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 |
| 書名: | 唐文治國學演講錄 |
| 作者: | 唐文治 |
| ISBN: | 9787313167941 |
| 齣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學齣版社 |
| 定價: | 98.00元 |
| 其他信息( 僅供參考,以實物為準) | |
| 開本:16開 | 裝幀:平裝-膠訂 |
| 齣版時間:2017-04-01 | 版次:1 |
| 頁碼: | 字數: |
| 內容簡介 |
| 唐文治*張靖偉整理的《唐文治國學演講錄(精) 》為交通大學老校長唐文治先生於1938-1943年在交 大所作國學演講記錄匯編,共六集,內容涵蓋經、史 、子、集各門類,以經學、理學及文法為主。《演講 錄》成於唐先生晚年,是其一生治學育人思想之精華 。 |
| 圖書目錄 |
| 導讀:尊孔讀經與治心救國(虞萬裏)集 上捲經學心學類 一修養道德方法——外端品行,內緻良知 二讀經史子集大綱及分類法 三《孝經》宏綱大用 四《論語》分類大綱上——本孝、本仁篇 五《論語》分類大綱下——本政篇、君子小人辨 六《孟子》分類大綱——政治學本於心性學 七《詩經》分類大綱——人心通於政理之本原 八《左傳》分類大綱 九《大學》全體大用——格物、誠意、用人、理財 十《禮記·儒行篇》為氣節根本——通於《易》學之精微 十一《尚書·洪範》為治國鴻寶——用洛書數建中立極 十二《周易》洗心寡過大旨——兼世變人情、國傢治亂集 下捲文學類 一讀文法綱要 二姚姬傳《覆魯絮非書》研究法 三曾滌笙《歐陽生文集序》研究法 四歐陽永叔《瀧岡阡錶》研究法 五歐陽永叔《鞦聲賦》研究法 六歐陽永叔《蘇氏文集序》研究法 七李遐叔《吊古戰場文》研究法 八韓退之《答李翊書》研究法 九韓退之《原道》研究法 十韓退之《進學解》研究法 十一韓退之《張中丞傳後敘》研究法 十二《史記·伯夷列傳》研究法 十三《國語·吳語·勾踐報吳》研究法第二集 上捲經學心學類 一孔子論知覺學 二孟子論知覺學 三祭禮為教孝大原,不得昏慢廢棄 四孔子救世不遇史 五孟子心性學 六孟子政治學 七論硃子學為今時救世之本 八論陽明學為今時救國之本 九明王龍溪、錢緒山學派論 十明王心齋格物論 十一顧亭林先生學派論 十二陸桴亭先生學派論第二集 下捲文學類 一劉孟塗《與阮蕓颱論文書》研究法 二尤西堂《反恨賦》研究法 三歐陽永叔《黃夢升墓誌銘》研究法 四歐陽永叔《五代史·伶官傳序》研究法 五歐陽永叔《五代史·一行傳序》研究法 六歐陽永叔《豐樂亭記》研究法 七歐陽永叔《釋秘演詩集序》研究法 八韓退之《送李願歸盤榖序》研究法 九韓退之《送窮文》研究法 十《國策·蘇秦始將連橫》研究法 十一賈生《過秦論上》研究法第三集 上捲經學心學類 一師周文王法 二師周公法 三師孔子法 四師顔子法 五師曾子法 六師子思子法 七師孟子法 八漢鄭君學派論 九宋周子學派論 十宋大程子學派論 十一宋二程子學派論 十二宋張子學派論第三集 下捲文學類 一史記·越世傢(節錄) 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節錄) 三吳越春鞦·越勾踐陰謀復興 四文章繪形繪影繪聲法 五諸葛武侯《齣師錶》研究法 六原慈第四集 上捲經學孟子分類學 一孟子孝弟學 二孟子尊孔學 三孟子心性學 四孟子政治學 五孟子貴民學 六孟子論戰學 七孟子文辭學上 八孟子文辭學下 九孟子外交學 十孟子雄辨學 十一孟子氣節學上 十二孟子氣節學下 十三孟子《周易》學第四集 下捲文學類 一論治心救國之方 二越勾踐論, 三原仁 四原恥 五心毒解 六嚴辨義利篇 七劃僞救心篇 八釋量警心篇 九慈幼保種 十說雪哀民 十一海上遊春第五集 上捲經學類 一《孝經》講義——開宗明義章 二《孝經》講義——天子章、諸侯章 三《孝經》講義——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 四《孝經》講義——三纔章、孝治章 五《孝經》講義——聖治章 六《孝經》講義——紀孝行章 七《孝經》講義——五刑章、感應章、喪親章 八孝經翼——《論語》論孝 九孝經翼——《孟子》論孝上 十孝經翼——《孟子》論孝下 十一孝經翼——《禮記·麯禮》等篇論孝 十二孝經翼——《禮記·祭禮篇》論孝第五集 下捲理學類 一《陽明學述發微》序 二讀《王文成公全書》記 三陽明講學事跡考(早年、中年) 四陽明講學事跡考(中年、晚年) 五王陽明先生拔本塞源論 六陽明學四大題一 七陽明學四大題二 八陽明學四大題三 九陽明學四大題四 十陽明學與陸學異同論 十一陽明學與硃學異同論 十二陽明先生復古本《大學》論 十三救心在研幾學論第六集 上捲經學類 一《論語》講義式 二《孟子》講義式 三《詩經》論理學 四《詩經》性情學 五《詩經》政治學 六《詩經》社會學 七《詩經》軍事學 八《詩經》農事學第六集 下捲文學類 一作文法 二國文四十八法約選格律謹嚴法 三國文四十八法約選轆轤鏇轉法 四國文四十八法約選鷹隼盤空法 五國文四十八法約選奇峰突起法 六國文四十八法約選段落變化法 七國文四十八法約選一唱三嘆法 八國文四十八法約選逐層辨難法 九國文四十八法約選精探理窟法 十國文四十八法約選空中樓閣法 十一國文四十八法約選匣劍帷燈法附錄 《唐蔚芝先生演講錄》跋(黎照寰) 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廿周年紀念會上祝辭 上海交通大學第三十屆畢業典禮訓辭 上海交通大學五十一周年校慶節訓辭 氣節與為善——丁亥九月二十七日南洋大學諸舊同學 來請演講 |
| 文摘|序言 |
| 暫無內容 |
| 作者介紹 |
| 唐文治(1865-1954),近代著名教育傢、學者。字穎侯,號蔚芝,江蘇太倉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授戶部主事。纍遷農工商部侍郎,署理尚書。光緒三十二年(1906)丁內艱南歸。後即轉而從事教育事業,任上海高等實業學堂(今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監督、無锡國學專修學校校長,培養人纔甚多。工古文辭,精研理學。有《茹經堂文集》《茹經堂奏疏》《十三經提綱》《紫陽學術發微》《陽明學術發微》《性理學大義》等。 |
一本名為《唐文治國學演講錄》的書,僅僅從書名和作者的名字,便能感受到其背後蘊藏的文化底蘊。雖然我對於這本書的具體內容尚不瞭解,但“國學”二字就足以讓我産生無限的遐想。國學,涵蓋瞭中國古代的哲學、曆史、文學、藝術、倫理等方方麵麵,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而唐文治先生,即便我不熟悉他的具體事跡,但能被冠以“國學”之名,想必其學識和見解定然非同尋常。我尤其好奇,以“演講錄”的形式呈現,會是一種怎樣的風格?是循循善誘的講解,還是激昂澎湃的論述?是淺顯易懂的科普,還是高屋建瓴的理論?這其中的種種未知,反而增添瞭我閱讀的期待。我設想,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提供一個係統瞭解國學某個細分領域的窗口,或者能夠啓發我對某個傳統文化現象的全新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去聆聽一位智者關於國學的“聲音”,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體驗。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那種能夠觸動心靈、啓迪智慧的火花。
評分一本厚重的書名,往往蘊藏著非凡的價值。《唐文治國學演講錄》,光是這個名字,就讓我感受到一種曆史的迴響和學術的莊重。雖然我對唐文治先生的生平及具體著作瞭解甚少,但“國學”二字,足以喚醒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無限嚮往。我經常思考,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浪潮中,我們是否正在遺忘那些寶貴的傳統?國學,恰恰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是民族精神的根脈。而“演講錄”,則暗示瞭這些思想是以一種生動、鮮活、直接的方式傳遞齣來的。我設想,這本書可能包含瞭唐文治先生對於儒傢、道傢、法傢等諸子百傢的獨到見解,或是對中國曆史、文學、哲學等領域的深入剖析。我期待它能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為我打開一扇認識國學的大門,讓我能夠感受到古聖先賢的智慧,並且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學以緻用,提升自身的修養和品德。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與曆史對話,與智慧交流的契機。
評分當我在書架上看到《唐文治國學演講錄》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它可能承載著一種古老的智慧。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瞭解它的具體章節和內容,但是“唐文治”這個名字以及“國學演講錄”的標簽,已經足以勾起我對傳統文化的強烈好奇心。我一直認為,學習國學不僅僅是學習一些古代的文獻,更是去理解一種精神,一種處世的態度,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唐文治先生,作為一位國學大傢,他的演講必然凝聚瞭長期的研究和深刻的體悟。我揣測,這本書或許會以一種相對口語化、易於接受的方式,將那些深奧的國學知識和道理傳達給讀者,讓我們這些對國學略知一二,但又覺得難以入門的人,能夠找到一條清晰的路徑。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慢慢走進國學的殿堂,去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並且能夠從中獲得一些為人處世的啓示,讓我在現代社會的生活中,能夠多一份從容和智慧。
評分初識《唐文治國學演講錄》,是在一次偶然的書店瀏覽中,被那簡潔而富有曆史感的封麵所吸引。封麵上“唐文治”三個字,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觸碰到那位先賢的智慧。雖然我尚未有機會翻閱內頁,但僅僅是書名本身,就足以勾起我對國學深深的興趣。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感情,尤其是在當下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迴溯傳統、汲取古人的智慧,顯得尤為重要。唐文治先生,作為一位在國學領域有著深厚造詣的前輩,他的思想精華通過“演講錄”的形式得以保存和傳播,這本身就具備瞭極高的價值。我不禁想象,這些演講一定充滿瞭深刻的見解和獨到的分析,能夠引領讀者穿越時空的界限,去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探索國學世界的引路人,讓我有機會聆聽智者的教誨,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並在字裏行間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心靈慰藉。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窗戶,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推開它,一探究竟。
評分偶然間瞥見《唐文治國學演講錄》一書,其書名本身就散發著一種深厚的文化氣息,讓我的目光為之一滯。我並非國學領域的專傢,但一直對中華傳統文化抱有濃厚的敬意和興趣。唐文治先生,雖然我對他個人知之甚少,但“國學”二字足以說明其學術領域的權威性。“演講錄”的形式,則讓我預感到這可能是一本充滿思想碰撞、引人入勝的作品。我設想,這本書也許不是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能夠以更貼近聽眾的方式,闡述深邃的國學思想。也許是對中國古代經典進行通俗易懂的解讀,也許是對某個曆史人物或事件進行鞭闢入裏的分析,又或許是對人生哲理進行獨到的闡釋。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對國學有一個更宏觀、更鮮活的認識,並且能夠從中汲取一些關於人生、關於智慧的養分,為我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 navigating 提供一些方嚮和力量。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精神的滋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