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我愛紅塵:凡人眼中的《金剛經》
:29.00元
作者:劉鼕穎 著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101091861
字數:110000
頁碼:21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購買作者劉鼕穎其他作品請點擊:
n 作者由紅塵而悟“空”,對佛教的理解有許多不同於他人的見地:修行的路徑,其實就是曆紅塵。認為《金剛經》就是留給眾生的紅塵修行寶典。
作者以《金剛經》為切入點,以女性特有的細膩筆觸,從三十二個角度,詳細解讀瞭人們日常較為關注的一係列有關佛教的問題,讀來新穎,耐人尋味。
目錄
自序:通往佛陀的個人道路
拈花對誰笑
眼中的時間
吃飯的般若
打坐的妙處
是個好老師
須菩提的提問
你我都畫皮
有情菩薩
世界
彈指一揮間
你的心是什麼心
背起你的金剛劍
滅生死
幸福的秘密:布施
一沙一世界
要八戒更要悟空
“色·戒”中間那一點
你不必太執著
如來即如去
當頭一棒
緣定三生
病痛是人生的良
須菩提的眼淚
什麼都沒說
你敢罵嗎
點燃心中之燈
平常心看世事
加減人生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漸修與頓悟,哪個更好
燒掉《金剛經》吧
求佛即求己
附:《金剛經》注譯
內容提要
《我愛紅塵:凡人眼中的《金剛經》》的特點就是真實,作者真實地寫下瞭愛打扮的“我”、每天陪孩子寫作業的“我”、儒傢弟子的“我”、學者的“我”、愛紅塵的“我”,讀《金剛經》這部佛教經典的真感受,括“我”的心動、“我”的迷惑。希望有緣的讀者,因為這《我愛紅塵:凡人眼中的《金剛經》》,能有一時的體悟,在這個紛繁嘈雜的浮世上獲得片刻寜靜。
文摘
拈花對誰笑
我愛的紅塵,是佛教要看破的紅塵。愛紅塵與破紅塵,是矛盾的。那學佛就要放棄紅塵嗎?
紅塵太美,洞房花燭、金榜題名、美人如玉、稚子奶香、知己情重,還有揚名聲、顯父母的名利,都是美好、誘人的,如何看破?
在悟道成佛之前,釋迦牟尼也曾被紅塵深深睏擾。據說,釋迦牟尼佛於公元前七世紀(也有說是公元前十世紀),齣生在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宮,是一個王子,名叫喬達摩?悉達多。悉達多太子少年時代,接受婆羅門教的傳統教育,兼習兵法與武藝,是騎射、擊劍能手。十六歲時,他和錶妹耶輸陀羅結婚,生下瞭一個兒子。這一時期,悉達多太子過著而舒適的生活,寵愛集於一身。盡管貴為王子,悉達多太子卻淡泊富貴,深沉地思考人生。有一次,他坐在樹下看農夫在農田裏乾活,隻見農夫們汗水淋灕,埋頭苦乾,一麵鞭打耕牛,一麵用鋤頭翻土。當小蟲從泥土裏齣現時,立刻遭到小鳥的突擊,而小鳥又被凶猛的大鳥捉去吃掉。從這一場景中,悉達多太子體會到瞭世間每一個人都難以逃脫的環環相扣的痛苦。他還曾駕車齣遊,從城市東門齣去,途中碰見一位老人,始知人會衰老,讓悉達多太子的心情十分沮喪,再也沒有興緻去玩,隻好悶悶迴到宮裏。之後,他從南門齣去,遇見瞭一個病人;從西門齣去,又遇見有人死亡。悉達多太子眼看到這些清瘦、衰老、死亡的淒慘現象,常感傷和苦惱。這讓他明白,無論是誰,無論貧富,都無法擺脫生老病死的終命運。後,悉達多太子在城北門外,遇見一位齣傢修道的沙門,從沙門那裏聽說齣傢可以解脫生老病死之痛,便萌發瞭齣傢修道的想法。
夜裏,悉達多太子在王宮中,無意間看到瞭熟睡的宮女們,有的鼾聲大作,有的口流涎沫,讓他覺得愛欲可厭,這促使他下決心放棄富貴。他不顧父王的多次勸阻,毅然離開妻、兒,捨棄王族生活,齣傢修道。悉達多太子堅信,世界上應該存在一種永恒的東西,不會因為死亡而消失。為瞭消解紅塵煩惱,他立誌要找到一個永遠解脫痛苦的方法,不僅為自己,也為蕓蕓眾生。
菩提樹下,悉達多太子頓悟成佛,釋懷於紅塵。又經過多年的修行,悉達多成瞭。把自己去除“心魔”的經驗總結齣來,傳於眾人,這就是《金剛經》的緣起。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何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指金剛石,它堅固,也銳利;它明淨,也璀璨。以金剛的屬性來比喻佛經所講的道理銳利、堅固、明淨,能斬斷一切煩惱。
般若:是梵語音譯,因為沒有適當的中國詞匯可以翻譯它,就翻譯瞭它的讀音。它的含義接近於“智慧”,但又是比世間智慧高深得多的一種智慧—能瞭解生命的本源、本性,悟道成佛。如果一定要翻譯這個詞的話,就是“妙智慧”。
波羅蜜:亦為梵語,譯為“到彼岸”。人生的河流,就是煩惱的河流,括貪嗔癡、愛恨愁等各式各樣的波浪。修行就如乘船,從凡夫紅塵的此岸,渡到清淨的彼岸。
經:中國的古漢語中也有這個詞。梵語和漢語“經”字的本義,都是穿書所用的綫。中國早期的書是寫在竹簡上的,印度早期的書是寫在棕櫚葉上的,“經”就是穿竹簡和棕櫚葉的繩子,引申為講人生道理的典籍。在這裏,也比喻修行的一條路徑。
心是孕育快樂的母體,也是産生一切煩惱的根源。心齣瞭問題,無邊的痛苦,就會接踵而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用金剛(佛心)這個法寶降伏心魔,斷除紅塵中的所有煩惱,度到清淨空明的彼岸。用現代的話說,《金剛經》就是直接針對人類煩惱、欲望的“心靈雞湯”。
凡人感官上的紅塵,是一個花花世界,功名、愛情、美貌、子女等等,都是人生的一齣齣戲,凡人太執迷於這精彩的演齣,會惹來無盡的煩惱。
眼中的紅塵,不僅僅是煩惱,還是成佛的必經修行路。佛教講究“看破紅塵”,但並不是“深山古刹,古捲青燈”地遠離現實世界,而是從紅塵中來,到紅塵中去。如果離開紅塵去修行佛法,那就無所謂“看破”與“看不破”瞭。
修行的路徑,其實就是曆紅塵。從這個角度講,《金剛經》就是留給眾生的紅塵修行寶典。那麼,怎樣讀《金剛經》這本經典,纔能明瞭普度眾生的慈悲呢?給我們指齣瞭一條道路:
,在靈山法會上,大梵天王以美麗的金色菠蘿花獻佛,請說法。可是,卻一言不發,隻是用手拈金色菠蘿花遍示與會者,從容不迫,意態安詳。弟子們誰也不懂老師這個動作是什麼意思。
有個大弟子,叫迦葉。迦葉看見拈花,忽然“破顔微笑”。宗教法會,戒律極嚴。可就在這鴉雀無聲中,迦葉尊者竟然“破顔微笑”,盡管不是開懷大笑,隻是微笑,也是大大齣乎常規的。奇怪的是,見迦葉微笑,竟將金色菠蘿花交給迦葉,並用“以心印心”之法,傳給瞭他無上的法門。
在大庭廣眾之下一言不發,其中的奧妙究竟何在?
所傳示的,正是一種無言的心態。這種心態,純淨無染,無欲無貪,坦然自得。迦葉與在靈山會上心心相印,沒有任何語言,隻是一個淺淺的微笑,但一切盡在不言中,此時無聲勝有聲!
意會比言傳更能領悟佛法的本質,正如《高山》、《流水》之麯雖妙,沒有知音,也隻是猶如彈棉花般的聲響。讀《金剛經》,“拈花微笑”的心態重要。以智慧凝結成的《金剛經》,就是那一朵金色菠蘿花,不能把這美麗的花一瓣瓣撕下來去研究,而是要珍貴地把它拿在手中,用你的心去感知它、欣賞它、品讀它,讓它的美映照在你心中。
現代人,心為身囚,常被科技、食色和沉浮所纍,如果我們能以《金剛經》的空妙智慧,來處理世間的種種煩惱,觀看自己的內心,那麼,煩惱也會變成菩薩,幫你修成正果。
沿著佛陀慈悲的眼光來看紅塵,用迦葉尊者的心態來讀《金剛經》,你就會走嚮佛陀。
所以,拈花,不妨多情?!
以為那一朵花正是要贈與你的。
你讀《金剛經》的那一刻,正是拈花對你的那一刻,你會不會微笑呢?
……
作者介紹
劉鼕穎,博士,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在浙江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和黑龍江大學哲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纔、黑龍江省長江學者後備人纔,獲首屆全國名社科科普專傢,《執子之手:〈詩經〉愛情故事》(中華書局)獲全國社會科學普及讀物錶彰。
|
|
|
| |||||||||||||||||||||||||||||||||||||||||||||||||||||||||||||||||||||||||||||||||||||||||||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文字功底紮實得令人驚嘆。他對於語言的駕馭能力,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織工,將邏輯嚴密的論述和富有畫麵感的比喻編織得天衣無縫。不像有些學術著作,讀起來乾澀枯燥,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感極強,時而如涓涓細流般溫柔滲透,時而又似驚雷炸響,猛然點醒沉睡的意識。尤其是他對一些關鍵概念的辨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他不是簡單地復述前人的觀點,而是進行瞭深刻的內化和再創造,用現代人的語境和生活經驗去重新校準那些古老的詞匯。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次思維的探險,總能發現作者埋藏在文字背後的深意和巧妙的結構布局。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傳達瞭多少知識,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更高階的思維工具,教我們如何更清晰、更本質地看待事物。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值得稱贊,看得齣齣版社在細節上是下瞭功夫的。紙張的質感溫潤而不失厚重,油墨的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更重要的是,版式設計極具匠心。在某些需要重點強調的地方,字體和行距的微調,自然地引導讀者的注意力,仿佛作者在用視覺語言輔助他的哲學論述。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對精品的收藏過程。在如今這個信息碎片化、追求速度的時代,能遇到一本如此沉下心來打磨的作品,實屬難得。它讓你願意放慢速度,去品味每一個字,去感受作者傾注其中的那份敬畏與熱愛。這本書的美學價值,與它所承載的思想價值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構成瞭一種完整的、令人愉悅的閱讀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策略非常高明,它有效地避免瞭將嚴肅主題轉化為說教的陷阱。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曆史典故和個人感悟作為引子,使整部作品讀起來像是一部充滿智慧的人生遊記。他並沒有將自己塑造成一個高高在上的導師形象,而是以一個謙遜的求索者的姿態,與讀者並肩前行。這種“共同探索”的姿態,極大地拉近瞭與讀者的距離,讓人感覺自己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參與到這場意義的構建之中。特彆是一些充滿畫麵感的比喻,比如將“心”比作天空,將“煩惱”比作過眼雲煙,不僅形象生動,而且極具畫麵感和持久的記憶點。這種敘述的溫度和人情味,是很多純粹的理論著作所欠缺的,它讓《金剛經》這部經典,在現代讀者的心中重新煥發齣瞭鮮活的生命力。
評分剛翻完手頭這本關於禪宗經典的解讀,實在讓人意猶未盡。作者以一種非常貼近日常生活的視角,將那些高深莫測的佛理娓娓道來,仿佛不是在講解一部古老的經文,而是在和你身邊一位智者促膝長談。我特彆欣賞他那種不迴避現實睏境的態度,他沒有把“空”的概念渲染得過於縹緲,而是著力於探討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找到那個堅實的心靈支點。書中對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闡釋尤為精妙,它並非教人逃避,而是鼓勵我們在承擔責任、擁抱生活的同時,保持一份清明與超脫。這種將古老智慧“入世化”的處理方式,讓這本書的受眾一下子拓寬瞭,不光是常年修習佛法的人能從中受益,即便是對傳統文化略感隔閡的年輕人,也能從中尋找到解決當下煩惱的鑰匙。那種文字的穿透力,能輕易抵達人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讓人讀完後,心中豁然開朗,少瞭幾分執著,多瞭幾分從容。
評分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的“可操作性”。很多探討哲學的書籍,讀完後會陷入一種“我知道瞭,但我不知道怎麼做”的睏境。然而,這位作者似乎非常懂得讀者的這種焦慮。他沒有止步於理論的闡釋,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教誨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場景。比如,在處理人際衝突時,如何運用“無我”的智慧來化解對立?在麵對個人得失時,如何通過“不住相”來保持內心的平和?這些論述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帶著泥土氣息的經驗之談。我嘗試著將書中的一兩個小技巧應用到近期的某個棘手問題上,驚喜地發現,確實帶來瞭視角上的轉變,煩惱的重量似乎減輕瞭不少。這使得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讀物”,而成為瞭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隨時翻閱、隨時印證的“良師益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