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全球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格局与发展|5654166 |
| 图书定价: | 99元 |
| 图书作者: | 廖理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4/1 0:00:00 |
| ISBN号: | 9787111565185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0 |
| 版次: | 1-1 |
| 作者简介 |
| 廖理,现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清华金融评论》主编。 |
| 内容简介 |
| 《全球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格局与发展》研究了全球近50个国家及地区的超过1000家互联网金融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创业和成长型企业,按照其商业模式和业态,在将互联网金融分为前述4大类的基础上又细分了30多个子类,几乎涵盖了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和商业模式的所有细分领域,每个子类都挑选了若干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和总结分析。在对全球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发展进行详细了解的基础上,基于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实践进行了“互联网消费金融”专题和“互联网金融的集团化发展”专题。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团队组织专门力量整理归纳了海量一手数据,吸收听取了近百位一线监管层领导、从业人员和学者的心得和经验,更分赴海外访谈数十家知名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创业者和投资人,将他们的创业历程、经验教训、前景思考凝练汇聚到案例中。 |
| 目录 |
编委会成员 写在前面 致谢 第一篇 传统金融互联网化 第1章互联网银行 002 1.1 互联网银行1.0 003 1.2 互联网银行2.0 021 第2章互联网券商 042 2.1 互联网券商的演进与分类 042 2.2 在线折扣券商 042 2.3 社交型券商 060 2.4 众筹型券商 071 第3章互联网保险 075 3.1 传统保险公司互联网化 077 3.2 互联网保险经纪/代理公司 086 3.3 互联网保险公司 102 3.4 互联网保险服务公司 115 3.5 2016年发展总结 125 第二篇 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金融业务 第4章互联网基金销售 130 4.1 全球共同基金概况 130 4.2 美国互联网基金销售 132 4.3 中国互联网基金销售 140 4.4 中国私募基金的网上销售 155 第5章互联网资产管理 163 5.1 被动型资产管理平台 164 5.2 主动型资产管理平台 181 5.3 O2O 资产管理平台 188 5.4 服务于机构的第三方平台 191 5.5 互联网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总结 194 第6章互联网小额商业贷款 197 6.1 电商贷款公司提供在线商业贷款 200 6.2 第三方贷款公司提供在线商业贷款 209 6.3 第三方支付公司提供在线商业贷款 222 第7章互联网消费金融 227 7.1 发薪日贷款互联网化 232 7.2 分期付款信用消费信贷公司 241 7.3 新型消费贷款公司 245 第三篇 全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第8章P2P网络借贷 250 8.1 欧洲网贷行业的发展与监管 250 8.2 美国网贷行业的发展与监管 270 8.3 中国网贷行业的发展与监管 288 第9章众筹 322 9.1 捐赠型众筹 323 9.2 产品型众筹 329 9.3 股权众筹 337 9.4 房地产众筹 363 第四篇 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 第10章在线投资社交 398 10.1 投资社交1.0:投资社区/BBS 398 10.2 投资社交2.0:众包型投资分析平台 399 第11章在线社交投资 411 11.1 以外汇和衍生品为标的的社交投资平台 411 11.2 以股票组合为标的的社交投资平台 412 第12章金融产品搜索 423 12.1 金融产品聚合器 424 12.2 金融产品匹配推荐和交易 428 12.3 产品搜索增值服务 441 第13章个人金融信息管理 443 13.1 个人财务管理 443 13.2 个人信用管理 451 第14章在线金融教育 458 14.1 资讯类在线金融教育 459 14.2 咨询类在线金融教育 461 14.3 非营利性在线金融教育 465 第五篇 中国专题:互联网消费金融 第15章基于人群的互联网消费金融 470 15.1 大学生分期 470 15.2 蓝领/白领分期 491 15.3 农户分期 505 第16章基于场景的互联网消费金融 524 16.1 租房分期 524 16.2 家装分期 533 16.3 旅游分期 543 16.4 教育分期 555 第六篇 中国专题:互联网金融的集团化发展 第17章中国互联网金融集团 566 17.1 百度金融:依托人工智能驱动金融发展 566 17.2 京东金融:基于数据科技建立的开放性金融生态 574 17.3 蚂蚁金服:践行普惠金融的全金融服务平台 588 17.4 腾讯金融:依托社交优势发展围绕支付的金融服务 597 17.5 中国平安:以开放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 609 |
| 编辑推荐 |
| 详解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基于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全新的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以及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 本书对全球近50个国家及地区的超过1000家互联网金融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创业和成长型企业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几乎涵盖了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和商业模式的所有细分领域,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数据归纳,呈现全球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的格局与发展趋势! |
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尤其是其对“格局”的描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仅仅关注那些巨头企业,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正在悄然改变行业格局的微观力量和创新模式。书中对不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互联网金融的整体生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生态圈”概念的阐释,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叠加,而是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整合,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这种对生态构建的理解,让我认识到,未来的竞争不仅仅是单一企业的竞争,更是生态系统的竞争。作者的分析,为理解当前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复杂竞争格局提供了深刻的见解,也为那些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的创业者和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内容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热情和专业的洞察,这种热情能够感染读者,并引发深入的思考。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的比较分析,让我看到了全球化的趋势以及本土化创新的重要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套用一个模型来解释所有现象,而是根据不同市场的特点,挖掘其独特的逻辑和发展路径。例如,在讨论欧洲互联网金融的稳健发展时,作者强调了其在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方面的严谨态度,以及与传统金融机构的深度融合;而在分析新兴市场时,则突出了其在快速渗透和解决基础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方面的优势。这种 nuanced 的分析,让我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维度,而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全球互联网金融演变的绝佳视角,帮助读者形成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金融的本质。在传统观念里,金融往往被视为一种相对封闭、高门槛的行业。然而,通过互联网金融这个窗口,作者向我们展示了金融服务如何变得更加 accessible,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所描绘的移动支付、 P2P借贷、众筹、数字货币等,无一不是对传统金融模式的颠覆和重塑。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些模式的运作机制,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技术手段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信息对称性、并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务。特别是关于“金融普惠”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并没有将金融普惠简单化为“让更多人接触金融”,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作者的分析,让我对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也对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金融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对金融民主化的探索,是本书最宝贵之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展现出的前瞻性。作者在梳理全球互联网金融发展脉络的同时,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些可能引领未来趋势的关键节点和新兴力量。书中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分布式账本技术等在金融领域的潜在应用,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智能金融”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概念简单地视为技术噱头,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如何从根本上改变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以及可能带来的监管挑战和机遇。这种对未来的洞察力,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回顾历史的书,更是一本指引方向的灯塔。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在未来的金融版图中,哪些模式会脱颖而出,哪些技术会成为主流,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为即将到来的变革做好准备。作者的这种远见卓识,使得本书具有了长远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书初读之下,便被其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作者在寥寥数笔之间,勾勒出了全球互联网金融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从 nascent 的萌芽到如今的参天大树,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与博弈。书中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对比分析尤为精彩,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更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驱动力、政策环境、用户习惯以及技术演进的复杂互动。例如,在论及中国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支付和P2P的表面,而是挖掘了其与中国独特的人口结构、消费升级、以及监管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样,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探索,作者也揭示了其在合规性、用户隐私保护以及与传统金融机构融合等方面的考量,展现了不同文化和制度背景下,商业模式的千姿百态。这种横向对比和纵向梳理,使得读者能够对全球互联网金融的整体格局有一个更为立体和宏观的认识,也为理解当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书中对“格局”的解读,绝非止步于市场份额的简单划分,而是对其背后力量的消长、竞争的演变、以及潜在的颠覆性力量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种深度分析,让一本原本可能枯燥的行业报告,变得引人入胜,仿佛置身于一场思想的盛宴。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将互联网金融视为一个纯粹的商业话题,而是将其与社会、文化、甚至伦理等更广泛的议题联系起来。作者在讨论“格局”时,不仅仅关注市场份额和竞争态势,更深入地探讨了互联网金融如何影响社会资源的分配、如何重塑消费者的行为模式、以及如何引发关于金融公平与包容的讨论。书中对于“金融素养”和“数字鸿沟”等问题的关注,让我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一个社会性的议题。作者的这种人文关怀,使得本书更具深度和广度,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引发对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这种将商业分析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写作风格,是本书最独特和最宝贵的地方。
评分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他并没有停留在对当下现象的描述,而是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和“接下来会怎样”。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的差异性及其影响的分析,让我受益匪浅。作者清晰地阐释了,在追求创新和风险可控之间,各国监管部门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不同的探索方向。这种对监管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的深入剖析,为理解当前全球互联网金融政策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同时,书中对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前景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作者的这种前瞻性和批判性思维,使得这本书在众多同类题材的书籍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著作。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本书赞不绝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发展”的探讨上,充满了智慧和启发。作者并没有将互联网金融视为一个独立的、静态的领域,而是将其置于宏观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去审视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部驱动力。书中对政策法规、技术革新、用户行为变化等因素如何共同影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论述,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金融科技”发展时,强调了其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传统金融服务中的痛点。例如,书中对供应链金融和普惠金融的深入探讨,让我看到了互联网金融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缩小贫富差距方面的巨大潜力。这种对互联网金融社会价值的关注,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或商业分析的书,更是一本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著作。
评分坦白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还比较碎片化,停留在一些热门的概念和事件上。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语言生动,将复杂的金融概念和商业模式解释得通俗易懂。书中对不同国家互联网金融发展案例的选取,极具代表性,无论是北欧的创新生态,还是东南亚的移动支付浪潮,都充满了启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格局”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市场份额的对比,更是对不同模式下资源配置、风险控制、以及用户体验的深度剖析。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揭示了成功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所共有的核心要素,以及它们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变体。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帮助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局性的思维方式,让我们能够跳出单一的视角,去理解一个正在快速演变的复杂系统。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发展”的探讨深深打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互联网金融视为一个独立的赛道,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语境中去审视。书中对技术进步如何重塑金融服务、以及金融科技如何赋能实体经济的论述,具有极强的启发性。例如,在讨论区块链技术的潜力时,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去中心化”的口号上,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在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数字身份认证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场景,以及可能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同时,书中也并未回避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如数据安全、合规监管、以及金融普惠的实际效果等。作者以一种审慎而乐观的态度,探讨了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迭代,解决这些问题,并最终实现金融服务的普惠化和高质量发展。这种对挑战的直面和对未来的积极展望,让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时,也需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并在发展中不断寻求平衡与完善。作者的这种辩证思维,使得全书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温度,是非常值得反复品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