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泰尔(Mark Tier),澳大利亚籍作家和商人,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专业,现居住在香港。
他从1991年开始发表和编辑投资业务通讯《世界金融分析家》,并协助创办了5家极为成功的投资刊物。他的有关投资和其他问题的文章曾多次发表在《时代》和《南华早报》等报刊上。马克·泰尔著有《市场周期的本质》、《如何获得第二张通行证》和1974年澳大利亚畅销书《理解通胀》。多年前,他采纳了巴菲特和索罗斯的制胜投资习惯,卖掉了手中的所有商业权益,从此专事投资。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所传递的“独立思考”的精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市场噪音所干扰,被他人的观点所左右。巴菲特和索罗斯都拥有极其强大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不会轻易被市场情绪所裹挟,也不会盲目追随大众的脚步。巴菲特敢于在他人恐惧时买入,在他人贪婪时抛售,这正是他独立思考的体现。而索罗斯,他的“反身性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对主流观点的挑战和颠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现了两位大师是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投资逻辑,如何坚持自己的判断,即使在面临巨大压力时也是如此。这让我深刻反思自己过去的投资行为,是否过于依赖外部信息,是否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我开始有意识地去独立分析公司基本面,去形成自己的投资逻辑,而不是人云亦云。这本书就像一剂强心针,鼓励我勇敢地迈出独立思考的步伐,相信自己的判断,并为自己的判断负责。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是其对“学习”和“适应”的强调。巴菲特终身学习的习惯,他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投资理念,是他能够始终站在投资前沿的关键。他不仅仅学习金融知识,还涉猎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这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认知体系,也为他的投资决策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而索罗斯,他的“反身性理论”本身就包含了对市场不断变化的认知和适应。他不是墨守成规的,而是能够根据市场的新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这本书让我明白,投资的世界永远在变化,固步自封是最大的敌人。我需要像他们一样,保持好奇心,保持学习的热情,并且勇于接受新的观点和方法。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投资,更是一种关于如何持续成长和适应变化的哲学。我开始有意识地去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去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去思考市场可能出现的新变化,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具前瞻性和适应性的投资者。
评分这本书对“人性”的洞察,是让我尤为印象深刻的部分。投资的本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性的博弈。巴菲特那种“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的投资原则,就是对人性弱点深刻洞察的体现。他知道,大多数人在面对市场波动时,容易被情绪所左右,做出非理性的判断。而索罗斯,他的“反身性理论”更是直接揭示了市场参与者心理预期如何影响市场走势的机制。他能够利用市场的非理性,甚至引导市场的非理性,来达到自己的投资目的。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理解人性,尤其是自己的人性弱点,是进行成功投资的关键。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投资中表现出的贪婪、恐惧、侥幸心理等,并尝试去克服它们。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循循善诱地教导我如何在这个充满人性弱点的市场中保持清醒。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投资绝不仅仅是关于数字和图表的枯燥分析,它更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哲学,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巴菲特那种“价值投资”的理念,那种“买入并持有”的耐心,那种对企业内在价值的执着追求,都让我深受启发。他不是在追逐短期利润,而是在寻找能够穿越周期、基业长青的优秀企业。这种长远的眼光和对企业基本面的深刻洞察,是许多投资者容易忽略的。而索罗斯那种“反身性理论”,那种对市场非理性行为的敏锐捕捉,那种敢于在关键时刻进行大规模押注的魄力,则展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投资智慧。他更像是一个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洞悉宏观经济走向的战略家。这本书巧妙地将两人的投资哲学进行了对比分析,让我看到了同一目标下,多种实现路径的可能性。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投资行为,是否过于看重短期波动,是否缺乏对企业长期潜力的深入研究,是否在市场情绪的裹挟下做出了非理性的决策。这本书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投资路上的不足,也为我指明了改进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改变,是关于“风险管理”的认知。在阅读巴菲特的部分时,我被他“能力圈”的理念深深吸引。他强调只投资自己了解的领域,不涉足自己不熟悉的行业,这是一种多么审慎的风险控制方式!他不会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而冒险进入未知领域,而是选择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深耕细作。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散户投资者之所以亏损,往往是因为盲目跟风,或者被高收益的承诺所诱惑,投资了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产品或股票。而索罗斯的部分,则展现了另一种层面的风险管理,他更侧重于对宏观风险的判断,以及如何利用杠杆在可控范围内放大收益,同时也能在风险来临时及时止损。他的“金融危机”理论,对市场泡沫的识别,都让我对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并没有给出“一夜暴富”的秘诀,而是教导我要像巴菲特一样,认识自己的局限,像索罗斯一样,敬畏市场,并学会如何在这种敬畏中寻找机会。这种对风险的理解,让我对未来的投资更加谨慎,也更加有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简洁大气,带着一种经典的质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有分量的投资经典。“纪念版”的字样更是增添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仿佛翻开书页就能触摸到那些波澜壮阔的投资年代。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所传达的“习惯”二字所打动。我们都知道,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习惯养成的结果。巴菲特和索罗斯,作为全球公认的投资巨擘,他们的成功绝非偶然,背后一定有着一套严谨而高效的投资体系和行为模式。我非常好奇,这两个风格迥异,却都取得了惊人成就的投资大师,他们的“投资习惯”到底有哪些异同之处?是市场洞察的独到?是风险控制的精妙?还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这些秘密,指引我在投资这条道路上,也能培养出属于自己的、能够带来长期回报的良好习惯,这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切实感受到这些习惯的力量,并能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实际投资操作中。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耐心”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巴菲特那种“买入并持有”的哲学,不仅仅是简单的长期投资,更是一种深邃的耐心。他能够忍受短期的市场波动,能够等待企业价值的充分实现,这种耐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他不是在赌博,而是在等待,等待价值的绽放。索罗斯虽然以“快”著称,但他的耐心体现在对时机的把握上,他会在合适的时机果断出手,并在趋势明朗时坚定持有。这本书让我明白,耐心并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在充分研究和判断的基础上,给予时间和空间让投资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我过去常常因为追求短期回报而频繁交易,这不仅增加了交易成本,也错失了很多长期投资的机会。这本书引导我重新审视“时间”在投资中的作用,我开始学习像巴菲特一样,去寻找那些能够穿越牛熊、基业长青的优秀企业,并给予它们足够的时间去成长。
评分我一直认为,投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心理层面的挑战。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巴菲特那种“情绪稳定”和“延迟满足”的习惯,是他能够穿越牛熊,始终保持理性的重要原因。他不会因为市场的短期波动而恐慌抛售,也不会因为市场的狂热而得意忘形。他始终专注于企业的长期价值,并将自己的情绪隔离在投资决策之外。而索罗斯,虽然以其激进的交易风格闻名,但他也强调“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他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调整策略。这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深入剖析了两位大师是如何控制自己的贪婪和恐惧,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这让我认识到,克服人性的弱点,是成为一个优秀投资者的必经之路。我开始尝试在投资中练习“延迟满足”,不再急于看到短期收益,而是更有耐心去等待价值的实现。同时,我也在学习如何识别和应对市场情绪的干扰,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冷静、更理性的投资者。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层次的启发,是关于“格局”的培养。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视野,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股票买卖,他们更多地是在思考经济的宏观走向,社会的变革趋势,以及人类的未来发展。巴菲特投资的是伟大的企业,是能够影响世界的公司,他是在分享这些公司的成长红利。而索罗斯,他的投资往往与全球政治经济事件紧密相连,他是在把握时代的脉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必须拥有开阔的视野和长远的格局。我不能仅仅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应该去思考更宏大的图景。我开始尝试去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去关注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去思考社会变革对投资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种格局的提升,让我对投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未来的投资方向应该在哪里。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非常值得细细品读的投资著作。它不仅仅提供了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投资的哲学和思维方式。它让我明白,投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源于对知识的持续积累,对风险的审慎控制,对市场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性的洞察和驾驭。它鼓励我去独立思考,去保持耐心,去培养格局,并不断学习和适应。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金融投资感兴趣的读者,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投资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这本书不是一本速成指南,而是一本能够陪伴你长期成长的良师益友。我非常庆幸能够读到这本书,它为我的投资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信心和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