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大学校史论著目录索引(1898—2003)
定价:90.00元
作者:北京大学校史馆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7-01
ISBN:97873010754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大学校史论著目录索引(1893-2003)》,意在为此前北京大学校史的研究成果提供一份总检阅表;为有兴趣于北京大学历史的各界朋友提供一本检索参考的工具书。
一、本书收录了自1898年至2003年间国内外发表和出版有关北京大学历史的文献论著1万多条目;涉及国内外各种报氏、学报、期刊、丛刊、命史资料、地方史资料等约400余种。在收录标准上,一般以公开出版发表的为限;收藏在各档案馆中的未予公开发表的档案类资料不收; 收藏的北京大学档案馆内的资料。
二、本书将论文和著作分类编排,共有四编,编是论文类的历史编,第二编是论文类的人物编,收录与北京大学历史有关的人物的文章;第三编是著作类的历史编;第四编是著作类的人物编。
三、作为中国的高学府,北京大学聚集了众多的专家学者、学术大师,涌现了大批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本书主要选择了一些有较大影响的人物作为“人物编”的收录对象。
目录
编辑说明
一、历史编(文章类)
(一)综论
(二)京师大学堂(1898-1912年)
(三)从中华民国建立到五四运动(1912-1920)
1.民国初年的北大
2.新文化运动
3.五四运动
(1)时论
(2)回忆研究与评价
(四)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1921-1937年)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2.1921年的北大
3.1922年的北大
4.1923年的北大
5.1924年的北大
6.1925年的北大
7.1926年的北大
8.1927年的北大
9.1929年的北大
10.1929年的北大
11.1930年的北大
12.1931年的北大
13.1931年的北大
14.1933年的北大
15.1934年的北大
16.1935年的北大
17.1936年的北大
18.1937年的北大
19.其他
20.“一二·九”运动
(五)西南联合大学时期(1938-1945年)
(六)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北大
(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结束
(八)改革开放时期的北大
二、人物编
三、历史编(著作类)
(一)综论
(二)京师大学堂(1898-1911年)
(三)从中华民国建立到五四运动(1912-1920年)
(四)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1921-1937年)
(五)从西南联合大学到复员之后(1938-1949年)
(六)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结束(1948-1976)
(七)改革开放时期的北大(1977-2003年)
四、人物编(著作类)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本工具书,它的读者画像究竟是怎样一群人?恐怕是那些正在进行“宏大叙事”建构的学者。他们需要一个框架,一个经过时间沉淀和文献筛选的权威参考系。对于一个试图撰写《北京大学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张力》这样选题的研究者而言,没有一个系统性的目录索引,光是梳理1898到2003年间所有相关论述,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集成”与“去芜存菁”——它替你完成了初步的文献筛选工作。我猜想,每一条索引背后,都凝结了编者团队多年如一日的案头工作,他们默默地将分散在各种学报、会议文集、内部资料乃至专著中的相关论述,按照某种既定的、合理的体系(或许是时间、或许是主题)进行归类。这种幕后的辛劳,是无法从目录本身的冰冷字句中直观感受到的,却构成了其不容置疑的学术重量。
评分说实话,初看书名,我本能地期待里面能有些许关于著名学者们鲜为人知轶事的八卦或生动的口述历史片段,毕竟校史的魅力,往往就藏在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然而,作为一部“论著目录索引”,它的本质决定了其冷峻和严谨的结构。它更像是史料工作的基石,而非成果展示的大厅。如果说校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这本目录索引就是河道测绘图,它精确地标注了河流的宽度、深度和流向,却不直接展现河面上漂浮的芦苇或水中的鱼群。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可能略显枯燥,需要极强的耐心和目标感才能使用得当。你得清楚自己要找什么——是某个特定年份的行政改革报告,还是关于某个学派思想的早期论述——才能从这密密麻麻的条目中,精准地定位到你需要的源头文献。它考验的不是阅读能力,而是信息组织与检索的逻辑思维,是学术研究者对“追根溯源”这一行为的忠诚度体现。
评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难度系数无疑是偏高的,它更像是图书馆学或档案学领域内的高级参考资料,而非面向大众普及的读物。你无法从中直接获得关于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的深入解读,也无法读到胡适先生当年的雄辩辞令。它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关于北大历史的学术成果”本身的轮廓,而不是“北大历史本身”。因此,评价这本书的“可读性”是一个伪命题,它的标准在于其“检索效率”和“覆盖广度”。如果一个研究者能够仅凭此书,就能迅速构建起一个针对特定校史议题的、全面的文献综述框架,那么这本书的使命就完成了。它的价值不在于它讲了什么故事,而在于它清晰地指明了所有关于这些故事的“学术言说”在哪里。
评分从装帧和体例来看,这本索引似乎散发着一种旧时代学术典籍的庄重感,它似乎不太迎合当代快餐式阅读的潮流。它要求使用者慢下来,用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态去对待它。我设想,在数字化检索工具日益普及的今天,一本纯粹的、实体化的目录索引,其存在的意义或许更偏向于对“纸质文献传统”的致敬与维护。它是一种物理的存在,提醒着我们,学术的积累并非只是一串串闪烁的二进制代码,而是实实在在的墨香与纸张的重量。每当你在数据库中搜索无果时,转而翻开这样一本厚重的索引,在纸面上逐行查找,那种发现的快感和对历史的触摸感,是纯粹的电子搜索无法替代的。它固化了一段特定时期内(1898-2003)学术界对北大历史的集体认知和研究热点,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记录。
评分这本《北京大学校史论著目录索引(1898—2003)》显然是为那些醉心于探究燕园百年风云、热衷于学术脉络梳理的“老北大人”或者历史研究者量身打造的工具书。我揣摩着,光是这100多年的时间跨度,就足以让人感受到那份厚重的历史积淀。想象一下,翻开这本书,仿佛一脚踏入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从京师大学堂肇始之初的筚路蓝缕,到民国时期的思想激荡,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与发展,乃至进入新世纪前的最后阶段,每一个节点上的重要论述、关键文献,都以索引的形式被精准地罗织在一起。这绝不是一本供人闲暇时翻阅的小说,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藏宝图,指引着我们去发现那些埋藏在浩如烟海的校史文献中的真知灼见。它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蕴含了多少史料的叙事,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高效的、系统化的检索途径,让那些零散的、可能已经散佚的、或者淹没在图书馆深处的珍贵研究得以重见天日。对于撰写任何关于北大历史、思想变迁、乃至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论文来说,这本索引无疑是第一道也可能是最关键的门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