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手册 | 作者 | 马霄汉,徐光黎,彭书林 |
| 定价 | 8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2533696 | 出版日期 | 2014-06-01 |
| 字数 | 页码 | 233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手册》共分两篇。第一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要求,系统归纳、总结了预应力锚索、锚杆、注浆加固、抗滑桩、重力式挡土墙、加筋土挡土墙、悬臂式挡土墙、锚杆式挡土墙、锚喷护坡、格构护坡、砌石护坡、石笼护坡、抛石护坡、植被护坡、削方减载、土石压脚、截(排)水沟、支撑盲沟、排水隧洞、排水井、拦石网与拦石桩(柱)、防崩(落)石槽(台)、拦石坝(墙、堤)、支撑墩(柱)共24种治理工程措施的施工技术要求。每项施工措施中包括一般规定、施工前准备、材料及机具、施工、施工质量检验和施工注意事项等内容,并列出了参照的规范、术语。第二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合同,结合FIDIC的《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和我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编制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同时,书末还给出了10个与施工相关的常用附录。编篡如此系统、全面的施工技术手册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是从事地质灾害治理的施工、监理、业主和设计人员的必备工具手册。 |
| 作者简介 | |
| 徐光黎,男,1963年10月生,浙江省金华市人。1985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中日政府联合培养博士、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后。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导,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协会、日本土木工学会、地盘工学会会员委员,日本zui高国家资格技术士(建设部门)。在日本研究、工作8年余,从事加筋土技术、原位测试和地基处理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工作。2002年底回国后致力于土的原位测试、地质灾害及岩土丁程等应用研究,发表论文80余篇,专著3部,出席国际学术会议12次。 马霄汉,男,1956年4月出生,湖北省武汉市人,198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1—2011年,在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专门从事三峡库区二期、三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管理。现为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灾害应急中心主任,从事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编写出版了《湖北省三峡库区滑坡防治地质勘察与治理工程技术规定》、《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管理工作案例》;主持编写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规定》;参与编写了多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有关的技术规定和管理办法。 |
| 目录 | |
| 暂时没有内容 |
| 编辑推荐 | |
| 暂时没有内容 |
| 文摘 | |
| 暂时没有内容 |
| 序言 | |
| 暂时没有内容 |
从版本更新和知识前沿性的角度来看,这本手册展现出了一个出版社应有的专业水准和对行业动态的敏感度。地质灾害治理技术一直在发展,新的材料、新的监测手段层出不穷。我注意到,手册中对BIM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潜力进行了探讨,并对新型复合材料的抗渗性、长期服役性能进行了评估。这表明作者并未停留在已有的成熟技术上,而是积极地将学术研究的前沿成果引入到工程实践的指导手册中。这种与时俱进的内容更新,意味着这本书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不会很快过时。对于希望保持专业知识处于行业顶尖水平的工程师而言,投资一本这样具有前瞻性的手册,无疑是明智的选择。它更像是一个活的文件,引导我们不断探索更安全、更经济、更环保的治理途径。
评分阅读体验的流畅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叙事逻辑和专业术语的把控能力。在这本手册中,我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完美融合。它的行文风格是那种非常严谨的学术陈述,但又巧妙地避免了过度晦涩的理论堆砌。作者似乎深谙工程人员对“效率”的追求,因此,核心概念的阐述总是直奔主题,逻辑链条紧密,过渡自然。例如,在论述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分析时,作者没有采用冗长的数学推导,而是选择了更偏向于工程应用的角度,直接给出了关键的判定标准和简化计算模型,这极大地降低了现场快速决策的门槛。此外,书中对国内外最新规范和标准的引用也相当及时和全面,这对于确保工程质量和合规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既能作为案头工具书,又能作为学习进阶参考的优质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灰色调,配上清晰有力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扉页,希望能立刻沉浸到地质灾害治理的专业世界中去。从目录的编排来看,内容覆盖面相当广,从基础的地质力学原理,到各种边坡支护、滑坡监测的具体技术,再到工程实例分析,脉络非常清晰。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数值模拟与风险评估”那一章节的安排,它似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试图为读者提供一套从宏观认知到微观操作的完整工具箱。装帧质量也很棒,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即便是需要频繁查阅的图表和公式,看起来也毫不费力。对于一线工程师来说,一本内容扎实、便于携带、不易磨损的工具书是至关重要的,从初步的触感判断,这本手册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这种精心打磨的专业书籍,让人感觉作者和出版社确实是在用心做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堆砌资料。我期待着深入阅读,看看它在复杂工程环境下的适应性和操作性究竟如何。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其对“风险管理”和“应急预案”的重视程度。在地质灾害治理领域,预见性远比事后补救重要得多,而很多手册往往重于治理技术本身,轻视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然而,这本手册似乎将施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点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类。它详细探讨了在恶劣天气条件、地质突变等突发状况下,项目团队应如何快速响应,包括监测数据的异常波动阈值设定、临时性安全措施的部署方案等。这种将理论知识与“临场反应能力”相结合的编排思路,体现了作者对实际工程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盖房子(或修固边坡),更是教你如何在充满变数的战场上赢得胜利,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工程智慧的传递,让人在学习技术细节的同时,心智上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评分拿到这本手册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详尽的图文并茂的展示方式,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的技术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注意到,许多关键的施工工艺,比如灌浆技术或者锚固系统的安装流程,都配有非常细致的剖面图和步骤分解图。这些插图的绘制风格非常写实,线条精准,几乎可以当作现场施工的指导蓝本来使用。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在“细节”上的把控显得尤为突出,它没有止步于告诉我们“做什么”,而是深入阐述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在具体工况下应该如何调整参数”。例如,关于不同岩性地层中的爆破设计,它不仅列出了常规的药量计算公式,还特别强调了地震波传播对周边结构的影响评估,这种前瞻性的考虑,极大地提升了手册的实用价值。阅读时,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旁边,耐心地为你拆解每一个技术难点,让人感到踏实和信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