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現代戰爭方程式-科技進步與百年戰爭演變 | 齣版社: 人民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5-01-01 |
| 作者:李莉 | 譯者: | 開本: 16開 |
| 定價: 58.00 | 頁數:513 | 印次: 1 |
| ISBN號:9787010143644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一戰”爆發以來的100年,在人類曆史長河中也許隻是滄海一粟,但對於現代高技術戰爭的産生、發展與演變的作用卻舉足輕重。本書以百年跨度的曆史縱深與廣闊視角,深入分析瞭現代戰爭在“一戰”、“二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之後得以艱難孕育,並在越戰以後的沉澱與反思中艱難前行,經過20世紀80年代以後幾場典型作戰的實踐與探索,最終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剋戰爭走嚮成熟的全過程。這期間,先進的軍事技術作為傳統戰爭形態的否定性力量,一次又一次強製性地推動作戰方式的變革,引起瞭戰爭形態的曆史性變化。人類百年戰爭史一次次證明:誰敢於不斷否定、勇於自主創新,誰就能在未來的戰爭中奪取優勢並贏得勝利,而沿襲陳舊過時的觀點,抱著過去的老經驗不放,注定隻能是失敗的命運。
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軍事大變革的時代。高技術戰爭的花樣在不斷翻新,而我軍尚未有過相關領域的實踐。處在這樣一個曆史的交匯點,如果我們的觀念依然陳舊、軍事理論創新不力,隻有坐以待斃。看到這一點,需要的是我們整個民族強烈的憂患意識、創新精神和高度自覺。正如意大利軍事理論傢杜黑所說:“戰爭——這是未來的可能性,因此,我們不能用過去的眼光來迎接它。”
李莉,軍事學博士,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全軍育纔銀奬獲得者,國防大學第五屆名師工程“傑齣中青年專傢”,中央電視颱、中央人民廣播電颱特約軍事評論員。現為國防大學軍事後勤與軍事科技裝備教研部軍事科技裝備教研室副主任,教授,曾3次榮立三等功。主要研究方嚮為軍事高科技與信息化武器裝備,先後齣版瞭《決戰第六維空間——信息戰裝備》、《伊拉剋戰爭後勤保障研究》、《大國意誌——打開核黑箱》等專著和學科教材。
001第一章一戰前後軍事技術的發展——機械化裝備初步發展階段
002第一節機械化裝備的發展最早從海上突破——世界海軍進入大炮巨艦時代
010第二節機槍和鐵絲網——讓進攻的一方幾乎“將血流盡”
018第三節坦剋的齣現——塹壕戰的終結者
023第四節空中戰鷹——戰爭由平麵變為立體
028第五節主要軍事理論及代錶人物
047第二章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軍事技術的發展——大規模機械化戰爭階段
048第一節坦剋的大規模運用與德國的閃擊戰
飛機與坦剋是一對兄弟——古德裏安與他的閃擊戰理論/049
16天占領波蘭全境:德“閃擊戰”的首次使用/053
一個半月擊敗英法聯軍:“閃擊戰”再次發威/055
人類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剋會戰——庫爾斯剋戰役/058
閃擊戰的失敗與軍事技術局限/061
063第二節戰列艦的衰落與航母的興起
雖然航母的概念最先是法國人提齣的,但首次實現從搖擺
不定的軍艦甲闆上起飛和著艦的卻是美國人/064
英國海軍少校飛行員鮮血中誕生的世界第一艘航母——英國的“百眼巨人”/068
山本五十六:日本海軍“航空製勝”理論的堅定推動者/072
航空母艦發展的裏程碑和轉摺點——日本偷襲珍珠港/076
086第三節德國的“狼群”U艇與海上絞殺戰
鄧尼茨和他的“狼群”/088
093第四節導彈的齣現——來自天外的“飛行怪物”
“導彈鼻祖”馮·布勞恩/095
099第五節空軍的大規模運用及戰略轟炸的齣現
戰略轟炸成為時間長、消耗大、代價高的作戰手段/101
人類戰爭史上首次空中戰爭——不列顛戰役/105
107第六節美國曼哈頓計劃與核武器的齣現
113第三章從朝鮮戰爭到越南戰爭——導彈核武器全麵發展階段
114第一節美蘇“恐怖”均衡理論與核競賽
蘇聯打破瞭美國的核壟斷,“超級”原子彈——氫彈的競爭開始提速/115
為把核彈投到對方領土,美蘇競相發展遠程戰略投擲工具/117
1957年8月蘇聯洲際導彈試射成功,具備瞭打擊美國本土的能力/119
120第二節從朝鮮戰爭到8年越南戰爭——全麵打核大戰背景之下的常規戰爭走到窮途末路
米格走廊——噴氣時代空戰的發源地/121
人民解放軍空軍曆史上第一次擊落敵機/126
朝鮮戰爭是美國遭受的冷戰後第一個重大打擊/128
“大規模報復”戰略齣颱——立足打全麵核大戰/129
地毯式轟炸仍然是主要樣式/134
137第三節走嚮太空——第四維戰場齣現瞭
140第四節核動力的齣現——理論上無限的續航力
145第五節越南戰場叢林水網中的較量——直升機的大規模運用與空中機動理論的問世
151第六節轟炸青化大橋——精確製導武器嶄露頭角
159第四章沉澱與反思
160第一節美軍越戰之後的反思與思想解放運動
關於越戰失誤的爭論/161
未來的美國陸軍究竟嚮何處去?/166
轉嚮打“短期戰爭”強調“初戰決勝”/171
174第二節1973年中東戰爭——在美軍改革中具有奠基地位
以嶄新的眼光看待現代戰爭的革命性變化/176
目標:一切為瞭聯閤/180
《戈德華特—尼科爾斯國防部改組法案》的齣颱/183
《作戰綱要》的革命/186
189第三節大幅增加軍費的80年代
194第四節實行全誌願兵役製度
196第五節教會軍官如何打仗——訓練革新
紅旗演習——獲得頭10次的空戰經驗/197
陸軍建立“國傢訓練中心”/199
203第五章探索與萌芽
204第一節兵敗“鷹爪行動”與特種作戰司令部的誕生
212第二節以色列空襲伊拉剋核反應堆——“外科手術”式打擊的第一次成功實踐
219第三節“暴怒行動”——1983年美軍齣兵格林納達
225第四節“黃金峽榖”行動——美軍空襲利比亞
237第五節1989年齣兵巴拿馬——隱身戰鬥機F-117首次投入實戰
247第六章實踐與成熟
248第一節海灣戰爭——標誌著高技術時代的到來
“空地一體戰”理論的首次成功實踐/250
最具革命性的武器——F-117和“戰斧”/252
E-3、E-8預警機使美軍建立全麵空中信息優勢/256
分散鑽洞不再是保全自己的有效方式/261
俎上剁肉——6號“死亡公路”上的哀鳴/262
265第二節科索沃戰爭——完全由航空兵和導彈主導的戰爭
目標,完全占有並控製天空/266
空襲成為一種完全獨立的戰爭模式/270
“聯盟力量”行動是一場典型的聯軍作戰/273
B-2隱形轟炸機首次投入實戰/275
首次大量使用最新一代空中發射彈藥/278
282第三節阿富汗戰爭——特種部隊為主角的戰爭
代號“持久自由”:21世紀第一場戰爭
這本書的書脊上“科技進步”和“百年戰爭演變”的字樣,就像兩把鑰匙,分彆打開瞭我對軍事史和科技史的兩扇窗戶。我總覺得,對現代戰爭的理解,離不開對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發展的深刻認知。這本書是否能幫助我建立起一種“科技-軍事”的思維模型?它會如何剖析,不同時代的技術特點,例如是蒸汽機驅動的陸權,還是航空技術帶來的製空權,亦或是信息技術構建的製網權,是如何決定一個國傢或一個聯盟的戰爭潛力和戰略優勢的?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被大眾所忽視的、但對戰爭形態産生深遠影響的科技進步?比如,統計學和運籌學在軍事決策中的應用,或者新材料技術對武器裝備性能的提升。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講解“是什麼”,更能深入挖掘“為什麼”,解釋科技進步在戰爭演變中的內在邏輯和必然性,為我理解現代衝突提供一個更深刻、更具前瞻性的視角,讓我看到科技發展如何成為一把雙刃劍,在帶來進步的同時,也在不斷刷新著戰爭的麵貌。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吸引人,深邃的藍色背景配上抽象的科技元素和火焰的交織,仿佛預示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宏大敘事。書名“現代戰爭方程式—科技進步與百年戰爭演變”就足夠吊足胃口,讓人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方程式”能夠概括近百年來戰爭形態的顛覆性變革。我一直對軍事史和科技發展如何相互催化、重塑人類衝突這一主題深感興趣,而這本書恰好觸及瞭這個核心。試想一下,從一戰的塹壕到二戰的閃電戰,再到冷戰時期的核威懾,直至當今的無人機、網絡戰,科技的每一次飛躍都伴隨著戰爭模式的劇烈調整。這本書能否像一個高明的解題者,剖析齣這些演變背後的深層邏輯和驅動力?我尤其期待它能如何闡述“方程式”的含義,是量化的模型,還是概念性的框架?它是否會深入探討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前沿科技對未來戰爭的不可逆轉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那些隱藏在硝煙背後的、由科技驅動的戰爭“算法”,讓我能更清晰地理解我們身處的世界為何如此復雜且充滿挑戰。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是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散發齣的曆史厚重感所吸引。書名“現代戰爭方程式—科技進步與百年戰爭演變”聽起來就非常學術,但又帶有一絲神秘的吸引力,仿佛一本武林秘籍,揭示著戰爭的奧秘。我個人對曆史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事件的羅列和英雄人物的傳記,卻鮮少從科技進步這個宏觀視角去審視戰爭的脈絡。這本書是否能夠將科技發展的脈絡與戰爭形態的演變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條清晰可見的時間綫?例如,火藥的發明如何改變瞭冷兵器時代的格局,工業革命催生的批量生産和高效運輸又如何為一戰、二戰的規模化衝突奠定基礎?更不用說當今數字化、信息化浪潮對戰場信息傳遞、決策製定乃至戰場本身的定義帶來的顛覆。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這兩條綫索的,是側重於某一個或某幾個關鍵科技節點,還是試圖描繪一個更宏觀、更連貫的科技演進與戰爭變遷的動態圖景?這本書能否幫助我跳齣對具體戰役和戰術的微觀觀察,而獲得一種對戰爭本質及其演變規律的宏觀認知?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扉頁,我就對“現代戰爭方程式”這個概念産生瞭強烈的共鳴。它不僅僅是一個書名,更像是一種哲學上的思考,關於人類在科技洪流中如何重新定義暴力和衝突。我一直認為,戰爭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會、經濟、政治乃至科技發展的綜閤産物。而“方程式”這個詞,暗示著一種嚴謹的、或許是可被量化的關係。我想象這本書會詳細地闡述,每一次重大的科技突破,比如雷達、原子能、計算機,是如何在軍事領域被采納、演進,並最終催生齣全新的戰爭理論和實踐的。它是否會深入分析,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科技發展的“變量”是如何影響戰爭的“結果”的?例如,在冷戰時期,核武器的齣現是否就構成瞭一個“一票否決”的方程式?而現在,人工智能和網絡戰是否正在構建一個全新的、更加難以預測的“方程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用清晰的邏輯和豐富的案例,為我揭示科技進步如何在不同維度上重塑戰爭,從戰場的規模、速度,到戰爭的性質、倫理,甚至戰爭的終結方式。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它的標題所吸引。“現代戰爭方程式—科技進步與百年戰爭演變”,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一種解構和重構的意味。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復雜現象化繁為簡的“方程式”式的解讀方式感到著迷。我想象這本書可能會探討,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塹壕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機械化閃電戰,再到冷戰時期的核威懾平衡,以及當下信息化、智能化戰爭的雛形,這期間戰爭形態的每一次重大轉變,背後都有一股科技進步的力量在起著關鍵作用。它是否會深入分析,例如,機槍、坦剋、飛機的齣現,是如何徹底顛覆瞭傳統的戰術和戰略?而電子技術、計算機、互聯網的普及,又如何使得戰爭從物理空間延伸到信息空間,並催生齣新的作戰模式?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將零散的戰爭史實,通過科技進步這條主綫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理解戰爭的“進化”過程,並對未來的戰爭形態做齣一些有根據的推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