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研究大師尼爾·波茲曼20年經典暢銷作品
通過電視和網絡媒介
成人世界的戰爭、暴力、混亂
正源源不斷地入侵到兒童世界
兒童被迫提早成年
童年正在消逝
不得不眼睜睜看著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漸退化,然後扭麯成為僞成人的劣等麵目,這是令人痛心和尷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尼爾·波茲曼
《童年的消逝》初版於1982年,是尼爾·波茲曼的代錶作之一。
“童年”是一個被發明齣來的概念,印刷術普及之前,兒童與成人之間靠口語傳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類並沒有“童年”;印刷術普及之後,文字成為主導,成人掌握著文字和知識的世界,兒童與成人之間齣現瞭一道文化鴻溝,“童年”誕生瞭。
電視時代,一切信息都能夠在成人和兒童之間共享,成人和兒童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兒童幾乎都被迫提早進入充滿衝突、戰爭、性愛、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漸消逝。
波茲曼同時指齣,在成人和兒童共同成為電視觀眾的文化裏,政治、商業、教育等終蛻變成幼稚和膚淺的弱智文化,人類的文化精神逐漸枯萎。
尼爾·波茲曼(Neil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傢,是繼麥剋盧漢之後世界重要的媒介文化研究學者之一,他在紐約大學瞭媒介生態學專業。
他認為強勢媒介能夠以一種隱蔽卻強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義現實世界,甚至塑造一個時代的文化精神,人們實際上是生存在媒介所製造的巨大隱喻世界中而不自知,因此發展齣瞭“媒介即隱喻”的理論。
波茲曼齣版過20餘部著作,《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是他的兩部代錶作,已被譯成多種文字齣版。
吳燕莛,譯者,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碩士,現任教於上海外國語大學傳媒學院。
★波茲曼在媒體研究領域是一位巨人,地位僅次於馬歇爾·麥剋盧漢。
——安吉拉·佩妮,“抨擊雜誌”
★一本有纔華、有力量、有分量的書。
——《華盛頓郵報》(TheWashingtonPost)
★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運用他對心理學、曆史學、語義學和麥剋盧漢學說的深刻見解以及常識,非常有說服力地闡述瞭一個觸目驚心而且頗具獨創的論題。這本書讀起來也很有趣。
——維剋托·納瓦斯基(VictorNavasky,美國著名學者)
★波茲曼在麥剋盧漢結束的地方開始,他用學者的淵博與說書人的機智構築他的見解。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尼爾·波茲曼的逝世給公共話語帶來瞭某些寂靜。一位博學的批評者,一位嚴謹的反對者,一位跟奔湧的發展唱反調的人,沉默瞭。迴顧他令人驚嘆的事業,你會發現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一連串問題……他希望你去思考,字母錶是如何改變瞭口語文化的,印刷媒體給宗教造成瞭什麼樣的影響,教育是如何創造瞭童年的,為何對標準的測試意味著對學校係統的激進反思。
——彼得·卡瓦納,《環球郵報》
★尼爾·波茲曼是一位傳承偉大紐約傳統的不可思議的講述者……正如他說的故事一樣,尼爾·波茲曼投入瞭一生來讓我們停下來……他是一個和藹謙恭的人,他絕對不會說,“我早就告訴過你瞭”。但是他的確告訴過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直至肺癌讓他永遠消聲。
——約翰·齊默爾曼,《紐約郵報》
★我時常想起蕭伯納著名的詩句,理智的人適應環境,而世上所有的進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馬歇爾·麥剋盧漢是不理智的,蘭斯是不理智的,尼爾也是不理智的。因為這樣,所有美好的事纔發生瞭。
——保羅·萊文森,美國作傢、福特漢姆大學教授
★波茲曼是一個多産的作傢,他在約二十本書和眾多的采訪和文章中展現瞭他的思想和他的優雅。這些作品都值得閱讀和深入思考,有意或無意間你會將你讀到的說給他人聽。波茲曼是看穿瞭皇帝新衣的孩子,後來他長成瞭擅長錶達的義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會消費者。
——邁剋爾·寇姆夫,《學院季刊》
★波茲曼的每本書都是一本小冊子,一本裝瞭封皮的隨筆:《童年的消逝》諷刺美國文化的幼稚化;《娛樂至死》諷刺娛樂業,以及娛樂業對觀眾造成的影響……他的知識分子姿態,他在公眾環境中的錶現,以及他偉大的天賦——極好的幽默,實質是一個開化人類在一個野蠻世紀進行的嘗試,之後成瞭一個開化人在電視文化中的嘗試。
——傑伊·羅森,紐約大學教授
★在波茲曼的書中,隱喻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得到體現。我們設立“尼爾·波茲曼隱喻奬”有兩個目的:奬勵一位純熟使用隱喻的有天分的作者;紀念並推廣波茲曼的作品,以及印刷思想。
——銳透基金會
★審視瞭童年在當代美國文化中四麵楚歌的狀況。
——《齣版人周刊》
★中國當今的現實是,不但電視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二者共同導緻瞭童年的消逝,因而消逝得更為徹底。
——周國平
★也許,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於人類不斷的自我反省之中,在於認真聆聽波茲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劉擎
序言
引言
第一篇童年的發明
第一章一個沒有兒童的時代
第二章印刷術和新成人
第三章童年的搖籃期
第四章童年的旅程
第二篇童年的消逝
第五章結束的開端
第六章一覽無餘的媒介
第七章成人化的兒童
第八章正在消失的兒童
第九章六個問題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錶
引言
兒童是我們發送給一個我們所看不見的時代的活生生的信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種文化忘卻自己需要再生繁衍都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沒有兒童這樣一個社會概念,文化卻完全可能生存。童年不同於嬰兒期,是一種社會産物,不屬於生物學的範疇。至於誰是或不是兒童,我們的基因裏並不包含明確的指令。人類生存的法則也不要求對成人世界和兒童世界進行區分。事實上,如果我們把“兒童”這個詞歸結為意指一類特殊的人,他們的年齡在7歲到——比如說——17歲之間,需要特殊形式的撫育和保護,並相信他們在本質上與成人不同,那麼,大量的事實可以證明兒童的存在還不到400年的曆史。的確,如果我們完全用一個普通美國人對“兒童”這個詞的理解,那麼童年的存在不超過150年。且舉個小小的例子:慶祝孩子生日的習俗,在18世紀的美國大多是不存在的,而且,事實上,以任何形式準確標注孩子的年齡都是一個相對新的文化習慣,不過200年而已。
再舉個更重要的例子: 直到1890年,美國的中學隻招收7%的年齡在14歲到17歲的人。另外93%的人口,和許多更加年幼的兒童一起從事著成人的勞動。一些兒童更是日齣而作,日落而息,這在各大城市比比皆是。
然而,我們首先不能將社會事實和社會概念混為一談。童年的概念是文藝復興的偉大發明之一,也許是具人性的一個發明。童年作為一種社會結構和心理條件,與科學、單一民族的獨立國傢以及宗教自由一起,大約在16世紀産生,經過不斷提煉和培育,延續到我們這個時代。但是像一切社會産物一樣,它的持久存在並不是必然的。其實,寫作本書的想法起源於我個人的觀察,那就是童年正在消逝,而且飛快地消逝。在接下來的章節裏,我的任務,一部分是展現童年消逝的證據,證明情況的確如此,盡管我懷疑大多數讀者不會要求多少說服就會相信。有關童年消逝的話題,不論我到何處演講,不論我何時寫作,聽眾和讀者不僅沒有對這個觀點錶示異議,而且急不可耐地從自身的經驗中為我提供證據。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綫正迅速模糊。這個觀察對於關注它的人平淡無奇,對於不關注它的人也不置可否。不甚為人知曉的是,首先童年從何而來。至於為什麼童年會消逝,就更鮮為人知瞭。
我相信我對這些問題有一些明白易懂的答案。它們大多是通過觀察傳播媒介如何影響社交過程而産生的一係列推測;尤其是印刷術如何創造瞭童年,電子媒介又如何使之“消逝”。換句話說,以我本人對我寫本書的內容的理解,本書的主要貢獻不在於斷言童年正在消逝,而在於提供瞭一個解釋這種現象何以産生的理論。因此,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錶述“童年”這個概念的起源;具體地說,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後卻發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們各自的傳播條件是什麼。第二部分將我們置身於現代時空,企圖揭示從古登堡(Gutenberg)的印刷世界轉換到塞繆爾·莫爾斯(SamuelMorse)的電報密碼世界,這個過程使童年作為一個社會結構已經難以為繼,並且實際上已經沒有意義。
那麼,我們能為童年的消逝做些什麼?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但本書將不對此進行探討。理由是我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我這麼說,心裏既輕鬆又沮喪。輕鬆是因為我不必背負教彆人如何生活的包袱。在我以前寫的書裏,我都冒昧地指齣較有效地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我相信這是職業教育傢應該做的事。事實上,承認人類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們發現和理解問題的能力不相上下,竟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當然,沮喪也是齣自同一個原因。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漸退化,然後扭麯成為僞成人的劣等麵目,這是令人痛心和尷尬的,而且尤其可悲。但是我會這麼想來安慰自己:如果不能提齣防止災難發生的方法,那麼也許可以退而求其次,試圖理解災難為什麼會發生,那也是有用的。
這本書的社會觀察維度非常深刻,它不單單是個人的迴憶錄,更像是一部關於特定年代的社會切片。作者巧妙地將個人成長置於一個更宏大的背景之下,比如那些已經消失的傳統遊戲、那些被時代淘汰的場所、甚至是早期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那種更直接、更少防備的互動模式。我能從中看到自己成長環境的影子,那些曾經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集體生活方式,現在已經變得稀有而昂貴。作者對社會變遷帶來的文化斷層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他沒有批判,隻是客觀地呈現瞭“曾經如此”的景象,讓讀者在對比之下,自行産生思考。讀完後,我不僅懷念瞭自己的童年,更對我們所處的這個快速更迭的時代産生瞭一種審慎的敬畏感,認識到每一次進步的背後,都可能伴隨著某種難以彌補的文化失落。這是一部具有多重閱讀價值的作品,兼具文學性、迴憶錄的溫情以及社會學意義上的觀察深度。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一絕,它沒有采用綫性敘事,反而像一個精心編排的萬花筒,將不同年齡段的碎片以一種近乎夢境的方式重新組閤起來。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章會把你拉迴到哪個特定的季節,哪一種特定的氣味會引領你進入下一個場景。這種跳躍感非但沒有造成閱讀障礙,反而極大地增強瞭主題的穿透力——童年本身就是如此支離破碎、難以完整捕捉的迴憶。我特彆欣賞作者對環境細節的描摹,那不僅僅是背景,簡直就是角色本身。比如,老舊木地闆在特定角度下發齣的吱呀聲,那種聲音仿佛被固化在瞭紙張裏,隻要你用心“聽”,就能重現。書中關於“秘密基地”的段落,更是讓人心潮澎湃,它揭示瞭孩童世界中,私密空間對於構建自我認同的重要性。這種敘事上的大膽與剋製並存,使得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探尋一個未解的謎團,雖然你知道結局,但過程中的每一次體驗都充滿新鮮感。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充滿瞭那種老電影般的質感,仿佛每一頁都灑滿瞭午後的陽光,帶著一股淡淡的、有些懷舊的甜味。我尤其喜歡作者捕捉那些微小瞬間的能力,比如夏日午後蟬鳴聲中的冗長等待,或者偷偷溜進鄰居傢院子時那種略帶心虛的興奮。它不是那種直白地告訴你“童年過去瞭”的敘事,而是在描摹那些我們曾經習以為常、卻在成年後纔驚覺其珍貴和易逝的場景。讀著讀著,我常常會停下來,閉上眼睛,試圖在腦海中重構自己記憶裏的那個世界,那個充滿著無限可能的空間。那時的天空似乎更高遠,煩惱僅限於隔壁小朋友是否願意分享他的彈珠。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像水彩畫,輕輕暈染開來的,是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惆悵,關於天真不再是理所當然的選擇,而是需要努力迴望纔能觸及的彼岸。這種微妙的情感處理,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溫柔的自我審視,讓人不禁感嘆,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瞭今天,又遺失瞭多少純粹的快樂。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在於它對“時間感知”的捕捉。孩童眼中的一小時和成年人眼中的一小時,其重量是完全不同的。作者精準地還原瞭童年時期那種時間被無限拉伸的感覺,一個暑假似乎能裝下整個人生的冒險,而轉眼間,數年光陰就像沙漏裏的細沙,悄無聲息地流逝殆盡。書中有幾處描寫瞭等待重要事件發生時的那種焦灼與期待,那種感覺我太熟悉瞭——比如等待聖誕老人的腳步聲,或者等待父母結束漫長的工作迴傢。這些場景被描繪得如此真實,以至於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種心跳加速的節奏。它提醒我們,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效率”和“目標感”,恰恰是扼殺瞭童年那種“過程至上”的美好。這是一部關於“慢下來”的教材,不是通過說教,而是通過沉浸式的體驗,讓我們重新校準自己與時間流速的關係。
評分從文學技法上來說,這本書的語言運用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境界,它拒絕使用任何華麗的辭藻去堆砌情感,而是通過精確的動詞和精準的名詞來構建畫麵,力量感十足。它更像是一種紀實性的詩歌,用最樸素的詞匯,撬動瞭最深層的共鳴。比如描述一次簡單的戶外探險,作者可以隻用寥寥數語,就將那種腎上腺素飆升的刺激感和泥土的芬芳完美結閤。更難得的是,作者在處理“失去”這個主題時,沒有落入煽情的窠臼,他隻是平靜地陳述事實,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那種“不在瞭”的重量。這種剋製,反而比任何激烈的控訴都更具殺傷力,它迫使我們直麵成長的必然代價。讀罷全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剛經曆瞭一場馬拉鬆,身體疲憊,但精神上卻得到瞭極大的淨化,仿佛那些曾經被時間衝刷模糊的童年印記,又被重新描摹瞭一遍,清晰而銳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