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文明起源被控——伏羲文化
:30.00元
作者:孙玉红,杨恒海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11228017
字数:234000
页码:3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族的灵魂、民族的精神家园,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是民族昌盛、社会进步的精神源泉。
亘古久远、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凝聚着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为中华民族繁衍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增添了精彩。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建立民族文化传承体系,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鼓舞龙的传人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让拥有上万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讲“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主要沿用的是司马迁《史记》记载的以黄帝为中华文明的开端。司马迁把黄帝列在《五帝本纪》之首,奉黄帝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因此我们中华民族都称为“炎黄子孙”。
目录
序
前言
章 中华文明上万年的起步
节 中国古代文明的考古新发现
第二节 研究古代文化遗址的考古新方法
第二章 泰岱周围的古文化遗址
节 沂源猿人
第二节 后李文化
第三节 北辛文化
第四节 大汶口文化
第五节 龙山文化
第六节 岳石文化
第三章 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泰岱地区的自然环境
节 中国史前时期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中国史前时期的气候状况
第三节 中华文明起源时期山东优越的自然环境
第四章 中华文明起源于渔猎时代
节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和发展的主元化
第二节 中华文明起源于伏羲时代
第三节 伏羲时代的断代
第五章人文始相一一伏羲女蜗
节 古代典籍中的伏羲
第二节 伏羲一一人文始祖
第三节 人祖女娲
第四节 伏羲名号解析
第六章伏羲时期开启人类文明
节伏羲功绩
第二节 伏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第七章伏羲文化发源的地理环境
节 古老泰山
第二节 神圣凫山
第三节 秀奇峄山
第四节 景色秀美的微山湖
第八章伏羲文化起源山东的考证
节 伏羲生母一一华胥氏的考证
第二节 伏羲出生地一一雷泽的考证
第三节 伏羲部族根据地在山东的考证
第四节 有关伏羲出生的其他说法
第五节 王献唐先生伏羲文化研究成果
第九章 伏羲文化在山东的遗存
节 微山两城伏羲陵庙
第二节 邹城郭里伏羲庙
第三节 滕州染山伏羲庙
第四节 泅水伏羲庙一一羲皇故里
第五节 嘉祥长直集伏羲庙
第六节 曲阜伏羲庙
第十章 山东汶泗一带的伏羲女娲传说
节 滚磨成亲
第二节 织网打渔
第三节 女娲造峄山
第四节 爷娘庙(伏羲庙)传说
第十一章 伏羲女娲神话解读
节 女娲“补天”神话解读
第二节 女娲“抟土造人”神话解读
第三节 伏羲女娲“兄妹成婚”解读
第四节 伏羲与“葫芦”的解读
第十二章 伏羲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节 中国本源文化一一《易经》及其演变
第二节 伏羲八卦对后世社会管理的影响
第三节 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形成
第四节 中华民族龙崇拜起源于伏羲
……
第十三章 研究伏羲文化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谨,观点的提出都有史实作为支撑,让我信服。作者在解读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时,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发生的深层原因和带来的长远影响。他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避免了片面性和武断性,这一点在学术著作中尤为可贵。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天下观”的形成过程的分析。他认为,这种以“天下”为中心的观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通过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以及政治统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他通过对不同时期文献和考古证据的梳理,生动地展现了这种观念是如何从模糊到清晰,如何成为塑造中华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基石。 书中关于“德治”思想的起源与演变,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认为,在早期社会,道德的力量在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详细阐述了“德”的概念是如何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并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对思想史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的智慧是如何代代相传。 我也被作者对早期哲学思想的解读所吸引。他认为,在文明的早期,哲学思想的萌芽就已显现,并对后世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通过对一些早期哲学思想的分析,展现了先民们对宇宙、人生以及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智慧。 总而言之,这本书以其扎实的史料、深刻的洞见和严谨的论证,为我构建了一个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宏大图景。它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持久生命力,也让我对我们民族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与中华文明的先祖们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作者的文笔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笔下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仿佛跃然纸上,让我身临其境。他并没有用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将历史的温度传递给了读者。 书中对于早期氏族社会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紧密的联系。作者通过对遗址中集体生活痕迹的解读,展现了早期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以及他们共同面对自然挑战的坚韧。这种对原始社会人际关系的刻画,让我看到了人性中最朴素、最真挚的一面。 我也对书中关于早期技术发展的论述很感兴趣。作者详细介绍了那些看似简单却意义重大的技术发明,例如火的使用、陶器的制作、石器的加工等等。他分析了这些技术的出现如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并为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种对技术进步的重视,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务实创新的精神。 特别让我动容的是,作者在书中描绘了早期先民们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勇气和智慧。他没有回避那些艰辛和苦难,而是展现了他们如何在困境中挣扎求生,如何通过集体的力量克服困难。这种对人类不屈精神的赞颂,让我深受鼓舞。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勇气、智慧和创造力的颂歌。它让我更加热爱我的祖国,更加珍视我们所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这是一本能够点燃你内心深处对历史和文化热情的好书。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极其流畅,犹如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过我的心田。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历史问题娓娓道来。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那些遥远而模糊的古代场景,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黄河岸边辛勤劳作的人们,能听到他们在篝火旁低语的故事。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中华文明的起源归结为某个单一的事件或人物。他认为,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详细阐述了地理环境、气候变化、技术进步以及早期社会组织等因素,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面貌。这种多维度、系统性的分析,让我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书中对于早期宗教信仰的探讨,也让我颇有感触。作者并没有将这些信仰简单地视为迷信,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其产生的根源和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他认为,这些早期的宗教活动,是人们在面对未知世界时,寻求秩序和意义的一种方式,也是早期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这种尊重和理解的态度,让我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些古老的信仰。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文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虽然可能带有神话色彩,但却能够非常生动地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作者在解读这些故事时,并没有简单地进行字面上的理解,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这种方式,让枯燥的历史研究变得有趣而富有感染力。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提升。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了解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也更加坚信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好书,能够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古朴的插图,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作者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明曙光。他并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从考古发现入手,一点点地拼凑出先民的生活图景。那些出土的陶器、石器,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遗物,而是承载着故事的载体。他细致地分析了纹饰的含义,解读了器型的演变,并巧妙地将这些物质证据与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联系起来。 我尤其被作者对“礼”的探讨所吸引。书中不仅仅是机械地罗列各种礼仪制度,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礼仪背后蕴含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作者认为,早期的礼仪并非统治阶级的刻意压迫,而是在氏族社会自然形成的秩序与和谐的体现。他通过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考古遗迹,展现了礼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对中华文明凝聚力的重要作用。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仿佛在古老的智慧中找到了新的启示。 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书中并未回避争议。对于一些学界尚存分歧的观点,他能够旁征博引,列举正反两方的论据,并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这本书既具有可读性,又不失深度。我看到作者在解读某些传说时,并没有将其视为神话故事一笔带过,而是尝试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去剖析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它们可能反映出的早期社会形态。这种将传说与现实相结合的尝试,颇具启发性。 书中对早期社会组织形式的描绘,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通过对遗址规模、布局以及出土文物等级的分析,勾勒出了早期社会从分散到集中的演变过程。他描绘了部落联盟的形成,以及早期领导者如何通过智慧和威望凝聚人心。这种对权力起源和运作方式的探讨,并没有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与具体的历史场景相结合,使得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思考方式。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对中华文明“根”的追溯。作者以一种深情而理性的笔触,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如何从混沌走向有序,如何形成独特的文化基因。他让我们明白,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承载着先民们无数的探索、创造和牺牲。阅读这本书,仿佛是一次与祖先的对话,一次对自身文化根脉的深刻回溯。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我便被其宏大的叙事框架所吸引。作者以一种史诗般的笔调,勾勒出了中华文明从萌芽到初步形成的壮丽画卷。他并没有拘泥于细枝末节,而是从宏观的角度,展现了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孕育了早期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辉。 书中关于早期农业起源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农业的出现对社会组织、人口增长和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他认为,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华文明能够得以独立发展并延续至今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也对书中关于早期城市起源的探讨很感兴趣。作者通过对一些遗址的考察,描绘了早期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他分析了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形成原因,以及城市对社会分工、阶级产生和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这种对城市文明起源的深入解读,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对早期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它不仅能够记录历史、传承知识,还能够促进思维的抽象化和文化的发展。他对不同早期文字形态的分析,以及它们之间可能的联系,都极具启发性。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中国的大门。它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在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和强大生命力。这本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对民族根源的深刻回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