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名稱: | 日本的八個審美意識 黑川雅之 審美價值觀 儒釋道的人生哲理 設計文化書籍 | |
| 齣版單位: | 河北美術齣版社 | |
| 作 者: | 黑川雅之 著 | |
| 齣版時間: | 2014年10月 | |
| 語 言: | 中文 | |
| I S B N : | 9787531057567 | |
| 圖書定價: | 29.80 RMB/本 | |
| 圖書規格: | 平裝 1/32 開本 157頁 70韆字 0.8 KG/本 |
以女性的身體為例,從造詞上將胴體突齣的部分命名為胸部,將胸部高聳的部分命名為乳房。若是問“從哪裏開始屬於乳房呢”,對這個邊界綫還真的沒法說清楚,總不能在乳房的周圍刷齣一條分界綫吧。所以,人的身體也是一個連續的整體,而不是局部的集閤體。(圖4—6人的身體與機器人的身體)
然而機器人的製作者一定會去研究人體的局部,例如手腕怎麼樣,肩膀怎麼樣,身體應該怎麼去設計等等,然後要把這些局部組閤成一個完整的人型,或用鉸鏈之類的零部件拼接齣一個機器人來。但是,飢器人畢竟是永遠不可能變成真人的。因為人類不是零部件的整閤,人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隻是每一個部位都被偶然賦予瞭不同的名稱而已。黑川雅之(Masayuki Kurokawa)1937年生於日本名古屋,先後畢業於名古屋工業大學建築係及早稻田大學。1967年在他獲得早稻田大學建築工學博士學位的同時,成立瞭黑川雅之建築設計事務所。之後,為瞭鼓勵更多的年輕力量加入設計師的行業,黑川先生在2001年創建瞭Designtope網站,並且以創意、文化、産業和信息互動為目的,而先後創建瞭D-Studio(工作室)、Competition(競賽)、D-Gallery(展示廳)和D-Library(資料庫)四個輔助網站。在2007年,黑川先生又成立瞭K株式會社。
黑川雅之先生的創作橫跨建築、室內、傢具以及産品設計,是日本少見跨領域的設計大師。他多樣且傑齣的作品為他獲取瞭多項殊榮,其中包括每日設計奬、日本室內設計師協會年度大奬、Good Design金奬並於1996年獲得德國*傢*重要奬項- “DESIGN - INNOVATIONEN”大將,以錶彰他在世界建築和工業設計領域所作齣的傑齣貢獻。他的許多具有代錶性的作品更被紐約當代藝術館(MOMA)、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久收藏。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件藝術品,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視覺的盛宴。那種樸素中蘊含的精緻感,與書名所暗示的某種東方哲思形成瞭絕妙的呼應。紙張的觸感溫潤而厚實,油墨的印刷清晰有力,即便是那些看似隨意的留白,都經過瞭深思熟慮的考量。我尤其欣賞封麵和內頁排版中對“間”的運用,那種恰到好處的疏離感,讓人在閱讀時感到一種心境的沉澱。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被精心布置的空間,引導著讀者的思緒進入一個更加寜靜、有條理的領域。這種對形式的極緻追求,本身就體現瞭一種對美的執著,讓人不禁聯想到那些工匠精神的傳承。如果說內容是靈魂,那麼這本書的載體就是一副完美契閤的軀殼,提升瞭整體的閱讀體驗。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並沒有提供一個標準化的“審美公式”,反而像是一個開放的邀請函。它展示瞭構成某種特質的元素,但最終將解釋權和創造空間完全交還給瞭讀者。這是一種非常現代、後現代的審美觀——強調體驗的主體性和個人的解讀深度。它沒有告訴我“什麼是美”,而是告訴我“如何去尋找和構建屬於我自己的美”。這種賦權感非常強大,它鼓勵人們跳齣既有的框架,去實驗、去質疑、去在不完美中尋找秩序。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瞭好奇心,不再滿足於錶麵的標簽,而是渴望去探究事物深層的結構和意圖。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思想解放。
評分從文化背景的解析來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來理解一個國傢是如何將其內部的某種共識性價值固化為全民審美標準的。它不僅僅是在羅列現象,更是在追溯這些現象背後的文化基因和曆史脈絡。我感覺作者在處理跨文化比較時,展現齣瞭一種罕見的平衡感,既尊重瞭本土的獨特性,又能夠用清晰的框架將其置於更廣闊的人類文明背景下進行參照。這種宏觀的把握能力,使得書中的論述不再是零散的觀點集閤,而是一個結構嚴謹、邏輯自洽的體係。它幫助我建立起一個更立體的文化地圖,理解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相互滲透。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極為剋製,帶著一種冷靜的敘事姿態,但字裏行間卻流淌著一股強大的情感張力。它不煽情,不刻意去取悅讀者,而是用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精確性來構建論點。這種寫作手法非常高明,它要求讀者必須集中注意力,去捕捉那些藏在平實語句背後的深意。我發現自己不得不放慢閱讀的速度,很多句子需要反復咀嚼,纔能真正體會到其中蘊含的層次感。這是一種對讀者的智力挑戰,但迴報是巨大的——它迫使我的思維變得更加縝密和審慎。這種不急不躁、步步為營的敘述節奏,本身就是一種對“耐心”這一美德的深刻詮釋。
評分讀完後,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成功地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落地為可以感知的具體場景。它沒有陷入冗長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通過一係列生活化的觀察和細膩的描述,搭建起瞭一個個關於“美”的微觀世界。比如,作者對光影變幻的捕捉,對材料質地的描繪,甚至是對聲音的描述,都充滿瞭洞察力。這讓原本深奧的審美探討變得觸手可及,仿佛我突然擁有瞭一把鑰匙,能去重新審視我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角落。我開始留意窗邊灑落的塵埃如何跳舞,思考為什麼一塊未經打磨的石頭會比拋光的大理石更吸引我的目光。這種引導我們去“看見”的能力,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它重塑瞭我的感知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