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法律的故事:中国人的法律智慧(精装版) | 作者 | 刘峰 |
| 定价 | 39.80元 | 出版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383131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是一本法律文化类读物,通俗说法,通俗说史。本书针对当下热点法律问题,回溯考究古代法律如何处理此类问题,从生动有趣的法律故事中,解读中国古人的法律智慧,以资当下借鉴。 本书涉及的主题有官司、上访、巡视、举报、公款消费、律师职业、考场舞弊、扫黄禁娼、性骚扰、计划生育、滴血认亲、拆迁、城管、房产税、货币战争、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社会保障、虚假广告等。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001?/?收入高,风险大——古代律师不好当 古代法律对律师行为作出了诸多限制。例如,诉讼的时候当事人必须亲自出庭,禁止委托他人代理。如果当事人是官员或者年老、残疾、病重的人,可以由家人代理,其他人是不能代理的。 013?/?笔能,亦能活人——讼师也有正能量 古代讼师身上的正能量是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一个是他们在诉讼中惩恶扬善,锄强扶弱,匡扶正义;另一个是他们超乎常人的聪明才智。 025?/?官司也——那些漂亮的诉状和判词 中国古代的法官们处理纠纷的时候比较灵活,不拘泥于法律条文,而是从事实出发,遵从圣贤的教诲,酌情处理,追求一个公正的结果。正是这一点,让我们可以在古代的判例中领略他们不群的风采,看到很多精彩绝伦的判词。 039?/?见义勇为与见死不救——古代赏罚分明 古代对见义勇为者的奖励是实打实的,不像今天,奖励若干万元,授予英雄称号,披红戴花就完了。那时,对于见义勇为者是可以直接授予官职的。 051?/?击鼓、拦驾、上书——古人如何上访 据说,早在中国历史的传说时代,也就是尧舜的时候,就建立了上访渠道——“进善旌(提合理化建议)”“诽谤木(提批评意见)”“敢谏鼓”。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建立了上访制度,让民间的可以直达天听。 065?/?御史一出,地动山摇——古代的巡视工作 “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也就是说,御史出巡的话,如果不搞得地动山摇,官员们好像大难临头,心惊肉跳,就不算称职。 079?/?路标背后的故事——古代的举报箱 从战国的李悝到汉代的赵广汉,再到南北朝的梁武帝,举报箱经历了从陶到竹再到木头的材质演变,从偏僻角落走上通衢大道、城门闹市,成为人们举报不法行为的重要途径。 091?/?吃掉广厦千万间——古代如何治理公款消费 古代公务招待的名目非常多,如升官了要招待,称之为“烧尾宴”;从虚职转入实职要请客,叫作“开印宴”;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也要喝酒庆祝,叫作“琼林宴”。 105?/?从喝墨水到腰斩——古代如何处罚考场作弊 古往今来,的手段就那么几种,反作弊也就那么几招,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形式会有变化,但本质上还是那“三板斧”。 123?/?从官办妓院到禁娼——古人如何对待业 管仲开历史先河之后,到秦汉时期,国营妓院渐渐制度化,形成了“乐户制度”“官妓制度”。到了唐代,性服务业兴旺发达,机构完善、制度健全,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137?/?后果很严重——古人如何应对性骚扰 现实中,古代的法律对性骚扰的行为惩处是非常严厉的,在今天,可能就是治安拘留加罚款,在古代,则可能是人头落地、小命不保。 153?/?滴血认亲——古代的DNA鉴定 古代的科技不发达,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只能采用滴血认亲这种原始的亲子鉴定手段。从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滴血认亲是没有可信性的。 165?/?保增长是主流——古代的计划生育 我国古代的计划生育与今天是截然相反的,主流是鼓励生育,刺激人口增长。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这种人口政策在西周的时候就开始推行了。 179?/?少林也当钉子户——古往今来话拆迁 宋神宗出台了中国历史上部征地补偿法规。补偿的方式跟我们今天差不多,分实物补偿和货币补偿两个部分。 191?/?求四邻,托中介——看古人如何买卖房产 在古代,对于待售房产享有优先购买权的人是亲属、四邻。这种规定在宋朝的时候就有了,出卖房产要“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也就是说,享有优先购买权的人不是租房子的,而是亲属和四周的邻居。 203?/?应急的房产税——古代如何对房产征税 我国的房产税在古代主要是一种财政应急的临时税种,从宋朝以后,渐渐有了常态化的趋势,而且是作为一种地方税,主要是用来解决军费开支激增、维护地方治安等问题。 217?/?抓卫生、拆违建、治理占道经营——古代的城管 《周礼》这本书里介绍了两种公职人员,一个叫“司市”,一个叫“胥”,这两种工作人员的职责中就有管理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治理不法摊贩、占道经营等内容。其中,“司市”可以视为城管大队队长,“胥”则是城管队员。 227?/?“火门”——古代的货币战争 在我国古代,造的行当有一个别称,叫“火门”。这是因为古代的货币以金属货币为主,在的时候需要冶炼,后来,“火门”就成了造的代称,包括伪造纸币的行为。 239?/?“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品安全三千年 在中国古代,食品安全也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例如有唐一代,就有多位皇帝因为饮食问题丢掉了性命。一国之主的食品安全尚且不能保障,平民百姓就可想而知了。 249?/?手脚打屁股——古人如何抓环保 在我国古代,很早就设立了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机构。当初,舜接受尧的禅让,登上帝位,在组阁的时候,任命伯益为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部长,官名叫“虞”。 263?/?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古代的社会保障 为了救济社会的弱势群体,如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少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古代的官方和民间都付出了很多努力,采取了种种措施。 275?/?伯乐一顾,其价十倍——古代名人广告 古代名人广告虽然不像今天这么普遍,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有参与,皇帝、宰相、诗人、书法家都在有意无意之中充当了代言某种商品的名人。 289?/?广告一路走来——古代广告面面观 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一定对北宋都城汴梁街道的繁华和商家的云集印象深刻,店铺门前形形的招牌就是广告的一种,也就是今天的户外广告。 |
| 编辑推荐 | |
| 通俗说法,通俗说史 本书针对现活中的热点法律问题,回溯中国古代如何处理类似情况,通过比对,总结中国古人的法律智慧,并资当下借鉴。 主题多样,涉猎广泛 本书涉及的主题有律师、官司、巡视、举报、考场舞弊、环境保护、上访、城管、扫黄嫖娼、食品安全、滴血认亲、货币战争、房产税等方面。 以案说法,生动有趣 本书zui大的特色之处在于用案例讲述古代法律,语言诙谐生动,主旨深入精髓,中国人的法律智慧跃然于纸上。 |
| 文摘 | |
| 序言 | |
作为一名对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书籍。《(满58包邮) 法律的故事:中国人的法律智慧(精装版) 湖北新华书店 》这本书,可以说完美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并没有生硬地罗列法律条文,而是将那些古老的法律思想,巧妙地融入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中。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证据”和“推理”的解读,这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逻辑思维方式。与西方注重形式和证据的严谨不同,中国人在很多时候,更加注重“情理”的结合,也就是在法律条文之外,还会考虑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当事人的情感因素。这种“人情”与“法理”的平衡,是中国法律智慧的一大特色,也是本书着重展现的方面。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人的处事方式和思维模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毕竟“法律”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头疼。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也不是冷冰冰的法律条文堆砌。相反,它以一种极其亲切和易懂的方式,带我走进了中国人特有的法律智慧世界。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将那些复杂的法律概念,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串联起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情理法”的讨论,这在中国人的处理事情的方式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巧妙地融入人情世故和道德伦理,找到一个最合乎情理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意识到,中国式的法律智慧,不仅仅是维护秩序,更是一种平衡各方利益、追求社会和谐的艺术。而且,精装版的质感真的没话说,纸张厚实,印刷清晰,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仪式感。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一种知识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评分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以往对中国传统法律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古代中国在法律方面可能比较落后,或者说,更侧重于人治而非法治。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中国人其实早就发展出了一套非常独特且富有智慧的法律体系。作者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那些抽象的法律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轻松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慎刑”思想的阐述,以及如何通过“德治”来辅助“法治”。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社会治理方式,它不仅仅依靠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更注重从道德层面去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书中的一些案例,虽然是古代的,但其中所体现的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社会秩序的考量,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中国人的法律智慧,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不断演进的文化传统。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程度,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一直以为,中国的法律传统可能比较单一,或者说,不如西方法律那样系统和发达。但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中国人在处理各种纠纷和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早就积累了非常丰富和精妙的智慧。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历史上可能存在的争议或不足,而是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去梳理和解读这些法律思想的演变过程。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古代案例的分析,它们虽然年代久远,但其中蕴含的逻辑和原则,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比如,书中提到的关于“无妄之灾”的处理,以及如何通过“调解”来化解矛盾,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中国人务实、灵活、以人为本的法律精神。读这本书,就像在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用自己的智慧去构建一个相对有序和公平的社会。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法律观念的一扇新窗户!我一直觉得法律离我们很遥远,都是那些专业人士打交道的事情,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那些看似枯燥的法律条文和案例,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述每个故事的时候,都会深入剖析背后蕴含的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和价值观念。比如,书中提到的“民不告,官不究”这种原则,我之前可能只是模糊地听过,但通过书中详细的解读,我才真正理解了它背后那种尊重个人意愿、避免过度干预的智慧。还有关于“和为贵”的思想,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避免冲突,更是一种高明的风险规避和人际关系维护的策略。作者的语言非常有感染力,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仿佛在听一位长者娓娓道来,将那些尘封的历史智慧一点点展现在眼前。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法律并非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只是关于“法律”,更是关于“人”以及“如何与人相处”的学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