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路桥技术有限公司编著的《公路沥青路面设 计规范(JTG D50-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为公路工程行业标准,规定了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要 求,包括设计标准、结构组合设计、材料性质要求和 设计参数、路面结构验算、改建设计和桥面铺装设计 等内容。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设计标准
4 结构组合设计
4.1 一般规定
4.2 路面结构组合
4.3 路基
4.4 基层和底基层
4.5 面层
4.6 功能层
4.7 路肩
4.8 路面排水
5 材料性质要求和设计参数
5.1 一般规定
5.2 路基
5.3 粒料类材料
5.4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
5.5 沥青结合料类材料
5.6 泊松比
6 路面结构验算
6.1 一般规定
6.2 设计指标
6.3 交通、材料和环境参数
6.4 路面结构验算流程
7 改建设计
7.1 一般规定
7.2 既有路面调查与分析
7.3 改建方案
7.4 改建路面结构验算
8 桥面铺装设计
8.1 一般规定
8.2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
8.3 钢桥面铺装
附录A 交通荷载参数分析
附录B 路面结构验算方法
附录C 沥青路面结构方案
附录D 粒料类材料回弹模量试验方法
附录E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单轴压缩模量试验方法
附录F 沥青混合料单轴贯入强度试验方法
附录G 温度调整系数和等效温度
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
附件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条文说明
1 总则
3 设计标准
4 结构组合设计
5 材料性质要求和设计参数
6 路面结构验算
7 改建设计
8 桥面铺装设计
附录A 交通荷载参数分析
附录B 路面结构验算方法
附录C 沥青路面结构方案
附录D 粒料类材料回弹模量试验方法
附录G 温度调整系数和等效温度
初次翻阅《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我的思绪便被卷入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工程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铺设沥青,更是一部指导如何建造安全、可靠、高效公路的“圣经”。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规范中关于沥青路面的抗裂设计部分。我知道,无论是温度裂缝还是反射裂缝,都会严重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甚至缩短其寿命。规范是如何指导工程师们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这些潜在的裂缝问题?比如,在选择沥青种类时,是否会特别强调其低温断裂性能?又比如,在设计沥青层与其他结构层之间的连接时,是否有特殊的构造措施来避免反射裂缝的产生?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在寒冷的冬季,温度骤降,沥青路面可能会出现细微的裂缝,而规范中的设计,就像一道坚实的“防护网”,能够有效阻止这些裂缝的进一步发展,保护路面结构的完整性。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疾病预防专家”,通过科学的设计,在路面“生病”之前就为其打好“预防针”,确保它能够长期保持健康和稳定。它让我认识到,每一条平坦如镜的公路,都凝聚着工程师们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潜在风险的深邃洞察。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我的脑海中立刻涌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工程师们在炎炎烈日下,手持测量仪器,一丝不苟地勘测地形;设计院里,灯火通明,无数张图纸在电脑屏幕上闪烁,细致的计算和推敲正在进行;施工现场,各种大型机械轰鸣,经验丰富的工人们将理论付诸实践,一层层沥青铺就出坚实的坦途。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堆冰冷的条文和数据,它承载着公路建设者们对安全、耐久、舒适的极致追求,是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的部分感到好奇,比如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对沥青的粘度、劲度模量、延度等指标究竟有何细致的规定?又比如,为了应对夏季高温和冬季严寒,在混合料的组成设计上,是否会采用特殊的骨料级配或添加剂来提升其适应性?这些问题,都让我迫切地想深入探究,理解规范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智慧。从这份规范中,我仿佛看到了中国公路事业蓬勃发展的轨迹,从最初的简陋到如今的高速、重载,每一个进步的背后,都离不开这样一本本严谨、科学的设计指南在默默支撑。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引着每一位公路工程师前进的方向,确保每一条公路都能安全可靠地承载起国家发展的脉搏。
评分我常常在想,公路沥青路面是如何在酷暑和严寒中保持稳定性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无疑是解答这个疑问的关键。我被书中关于沥青材料性能要求的部分深深吸引。特别是对于不同气候地区,规范中对沥青的软化点、针入度、延度等指标是否有详细的区分和规定?我曾亲眼见过,在夏季高温时,有些路面会出现车辙,而在冬季低温时,有些路面则容易产生裂缝。这背后一定与沥青材料本身的性能密切相关。规范是否指导我们选择能够适应极端温度变化的改性沥青,或者通过调整沥青用量来平衡路面的抗高温和抗低温能力?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工程师们在实验室里,通过各种测试来评估沥青的性能,然后根据规范的指导,为不同的地区“量身定制”最合适的沥青配方。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皮肤科专家”,针对不同“肤质”(气候条件),为公路“肌肤”(沥青路面)制定最适合的“保养方案”(设计规范),确保它能够抵御各种“侵蚀”,保持长久的健康和美观。它让我认识到,每一片沥青路面的坚韧,都离不开背后科学的材料选择和精密的性能设计。
评分初次接触《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冰冷的技术参数,而是无数条在中国大地上蜿蜒伸展、连接起城市与乡村的钢铁长龙。这本书,是这些“巨龙”诞生的“说明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的部分充满了好奇。我知道,再好的设计,如果施工不到位,也无法实现其应有的性能。规范中是如何指导施工单位,确保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温度、摊铺厚度、压实度等关键参数得到精确控制的?又比如,在面对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时,有哪些特殊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检查方法可以保证路面的施工质量?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在繁忙的施工现场,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对照着规范中的条文,一丝不苟地监督着每一道工序,从原材料的检验到成品路面的验收,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用严谨的流程和严格的标准,指导着每一个施工人员,将设计图纸上的蓝图,一丝不苟地变成坚实可靠的沥青路面。它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条平坦流畅的道路,都是精细化施工和严格质量控制的完美体现。
评分对于一个对道路建设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而言,《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就像一本揭秘“看不见”的工程学魔法书。我一直觉得,我们每天脚下的沥青路面,是如此的平凡,却又如此的不可或缺。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让它如此坚固、如此平坦,能够承载日复一日的滚滚车流?我特别关注规范中关于路面排水和边缘保护的部分。因为我知道,水是沥青路面的“天敌”,一旦水分渗入路基或路面结构,就会大大缩短其使用寿命。规范中是否详细规定了路面横坡、纵坡的设计要求,以确保雨水能够迅速排出?又是否提及了路肩、边沟的设计标准,以防止路面边缘的侵蚀和破坏?想象一下,在暴雨倾盆的季节,如果道路排水不畅,轻则积水影响通行,重则可能导致路面结构性损坏。这本书,就像一位细致入微的“健康医生”,不仅关注路面的“骨骼”和“肌肉”,更关注它的“微循环”和“抵御外敌”的能力,确保它在各种环境下都能保持健康的状态。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看似简单的排水设计,背后蕴含着对环境因素的深刻洞察和对材料性能的精准把握。
评分我对《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这本书的理解,始于我对交通安全的一份敬畏。我常常在想,我们每天在公路上驰骋,安全无虞,这背后究竟有哪些严谨的设计和可靠的保障?这本书,无疑是解答这一切的源泉。我最关注的,是规范中关于沥青路面承载能力和抗车辙能力的设计。我曾见过,在车流量巨大的城市主干道上,沥青路面很容易出现车辙,这不仅影响行车舒适度,更可能引发安全隐患。规范是如何指导工程师们,通过优化沥青混合料的组成,选择合适的骨料级配,以及确定合理的沥青用量,来最大程度地提高路面的抗车辙能力?又比如,在设计需要承受重载交通的道路时,规范中是否有明确的层厚设计和材料强度要求,以确保路面能够安全可靠地承受巨大的荷载?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工程师们在烈日下,一丝不苟地测量路面的平整度,他们手中的数据,正是源自于规范的指导,确保每一寸路面都能够稳稳地支撑起交通的重量。这本书,就像一位严谨的“安全工程师”,用科学的计算和严苛的标准,为我们构建起一道道坚实的交通“屏障”,让我们能够安心出行,享受便捷。
评分当我第一次接触到《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这本书时,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枯燥的公式和图表,而是一幅幅现代公路建设的宏伟画卷。这本书,是通往平坦、安全、高效交通网络的蓝图。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路面材料的耐久性设计部分感到着迷。为什么有些沥青路面可以使用几十年而依然坚固如初,而有些却需要频繁翻修?这背后一定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规范中是否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选择优质的骨料、合理的沥青用量、科学的级配设计,来最大程度地提升沥青混合料的抗老化、抗水损害、抗疲劳等性能?我脑海中浮现出工程师们在实验室里,对不同材料进行反复试验的场景,他们不仅关注混合料的早期强度,更关注它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性能变化。这本书,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长寿秘方”研究者,深入探究沥青路面的“生命周期”,通过科学的设计,赋予它经久耐用的“生命力”。它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享受的便捷交通,正是建立在对材料耐久性不懈追求的基础之上,每一条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公路,都是工程师们智慧的结晶。
评分我一直对公路的“灵魂”——沥青混合料的内在奥秘充满兴趣,而这本《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无疑是解开这一谜题的钥匙。想象一下,一块沥青路面,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和精密的工程设计。规范中关于混合料组成设计的部分,让我对“科学配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沥青、骨料、填料混合在一起,而是要通过精细的计算和试验,来优化各组分的比例,以达到最佳的力学性能、耐久性和工作性。我特别想知道,当面对不同交通量、不同设计年限的公路时,规范是如何指导工程师们调整骨料的级配曲线,选择最合适的沥青结合料类型(如普通沥青、改性沥青),以及确定最优的矿粉用量和沥青用量的。这其中一定涉及到大量的工程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例如,在设计高等级公路时,为了应对巨大的交通荷载和频繁的车辆碾压,规范可能会要求使用更优的级配,以提高混合料的密实度和抗车辙能力;而在一些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则可能需要添加特殊的聚合物来提升沥青的抗老化和抗裂性能。这本书,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调酒师,用严谨的配方,调配出能经受风雨、承载重负的“沥青鸡尾酒”,让我不禁对这项工作的精妙之处赞叹不已。
评分当我阅读《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时,我脑海中不禁展开了一幅幅关于公路养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图景。这本书,不仅仅关乎“建造”,更关乎“永续”。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沥青路面耐久性和生命周期成本的考量。我知道,一条新建的公路,其生命周期成本远不止建造时的投入。规范中是如何指导工程师们,通过科学的设计,来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减少后期维护的频率和成本的?例如,是否会鼓励使用更具耐久性的材料,或者设计更易于养护的结构?又比如,在考虑沥青路面的更新换代时,规范中是否有关于沥青回收利用的指导性原则,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位精明的“成本管家”,在设计初期就为公路的“一生”精打细算,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材料的选择,让这条路不仅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多年,更能以更低的维护成本,为社会创造更长久的价值。这本书,就像一位深谋远虑的“生态规划师”,不仅关注眼前的道路建设,更将目光投向长远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为我们铺就一条绿色、经济、高效的交通未来。
评分翻开《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工程体系之中。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铺设沥青,更是一套系统性的指导,涵盖了从路基、基层、面层到排水、标志等方方面面。我最着迷的部分,是关于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和层厚确定的部分。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一位工程师,面对不同的地质条件、气候特点和交通荷载,运用规范中的计算方法,一层层地“堆叠”出坚固的路面结构。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厚,而是基于对材料力学、路基稳定性、疲劳破坏等复杂因素的深入分析。我特别好奇,当设计一条承受重型货运车辆频繁通行的国家一级公路时,规范是如何要求增加基层和底基层材料的强度和厚度的?又或者,在容易发生冻胀的寒冷地区,如何通过特殊的结构设计来有效防止路面开裂和变形?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师,不仅仅是画图纸,更是通过科学的计算和严谨的考量,为我们建造出坚固耐用的“城市动脉”。它让我认识到,每一条平坦宽阔的公路,背后都凝聚着无数工程师的心血和智慧,是对“安全第一”理念的最好诠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