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正版特价)计算复杂性:现代方法|228020 |
| 图书定价: | 129元 |
| 图书作者: | (美)桑杰夫·阿罗拉(Sanjeev Arora);(美)博阿兹·巴拉克(Boaz Barak)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6/1/1 0:00:00 |
| ISBN号: | 9787111518990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477 |
| 版次: | 1-1 |
| 作者简介 |
| 作者简介 桑杰夫·阿罗拉(Sanjeev Arora)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在概率可验证明和NP—难问题的可近似性方面取得了基础性的研究成果。他发起创办了“计算难解性问题中心”,该项目由国家科学基金资助。 博阿兹·巴拉克(Boaz Barak)现为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哈佛大学工学院计算理论研究组成员,同时还是微软新英格兰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之前是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他在计算复杂性和密码学方面,特别是“非墨盒”技术方面,取得了基础性的研究成果。 译者简介 骆吉洲,男,1975年生,博士,副教授。2006年5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与理论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2001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基础数学专业分别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和理学硕士学位。现就职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海量数据计算研究中心,讲授“算法设计与分析”“数学建模”“编译原理”等课程。出版教材《算法设计与分析》一部,出版译著《图论导引》一部。近年来一直从事生物信息学、压缩数据库技术、传感器网络、算法理论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自然基金、863计划、973项目、国防预研等项目等多项;2001年9月至2003年5月参加“计算机机群并行数据库系统”的研制,该项目获得了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发表30余篇论文。 |
| 内容简介 |
| 本书系统地介绍计算复杂性理论的经典结果和近30年来取得的新成果,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和掌握复杂性理论中的基本结果、思维方法、主要工具、研究前沿和待决问题。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11章)较宽泛地介绍了复杂性理论,包括复杂性理论的经典结果和一些现代专题。第二部分(第12~16章)讨论了各种具体计算模型上的计算复杂性下界。第三部分(第17~23章)主要是1980年以后人们在复杂性理论方面获得的进展,内容包括计数复杂性、平均复杂性、难度放大、去随机化和伪随机性、PCP定理的证明以及自然证明。本书内容丰富,结构灵活,语言流畅,是从事计算复杂性理论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必不可少的参考书,非常适合作为打算进入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生、博士生快速接触研究前沿的参考资料,还非常适合作为普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材,其中的高级专题还可以作为博士生相关讨论班的素材。 |
| 目录 |
出版者的话 译者序 译者简介 前言 致谢 引言 第0章 记号约定 第一部分 基本复杂性类 第1章 计算模型——为什么模型选择无关紧要 第2章 NP和NP完全性 第3章 对角线方法 第4章 空间复杂性 第5章 多项式分层和交错 第6章 布尔线路 第7章 随机计算 第8章 交互式证明 第9章 密码学 第10章 量子计算 第11章 PCP定理和近似难度简介 第二部分 具体计算模型的下界 第12章 判定树 第13章 通信复杂性 习题 第14章 线路下界:复杂性理论的滑铁卢 第15章 证明复杂性 第16章 代数计算模型 第三部分 高级专题 第17章 计数复杂性 第18章 平均复杂性:勒维定理 第19章 难度放大和纠错码 第20章 去随机化 第21章 伪随机构造:扩张图和提取器 第22章 PCP定理的证明和傅里叶变换技术 第23章 为什么线路下界如此困难 附录 部分习题的提示 参考文献 术语索引 复杂性类索引 |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非常棒,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纸张的质感也适合长时间阅读和圈点批注。内容方面,它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关于“算法设计范式”的演变。从早期的贪心算法和动态规划,到后来对随机化算法和近似算法的接受,这本书清晰地勾勒出了计算机科学思维模式的成熟过程。它没有停留在介绍具体算法本身,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必须接受一个“足够好”的答案,而不是追求那个计算成本无限高的“最优解”。作者对“可计算性”与“实际可行性”之间的张力把握得十分到位。对于希望系统性构建计算思维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框架是极其稳固且富有启发性的,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用逻辑工具解决复杂问题的思想史。
评分这本编程方面的工具书简直是开发人员的救星。我最近在维护一个遗留系统,性能瓶颈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试了各种优化手段都收效甚微。翻开这本书后,我立刻被它对算法分析工具的介绍吸引了。书中对大O表示法的实际应用场景讲解得极为细致,特别是针对不同数据结构在随机访问和顺序访问下的时间复杂度对比,让我立刻明白了为什么之前选择的哈希表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表现会那么糟糕。书中不仅罗列了理论,还提供了大量的伪代码和C++的实现范例,这一点非常实用。我根据书中的建议,重新设计了数据访问层,效果立竿见影,系统的响应时间降低了近40%。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示例代码的注释可以再多一些,不过考虑到内容的广度,这点瑕不掩瑜。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可以常年放在手边的“算法瑞士军刀”。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原以为是那种晦涩难懂的理论教材,结果拿到手才发现,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叙述方式非常贴近实际应用。尤其是关于P/NP问题那几章,作者没有陷入无休止的数学推导中,而是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阐释不同计算模型之间的关系和效率差异。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可判定性”的讲解,不是简单地扔出停机问题的结论,而是通过构建一个虚拟的、试图解决所有问题的机器,逐步揭示其局限性,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初学者也能建立起对计算本质的深刻理解。更难得的是,书中对现代计算复杂性理论的最新进展,比如交互式证明系统和量子计算对复杂性类别的潜在影响,都有相当详尽的介绍,为我后续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我感觉作者非常理解一个正在摸索前沿领域的学习者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既要扎实的基础,又要有面向未来的视野。
评分我是一个业余爱好者,对计算机科学的认识主要停留在会用软件的层面。读这本书的体验非常独特,它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计算”本身的极限在哪里。很多技术人员觉得理所当然的便捷背后,是无数次数学家和理论家探索边界的结果。比如,书中对图论算法在网络路由优化中的应用分析,图文并茂地解释了如何权衡路径长度与计算代价。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介绍NP-完全问题时,没有直接给出证明,而是通过几个经典的归约案例(如3-SAT到背包问题)来展示问题的“传染性”,这种方法比单纯背诵结论要有效得多。这本书像是为那些好奇心旺盛的“技术门外汉”打开了一扇通往核心原理的大门,它没有降低难度,但却提供了足够的脚手架,让你能够安全地攀登。
评分作为一名对人工智能伦理和安全有浓厚兴趣的研究者,我本来对纯粹的“计算机与互联网”类书籍兴趣不大,但这本书的某些章节意外地戳中了我。特别是关于加密算法和信息安全复杂性的讨论,让我对现代网络协议的安全性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书中用清晰的图表展示了公钥密码系统背后的数学难题,以及量子计算一旦成熟可能带来的颠覆性风险。这不仅仅是技术讨论,更是一种对未来社会基础设施稳定性的深刻反思。作者对“信息爆炸时代”的描述非常到位,强调了信息校验和隐私保护的计算壁垒。虽然我不是计算机科学专业出身,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非常强,让我能够跨学科地理解这些技术背后的“硬边界”。它教会我如何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那些声称“完美安全”的技术方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