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动力学基础(2011年修订本)

气体动力学基础(2011年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气体动力学
  • 流体力学
  • 物理学
  • 工程
  • 传热
  • 可压缩流
  • 气体流动
  • 热力学
  • 空气动力学
  • 基础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亚运村图书大厦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080865
商品编码:137867445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6-3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气体动力学基础(2011年修订本)

原价:72.00元

作者:刘火星,邹正平,额日其太,等; 潘锦珊,单鹏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30

ISBN:9787118080865

字数:

页码:6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气体动力学基础(2011年修订本)》共十二章,讨论了气体动力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本书首先介绍学习气体动力学所必需的基本知识,然后较详细地研究可压缩流体一维定常流动的理论,以及超声速流中膨胀波和激波的理论,继而较深入地研究各种类别的一维定常管流的理论,对多维流动和黏性流体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也做了较系统的讨论。此外,本书还简略地介绍了一维非定常均熵流和翼型及机翼的基本理论。
《气体动力学基础(2011年修订本)》可作为航空、航天动力专业,燃气轮机,热能工程和工程热物理等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从事发动机设计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基本知识
1-1 连续介质的概念
1-2 气体的基本性质
1-3 作用在流体上的力
1-4 流体静力学知识
1-5 研究流体运动的方法和一些基本概念
习题

第二章 一维定常流的基本方程
2-1 引言
2-2 体系和控制体
2-3 连续方程
2-4 动量方程
2-5 动量矩方程
2-6 微分形式的动量方程
2-7 柏努利方程
2-8 能量方程
2-9 适用于控制体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2-10 声速和马赫数
2-11 气体流动的基本模型和滞止参数
2-12 气流的重要速度参数
2-13 气体动力学函数及其一维气动方程组
习题一
习题二

第三章 膨胀波与激波
3-1 弱扰动在气流中的传播
3-2 膨胀波的形成及特点
3-3 微弱压缩波
3-4 弱波的普朗特-迈耶流动解
3-5 弱波的反射和相交
3-6 激波的形成和激波的传播速度
3-7 正激波
3-8 斜激波
3-9 激波的反射和相交
3-10 锥面激波
3-11 空气喷气发动机超声速进气道的激波系
3-12 运动激波的概念
习题

第四章 一维定常管流
4-1 变截面管流
4-2 收缩喷管
4-3 拉伐尔喷管
4-4 内压式超声速进气道
4-5 超声速风洞——多喉道管流
4-6 摩擦管流
4-7 换热管流
4-8 变流量管流
4-9 一般的一维定常管流
习题

第五章 多维流动流体运动分析
5-1 流动过程中物理量的变化
5-2 流体微团的运动分析
5-3 无旋流动及其性质
5-4 旋涡运动的基本理论
习题

第六章 无黏性可压缩流体多维流动基本方程
6-1 雷诺输运定理
6-2 无黏性可压缩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方程
6-3 可压缩理想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方程组
6-4 理想流体运动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6-5 无旋流动的速度势方程
6-6 二维定常流动中的流函数和流函数方程
6-7 气体动力学问题的各种解法
习题

第七章 不可压理想流体的定常二维无旋流动
7-1 不可压平面势流的速度势方程和流函数方程
7-2 基本解的叠加原理
7-3 几种简单的平面势流
7-4 几种简单平面势流的叠加
7-5 均匀流绕圆柱体的有环流流动
7-6 镜像法简述
7-7 不可压理想流体的定常轴对称无旋流动
习题

第八章 小扰动线化理论
8-1 速度势方程的线性化
8-2 边界条件的线性化
8-3 压强系数的线性化
8-4 声速气流沿波形壁的二维流动
8-5 声速气流绕薄翼型流动的相似律
8-6 超声速气流沿波形壁的二维流动
8-7 超声速气流绕薄翼型流动
习题

第九章 定常二维超声速流的特征线法
9-1 引言
9-2 特征线法的一般理论
9-3 特征线法在定常二维无旋超声速流动中的应用
9-4 特征线法的数值运算
9-5 特征线法在定常二维(平面或轴对称)有旋超声速流动中的应用
9-6 计算有旋流的特点
9-7 小结
习题

第十章 非定常一维均熵流动
10-1 引言
10-2 微弱扰动在管内的传播
10-3 扰动前后气流参数的变化
10-4 微弱波的反射和相交
10-5 非定常一维均熵流的特征线法
10-6 非定常一维均熵流动的一般特征
习题

第十一章 黏性流体动力学基础
11-1 黏性流体运动的两种流态
11-2 黏性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方程
11-3 流体动力学的相似律
11-4 不可压缩黏性流体动力学的几个解析解
11-5 紊流流动的雷诺方程
11-6 普朗特混合长度理论
11-7 圆管内的紊流流动
11-8 附面层概念和附面层几种厚度的定义
11-9 维不可压缩流体附面层的微分方程
11-10 平壁面层流附面层的布拉休斯解
11-11 动量积分关系式解法
11-12 曲壁附面层的分离
11-13 附面层与激波的相互干扰
11-14 紊流自由射流概述
习题

第十二章 翼型和机翼的基本理论
12-1 翼型的几何特性
12-2 低速气流绕翼型流动
12-3 平面薄翼型的气动力特性
12-4 亚声速流中的翼型
12-5 翼型的跨声速性能
12-6 超声速翼型简介
12-7 有限翼展机翼简介
习题

附录a
矢量分析和场论基本运算公式及正交曲线坐标系
i矢量分析和场论基本运算公式
ii正交曲线坐标系

附录b 可压缩流函数表
表1 标准大气表
表2(a) 一维等熵流气动函数表(k=1.4)(以ma为自变量)
表2(b) 一维等熵流气动函数表(k=1.4)(以λ数为自变量)
表2(c) 一维等熵流气动函数表(k=1.33)(以λ数为自变量)
表2(d) 一维等熵流气动函数表(k=1.25)(以λ数为自变量)
表3 二维超声速气流等熵变化数值表或二维超声速气流绕外钝角的加速流函数表(k=1.4)
表4 正激波前后气流参数表(完全气体k=1.4)
表5 斜激波前后气流参数表(完全气体k=1.4)(β取为整数)
表6 斜激波前后气流参数表(完全气体k=1.4)(δ取为整数)
表7 有摩擦的直等截面管道中绝热流动的数值表(完全气体k=1.4)
表8 (a)附加流量垂直于主流(k=1.4)
表8 (b)附加流量垂直于主流(k=1.2)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2 -2 体系和控制体
在推导一维定常流的基本方程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关于体系和控制体的概念。
所谓体系,是指某些确定的物质集合。体系以外的物质称为环境。体系的边界定义为把体系和环境分开的假想表面,在边界上可以有力的作用和能量的交换,但没有质量的通过。体系的边界随着流体一起运动。
引用了体系的概念,在分析问题时,我们就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所拟定的体系上,并考虑到体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论述四个基本的物理定律并把它们写成应用的方程式形式时,必须首先明确体系,否则,在讲质量、动量、能量等这些术语时是不明确的。因此,四条基本的物理定律最初总是借助于“体系”来陈述的。
在气体动力学中,因为气体的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对于任何有限长的时间,很难确定气体体系的边界,因此,采用体系的分析方法是不够方便的。
在气体动力学中,经常采用控制体的分析方法。所谓控制体①,是指为流体流过的、固定在空间的一个任意体积。占据控制体的流体是随时间而改变的。控制体的边界叫做控制面,它总是封闭表面。通过控制面,可以有流体流入或流出控制体。在控制面上可以有力的作用和能量的交换。引用了控制体的概念,在分析问题时,我们就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所确定的控制体上,研究流体流过控制体时诸参数的变化情况,以及控制体内流体与控制体外物质的相互作用。根据所研究的问题不同,控制体可有种种不同的划定方法,有时可以划定有限尺寸的控制体,有时又必须划定无限小的控制体。
应该知道,体系的分析方法是与研究流体运动的拉格朗日法相适应的,而控制体的分析方法则是与研究流体运动的欧拉法相适应的。
为了实际应用控制体的概念,必须将四条基本物理定律改写成适用于控制体的而不是适用于体系的形式。因此,在下面我们推导基本方程时,总是把这些定律改写成适用于控制体的形式。
……

序言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一本假想的、与《气体动力学基础(2011年修订本)》内容无关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且自然。 --- 《遥感地质学:原理、方法与应用》 作者: [此处可留空或填写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可留空或填写虚构出版社名] 版次: 2023年修订版 --- 序言:地质探索的新视野 在二十一世纪的地球科学研究中,遥感技术已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成为获取地表信息、揭示地球深层过程的关键手段。《遥感地质学:原理、方法与应用》 旨在为地质学、资源勘查、环境科学及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专业人士和高年级学生,提供一本全面、系统且深入的教科书和参考手册。本书侧重于如何利用航空和卫星平台获取的电磁辐射数据,有效地识别、分类和定量分析地质现象,从而实现对地壳演化历史的高效重构和对潜在矿产资源的精准预测。 本书内容紧密结合当前遥感技术的发展前沿,尤其是高光谱成像、合成孔径雷达(SAR)以及激光雷达(LiDAR)在复杂地质环境中的应用实践,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实际操作之间架起坚实的桥梁。 --- 第一部分:遥感地质学基础理论 (Fundamentals of Remote Sensing for Geology) 本部分为理解遥感数据如何服务于地质目标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章:电磁波谱与地球物理响应 详细阐述了电磁波谱的各个波段(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热红外及微波)的物理特性及其与岩石、矿物、土壤和植被的相互作用机制。重点探讨了不同地质材料的光谱反射率、发射率和吸收特性曲线的差异性分析,特别是对黏土矿物、铁氧化物和含水矿物等关键地质指标的识别光谱特征进行深入剖析。 第二章:遥感传感器与平台概述 系统介绍了主流的遥感平台(卫星、航空器、无人机)及其搭载的传感器类型。内容涵盖了多光谱成像仪(如Landsat系列、Sentinel系列)、高光谱成像仪(如AVIRIS、Hyperion)、热红外传感器以及微波雷达(如ERS、TerraSAR-X)。对各类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并讨论了不同分辨率组合对地质信息提取的适用性。 第三章:大气和辐射校正 地质信息获取的准确性高度依赖于数据的预处理。本章详述了大气对电磁波的吸收和散射效应,并详细介绍了绝对定标、相对定标、辐射定标和几何校正的必要性与具体流程。着重讲解了基于物理模型(如MODTRAN)和基于图像的方法(如亮目标法、暗目标法)在消除大气影响中的应用,确保地表真实光谱信息的有效提取。 --- 第二部分:关键遥感技术与地质信息提取 (Key Techniques and Geological Information Extraction) 本部分聚焦于将原始遥感数据转化为具有地质意义的信息的技术方法。 第四章:数字图像处理与增强技术 探讨了用于提高地质解译清晰度的常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包括对比度拉伸、直方图均衡化、空间滤波(如拉普拉斯、高斯滤波)以增强边缘和纹理信息。重点介绍了色彩合成技术,如标准假彩色合成(FCC)和基于特征的定制合成,以突出特定矿物组合或构造特征。 第五章:高光谱数据的矿物识别与定量分析 高光谱遥感是现代地质勘探的核心工具。本章深入讲解了高光谱数据的特点、预处理流程及解混算法。详细阐述了吸收特征分析(Feature Angle Mapper, FAM)、光谱角度匹配(Spectral Angle Mapper, SAM)等监督分类方法,以及像元级解混(Pixel Unmixing)技术在识别混合像元中特定矿物组分中的应用。 第六章:雷达(SAR)地质应用 合成孔径雷达作为一种全天时、全天候的微波遥感手段,在形变监测和地貌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章讨论了SAR的后向散射机制、极化SAR(PolSAR)的物理意义,以及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构造形变、滑坡监测和数字高程模型(DEM)生成中的应用,特别关注了地质构造背景下的形变场分析。 第七章:热红外遥感与岩石热惯量分析 热红外波段对地表温度和发射率敏感。本章探讨了如何利用热惯量原理区分不同类型的岩石和土壤,尤其是在识别沉积岩层序和风化程度方面。讨论了辐射传输模型在获取地表温度和发射率分离中的应用。 --- 第三部分:遥感在地质学中的具体应用 (Specific Applications in Geology) 本部分将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际的地质问题解决,展示遥感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实战能力。 第八章:区域地质填图与构造解译 阐述了如何利用遥感影像(尤其是高分辨率可见光和SAR数据)辅助绘制地质图。内容涵盖了对断裂带、褶皱轴面、岩层走向和倾角的识别技术。重点介绍了地貌学特征分析,如地貌梯度分析、地形起伏度分析在揭示深部构造控制下的地表形态演化中的作用。 第九章:矿产资源勘查的遥感策略 这是本书的核心应用篇章。详细介绍了寻找蚀变带的遥感靶区优选流程。包括利用高光谱数据识别黏土矿物(如高岭石、伊利石)、硅化和绿泥石化等关键的蚀变矿物组合。结合地球化学异常与遥感特征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多源数据融合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模型。 第十章:工程地质与灾害评估 讨论了遥感技术在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作用。包括利用InSAR技术进行基础设施沉降监测、利用多期遥感影像分析滑坡体运动轨迹及稳定性评估。此外,还包括利用遥感数据识别潜在的崩塌、滑坡易发区和活动断裂带。 第十一章:环境地质与水文地质 本章探讨了遥感在水体质量监测、地下水渗漏点识别和土壤湿度反演方面的应用。重点分析了植被指数(NDVI、EVI)在指示水土流失、干旱程度以及与浅层地下水埋深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 --- 附录与展望 附录: 常用地质相关遥感数据源对比表;光谱库及特征参数速查表。 展望: 展望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在自动化地质目标识别、大规模地质信息提取中的未来趋势,以及高分辨率三维重建技术对地质建模的深刻影响。 本书结构严谨,图文并茂,包含大量的案例分析和软件操作流程指导,是地质科研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朴实,但散发着一种严谨的气息,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学术领域的精品。我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厚重的知识感。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清晰,没有丝毫的晦涩难懂,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进入状态。书中对流体力学基本概念的梳理,以及对气体动力学理论的循序渐进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对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这三大基本定律在气体流动中的具体应用,作者通过大量的公式推导和实例分析,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过程中穿插的那些历史故事和科学家的趣闻轶事,这不仅让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对气体动力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的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气体动力学世界的大门,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挑战与启迪并存的阅读体验。作者的学术功底深厚,对于一些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够层层剥离,直击本质。书中对激波、膨胀波等核心概念的讲解,逻辑严谨,推理过程清晰流畅,即使是初学者也能逐渐领悟其中的奥妙。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某些争议性理论或最新研究进展时所持的客观态度,既不回避挑战,也给予了充分的论证。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认识到气体动力学不仅仅是一门枯燥的理论学科,更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从天气预报到飞机起降,再到汽车的空气动力学设计,都离不开气体动力学的支撑。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够看到无形的气体在天地间流淌,影响着万事万物。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复杂概念解释得如此易懂的作者心生敬佩,而这本书的作者无疑就是这样一位大师。即使是对气体动力学几乎零基础的我,也能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涓涓细流。书中对于边界层理论的阐释,以及层流和湍流的区别与联系,都讲解得非常到位。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某些概念时,会追溯其历史渊源,介绍相关科学家的贡献,这让学习过程充满了人文关怀。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走向知识的殿堂。它不仅解答了我对气体动力学的种种疑惑,更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相关领域的兴趣。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未来学习和研究的坚实基石。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气体动力学基础(2011年修订本)》时,第一感觉就是它内容量十足,而且组织得相当有条理。书中对各种流体模型,比如理想气体、真实气体,以及不同流动状态,如亚音速、跨音速、超音速等,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这对于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发现,书中不仅有理论的深度,也有实践的广度,许多章节都结合了实际工程应用,例如航空航天、发动机设计等领域,让我能够看到这些理论是如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的。虽然我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但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对流体行为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书中的一些习题设计也非常有挑战性,能够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厚度让我有些许畏惧,但当我真正投入阅读后,却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住了。作者的文笔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带领我穿越气体动力学的复杂地形。书中对数值方法的介绍,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数值模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让我能够理解这些模拟的原理和局限性。从有限差分法到有限体积法,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辅以算法的伪代码,这对于希望深入研究计算流体力学(CFD)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介绍的一些经典算例,虽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但最终的豁然开朗,让我体验到了攻克难题的巨大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