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校史论著目录索引(1898—2003)

北京大学校史论著目录索引(1898—200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京大学校史馆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大学
  • 校史
  • 历史
  • 教育史
  • 大学
  • 索引
  • 文献
  • 目录
  • 1898-2003
  • 中国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大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75470
商品编码:12855234106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4-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大学校史论著目录索引(1898—2003)

定价:90.00元

作者:北京大学校史馆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7-01

ISBN:97873010754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大学校史论著目录索引(1893-2003)》,意在为此前北京大学校史的研究成果提供一份总检阅表;为有兴趣于北京大学历史的各界朋友提供一本检索参考的工具书。
一、本书收录了自1898年至2003年间国内外发表和出版有关北京大学历史的文献论著1万多条目;涉及国内外各种报氏、学报、期刊、丛刊、命史资料、地方史资料等约400余种。在收录标准上,一般以公开出版发表的为限;收藏在各档案馆中的未予公开发表的档案类资料不收; 收藏的北京大学档案馆内的资料。
二、本书将论文和著作分类编排,共有四编,编是论文类的历史编,第二编是论文类的人物编,收录与北京大学历史有关的人物的文章;第三编是著作类的历史编;第四编是著作类的人物编。
三、作为中国的高学府,北京大学聚集了众多的专家学者、学术大师,涌现了大批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本书主要选择了一些有较大影响的人物作为“人物编”的收录对象。

目录


编辑说明
一、历史编(文章类)
(一)综论
(二)京师大学堂(1898-1912年)
(三)从中华民国建立到五四运动(1912-1920)
1.民国初年的北大
2.新文化运动
3.五四运动
(1)时论
(2)回忆研究与评价
(四)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1921-1937年)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2.1921年的北大
3.1922年的北大
4.1923年的北大
5.1924年的北大
6.1925年的北大
7.1926年的北大
8.1927年的北大
9.1929年的北大
10.1929年的北大
11.1930年的北大
12.1931年的北大
13.1931年的北大
14.1933年的北大
15.1934年的北大
16.1935年的北大
17.1936年的北大
18.1937年的北大
19.其他
20.“一二·九”运动
(五)西南联合大学时期(1938-1945年)
(六)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北大
(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结束
(八)改革开放时期的北大
二、人物编
三、历史编(著作类)
(一)综论
(二)京师大学堂(1898-1911年)
(三)从中华民国建立到五四运动(1912-1920年)
(四)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1921-1937年)
(五)从西南联合大学到复员之后(1938-1949年)
(六)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结束(1948-1976)
(七)改革开放时期的北大(1977-2003年)
四、人物编(著作类)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燕园岁月:北京大学历程与学术星河(1898—2003)》 序言 燕园,这片承载着百年风雨与荣耀的土地,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艰难探索与辉煌成就。北京大学,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其百年办学史不仅是一部教育史,更是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科学发展、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的缩影。从诞生之初的维新变法思潮,到五四运动的启蒙呐喊,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艰苦创业,改革开放的锐意进取,直至迈入新世纪的蓬勃发展,北大始终屹立于时代潮头,引领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变革方向,为国家培养了无数栋梁之才,贡献了大量学术精品。 本书《燕园岁月:北京大学历程与学术星河(1898—2003)》旨在回顾和梳理北京大学自1898年创办至2003年这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我们不求面面俱到,不执着于罗列所有细节,而是希望通过精选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生动的叙述,勾勒出北大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所取得的成就、所形成的特色以及所孕育的学术精神。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纪念册,更不是一份简单的年表,它力求呈现北大作为一所大学的“灵魂”——其思想的传承、学术的演进、师生的风采以及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每一次呼吸与脉动。 第一部分:百年肇始,薪火相传(1898—1949) 一、蹒跚起步:京师大学堂的诞生与早期探索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的余波未平,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曙光在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的创立中闪耀。本书将深入探究京师大学堂的创建背景,分析其早期学科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在救亡图存年代所肩负的使命。我们将关注早期师生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如何摸索办学道路,如何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与思想,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政治动荡和经费短缺的现实困境。这一时期,北大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新思潮的孵化器,它为后来的学术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二、风雷激荡: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精神的孕育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思潮涌动,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北京大学成为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中心。本书将重点剖析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理念如何深入人心,如何吸引了一大批思想激进、学识渊博的学者汇聚燕园。我们将生动描绘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巨匠的学术活动与思想贡献,探讨他们如何通过《新青年》等刊物,开启了对旧文化、旧道德的批判,倡导科学与民主。五四运动的爆发,更是将北大精神推向了新的高潮。本书将详细回顾这场波澜壮阔的学生运动,分析其对中国政治、文化、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并阐释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如何成为北大永恒的精神财富。 三、烽火岁月: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跋涉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毅然南迁,组建了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本书将重点展现这一时期北大同仁在颠沛流离中的坚守与担当。我们将描绘他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克服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依然坚持教学与科研的精神风貌。西南联大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更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本书将深入挖掘北大教授们在西南联大期间的学术成就,以及他们如何将家国情怀融入学术研究,为民族的复兴贡献智慧。 第二部分:重塑辉煌,砥砺前行(1949—2003) 一、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北大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本书将探讨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大背景下,北大如何调整学科专业,如何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我们将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北大在思想改造、院系调整、教学科研体系重塑等方面所进行的努力。尽管经历了曲折,但北大始终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始终与国家的需求紧密相连。 二、改革开放的浪潮与学术的复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北京大学也迎来了学术复苏和发展的黄金时期。本书将重点分析改革开放如何为北大注入新的活力,如何鼓励思想解放和学术争鸣。我们将关注北大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的重大举措。在这一时期,北大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学者,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中国学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将重点提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和学科发展方向,展现北大在新时期学术上的蓬勃生机。 三、迈向世界一流:新世纪的挑战与机遇 进入21世纪,北京大学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开启了新的征程。本书将着眼于2003年前夕的北大,分析其在推进国际化、提升学术竞争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所做的努力。我们将探讨北大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研组织方式变革、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同时,本书也将关注北大在面对全球化挑战和机遇时,如何定位自身,如何贡献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第三部分:燕园的学术星辰与精神传承 一、薪火相传的师者风范 北京大学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离不开一代代师者的薪火相传。本书将选取部分在不同时期对北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学者,通过他们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展现北大的师者风范。我们不仅关注那些名垂青史的大师,也关注那些默默耕耘、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普通教师。他们的学识、品格和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共同构成了北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术繁荣的印记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现代学术的摇篮,在人文、社科、理科等各个领域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本书将梳理1898年至2003年间,北大在不同学科领域的重要学术思想、研究成果和学术流派。我们并非要 exhaustive 列出所有成果,而是希望通过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范例,展现北大在理论创新、知识生产、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贡献,勾勒出北大学术发展的脉络与图景。 三、大学精神的永恒回响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勤奋、严谨、求实、创新”——这些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北京大学在百年办学过程中不断淬炼形成的大学精神。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精神内核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传承与发展,如何在师生的学习与工作中得以体现。我们将关注北大人如何秉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如何追求真理,如何承担社会责任。这种精神力量,是北大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其能够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结语 《燕园岁月:北京大学历程与学术星河(1898—2003)》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幅北京大学百年发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其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更多人了解北大,理解北大的价值,感受北大的魅力。这片燕园,不仅培养了无数杰出人才,更孕育了一种精神,一种追求真理、勇于担当、为国为民的精神。这份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继续在时代的浪潮中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本工具书,它的读者画像究竟是怎样一群人?恐怕是那些正在进行“宏大叙事”建构的学者。他们需要一个框架,一个经过时间沉淀和文献筛选的权威参考系。对于一个试图撰写《北京大学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张力》这样选题的研究者而言,没有一个系统性的目录索引,光是梳理1898到2003年间所有相关论述,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集成”与“去芜存菁”——它替你完成了初步的文献筛选工作。我猜想,每一条索引背后,都凝结了编者团队多年如一日的案头工作,他们默默地将分散在各种学报、会议文集、内部资料乃至专著中的相关论述,按照某种既定的、合理的体系(或许是时间、或许是主题)进行归类。这种幕后的辛劳,是无法从目录本身的冰冷字句中直观感受到的,却构成了其不容置疑的学术重量。

评分

说实话,初看书名,我本能地期待里面能有些许关于著名学者们鲜为人知轶事的八卦或生动的口述历史片段,毕竟校史的魅力,往往就藏在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然而,作为一部“论著目录索引”,它的本质决定了其冷峻和严谨的结构。它更像是史料工作的基石,而非成果展示的大厅。如果说校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这本目录索引就是河道测绘图,它精确地标注了河流的宽度、深度和流向,却不直接展现河面上漂浮的芦苇或水中的鱼群。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可能略显枯燥,需要极强的耐心和目标感才能使用得当。你得清楚自己要找什么——是某个特定年份的行政改革报告,还是关于某个学派思想的早期论述——才能从这密密麻麻的条目中,精准地定位到你需要的源头文献。它考验的不是阅读能力,而是信息组织与检索的逻辑思维,是学术研究者对“追根溯源”这一行为的忠诚度体现。

评分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难度系数无疑是偏高的,它更像是图书馆学或档案学领域内的高级参考资料,而非面向大众普及的读物。你无法从中直接获得关于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的深入解读,也无法读到胡适先生当年的雄辩辞令。它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关于北大历史的学术成果”本身的轮廓,而不是“北大历史本身”。因此,评价这本书的“可读性”是一个伪命题,它的标准在于其“检索效率”和“覆盖广度”。如果一个研究者能够仅凭此书,就能迅速构建起一个针对特定校史议题的、全面的文献综述框架,那么这本书的使命就完成了。它的价值不在于它讲了什么故事,而在于它清晰地指明了所有关于这些故事的“学术言说”在哪里。

评分

从装帧和体例来看,这本索引似乎散发着一种旧时代学术典籍的庄重感,它似乎不太迎合当代快餐式阅读的潮流。它要求使用者慢下来,用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态去对待它。我设想,在数字化检索工具日益普及的今天,一本纯粹的、实体化的目录索引,其存在的意义或许更偏向于对“纸质文献传统”的致敬与维护。它是一种物理的存在,提醒着我们,学术的积累并非只是一串串闪烁的二进制代码,而是实实在在的墨香与纸张的重量。每当你在数据库中搜索无果时,转而翻开这样一本厚重的索引,在纸面上逐行查找,那种发现的快感和对历史的触摸感,是纯粹的电子搜索无法替代的。它固化了一段特定时期内(1898-2003)学术界对北大历史的集体认知和研究热点,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记录。

评分

这本《北京大学校史论著目录索引(1898—2003)》显然是为那些醉心于探究燕园百年风云、热衷于学术脉络梳理的“老北大人”或者历史研究者量身打造的工具书。我揣摩着,光是这100多年的时间跨度,就足以让人感受到那份厚重的历史积淀。想象一下,翻开这本书,仿佛一脚踏入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从京师大学堂肇始之初的筚路蓝缕,到民国时期的思想激荡,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与发展,乃至进入新世纪前的最后阶段,每一个节点上的重要论述、关键文献,都以索引的形式被精准地罗织在一起。这绝不是一本供人闲暇时翻阅的小说,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藏宝图,指引着我们去发现那些埋藏在浩如烟海的校史文献中的真知灼见。它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蕴含了多少史料的叙事,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高效的、系统化的检索途径,让那些零散的、可能已经散佚的、或者淹没在图书馆深处的珍贵研究得以重见天日。对于撰写任何关于北大历史、思想变迁、乃至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论文来说,这本索引无疑是第一道也可能是最关键的门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