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持续不断的天象观测便是他们创造文明的活动。农耕文明的发达当然需要观象授时,而敬授人时与占星术预言又是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必要工具,显然,天文学对于农业与祭祀无疑有着首要的意义。古人对于天文学的需要犹如他们对衣食的需要一样重要,这当然无可避免地渗透到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为一种独特文化与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修订版)》的研究虽以五个章次展开,但论证的前提却是对于古代时空观的重建。毋庸置疑,原始的空间与时间观念的建立乃是构筑古代知识体系的基础,因而也是创造文明的基础。对于中国古人而言,空间的测量不仅具有决定时间的意义,而且传统的空间观念本身便蕴涵着传统的政治观和地理观,其中始终被强调的“中”的观念甚至逐渐发展为作为儒家哲学的核心内涵的“中庸”思想的本源。因此,古代时空观的研究显然不能仅仅视为一项科学课题,它其实直接导致了传统认知方式的确立,关乎古代政治史、宗教史、哲学史和科学史研究。
第一章 论时空
第一节 从空间到时间
粗疏的时间划分,于一日无外乎昼夜,于一年无外乎季节,这一点其实并不难办到。人们可以根据日月的出没了解昼夜,根据物候的变化了解季节。但是,一旦人们需要建立比昼夜或季节更为精确的时间框架,就必须借助科学的方法才能实现。事实上,正像古人早已懂得昼夜的变化周期是由太阳的出没所决定的道理一样,他们知道,准确的时间周期的确立标准只能到天上去寻找。
中国天文学由于受观测者所处地理位置的局限而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观测者必须把注意力投注到北天区,重视观测北斗以及它周围的拱极星。因为在黄河流域的纬度,北斗位于恒显圈,而且由于岁差的缘故,数千年前它的位置较今日更接近北天极,所以终年常显不隐,观测十分容易。随着地球的自转,斗杓呈围绕北天极做周日旋转,犹如表盘上的指针,在没有任何计时设备的古代,可以指示夜间时间的早晚;又由于地球的公转,斗杓呈围绕北天极做周年旋转,人们根据斗杓的指向可以掌握寒暑季节的更替。与此同时,他们又异常重视观测与极轴垂直的天赤道附近的某些星象,并以它们在天球上行移位置的变化决定季节,如《尚书·尧典》所讲的鸟、火、虚、昴四仲中星;又以它们重新回归某一特定位置的行移周期决定一年,如《春秋》内外传所述及的参星和商星(大火星)。古人正是利用了北斗这种终年可见及赤道带星官所具有的固定的行移周期的特点,建立起了最早的时间系统。
但是,北斗以及赤道带星官只有在夜晚才能看到,如果人们需要了解白天时间的早晚,或者需要更准确地掌握时令的变化,那就必须创立一种新的计时方法,这就是观测太阳天球视位置的行移变化。但是,太阳碍于过于明亮而无法观测,如何建立恒星与观测者之间的有效联系,如何将天人之间的联系合一,便是古人必须解决的问题,于是人们学会了立表测影。众所周知,日影在一天中会不断地改变方向,如果观察每天正午时刻的日影,一年中又会不断地改变长度,因此,古人一旦掌握了日影的这种变化规律,决定时间便不再会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事实上,表作为一种最原始的天文仪器,它的利用不仅是占代空间与时问体系创立的基础,而且毫无疑问是使空间与时间概念得以精确化与科学化的革命。因此,表的发明对于人类文明与科学的进步而言,其意义是怎样评价也不过分的。
……
我必须承认,最初吸引我购买《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修订版)》的,是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书名。我对中国古代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天文”与“人文”的结合,在我看来,似乎预示着一种跨越时空、连接物质与精神的独特视角。事实证明,我的直觉是正确的。这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部娓娓道来的故事书,它将那些冰冷的星辰数据,赋予了鲜活的人文温度。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热爱与敬畏,是如此真挚,感染着每一位读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阐释,是如何通过对天象的观察和解读,来理解和顺应自然规律,进而在社会治理和个人修养上得到体现。书中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它们如何深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农事活动、节日庆典的重要依据,让我对这些司空见惯的自然时间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时间的划分,更是中国古代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结晶。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天文现象与古代文学艺术的紧密联系,那些诗词歌赋中描绘的星辰,不再是简单的点缀,而是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象征意义。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绝非独立的科学门类,而是与社会、文化、哲学、艺术融为一体的有机整体,是理解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
评分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开《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修订版)》时,我从未想到,这本书会带给我如此深刻的阅读体验。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充满好奇,而这本书的出现,更是点燃了我对古代天文学的浓厚兴趣。作者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遥远的星辰,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思想、信仰巧妙地联系起来。我被书中关于古代观星仪器的描述深深吸引,那些精巧的设计,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是如何展现了古人非凡的智慧与创造力。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天人感应”学说的阐述,这是如何通过天象的变化来解读人事,从而指导统治者的决策和民众的生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不仅仅是科学的探索,更是哲学、政治、文化的载体,是理解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订版的内容,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为我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智慧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最近有幸拜读了《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修订版)》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踏入了一座宏伟的历史宝库。我原本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知之甚少,只知道一些零星的词汇,比如“二十八星宿”之类的。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所有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极其宏大而又细腻的笔触,将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人文精神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我惊叹于古代天文学家们是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通过持之以恒的观测和精准的计算,揭示宇宙的奥秘。书中关于“观象授时”的论述,让我深刻理解了天文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时间的记录,更是统治者巩固权力、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历法演变的详细介绍,以及它们如何与农事、节庆、祭祀等活动紧密相连,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本书的修订版,无疑让原本就精彩纷呈的内容更加充实,细节更加丰富,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预期并不高,以为会是那种充斥着专业术语、晦涩难懂的科普读物,可能只适合学界人士阅读。然而,《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修订版)》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却又不失严谨的态度,向我展示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我惊叹于作者驾驭复杂知识的能力,能够将那些深奥的天文学概念,用清晰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加以阐述,即使是没有相关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古代天文学家们如何克服技术条件的限制,进行精准观测的描述。那些简陋的仪器,那些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的反复测量,无不体现了他们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书中对于不同朝代天文观测记录的梳理和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天文学发展的脉络,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功能和意义。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星占”的部分,虽然我个人对占卜之事并不十分感兴趣,但作者对星占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影响,以及它如何被用来解释王朝兴衰、预测吉凶的详细考证,却让我大开眼界。这不仅仅是迷信,更是一种古老的权力运作和社会心理的反映。这本书的修订版,无疑是对原有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让其在学术价值和可读性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修订版)》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知识探索之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好完美地契合了我的求知欲。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如此细腻地描绘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浩瀚图景,并将其与丰富的人文精神巧妙地融合。书中不仅仅是介绍那些天体运行的规律,更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天象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天命观”的论述,这是如何通过对星辰的观察,来理解和解释“天命”的,以及这种观念如何影响了古代社会的政治格局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我对于书中关于古代历法体系的详细介绍也深感震撼,那些精密的计算和长期的观测,凝聚了多少代人的心血与智慧,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这本书的修订版,无疑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完善,新增的内容让我得以更全面地窥见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以及它与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紧密联系。
评分《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修订版)》这本书,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令人惊叹的知识之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更是将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古代天文学。我原以为,天文学只是冷冰冰的数字和观测,但作者却以极其生动的方式,将它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哲学、政治、信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深深着迷于书中对古代天文仪器的详细描述,那些精巧的设计,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足以体现出古人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阐释,这是如何通过对天象的解读,来理解自然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治理和个人修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中华民族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修订版的内容,为我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修订版)》这本书,对我来说,绝对是一次震撼心灵的阅读体验。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华文明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于古代天文学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比如“二十八星宿”、“浑天仪”等等。然而,这本书却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以一种极其宏大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如何不仅仅作为一门科学,更是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哲学、政治、经济乃至于日常生活之中。我非常着迷于书中关于“观象授时”的论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时间,更是古代统治者掌握话语权、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通过精确的历法,统治者能够合理安排农事,颁布政令,甚至在关键时刻祭祀天地,以彰显其“受命于天”的合法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古代天文学家群体的描绘,那些默默奉献、皓首穷经的学者,他们用毕生的精力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本书的修订版,无疑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宝贵的内容,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
评分这本《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修订版)》真是一场令人目眩神迷的知识盛宴!我原本以为,对于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我所了解的不过是些粗浅的皮毛,诸如“勾股定理”、“观星象”之类的零星概念。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狭隘。作者以极其详实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浩瀚的星辰宇宙与深邃的人文精神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宏伟的画卷。书中不仅仅是罗列天文现象和观测方法,更深刻地探讨了这些天象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它们如何影响了帝王的决策、农业的耕作、节气的划分,甚至民间信仰的形成。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对古代天文仪器(如浑仪、简仪)的详细描述,那些精巧的设计,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是如何凝聚了无数智者的心血与智慧。每每读到书中关于古代天文学家(如张衡、郭守敬)的传记部分,我都感到一股强烈的敬意油然而生。他们不仅仅是观测者,更是思想家、工程师,他们的探索精神,穿越千年,依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本书的修订版更是弥补了我之前可能未曾接触到的细节,让我得以窥见更完整、更深入的中国古代天文文化图景。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古老的观星台上,仰望着同一片星空,却能从中读出更多不曾被发现的故事与哲理。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古代”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不断探索的文明。
评分我手里的这本《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修订版)》,绝对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令我心潮澎湃的书籍之一。起初,我被它的书名所吸引,觉得“天文”和“人文”这两个看似有些距离的概念,在中国古代语境下会有怎样的奇妙碰撞。而这本书,恰恰就给我带来了这样一场惊喜。作者以极其生动流畅的笔触,将我们带回了那个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遥远年代。我原以为,古代天文学只是简单的星象观测,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从帝王的祭祀、历法的制定,到农业生产的指导,再到对社会命运的预测,天文现象无处不在,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沉醉于书中关于古代占星学的阐述,虽然现代科学对此有不同的解读,但在古代,这确实是统治者与民众理解宇宙、认识自身命运的重要方式。书中对不同朝代天文观测机构的介绍,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伟大天文学家的故事,都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肃然起敬。这本书的修订版,让原本就精彩的内容更加充实,细节更加丰富,为我打开了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另一扇窗户。
评分我最近沉浸在《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修订版)》这部书中,感觉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一窥那个遥远而又充满智慧的时代。我原本以为,“天文”和“人文”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只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组合,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预设。作者通过精妙的笔触,将天文观测的宏观世界,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地联系起来。我惊奇地发现,天上的星辰运转,不仅仅是自然的现象,更是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直接影响着帝王的权力合法性、国家的重大决策,甚至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书中关于“天人感应”理论的阐述,让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是如何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解读宇宙运行的规律,并将其应用到社会伦理和政治实践中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朝代天文记录的解读,那些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隐藏着多少王朝的兴衰更迭、盛世乱世的印记。比如,书中对某个时期异常星象的记载,以及当时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对照分析,都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洞察力。它让我看到,在那个没有现代科学的时代,古人是如何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去理解和塑造自己的世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