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举证责任与证明度 | 作者 | 姜世明 |
| 定价 | 65.00元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1560211 | 出版日期 | 2017-02-01 |
| 字数 | 290 | 页码 | 276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8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举证责任与证明度》收录五篇关于民事证据法学之学术论文,包括:消极事实之举证责任分配、举证责任转换、证明度之研究、释明之研究、表见证明之研究。学说及实务上对于消极事实举证责任之分配向存在一误解,亦即以为主张消极事实者不用负举证责任,本书对于此一问题,引据德国证据法学之讨论资料,区分类型,进行个别评估,用以厘清此一证据法上之难题。对于举证责任转换,本书亦厘清对于举证责任必要移转与举证责任转换之区别,而在法定举证责任转换与意定举证责任转换之区别亦提出详细分析,研究者应可藉此书而对于相关概念获得厘清之效果。就证明度及释明之证明度而言,在台湾本对于此一问题甚为陌生,本书提出反驳部分学者引用美国所称优势证据理论之十余种理由,并提出邻近于真实之较为高度盖然性作为基准(90%),详细论证,应可供大陆法系之法制运作参考之用。关于表见证明之研究,本书对于其要件及在德国所发生过之案例,特别系关于典型事象经过之意义及操作方式,与经验原则在此之作用,均有详细介绍,用供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作者名字“姜世明”让我感到一丝熟悉,又似乎是初次谋面。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是与一位素未谋面的智者即将开启一场深刻的对话。我脑海中勾勒出一位沉稳、睿智的学者形象,他可能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可能在理论研究上有着独到的见解。我相信,通过他的笔触,我能够了解到关于举证责任和证明度方面更加深入、更加人性化的理解,而不只是冰冷的法律条文。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最期待的一本。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别致的,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单凭这简洁而又不失力量感的装帧,就已经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它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在书店里偶然翻到的一本关于法学理论的书,当时同样是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所吸引。封面上那深邃的蓝色调,以及烫金的标题,都透露着一种严谨与权威。我不禁猜测,书的内容是否也如这封面一般,蕴含着深刻的洞见和精辟的分析。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就被它那厚重的分量所震撼。这绝对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而是一部值得细细揣摩、反复研读的学术专著。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这种实体书的阅读体验,是电子书无法比拟的。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位老教授,在灯下伏案疾书,字斟句酌的画面。我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在相关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他的文字中一定承载着多年的研究与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魅力。“举证责任与证明度”,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立刻点燃了我对法律背后逻辑的探究欲。我一直觉得,法律不仅仅是条文的堆砌,更是智慧的结晶,是社会运行规则的精妙设计。而“举证责任”和“证明度”,无疑是这些精妙设计中的核心环节。我常常思考,在法律的天平上,谁来承担举证的重任,又该如何衡量证据的“轻重缓急”,才能做出公正的裁决。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既庄重又充满挑战的感觉。它不像一些畅销书那样,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吸引眼球,而是直接点明了其关注的核心问题,这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自信和学术担当。我常常在想,一个案件的最终走向,往往就取决于谁能有效地履行举证责任,以及法官或陪审团如何评估证据的证明力。这其中的微妙之处,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法理,是多么值得深入研究。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来说,无异于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