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蕴章诗文翰墨

田蕴章诗文翰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蕴章著 著
图书标签:
  • 田蕴章
  • 诗文
  • 翰墨
  • 清代文学
  • 中国古典诗词
  • 书法
  • 文学
  • 艺术
  • 文化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856963
商品编码:13453146885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作  者:田蕴章 著 定  价:128 出 版 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0月01日 页  数:104 装  帧:盒函装 ISBN:9787561856963 《田蕴章诗文翰墨》无目录

内容简介

暂无 田蕴章 著 田蕴章,字存文,蟠逸斋主人,1945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河北省河问县,汉族。现为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书法研究生导师,历任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文史馆馆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曲协会员、天津书协理事、评委等。
幼承家学,始攻欧书,长于楷法,兼擅行草,精研书论,建树超凡,博通吟咏,雅好琴棋。现有《欧楷解析》《九成宫醴泉铭探源》《诗词书法选》《千古奇文千字文》《真行草每日一字》《田蕴章墨迹选》等专著、墨迹行世。音像资料颇丰,有《欧楷临池》30集、《直一行草书法作品讲析与演示》20集、《每日一题·每日一字》365集,影响深远,被誉为当代正统派书家之代表人物。
书目简介:江海潮音——近现代海派书画大家作品选粹 作者: 佚名(精选汇编) 出版信息: 暂定 字数预估: 约1500字 --- 一、引言:时代的笔墨,海派的魂魄 《江海潮音——近现代海派书画大家作品选粹》是一部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国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艺术中心——上海,汇集了自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沪鬻艺、对海派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的顶尖书画名家的精品力作的珍贵图册。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大师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创作的,融汇南北、贯通中西的艺术实践进行梳理与展示,探究“海派”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形成脉络及其对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重大贡献。我们深知,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对时代的响应与超越,而海派正是那股在时代浪潮中激荡、发出最强音的江海之潮。 二、内容精要:多元并蓄的艺术景观 本书收录的作品涵盖了文人画的精细入微、院体画的宏大叙事,以及受西方写实主义和印象派影响而产生的笔墨革新等多个维度,力求全景式地展现海派艺术的多元与包容。 (一)书坛革新:从碑学入帖学的融会 海派书法艺术的繁荣,得益于多位书家从传统碑学中汲取雄强之气后,毅然回归帖学,寻求清雅与骨力的平衡。本书重点呈现了以下几类风格: 1. “江南才子”的清逸风骨: 精选了数位以上海为主要活动地的书家,其早期受帖学(如宋四家、晋韵)浸染的作品。这些作品用笔细腻,结构谨严,透露出江南士人特有的温润与内敛。尤其关注他们如何将精微的笔触融入到对传统尺素的敬畏之中,展现出雅俗共赏的境界。 2. 碑学向帖学的过渡与融合: 收录了几位在碑学盛行时,率先提出“碑帖互补”理念的书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笔画间可见魏晋的古拙之气,但结体上已趋于开阔秀美,体现了对“以书入画”的深刻理解。例如,对于某些行草作品中,侧锋的运用以及墨色的浓淡变化,都清晰地揭示了其在打破传统藩篱时的审慎与探索。 3. 篆隶的“上海趣味”: 针对当时篆隶书复古思潮,本书特别选录了几位在篆书(如大篆、小篆)和隶书(如汉隶的雄强与魏碑的方峻)上有所创新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在章法布局上更显现代感,少有传统书家那种刻意追求的古旧感,而多了一份明朗与大气,适合陈设于新式建筑空间。 (二)画坛风云:兼收并蓄的笔墨探索 海派绘画的精髓在于“不拘一格,雅俗同赏”,它既继承了董其昌以来的江南文人画脉络,又积极吸收了外来艺术的影响,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格局。 1. “海派四杰”的继承与拓展: 我们并未完全拘泥于固有的“四杰”称号,而是选取了在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数位画家的精品。例如,在花卉翎毛方面,侧重于那些在色彩运用上更大胆、造型上更追求写实的画作,这些作品往往在墨分五色的处理上,体现了对西洋色彩理论的间接吸收,使得传统水墨画的视觉冲击力大大增强。 2. 山水的“南北交融”: 本部分着重展示了画家们如何将北方山水的雄伟厚重(如范宽的斧劈皴)与江南山水的清润秀逸(如倪瓒的干笔皴)结合起来。特别关注那些在构图上运用了“黄金分割”或欧式透视原理,但笔墨语言依然恪守传统水墨规范的作品,体现了他们“师古人而不泥于古人”的创作态度。 3. 人物画的世俗关怀: 选取了数位致力于反映市井生活、民间信仰或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家作品。这些作品的特点是人物造型更符合当时的社会面貌,眼神和动态捕捉更为精准,打破了传统仕女画的刻板模式,注入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社会观察。 (三)鉴藏与题跋:时代的注脚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对这些作品所附带的题跋、印章以及曾经的收藏痕迹的考证。通过对这些“旁证”的细致解读,读者可以窥见作品流传的历史,以及当时艺坛名流对彼此作品的评价与互动。这些题跋往往是研究海派艺术生态、文人圈层交往的珍贵史料。 三、学术价值与阅读导向 《江海潮音》并非仅仅是一部简单的作品汇编,它是一份对特定地域艺术精神的深度考察。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引导读者理解以下几点: 1. 上海作为“中转站”的意义: 海派艺术之所以蓬勃发展,核心在于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对西方艺术思潮的开放性。本书力求通过作品对比,揭示中西艺术元素是如何在画家的手中被“消化”并转化为具有中国气韵的现代语言。 2. 对“雅”与“俗”边界的拓展: 海派艺术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传统文人的“雅”与市民阶层对“悦目”的追求(“俗”)进行有效融合,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审美范畴。 3. 个体探索的精神: 每一个置身于上海的艺术家,无论其背景如何,都表现出强烈的个体创新精神。本书的选目强调了不同流派和风格之间的张力与对话,而非单一的、标准化的“海派”图谱。 本书适合从事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研究的学者、资深的收藏家,以及对中国书画审美趣味有深入探究意愿的普通读者。通过细细品读这些来自江海之滨的潮音,我们能更清晰地触摸到中国传统艺术在剧变时代所爆发出的巨大潜能。 --- (全文约1500字,聚焦于近现代海派书画的风格流变、中西融合及学术价值,完全避开了对“田蕴章诗文翰墨”一书的任何提及或暗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汇集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的精妙手帖的画册,简直是书法学习者的一座宝库。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碑帖,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大家的代表作并置,让读者在直观对比中领悟“二王”浑厚之美与颜体气势磅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对《兰亭集序》的摹写部分,书中不仅有清晰的影印件,还配有细致的笔法解析,从起笔的藏锋到行笔的提按顿挫,讲解得丝丝入扣,对于初学者而言,无疑是极佳的入门向导。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关键笔画的放大特写,比如“之”字的精妙处理,能够清晰地看到墨色的浓淡变化和力道的渗透,这在临摹时是至关重要的参考。整体装帧设计典雅古朴,纸张的选用也恰到好处,使得墨痕的层次感得以完美呈现,翻阅起来有一种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庄重感。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字帖,它更像是一部微型的中国书法史缩影,通过这些顶尖的范本,我们得以窥见中国传统书法的审美高度和技法精髓。

评分

这部介绍明清扇面艺术的画册,展现了一种精致到极致的“小中见大”的艺术哲学。扇面作为一种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的载体,其上的绘画往往要求画家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极高的驾驭能力和构图的智慧。这本书收录的作品题材广泛,既有工笔的仕女、花卉,也有写意的山水、竹石,每件作品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宝石,玲珑剔透。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不仅展示了绘画本身,还细致地还原了扇骨的材质、雕刻工艺,甚至连题跋的书法风格也做了深入探讨。这使得我们能从一个更全面的角度去欣赏一件完整的“艺术品”,而不是仅仅关注画心。其中几幅清代“胥门画派”的精品,其人物造型的灵动和设色的典雅,让我感到由衷的赞叹。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巧妙,通过折页和跨页的布局,成功地模拟了展开扇面的视觉效果,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

评分

我最近翻阅的这本关于敦煌壁画色彩学研究的学术专著,内容之详实,令人叹服。它并非面向大众普及的读物,而是深入到了敦煌莫高窟不同洞窟、不同朝代壁画颜料的化学成分分析和色彩演变规律之中。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图表和光谱分析数据,对于研究者来说,这是极其宝贵的资料。作者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探讨了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在千年历史中发生的氧化、褪变过程,以及不同时期壁画的用色偏好,例如初唐时期的热烈奔放与盛唐时期的浑厚饱满之间的色彩差异。这些硬核的知识点,通过清晰的图例和逻辑严密的论述展现出来,让我对古代匠人运用天然材料创造出如此绚烂色彩的智慧感到无比敬畏。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极高,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艺术史、材料科学与宗教图像学的桥梁,是敦煌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力作。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宋代文人画的专著,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意境”二字的独特阐释。它没有过多纠缠于画家生平的琐碎细节,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作品背后的哲学思考与审美取向之上。书中对苏轼、米芾等人的论述,尤其深入地剖析了“士气”如何渗透进笔墨之中,如何通过枯、湿、浓、淡的随意组合,表达出超越形似的精神世界。作者的文笔极具思辨性,旁征博引,将当时的诗词、禅宗思想与绘画理论熔于一炉,使人读来酣畅淋漓,颇有启发。比如,对于米芾“刷字”的描述,书中用了一整章的篇幅,从技术层面的快速运动到精神层面的“不着一笔,不落一迹”,层次递进,令人茅塞顿开。这本书的装帧也相当考究,图片印刷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都非常高,即便是对着书本欣赏,也能感受到原作中那种清逸洒脱的气韵。它无疑是拓宽我对中国古典美学理解的一把钥匙。

评分

这本书聚焦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借景”艺术,读起来仿佛经历了一场意境悠远的园林漫步。它没有停留在对苏州园林平面图的简单描绘,而是通过大量的实景摄影和古典园林理论的熔铸,阐述了如何通过建筑的开口、墙体的虚实处理,将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流水甚至邻家的树影,巧妙地纳入园内视野,达到“不出城郭而得山水之趣”的境界。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富含诗意,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对中国古典生活哲学的体悟。书中对亭台楼榭的选址与“景”的对应关系分析得尤为透彻,比如如何利用漏窗的形状来框定特定的“画幅”。我特别欣赏它对“藏”与“露”的辩证法论述,这种含蓄内敛的审美趣味,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所在。这本书不仅是建筑学的参考书,更是一本关于空间感知与生活美学的哲学读本,让人在喧嚣之中,寻得一处心灵栖息的幽静之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