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中国近代史(1840---1919) |
| 作者: | 李侃 李时岳 等 |
| 市场价: | 46.00元 |
| ISBN号: | 9787101012958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32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00-07-01 | 版次:1 | 页数: |
| 印刷时间:2000-07-01 | 印次:1 | 字数: |
| 目录 | |
| 第四版前言 第二版说明 第三版说明 章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清朝统治的衰落 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第二节 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 一、鸦片泛滥和中国的禁烟 二、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三、战争的三个阶段 四、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第三节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 一、社会经济的变化 二、思想与学风的转变 第二章 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节 太平天国起义 一、洪秀全和金田起义 二、定都南京和北伐、西征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一、《天朝田亩制度》 二、各项制度和措施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二、英法侵略战争的再起和《北京条约》 三、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四节 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政治格局 一、辛酉政变 二、政变后的政治格局 第五节 太平天国后期及其失败 一、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 二、分裂后的形势和《资政新篇》的提出 三、保卫安庆和经营江浙 四、太平天国的失败 五、太平军余部和捻军的英勇斗争 第六节 太平天国时期西南、西北各族人民起义 一、广西壮、汉各族的继起斗争 二、贵州苗、教、号军起义 三、云南回民起义 四、陕、甘、宁、青回民起义 第三章 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节 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社会经济 一、外国在华政治经济势力的扩大 二、农村经济的凋敝 第二节 统治集团内部对举办洋务的不同态度 一、洋务宗旨的提出和洋务派的形成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 第三节 军事工业和新式陆海军的建立 一、军事工业 二、新式陆海军 第四节 近代民用企业的出现 一、官督商办企业 二、商办企业 第五节 新阶级的出现和思想文化的演变 一、新阶级的产生 二、思想文化的演变 第四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 一、新疆的收复和《伊犁条约》的订立 二、日美侵犯台湾、《烟台条约》和英俄进窥西藏 第二节 中法战争 一、法国发动侵华战争 二、中国不败而败 第三节 中日战争 一、战前的朝鲜问题和清政府内部的矛盾 二、日本不宣而战和清政府的外交活动 三、辽东失陷和北洋海军的覆灭 四、《马关条约》的签订 五、台湾人民的浴血抗战 第五章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节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 一、帝国主义在华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 二、帝国主义对华的资本输出 三、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第二节 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维新运动的发端和康有为的变法理论 三、维新运动的高涨 四、变法维新与顽固守旧的争论 五、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六、思想文化的更新及社会风气的转变 第三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反对外国教会侵略斗争的新高涨 二、义和团在山东的兴起及其在北部中国的发展 三、八国联军侵华和清政府宣战 四、京津军民抗击八国联军 五、宣战后北部中国的斗争和《东南互保》 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订立 第六章 辛亥革命 节 民族灾难的深重和清末“新政’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 二、清末“新政” 三、残破的农村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 第二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一、孙中山和兴中会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出现 三、蓬勃发展的反帝爱国运动 四、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第三节 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二、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及其他革命活动 三、群众性的反抗斗争 第四节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运动 一、“仿行宪政”的“预备”措施 二、“国会请愿运动”和保路风潮 第五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一、武昌起义与全国各地的响应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三、袁世凯窃夺政权 四、临时政府北迁后的政局和“二次革命” 第六节 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 一、社会变动中各种思潮的涌现 二、史学、文学艺术和新闻出版的新面貌 三、新式教育的推广和科学技术新成就 第七章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 节 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与护国运动 一、袁世凯的专制统治与反袁斗争的继续开展 二、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 第二节 北洋军阀的权力争夺与护法运动 一、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 二、段祺瑞的统治和护法运动 第三节 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活动 一、沙俄在蒙古的分裂活动 二、沙俄在新疆的分裂活动 三、英国制造西藏“独立” 第四节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 一、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 二、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工人阶级的成长 第五节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 二、思想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三、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
| 内容简介 | |
| 这本《中国近代史》作为高等院校的历史教材,从1977年初版至今,先后经过三次修订,累计印行100余万册,在高等院校的历史教学和广大读者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对于编著者来说,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说是鼓励,因为编著者的劳动,通过教学实践和读者的检验,得到了公众的承认;说是鞭策,因为编著者感到书中还有不少缺陷,需要改进。鉴于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进展,这部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客观实际情况的需要,因此决定再作一次修订。这次修订,大体上是在保持原来框架的基础上,对某些章节作了必要的调整;适当简化了对若干历史事件历史过程的叙述;充实了一些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对清朝统治集团的活动和变化情况,也略有增加。同时改正了某些史实错误,吸收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在写法上,观点力求实事求是,中肯平实;文字力求朴实通畅,简明扼要。按照高等院校现行历史学科的设置,本书的内容包括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八十年的历史。 中国近代,是社会动荡剧烈,国内外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内,充满了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变革和反变革、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近代的历史,既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一部苦难史和屈辱史,又是一部斗争史和光荣史。内容十分丰富,领域非常广阔。作为中国近代史教材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根据历史事实,讲述历史的发展过程;二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分析和说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使得学生和读者通过这部教材,对于中国近代的历史有一个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且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基础课非常重要,如果基础打不好,继续提高和深造也就比较困难。 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这已经是勿需多说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因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不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也就很难真正了解中国的今天。我们当代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是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脱胎而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的历史,就是要加深对近代历史的科学认识,加深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和智慧,受到激励和鼓舞,增强爱国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自觉性,更好地创造新的历史。 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社会时代内容和社会时代特征。而不同的社会历史时代,又赋予那个社会时代的人们以不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历史使命。所以学习和研究历史,只能从特定的历史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意志和抽象的原则出发。研究者们可以这样那样地观察历史,分析历史,评说历史,然而却不能改变历史、重铸历史。对于同样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研究者可以用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中,应该力求坚持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 |
刚翻开这套书的扉页,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纸张的质感和装帧的考究,让我立刻感受到这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快餐读物。我一直对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充满好奇,想知道那些教科书上简略带过的大事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错综复杂的人心与博弈。这套书的特点在于,它并非一味地堆砌史料或空泛的口号,而是试图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细致地勾勒出社会肌理的变迁。比如,它对晚清士绅阶层的转型、城市化进程中的新旧冲突,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内部思想光谱的拉扯,都有着深入的剖析。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能真切感受到变革的阵痛与希望交织的复杂情绪。尤其是对不同派系思想的梳理,非常清晰,避免了将历史人物简单“脸谱化”的倾向,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立体和可信。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套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光是目录的编排和章节的逻辑衔接,就体现了编纂者的深厚功力,读起来条理清晰,毫不费神。
评分作为一名对那个时期文化思潮感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套书在文化史的切入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将近代史的演变完全局限于政治和军事领域,而是巧妙地将思想解放、文学革命乃至生活方式的变迁融入了整体的叙事框架之中。比如,它对新文化运动的介绍,不仅仅停留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层面,而是细致地分析了白话文的推广如何触及社会底层,以及这种媒介革命如何为后续的社会动员奠定了基础。再比如,在描述五四时期学生运动时,作者还穿插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于西方思潮(如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的不同理解和本土化改造的努力。这种多层次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近代化”这个概念的理解,原来它不仅是器物的更迭,更是精神世界的重塑。对于我这种希望构建一个全面历史图景的读者来说,这种对文化景观的描绘,是理解政治变迁底层逻辑的关键所在,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这套书的排版和注释系统,体现了出版方的专业水准。装帧虽然传统,但内页的字体选择和行距设计非常有利于长时间的阅读,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感到眼睛过度疲劳,这对于我这种习惯于深度阅读的读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加分项。更值得称赞的是其详尽的脚注和尾注部分。很多关键概念的提出者、原始资料的出处,甚至是对某些历史术语的简要解释,都清晰地标注在页脚。这使得我在遇到不熟悉的名词或典故时,无需频繁中断阅读去进行外部检索,极大地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同时,附带的地图和插图(如果有的化,此处应指书中可能存在的历史地图或照片)的选取也相当到位,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辅助理解地理背景和历史场景的有力工具。总体来说,这套书在“阅读体验”这个维度上,做到了专业、细致且令人舒适,看得出是下足了功夫的精品。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不拖沓,也不至于快到让人跟不上思路。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敏感或争议性事件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它没有急于给出一个盖棺定论式的结论,而是将多种史学观点并陈,让读者自己去思辨和判断,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深度。比如,在讲述某个重要历史节点的决策过程时,作者不仅仅是描述“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探讨了“为什么会那样发生”,从当时的国际环境、国内的资源限制、决策层的思维定势等多个维度进行了交叉印证。这使得我阅读时,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积极地与作者进行一场智力上的对话。有时候读到一些细节,比如某位重要人物在关键时刻的一封信件或者一段日记的摘录,那种历史的真实感瞬间就被拉了回来,让人不得不深思,如果自己处于那个情境下,又会做出何种选择。这种带着温度的历史书写,远比冰冷的年代记要吸引人得多,它让人理解历史,而非仅仅是记忆历史。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套书最宝贵的一点在于它展现了历史研究的“动态性”。它并不是一本静止的断代史总结,而是能让你感受到历史进程的内在张力。作者在论述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对比的手法,比如将同一事件在不同历史阶段被不同叙事框架所解读的方式进行比较,从而突显出历史解释本身也随着时代而演变的特征。这种“反思性”的叙事,促使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读者,不仅要理解过去的人们是如何思考的,还要审视我们今天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它培养了一种健康的史学观——历史是多面、复杂且充满未竟之辩的。它不试图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分析工具和丰富的历史素材,让读者能够自己去辨析和构建自己的理解。对于那些追求思想深度而非仅仅是事件罗列的读者而言,这套书无疑是绝佳的选择,它真正做到了“以史为鉴”,而非“复述史实”。
评分挺好的,教学使用的图书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包装很好
评分好
评分挺不错的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