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通过中西现代观念差异的比较研究,总结出不同于史学界公认的另一种划分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的思想史分期方案。此外,通过数据库的应用,突破了过往思想史研究以代表人物或著作为分析依据的局限,开启以例句为中心的观念史研究新方法,使研究结果变为可以验证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前辈王尔敏先生称这一研究方法是“当今哲学界的统计学派”。
《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根据讨论的十大基本观念,整理出十余万字近一百个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意义演变词表。可以说,《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既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政治哲学的重要研究著述,也是十分有用的参考工具书。
通过中西现代观念差异的比较研究,总结出不同于史学界公认的另一种划分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的思想史分期方案。此外,通过数据库的应用,突破了过往思想史研究以代表人物或著作为分析依据的局限,开启以例句为中心的观念史研究新方法,使研究结果变为可以验证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前辈王尔敏先生称这一研究方法是“当今哲学界的统计学派”。
本书根据讨论的十大基本观念,整理出十余万字近一百个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意义演变词表。可以说,本书既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政治哲学的重要研究著述,也是十分有用的参考工具书。
金观涛,现任台湾政治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南山讲座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讲座教授。
致谢
导论:为什么从思想史转向观念史?
上篇:理论探索
一 “天理”、“公理”和“真理”——中国文化合理性论证以及正当性标准的思想史研究
二 试论儒学式公共空间——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思想史研究
中篇:观念变迁和术语
三 近代中国权利观念的起源和演变
四 中国个人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形态初探
五 从“群”到“社会”、“社会主义”——中国近代公共领域变迁的思想史研究
六 从“天下”、“万国”到“世界”——兼谈中国民族主义的起源
七 从“共和”到“民主”——中国对西方现代政治观念的选择性吸收和重构
八 从“富强”、“经世”到“经济”——社会组织原则变化的思想史研究
九 从“格物致知”到“科学”、“生产力”——知识体系和文化关系的思想史研究
十 革命观念在中国的起源和演变
下篇:方法论
十一 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重大事件与观念变迁互动之研究
十二 “科举”和“科学”——重大社会事件和观念转化的案例研究
十三 历史的真实性——试论数据库新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附录一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1830~1930)文献目录
附录二 百个现代政治术语词意汇编
附录三 有关统计分析的讨论
附录四 导论及各篇文章的英文摘要(English Abstract)
参考书目
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被它吸引的。当时我正在书店里漫无目的地翻阅,突然瞥见了它沉稳而又不失厚重的封面。书名“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虽然不是历史学或者政治学的专业人士,但对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变迁和思想发展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政治术语,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定型,并最终渗透到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中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迷人课题。我联想到很多日常生活中听到的词汇,比如“革命”、“民主”、“科学”、“国家”等等,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甚至是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追溯这些词汇源头,理解它们背后复杂历史逻辑的窗口。我拿起它,翻开扉页,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学术严谨和历史深度让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现代社会形成脉络的指南。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它的重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知识和思想上的。书名中“观念史研究”和“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这两个关键词,立刻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学术图景。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往往需要从理解那个时代最核心的词语开始。那些被反复使用、被赋予重任的政治术语,就像是时代的DNA,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希望、困惑、斗争和变革。这本书就如同一个显微镜,能够帮助我们放大观察这些“DNA”,去探究它们是如何被创造、被传播、被接受,甚至是被扭曲的。我非常好奇,那些在历史教科书中闪闪发光的术语,在它们诞生之初,是否也经历过不为人知的挣扎和争议?它们是如何摆脱了旧有的语义束缚,又如何与新的社会现实相结合,最终成为我们现在理解的模样?这本书,我猜想,将会是一次深入历史肌理的探索之旅。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构成我们政治话语体系的基石性概念。有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政治术语,但对其源头、演变和内涵的理解却可能比较模糊。这本书的书名,正好触及了我长久以来的求知欲。我想,它一定是对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政治术语,从一个观念史的角度进行深入的考察,揭示它们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是如何被创造、被定义、被接受,乃至是如何在不同政治思潮的碰撞中不断被重塑的。这不仅仅是对词汇本身的考证,更是对那个时代思想脉络、社会变迁和权力格局的一种深度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些塑造了中国近现代政治和社会形态的重要概念,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并最终影响至今。
评分对于任何一个关心中国近现代史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具有一种吸引力。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着大量的政治术语,但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它们的来龙去脉?这些词汇,它们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深地扎根于中国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土壤之中。它们是思想碰撞的产物,是社会变革的载体,更是理解那个时代的关键钥匙。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像一把精密的钥匙,开启我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深层大门。它或许能让我看到,那些曾经被用来描述和塑造我们社会形态的词语,在它们诞生的瞬间,是如何承载着变革者的理想,又是如何与旧有的观念发生激烈的搏斗。这种对语言背后历史力量的探究,无疑是最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求知欲的。
评分我一直对思想的演变和词汇的变迁之间的关系感到着迷。语言并非一成不变的工具,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生长,又反过来塑造着人们的认知和观念。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经历过剧烈社会转型和思想启蒙的现代国家而言,那些支撑起我们理解政治和社会的基本术语,其形成过程无疑是复杂而曲折的。我常常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对某些词语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用法产生疑问,它们在传递着何种信息?承载着何种情感?又反映着何种权力关系?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解决这些困惑的路径。我猜想,它会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深入到那些影响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关键时刻,去剖析那些塑造了我们语言和思维的“基因”。我期待它能揭示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微之处,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政治语言,是如何在历史的熔炉中被锻造出来的,并最终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重要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