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9787511801333】

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978751180133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观涛 著
图书标签:
  • 观念史
  • 中国现代史
  • 政治术语
  • 思想史
  • 现代中国
  • 历史学
  • 社会科学
  • 文化研究
  • 词汇研究
  • 中国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上海中法图旗舰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01333
商品编码:1443575807
出版时间:2009-12-01
页数:65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通过中西现代观念差异的比较研究,总结出不同于史学界公认的另一种划分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的思想史分期方案。此外,通过数据库的应用,突破了过往思想史研究以代表人物或著作为分析依据的局限,开启以例句为中心的观念史研究新方法,使研究结果变为可以验证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前辈王尔敏先生称这一研究方法是“当今哲学界的统计学派”。
《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根据讨论的十大基本观念,整理出十余万字近一百个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意义演变词表。可以说,《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既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政治哲学的重要研究著述,也是十分有用的参考工具书。

内容推荐

通过中西现代观念差异的比较研究,总结出不同于史学界公认的另一种划分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的思想史分期方案。此外,通过数据库的应用,突破了过往思想史研究以代表人物或著作为分析依据的局限,开启以例句为中心的观念史研究新方法,使研究结果变为可以验证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前辈王尔敏先生称这一研究方法是“当今哲学界的统计学派”。
本书根据讨论的十大基本观念,整理出十余万字近一百个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意义演变词表。可以说,本书既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政治哲学的重要研究著述,也是十分有用的参考工具书。

作者简介

金观涛,现任台湾政治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南山讲座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讲座教授。

目录

致谢
导论:为什么从思想史转向观念史?
上篇:理论探索
一 “天理”、“公理”和“真理”——中国文化合理性论证以及正当性标准的思想史研究
二 试论儒学式公共空间——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思想史研究
中篇:观念变迁和术语
三 近代中国权利观念的起源和演变
四 中国个人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形态初探
五 从“群”到“社会”、“社会主义”——中国近代公共领域变迁的思想史研究
六 从“天下”、“万国”到“世界”——兼谈中国民族主义的起源
七 从“共和”到“民主”——中国对西方现代政治观念的选择性吸收和重构
八 从“富强”、“经世”到“经济”——社会组织原则变化的思想史研究
九 从“格物致知”到“科学”、“生产力”——知识体系和文化关系的思想史研究
十 革命观念在中国的起源和演变
下篇:方法论
十一 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重大事件与观念变迁互动之研究
十二 “科举”和“科学”——重大社会事件和观念转化的案例研究
十三 历史的真实性——试论数据库新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附录一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1830~1930)文献目录
附录二 百个现代政治术语词意汇编
附录三 有关统计分析的讨论
附录四 导论及各篇文章的英文摘要(English Abstract)
参考书目


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引言 在中国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政治观念的变迁与术语的演进,是理解一个时代社会思潮、权力结构和民众认知的关键。本书《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并非简单罗列政治词汇,而是深入探究这些术语背后所蕴含的历史脉络、文化基因和思想张力,通过对一系列核心政治术语的形成、传播、演变及其意义的梳理,勾勒出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发展的独特轨迹。本书致力于剥离概念的表层,触及历史的肌理,呈现语言如何塑造现实,又如何被现实所重塑的动态过程。 第一部分:术语的孵化与早期嬗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古老的文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伴随着救亡图存的紧迫感,大量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术语涌入中国。这一时期,许多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政治概念,如“民主”、“共和”、“革命”、“国家”等,都经历了一个艰难的“翻译”和“落地”过程。 “民主”(Democracy)一词的引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对不同译名(如“民权”、“公理”、“民治”)的争论与选择。“共和”(Republic)的提出,则承载着推翻帝制的政治理想,其内涵在实践中也经历了从模仿西方模式到探索中国特色的曲折。而“革命”(Revolution)一词,更是从最初的“汤武革命”的道德革命,逐渐演化为具有颠覆性政治含义的社会变革。 本书将考察这些术语在早期译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如何让中国传统士人理解这些迥异于君臣关系的政治范式?当时的报刊、翻译著作、留学生群体在术语的传播和普及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早期政论家和思想家如何通过自身的阐释和实践,赋予这些外来词汇中国化的意蕴?例如,严复对“民主”的理解,既带有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观察,也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早期诠释。 第二部分:术语的竞争与意义的固化(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 进入20世纪,随着政治运动的此起彼伏,政治术语的使用变得更加频繁和复杂。此时,不同的政治派别为了争夺话语权,对术语的解释和运用呈现出明显的竞争态势。 “国家”一词,在从传统“天下”观念向主权国家观念转变的过程中,其内涵经历了深刻的重塑。从早期强调“国民”之重要,到后来对“国家主权”的极度敏感,这一转变折射出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地位的变化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动员力量,其术语的形成和发展,贯穿了反帝、反殖、统一国家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术语的传入,则为中国带来了全新的社会改造蓝图,不同流派对这些术语的理解和实践,塑造了中国20世纪政治格局的重要走向。 本书将深入分析不同政治思潮如何解读和使用同一政治术语,例如,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民主”、“革命”、“建国”等术语上的差异性阐释,以及这些阐释如何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政治纲领和实践路径。同时,还将关注术语在报纸、书籍、演讲等公共领域中的传播,以及大众媒体如何影响术语意义的普及和固化。例如,“科学”、“文明”、“进步”等具有启蒙色彩的术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被广泛运用,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思想武器。 第三部分:术语的重塑与意识形态的塑造(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年代)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此期间,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术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并成为构建新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 “人民民主专政”、“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改造”、“集体化”、“阶级斗争”等术语,在这一时期被广泛使用,并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内涵。这些术语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标签,更是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改造、政治动员和意识形态建构的关键。 本书将探讨这些术语是如何被提出、被阐释,并最终成为官方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我们将考察政治权力如何在塑造术语意义方面发挥作用,以及这些术语在动员民众、巩固政权、实现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人民”一词,在不同语境下其指代对象和内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成为理解政治合法性和权力基础的重要切入点。“社会主义”的内涵在不同时期也经历了调整,从最初的经济改造,到后来的政治运动,其核心意义也在不断被重新定义。 第四部分:术语的再审视与当代意义(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深刻的转型期,政治术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些曾经被广泛使用和固化的术语,其意义开始发生变化,新的政治术语也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术语,成为理解当代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核心概念。同时,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升,与国际政治文明相关的术语,如“多边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也开始受到更多关注。 本书将审视改革开放以来,政治术语在传播和理解上的新特点。一方面,如何对以往的政治术语进行“拨乱反正”,重新界定其内涵;另一方面,如何吸收和转化新的国际政治概念,并赋予其中国化的表达。还将分析学术界、媒体以及社会大众在理解和使用这些政治术语方面的差异,以及术语的变迁如何反映中国社会思潮的演进和价值观的调整。例如,“自由”、“民主”、“人权”等概念,在改革开放后,其在中国语境下的讨论和理解,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复杂的状态。 结论 《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并非一部简单的词典,而是一次深入的学术探险。它旨在通过对政治术语的细致考察,揭示隐藏在语言符号背后的复杂历史、思想和社会力量。每一个政治术语的背后,都承载着一段艰辛的探索、一次激烈的辩论、一个时代的烙印。通过对这些术语的形成、演变和意义的梳理,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更能洞察社会变迁的深层逻辑,以及语言在塑造我们认知和理解世界过程中的强大力量。本书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现代史和政治思想史的独特视角,激发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被它吸引的。当时我正在书店里漫无目的地翻阅,突然瞥见了它沉稳而又不失厚重的封面。书名“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虽然不是历史学或者政治学的专业人士,但对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变迁和思想发展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政治术语,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定型,并最终渗透到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中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迷人课题。我联想到很多日常生活中听到的词汇,比如“革命”、“民主”、“科学”、“国家”等等,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甚至是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追溯这些词汇源头,理解它们背后复杂历史逻辑的窗口。我拿起它,翻开扉页,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学术严谨和历史深度让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现代社会形成脉络的指南。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它的重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知识和思想上的。书名中“观念史研究”和“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这两个关键词,立刻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学术图景。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往往需要从理解那个时代最核心的词语开始。那些被反复使用、被赋予重任的政治术语,就像是时代的DNA,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希望、困惑、斗争和变革。这本书就如同一个显微镜,能够帮助我们放大观察这些“DNA”,去探究它们是如何被创造、被传播、被接受,甚至是被扭曲的。我非常好奇,那些在历史教科书中闪闪发光的术语,在它们诞生之初,是否也经历过不为人知的挣扎和争议?它们是如何摆脱了旧有的语义束缚,又如何与新的社会现实相结合,最终成为我们现在理解的模样?这本书,我猜想,将会是一次深入历史肌理的探索之旅。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构成我们政治话语体系的基石性概念。有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政治术语,但对其源头、演变和内涵的理解却可能比较模糊。这本书的书名,正好触及了我长久以来的求知欲。我想,它一定是对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政治术语,从一个观念史的角度进行深入的考察,揭示它们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是如何被创造、被定义、被接受,乃至是如何在不同政治思潮的碰撞中不断被重塑的。这不仅仅是对词汇本身的考证,更是对那个时代思想脉络、社会变迁和权力格局的一种深度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些塑造了中国近现代政治和社会形态的重要概念,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并最终影响至今。

评分

对于任何一个关心中国近现代史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具有一种吸引力。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着大量的政治术语,但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它们的来龙去脉?这些词汇,它们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深地扎根于中国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土壤之中。它们是思想碰撞的产物,是社会变革的载体,更是理解那个时代的关键钥匙。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像一把精密的钥匙,开启我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深层大门。它或许能让我看到,那些曾经被用来描述和塑造我们社会形态的词语,在它们诞生的瞬间,是如何承载着变革者的理想,又是如何与旧有的观念发生激烈的搏斗。这种对语言背后历史力量的探究,无疑是最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求知欲的。

评分

我一直对思想的演变和词汇的变迁之间的关系感到着迷。语言并非一成不变的工具,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生长,又反过来塑造着人们的认知和观念。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经历过剧烈社会转型和思想启蒙的现代国家而言,那些支撑起我们理解政治和社会的基本术语,其形成过程无疑是复杂而曲折的。我常常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对某些词语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用法产生疑问,它们在传递着何种信息?承载着何种情感?又反映着何种权力关系?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解决这些困惑的路径。我猜想,它会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深入到那些影响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关键时刻,去剖析那些塑造了我们语言和思维的“基因”。我期待它能揭示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微之处,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政治语言,是如何在历史的熔炉中被锻造出来的,并最终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重要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