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 法律的故事:中国人的法律智慧(精装版) 湖北新华书店

(满58包邮) 法律的故事:中国人的法律智慧(精装版) 湖北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峰 著
图书标签:
  • 法律
  • 历史
  • 文化
  • 中国
  • 智慧
  • 精装
  • 新华书店
  • 包邮
  • 故事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83131
商品编码:1385173467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法律的故事:中国人的法律智慧(精装版) 作者 刘峰
定价 39.80元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 9787509383131 出版日期 2017-06-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法律文化类读物,通俗说法,通俗说史。本书针对当下热点法律问题,回溯考究古代法律如何处理此类问题,从生动有趣的法律故事中,解读中国古人的法律智慧,以资当下借鉴。

  本书涉及的主题有官司、上访、巡视、举报、公款消费、律师职业、考场舞弊、扫黄禁娼、性骚扰、计划生育、滴血认亲、拆迁、城管、房产税、货币战争、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社会保障、虚假广告等。


   作者简介

   目录

  001?/?收入高,风险大——古代律师不好当

  古代法律对律师行为作出了诸多限制。例如,诉讼的时候当事人必须亲自出庭,禁止委托他人代理。如果当事人是官员或者年老、残疾、病重的人,可以由家人代理,其他人是不能代理的。

  013?/?笔能,亦能活人——讼师也有正能量

  古代讼师身上的正能量是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一个是他们在诉讼中惩恶扬善,锄强扶弱,匡扶正义;另一个是他们超乎常人的聪明才智。

  025?/?官司也——那些漂亮的诉状和判词

  中国古代的法官们处理纠纷的时候比较灵活,不拘泥于法律条文,而是从事实出发,遵从圣贤的教诲,酌情处理,追求一个公正的结果。正是这一点,让我们可以在古代的判例中领略他们不群的风采,看到很多精彩绝伦的判词。

  039?/?见义勇为与见死不救——古代赏罚分明

  古代对见义勇为者的奖励是实打实的,不像今天,奖励若干万元,授予英雄称号,披红戴花就完了。那时,对于见义勇为者是可以直接授予官职的。

  051?/?击鼓、拦驾、上书——古人如何上访

  据说,早在中国历史的传说时代,也就是尧舜的时候,就建立了上访渠道——“进善旌(提合理化建议)”“诽谤木(提批评意见)”“敢谏鼓”。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建立了上访制度,让民间的可以直达天听。

  065?/?御史一出,地动山摇——古代的巡视工作

  “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也就是说,御史出巡的话,如果不搞得地动山摇,官员们好像大难临头,心惊肉跳,就不算称职。

  079?/?路标背后的故事——古代的举报箱

  从战国的李悝到汉代的赵广汉,再到南北朝的梁武帝,举报箱经历了从陶到竹再到木头的材质演变,从偏僻角落走上通衢大道、城门闹市,成为人们举报不法行为的重要途径。

  091?/?吃掉广厦千万间——古代如何治理公款消费

  古代公务招待的名目非常多,如升官了要招待,称之为“烧尾宴”;从虚职转入实职要请客,叫作“开印宴”;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也要喝酒庆祝,叫作“琼林宴”。

  105?/?从喝墨水到腰斩——古代如何处罚考场作弊

  古往今来,的手段就那么几种,反作弊也就那么几招,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形式会有变化,但本质上还是那“三板斧”。

  123?/?从官办妓院到禁娼——古人如何对待业

  管仲开历史先河之后,到秦汉时期,国营妓院渐渐制度化,形成了“乐户制度”“官妓制度”。到了唐代,性服务业兴旺发达,机构完善、制度健全,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137?/?后果很严重——古人如何应对性骚扰

  现实中,古代的法律对性骚扰的行为惩处是非常严厉的,在今天,可能就是治安拘留加罚款,在古代,则可能是人头落地、小命不保。

  153?/?滴血认亲——古代的DNA鉴定

  古代的科技不发达,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只能采用滴血认亲这种原始的亲子鉴定手段。从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滴血认亲是没有可信性的。

  165?/?保增长是主流——古代的计划生育

  我国古代的计划生育与今天是截然相反的,主流是鼓励生育,刺激人口增长。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这种人口政策在西周的时候就开始推行了。

  179?/?少林也当钉子户——古往今来话拆迁

  宋神宗出台了中国历史上部征地补偿法规。补偿的方式跟我们今天差不多,分实物补偿和货币补偿两个部分。

  191?/?求四邻,托中介——看古人如何买卖房产

  在古代,对于待售房产享有优先购买权的人是亲属、四邻。这种规定在宋朝的时候就有了,出卖房产要“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也就是说,享有优先购买权的人不是租房子的,而是亲属和四周的邻居。

  203?/?应急的房产税——古代如何对房产征税

  我国的房产税在古代主要是一种财政应急的临时税种,从宋朝以后,渐渐有了常态化的趋势,而且是作为一种地方税,主要是用来解决军费开支激增、维护地方治安等问题。

  217?/?抓卫生、拆违建、治理占道经营——古代的城管

  《周礼》这本书里介绍了两种公职人员,一个叫“司市”,一个叫“胥”,这两种工作人员的职责中就有管理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治理不法摊贩、占道经营等内容。其中,“司市”可以视为城管大队队长,“胥”则是城管队员。

  227?/?“火门”——古代的货币战争

  在我国古代,造的行当有一个别称,叫“火门”。这是因为古代的货币以金属货币为主,在的时候需要冶炼,后来,“火门”就成了造的代称,包括伪造纸币的行为。

  239?/?“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品安全三千年

  在中国古代,食品安全也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例如有唐一代,就有多位皇帝因为饮食问题丢掉了性命。一国之主的食品安全尚且不能保障,平民百姓就可想而知了。

  249?/?手脚打屁股——古人如何抓环保

  在我国古代,很早就设立了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机构。当初,舜接受尧的禅让,登上帝位,在组阁的时候,任命伯益为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部长,官名叫“虞”。

  263?/?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古代的社会保障

  为了救济社会的弱势群体,如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少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古代的官方和民间都付出了很多努力,采取了种种措施。

  275?/?伯乐一顾,其价十倍——古代名人广告

  古代名人广告虽然不像今天这么普遍,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有参与,皇帝、宰相、诗人、书法家都在有意无意之中充当了代言某种商品的名人。

  289?/?广告一路走来——古代广告面面观

  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一定对北宋都城汴梁街道的繁华和商家的云集印象深刻,店铺门前形形的招牌就是广告的一种,也就是今天的户外广告。


   编辑推荐

  通俗说法,通俗说史

  本书针对现活中的热点法律问题,回溯中国古代如何处理类似情况,通过比对,总结中国古人的法律智慧,并资当下借鉴。

  主题多样,涉猎广泛

  本书涉及的主题有律师、官司、巡视、举报、考场舞弊、环境保护、上访、城管、扫黄嫖娼、食品安全、滴血认亲、货币战争、房产税等方面。

  以案说法,生动有趣

  本书zui大的特色之处在于用案例讲述古代法律,语言诙谐生动,主旨深入精髓,中国人的法律智慧跃然于纸上。


   文摘

   序言

《光影流转:世界电影艺术史纲》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位虚构的资深电影史学家姓名,例如:李文哲]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家知名的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中华书局] 装帧: 精装,配有大量高清剧照及历史文献插页 定价: [根据内容厚度与市场定位设定一个合理价格,例如:168.00元] --- 内容简介: 《光影流转:世界电影艺术史纲》是一部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电影艺术发展史著作。本书超越了简单的技术编年史叙述,旨在探讨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如何在过去一百二十余年间,与人类社会、文化思潮、技术革新进行深刻的互动与共塑。 本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分为六大部分,脉络清晰地勾勒出从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影戏”到数字时代全球化叙事的宏大画卷。作者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观影经验,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既具学术深度,又充满阅读趣味的电影文明考察之旅。 第一部分:光影的诞生与默片时代的拓荒(1895-1927) 本部分详尽追溯了电影作为一种新媒介的诞生过程。内容涵盖了早期光学实验(如爱迪生的留声机与活动电影装置),直至梅里爱将电影提升至叙事魔术的里程碑。重点分析了美国“一美元资本主义”下的电影工业化雏形,以及早期制片厂制度的建立。 叙事重点聚焦于欧洲先锋电影的探索。法国的印象派电影(如德吕克)如何尝试捕捉光线和瞬间的心理感受;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大都会》)如何通过扭曲的布景、极端的灯光来表达战后德意志的集体焦虑与非理性精神。同时,本书也深入剖析了美国默片时代的“叙事革命”,探讨了D.W.格里菲斯如何确立了蒙太奇的语法体系,尽管其某些作品的价值观存在争议,但其对电影语言的奠基作用无可替代。在这一时期,东方电影的早期发展,特别是日本的“活动弁士”文化和日本古典戏剧的影像化尝试,也得到了细致的描述。 第二部分:有声的革命与好莱坞的黄金年代(1927-1945) 有声电影的出现被视为电影史上最具颠覆性的技术革命。本书不仅记录了《爵士歌手》的首映盛况,更着重分析了有声技术对叙事节奏、演员表演风格(从肢体表演向声调和对白依赖的转变)、以及电影摄影术的深远影响。 本部分核心内容聚焦于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巅峰时期。它详细剖析了米高梅、派拉蒙、二十世纪福克斯等各大制片厂如何通过垂直整合,构建起强大的类型片生产线,包括经典的西部片、黑色电影(Film Noir)的兴起及其对弗洛伊德心理学和战时阴影的反映、歌舞片的全盛,以及经典喜剧大师巴斯特·基顿和卓别林在有声时代的艺术挣扎与创新。此外,本书还专门辟章讨论了这一时期欧洲电影人在纳粹崛起和二战阴影下的流散与创作,如奥逊·威尔斯及其《公民凯恩》对传统电影语法的彻底解构,这部作品如何预示了电影叙事可能性的新边界。 第三部分:战后反思与现代主义的兴起(1945-1960) 二战的结束使得全球电影界弥漫着深刻的反思情绪。本章探讨了战后初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如德西卡和罗西里尼的作品)如何将镜头推向街头,以未经修饰的真实记录人民的苦难与尊严,挑战了制片厂的布景美学。 随后,本书深入阐释了“作者论”(Auteur Theory)的形成与争论。法国“新浪潮”的理论家们(如特吕弗、戈达尔)如何重新定义导演的地位,使电影从纯粹的工业产品转变为个人表达的艺术载体。新浪潮电影的跳切、手持摄影、即兴对白等手法,极大地解放了电影的视觉语言。同时,本书也考察了日本电影的崛起,特别是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等大师如何将西方电影手法与东方哲学(如禅宗的空寂、家族伦理的张力)完美融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 第四部分:类型片的解构与新浪潮的回响(1960-1975)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经典类型片的“成人化”和“反类型化”。本书分析了欧洲(特别是意大利和法国)的作者如何利用新浪潮的自由,对经典叙事结构进行颠覆,例如通俗剧的“作者化”处理,以及欧洲艺术电影对性和政治主题的坦诚探讨。 重点考察了美国“新好莱坞”的诞生。在审查制度松动和制片厂权力衰落的背景下,一批受过良好教育、熟悉欧洲电影的年轻导演(如科波拉、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开始崛起。他们以更黑暗、更具批判性的视角重塑了犯罪片、战争片和西部片,作品中充满了对美国梦的怀疑与幻灭感。本书详细对比了欧洲的慢节奏哲学思辨与美国商业模式下的高能量叙事创新之间的张力。 第五部分:商业巨制与后现代的迷宫(1975-1995) 1975年《大白鲨》的横空出世标志着“暑期大片”(Blockbuster)时代的开启。本部分分析了特效技术(如工业光魔的崛起)如何重新主导了电影制作的流程与资金分配。电影叙事开始向视觉奇观和高概念(High Concept)转型。 然而,本书并未忽视这一时期非好莱坞体系的活力。它详细讨论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特别是武侠片和警匪片如何以其独特的“动感美学”(Dynamic Aesthetics)和对都市情感的敏锐捕捉,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同时,本书也梳理了全球艺术影院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如大卫·林奇、彼得·格林纳威等导演如何利用非线性叙事、符号学和对观众预期的操纵,构建出挑战观众认知边界的电影迷宫。 第六部分:数字时代的重塑与全球化叙事(1995至今) 最后一部分关注电影艺术进入21世纪后的剧烈变革。数字摄影、后期制作的普及,极大地降低了独立电影的门槛,促进了全球电影市场的融合。 内容探讨了CGI技术对写实主义的冲击与解放,以及流媒体平台对传统院线发行模式的瓦解。本书特别关注了非西方电影在全球舞台上的持续影响力,例如亚洲电影(韩国、伊朗等)如何凭借其对社会议题的精准洞察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在国际电影节上占据重要地位。最终,本书以对“电影”这一媒介未来形态的审慎思考收尾,探讨虚拟现实(VR)和沉浸式叙事是否将彻底改变光影艺术的基本定义。 本书特色: 跨文化视野: 不以好莱坞为唯一中心,对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香港等地的电影运动进行同等篇幅的深度分析。 理论与实践结合: 详细解读巴赞、爱森斯坦、巴赞等重要电影理论家的核心观点,并立即结合具体影片进行实例分析。 丰富的视觉材料: 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片场照、早期海报和技术草图,为理解电影制作的脉络提供了直观帮助。 《光影流转》不仅是电影专业学生的必备参考书,也是所有热爱光影艺术、希望深入理解视觉文化如何塑造我们世界的读者不可多得的深度读物。它引导我们思考:在技术不断更迭的时代,电影艺术的本质与灵魂将如何延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法律观念的一扇新窗户!我一直觉得法律离我们很遥远,都是那些专业人士打交道的事情,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那些看似枯燥的法律条文和案例,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述每个故事的时候,都会深入剖析背后蕴含的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和价值观念。比如,书中提到的“民不告,官不究”这种原则,我之前可能只是模糊地听过,但通过书中详细的解读,我才真正理解了它背后那种尊重个人意愿、避免过度干预的智慧。还有关于“和为贵”的思想,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避免冲突,更是一种高明的风险规避和人际关系维护的策略。作者的语言非常有感染力,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仿佛在听一位长者娓娓道来,将那些尘封的历史智慧一点点展现在眼前。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法律并非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只是关于“法律”,更是关于“人”以及“如何与人相处”的学问。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书籍。《(满58包邮) 法律的故事:中国人的法律智慧(精装版) 湖北新华书店 》这本书,可以说完美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并没有生硬地罗列法律条文,而是将那些古老的法律思想,巧妙地融入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中。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证据”和“推理”的解读,这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逻辑思维方式。与西方注重形式和证据的严谨不同,中国人在很多时候,更加注重“情理”的结合,也就是在法律条文之外,还会考虑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当事人的情感因素。这种“人情”与“法理”的平衡,是中国法律智慧的一大特色,也是本书着重展现的方面。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人的处事方式和思维模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

评分

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以往对中国传统法律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古代中国在法律方面可能比较落后,或者说,更侧重于人治而非法治。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中国人其实早就发展出了一套非常独特且富有智慧的法律体系。作者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那些抽象的法律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轻松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慎刑”思想的阐述,以及如何通过“德治”来辅助“法治”。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社会治理方式,它不仅仅依靠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更注重从道德层面去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书中的一些案例,虽然是古代的,但其中所体现的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社会秩序的考量,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中国人的法律智慧,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不断演进的文化传统。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毕竟“法律”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头疼。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也不是冷冰冰的法律条文堆砌。相反,它以一种极其亲切和易懂的方式,带我走进了中国人特有的法律智慧世界。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将那些复杂的法律概念,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串联起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情理法”的讨论,这在中国人的处理事情的方式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巧妙地融入人情世故和道德伦理,找到一个最合乎情理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意识到,中国式的法律智慧,不仅仅是维护秩序,更是一种平衡各方利益、追求社会和谐的艺术。而且,精装版的质感真的没话说,纸张厚实,印刷清晰,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仪式感。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一种知识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程度,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一直以为,中国的法律传统可能比较单一,或者说,不如西方法律那样系统和发达。但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中国人在处理各种纠纷和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早就积累了非常丰富和精妙的智慧。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历史上可能存在的争议或不足,而是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去梳理和解读这些法律思想的演变过程。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古代案例的分析,它们虽然年代久远,但其中蕴含的逻辑和原则,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比如,书中提到的关于“无妄之灾”的处理,以及如何通过“调解”来化解矛盾,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中国人务实、灵活、以人为本的法律精神。读这本书,就像在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用自己的智慧去构建一个相对有序和公平的社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