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苏关系见证录——师哲口述
原价:25.00元
作者:师哲 口述,李海文 整理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801703583
字数:160000
页码:24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前苏联在战略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中国可以说是举足轻重,作为建国初期中苏关系史的讲述者,师哲是不可替代的。作为中苏最高层通话的桥梁——翻译,他最直接地聆听了中苏最高层间秘密的历史性对话。
口述史是特殊的教科书,它让人看到了正史的片面性。若有闲心略做推敲,还可以悟到正史编修成我们熟悉的那样的原因。口述者的年龄已到了没有必要说假话的阶段。还原后的个人历史细节,可以补充正统史观中有意被忽略的部分,可以校正被长期误读的史实。
《当代中国口述史》丛书的首要宗旨是存史,为当代中国史研究者提供可信的史料。而史米的生命在于真实性。因此,丛书所收以亲历者的叙述为主体,无论是口述,自述,还是回忆录,都必须是亲历者作为事件的当事人,决策者或参与者对事件的叙述。而且必须是以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叙述。当然,完全避免情感的因素不仅不可能,而且会使之失去鲜活性。但情感的倾诉应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如果是对口述的整理,整理者应对事件背景有必要的了解,要对关键的情节,关键的人物以及时间,地点作必要的查证。同时,要理顺叙事逻辑。文采不求飞扬,但必须成诵。
内容提要
作为建国初期中苏关系史的讲述者,师哲是不可替代的。作为中苏最高层通话的桥梁——翻译,他最直接地聆听了中苏最高层间秘密的历史性对话,最真切地经历了历史事件中无数的小曲折……
这将是一部无缘与毛泽东、斯大林等领袖谋面的普通百姓想读的历史,是想了解当时的历史性决策形成过程的研究者必读的历史。
目录
前言
1949年刘少奇秘密访苏
出发前的准备
漫长的飞行
刘少奇和斯大林会谈
斯大林做自我批评
第六次会谈
刘少奇在莫斯科参观座谈
刘少奇与苏联专家
毛主席接见苏联代表团
毛主席首次访苏
行程万里
两个伟人的首次会面
斯大林让步了
毛主席游览列宁格勒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谈判
又一次误会
签约,斯大林举行招待会
斯大林破例出席招待会
踏上归程
尤金受邀来华
尤金首次来华与《实践论》的发表
尤金第二次来华
尤金担任驻华大使
朝鲜战争期间的中苏关系
朝鲜战争的开始与逆转
周总理和斯大林会谈
中国决定出兵援助朝鲜
斯大林对苏联顾问与我方争论的态度
朝中苏决定停战,进行和平谈判
周总理、彭德怀和斯大林会谈
1952年的莫斯科之行
周总理率团出度日内瓦会议时与苏联的合作
赫鲁晓夫率团来华祝贺我国国庆五周年
1956年开始发生变化的中苏关系
朱德、邓小平出席苏共“二十大”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的发表
苏联代表团出席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毛泽东-吐积郁
波匈事件与刘少奇访苏
苏联紧急通知
赫鲁晓夫只身一人迎接
刘少奇向苏共主席团慷慨进言
宣言的产生
提出对匈牙利事件的处理方案
附录:中共中央决定出兵朝鲜过程
——兼论周恩来、斯大林1950年10月会谈内容
作者介绍
师哲(1905年6月--1998年8月),陕西韩城井谥村人。1919年考入陕西省立第一师范,1925年春投笔从戎参加国民二军,同年被选送到苏联基辅军官联合学校学习。1926年加入共产党,1927年秋到莫斯科军事工程兵学校学习。1929年底分配到西伯利亚格贝乌工作,1938年秋回到莫斯科
文摘
序言
“中苏关系见证录——师哲口述”这个书名,瞬间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那段历史的兴趣。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老者,在历史的尘埃落定之后,将他所亲身经历、所耳闻目睹的,娓娓道来。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口述”二字,它意味着一种近乎还原现场的真实感,一种不掺杂后人解读的原始情感。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中苏两国是如何从最初的“老大哥”与“小兄弟”,到后来的关系破裂,乃至隔阂至今。师哲先生作为其中的亲历者,他究竟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他又是如何理解这一切的?我特别希望能够通过他的视角,去了解那些官方档案中难以体现的微妙之处,比如两国领导人之间的日常交流,他们决策背后的考量,以及在那些重大历史事件中,普通人的命运又是如何被卷入其中。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历史学习,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一位老革命家心灵的碰撞,一次对中国如何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寻求自身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画面:昏暗的灯光下,一位老人,他的眼神深邃,声音有些沙哑,但吐字清晰,仿佛将我们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极具吸引力,"中苏关系见证录——师哲口述"。我之所以如此期待,是因为我总觉得,历史的书写往往是宏大叙事的堆砌,而“口述”这两个字,则意味着更生动、更具象、更富有人情味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从师哲老人的视角,去窥探那段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中苏关系。不仅仅是那些官方文件和历史事件的罗列,我更想知道,在那些重大会议的幕后,在领导人之间私下交流的时刻,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对话?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为一名身处其中的亲历者,师哲老人的个人感受、他的判断、他的困惑,甚至是他的挣扎,一定能够为我们理解那段历史提供一个全新的维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破对中苏关系的刻板印象,看到其中复杂的人性,理解政治博弈之外的个体情感。也许,我们会听到一些关于误解、关于牺牲、关于坚持的故事,这些故事,才是历史最真实的面貌。
评分“中苏关系见证录——师哲口述”这个书名,像一把钥匙,悄悄打开了我内心深处对那段历史的好奇心。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这样一个场景:一位身处时代旋涡中心的智者,缓缓地回忆他所经历的一切。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见证”二字,它意味着一种不加修饰的、来自第一线的叙述。我渴望从师哲先生的口中,听到关于中苏关系最真实、最直接的声音。我猜想,书中的内容绝不会是简单的历史事件堆砌,而更可能是充满细节、充满温度的回忆。比如,在那些两国关系从融洽走向紧张的转折点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政治理念的分歧,还是个人恩怨的纠葛?在那个信息并不发达的年代,信息的传递和理解又是如何影响了双方的判断?我尤其期待能够了解到,在中苏两国高层互动中,是否存在着一些我们不曾知晓的、影响深远的私下交流和谈判。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深入历史肌理的探索,一次对那个特殊年代的独特解读,一次对中国外交智慧和国家命运的深度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瞬间就吸引了我,"中苏关系见证录——师哲口述"。一听到“见证录”,就感觉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而“师哲口述”则赋予了它亲历者的视角和温度。我一直对那段跌宕起伏的中苏关系充满好奇,它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轨迹,也牵动着世界格局的变动。我猜想,师哲老人作为一名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的回忆录定会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缓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那些教科书上浓墨重彩描写的重大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和人物情感;我希望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决策者的心路历程,理解他们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做出选择的。比如,在中苏蜜月期,那些高昂的建设热情和苏联援助背后,是否存在着不为人知的挑战?在两国关系破裂时,那种从兄弟到陌路的巨大转变,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思想斗争和外交博弈?我尤其好奇,在那个充满意识形态对抗的时代,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如何紧密相连的,普通人的生活又受到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了解一段历史,更是试图理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一次次关键性抉择的根源,以及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微妙瞬间。
评分当我看到“中苏关系见证录——师哲口述”这个书名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我想象着,这是一本充满故事和情感的书,它不仅仅是冰冷的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亲历者鲜活的回忆。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中苏关系图景。我好奇,在那些官方文件中看不到的细微之处,在那些影响两国走向的关键时刻,师哲先生是如何观察和感受的?他对那些历史人物,比如毛泽东、赫鲁晓夫,有着怎样的评价和看法?在两国关系从“一边倒”走向“唇亡齿寒”,再到最终破裂的漫长过程中,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个时代复杂性的“小故事”。也许,在这些故事中,我们会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转折,一些令人唏嘘的无奈,以及一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时刻。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扇了解那个关键历史时期的窗口,也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宝贵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