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鄉土中國(精裝修訂版)
定價:26.00元
作者:費孝通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301174821
字數:115000
頁碼:196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鄉土中國》的寫作有著廣深的學術背景,《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對中國進行社會結構分析的嘗試,他試圖在理論上總結並開導實地研究,以構建中國社會特有的鄉土倫理體係。如果說《江村經濟》側重討論社會製度變革,那麼《鄉土中國》則在探討與之相匹配的社會道德。新書推薦:名創優品:重新定義全球零售業
內容提要
《鄉土中國》取自作者20世紀40年代後期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的“鄉村社會學”一課的內容,而應當時《世紀評論》之約分期連載的14篇文章。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的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徵進行瞭理論上的概述和分析,較為全麵地展現瞭中國基層社會的麵貌。
目錄
重刊序言
鄉土本色
文字下鄉
再論文字下鄉
差序格局
維係著私人的道德
傢族
男女有彆
禮治秩序
無訟
無為政治
長老統治
血緣和地緣
名實的分離
從欲望到需要
後記
附錄
個人·群體·社會——一生學術曆程的自我思考費孝通
作者介紹
費孝通,中國社會學傢、人類學傢,曾任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學學會會長、中國民主同盟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80年獲國際應用人類學會該年度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榮譽奬,並成為該會會員。1981年接受英國皇傢人類學會頒發的該年度的赫胥黎(Huxley)奬章。1988年在美國紐約獲不列顛百科全書奬。1993年在日本福岡獲該年度亞洲文化大奬。主要作品有《江村經濟》、《祿村農田》、《鄉土中國》、《民族與社會》、《從事社會學五十年》、《邊區開發與社會調査》、《行行重行行》等,著作等身,影響深遠。
文摘
序言
初讀的感受是,作者的筆觸異常的冷靜與剋製,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站在高處俯瞰世間百態,不帶任何多餘的情感渲染,卻能精準地捕捉到事物最本質的肌理。他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日常生活中我們習以為常、視而不見的社會現象,用一種近乎人類學研究般的清晰度剖析齣來。語言的運用是極其凝練的,沒有半句廢話,每一個詞語的放置都像是經過反復的掂量和打磨,恰到好處地嵌入到邏輯的鏈條中。讀到一些關鍵的論斷時,我常常會停下來,閤上書本,陷入長久的沉思,試圖在自己的過往經曆中尋找對應的印證。這種閱讀過程不是被動的接收信息,而更像是一場主動的、深入的自我審視和對周圍世界的再認識。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閱讀體驗中最令人上癮的部分。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我剛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精緻的封麵所吸引。那種觸感,就像是捧著一本經過時間洗禮的珍貴典籍。紙張的選取也極其考究,內頁的印刷清晰銳利,墨跡濃鬱而不滲漏,閱讀體驗極佳。每一次翻動書頁,都能感受到製作者的匠心獨運。特彆是那個精裝修訂的細節處理,書脊的縫閤處平整而堅固,讓人感覺這本書的生命力會非常持久。擺在書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賞心悅目的裝飾品,那種低調的奢華感,讓人忍不住想要時常去撫摸和把玩。這種對物理形態的重視,恰恰襯托齣瞭內容本身的重量,讓人在閱讀之前,就已經對即將展開的文字産生瞭深深的敬意和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工藝品,體現瞭齣版人對經典文本應有的尊重和緻敬。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不算低,它不像市麵上流行的通俗讀物那樣迎閤大眾的即時滿足感。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耐心和批判性思維的準備。有些概念的引入和推導過程是嚴謹而冗長的,但這恰恰體現瞭作者對學術誠信的堅持。它拒絕用簡單的口號來概括復雜的現實,而是堅持沿著邏輯的軌道,一步一個腳印地構建其理論大廈。對於那些習慣於快速獲取結論的讀者來說,初期可能會感到略微的吃力,需要反復迴讀纔能完全消化其中的深意。然而,一旦跨越瞭最初的適應期,那種由智力挑戰帶來的豐厚迴報感是無與倫比的。它真正做到瞭“授人以漁”,給予的不是現成的結論,而是解析世界的思維方法論,這是任何暢銷書都無法比擬的價值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控得爐火純青,它並非那種讓人一口氣讀完的快餐式讀物,而更像是一部需要細細品味的慢燉佳肴。在不同的章節之間,信息的密度和論證的強度存在著微妙的起伏,使得讀者的心神得以在緊張的思考和必要的喘息之間進行切換。有時候,作者會用一句看似平淡的總結將復雜的現象收攏,讓人如釋重負;而下一刻,又會立刻拋齣一個更深層次的疑問,將讀者的思緒再次推嚮探尋的深處。這種節奏上的張弛有度,保證瞭閱讀的持久耐力。它要求讀者投入時間,去感受文字背後構建的那個嚴謹的思維迷宮,而不是急於求成地尋找標準答案。這種沉浸式的體驗,非常適閤在安靜的午後或者夜晚,泡上一杯熱茶,專注於文字本身。
評分這本書帶來的衝擊力,在於它徹底顛覆瞭我原有的認知框架。我過去對某些社會結構的理解,大多基於碎片化的新聞報道或者感性的直覺判斷,模糊不清,充滿偏見。然而,作者似乎提供瞭一套完整的、係統的觀察工具箱,讓我能夠跳齣自身的狹隘視角,用一種更加宏觀、更具曆史縱深感的尺度去重新丈量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的種種互動模式。特彆是對於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描寫,經過作者的深挖和串聯,竟然揭示齣瞭龐大社會機器運轉的核心邏輯。這簡直就像是拿到瞭一份關於“我們是誰,我們如何走到今天”的深度解讀地圖,地圖上的每一個標記都不是虛構的,而是由無數個鮮活的、真實的社會切片構築而成。讀完後,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看待社區的組織方式,都有瞭全新的、更為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