得深入探讨。这本书的论证过程非常扎实,每一步的推导都有详实的案例支撑,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由内而外的信服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方法论时那种谦逊的态度,他坦承了某些分析模型的局限性,并指出了未来研究可以探索的方向,这对于一个希望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指引。总的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但又能在微观层面提供足够的细节支撑,实现了一种很好的平衡。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很有趣,让人立刻联想到大自然深处的秘密。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关于林业技术或者生态修复的专业书籍,毕竟“森林空间结构分析”听起来挺硬核的。结果翻开才发现,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堆砌公式和理论,反而更像是一场对森林“骨架”的深度解剖。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复杂的空间数据转化成清晰的画面。比如,书中对于不同林相下林冠层截面图的分析,简直是把我带到了实地考察现场,我能清晰地想象出阳光穿过树冠缝隙时那种斑驳的光影效果。特别是关于林下植被垂直分布的研究,它揭示了不同高度层如何竞争资源,这种精细的观察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细节的把握。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生态学家,但读完后,我对“森林”这个概念的理解一下子立体了起来,不再只是“一大片树”,而是充满了层级、秩序和动态平衡的复杂系统。这本书的图文结合处理得非常好,那些手绘的剖面图和数据图表,既美观又直观,让人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一种视觉上的愉悦。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关于“尺度”的认知。它清晰地展示了,当你从俯视的角度看森林时,你看到的是一个均匀的绿色地毯;但当你切换到侧视,或者将观察尺度缩小到单个树冠内部时,整个世界的结构就完全不同了。书中对“异质性”的探讨尤其精彩,它证明了森林中那些看似“不规则”的结构,恰恰是其稳定性和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它挑战了过去那种追求“均匀化”和“标准化”的思维定势,转而推崇自然界中固有的、动态的、充满变数的空间组织方式。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高度人工化环境中的人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剂清醒剂,让我重新审视我们对“秩序”的理解。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森林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复杂适应系统”的入门指南,其深刻的哲学意味隐藏在严谨的科学分析之下,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也值得称赞,这对于一本偏学术性的书籍来说,实属难得。我特别喜欢它在关键概念引入时的留白处理,文字不拥挤,图表布局清晰,让人在长时间的阅读中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虽然内容专业,但作者的文字功底很好,使得复杂的概念也能被娓娓道来。举个例子,在描述林木竞争的“垂直分隔”机制时,作者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了“生命之塔的构建与维护”这样的比喻,一下子就把抽象的生态过程具象化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向导带领下,穿越一片知识的密林,他总能在岔路口给出最可靠的指引,确保你不会迷失在过多的细节中。这种恰到好处的引导,让我在啃专业知识时也保持着极高的阅读兴趣,而不是感到枯燥乏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