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什麼是好的公共生活
定價:38.00元
作者:徐賁著
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齣版日期:2011-1-1
ISBN:9787546344331
字數:
頁碼:56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標識:21019435
編輯*
暫無
內容提要
這部理性沉潛的“公共隨筆”文集使公共生活觀察成為政治哲學的助手。紀德在《地糧》中寫道:“重要的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看見的東西”。而對一個公共生活的觀察者來說,觀察的目光和觀察的對象是同樣重要的。他的特殊目光固然讓他在許多人熟視無睹的對象中看到瞭彆人看不到的東西,這樣的目光也確實可以幫助彆人對那些司空見慣的現象再也不能熟視無睹,但是,他還需要有適宜的觀察對象,越具體越細緻越好,而*適宜的觀察對象正是普通人公共生活的點點滴滴。
這些隨筆雖為時評,觀照的是“這裏”和“現在”,卻都關乎公共生活長久而普遍的知識和道理。好的公共生活以民主來保障群體的公共“幸福”,它的倫理導嚮是鼓勵美德,它的價值內涵是維護尊嚴,它的理智狀態是推崇真實,它的智慧傳統是接受教訓。匱缺這些條件不是放棄和絕望的理由,因為所有這些幸福因素都不是命運的安排,隻要我們願意,都是可以習得的。
目錄
序:公共生活的點滴寫作
1讓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
2速成的和漸進的公民教育
3高等教育因何“高等”
4什麼是美國學生眼中的公民*美德
5人文課堂裏的美國大選
6神不正義,人怎麼辦
7課堂裏的政治榮譽
8公共生活中的“原罪”
9美國初中教科書中的曆史真實
10彆讓你的孩子成為校園欺淩的受害者
11人文是又文又理的高等教育
12大學破格錄取,為誰破格
13“山姆大叔不是我傢的大叔”
14學術剽竊和電子警察序:公共生活的點滴寫作
1讓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
2速成的和漸進的公民教育
3高等教育因何“高等”
4什麼是美國學生眼中的公民*美德
5人文課堂裏的美國大選
6神不正義,人怎麼辦
7課堂裏的政治榮譽
8公共生活中的“原罪”
9美國初中教科書中的曆史真實
10彆讓你的孩子成為校園欺淩的受害者
11人文是又文又理的高等教育
12大學破格錄取,為誰破格
13“山姆大叔不是我傢的大叔”
14學術剽竊和電子警察
15“不高興”背後的教育失敗
16華裔新移民兒童學習美國曆史
17學生功利是教育之過
18美國大學為什麼抵製排行榜
19美國的學童語言
20美國的教育部
21美國青少年的政治讀物
22說理教育從小學開始
23誰來主管美國的高等教育
24學校是教育公共價值的地方
25少年公共倫理從習慣開始
26在美國教倫理寫作
27誠實的政治清晰的語言
28總統講話和教育部長多事
29學生對總統講話評頭論足
30玩具和遊戲的公共意義
31禁蔬果和禁書籍
32人需要高尚價值的想象
33以什麼理由“叫停英語熱”
34大學*和社會信用機製
35馬丁·路德·金紀念日的電影
36傷及無辜的“文化比較”
37美國大學生怎麼看待奧巴馬獲諾貝爾和平奬
38“道德上顯而易見”的是些什麼事情
39美國學校重視“窮二代”
40“階級”是如何影響美國學生升學的
41不要把說理當成瞭詭辯
42不要緊鎖孩子的心門
43美國工作市場緊縮時刻的教育“誌願者”
44在美國上大學值不值
45大學生該不該當這個保姆
46女大學生的“嫁人就業”
47教科書裏的“文化政治”
48未必*的優勝者
49人文教育的職能是公民培養
50美國老師怎樣“批評”學生
51美國學校裏的“政治正確”
52美國大學的“榮譽規則”
53教師工會對總統和政客說不
54美國課堂上的核心價值討論
55美國教育改革中的國傢利益和核心價值
56美國的“野雞大學”
57畫在希特勒書頁上的人類抵抗
58追捕納粹的檢察官
59集中營前的舞姿
60拯救一棵樹和保釋一個人
61人亡而政未息的人道正義
62與時俱進的美國*夫人
63人沒有放棄自由的自由
64美國早期的新聞報紙
65聯邦黨人和報紙公眾
66真實是新聞自由的理由
67美國的政治漫畫
68自由言論和政府督導
69歌詞裏可不可以“殺警察”
70擁有槍支和美國的核心價值
..
後記
作者介紹
徐賁 1950年齣生於蘇州,美國馬薩諸塞州大學英語文學博士。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係教授,復旦大學社會*高等研究院兼職教授。著作包括: 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嚮後現代和後殖民》、《文化批評往何處去:八十年
文摘
暫無
媒體*
艾迪生用寫作影響讀者,讓他們對社會形成一種相對精緻、復雜,而非簡單、粗糙的感覺和觀察,學會以一種開明、平和、深入、令他人愉悅的方式,而非以粗暴對抗和爭來吵去的方式談論共同的問題。他的寫作可以說就在不斷為此設立標準和作齣示範。21世紀初的中國需要理性公共話語
最近,我閱讀瞭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它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次社會理解的窗戶。這本書並沒有提供現成的答案,也沒有直接灌輸某種特定的政治理念,而是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引導我審視我們當下所處的公共空間,以及在這個空間中,個體與集體之間微妙而復雜的關係。我深切地感受到,作者並非在進行一場空洞的理論辯論,而是真誠地試圖與讀者一起,去剝開層層迷霧,探尋構成“好的公共生活”的核心要素。我一直在思考,當今社會,我們似乎越來越習慣於將公共事務簡化為一係列標簽或立場,而忽略瞭其背後蘊含的豐富性和多元性。這本書似乎觸及到瞭這一點,它可能是在鼓勵我們超越錶麵的爭論,去傾聽不同的聲音,去理解不同觀點的形成邏輯,並嘗試在差異中尋求共識。這種探索過程本身,就充滿瞭價值。我期待著它能讓我對“參與”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不僅僅是投票或錶達意見,而是更積極地投入到公共議題的討論和解決中,成為構建更健康公共生活的一份子。
評分我最近接觸到的一本書,簡直如同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對社會連接的渴望,以及對公共領域價值的重新審視。它並沒有直接拋齣結論,而是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帶領我一步步深入思考,什麼纔是真正有意義的公共生活。我一直在思考,在這個日益強調個人主義和競爭的時代,我們是否正在逐漸失去那些維係社會肌體的紐帶?我們是否過於關注個體的成功,而忽略瞭集體的福祉?這本書似乎在提醒我,個體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對公共領域的貢獻和參與之中。它可能在探討,如何通過更負責任、更有建設性的方式,來參與到我們共同生活的方方麵麵,從而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更富活力的社會。我期待著它能為我提供一套更清晰的思考框架,讓我能更好地理解社會運行的邏輯,也能更自信地在公共領域中錶達自己的聲音,並與其他誌同道閤的人一起,為創造更美好的共同體而努力。
評分我對最近讀到的一本著作印象極其深刻,它以一種極其精煉的方式,觸及瞭當代社會中一個核心的問題——我們如何纔能真正地“生活在一起”,而不僅僅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這本書並沒有提供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其深入的洞察,激發瞭我對“公共領域”這個概念的重新認識。我一直在思考,在信息碎片化、社會分化的當下,如何纔能打破隔閡,建立起更堅實的社會聯係?我們應該如何定義一個“好的”公共生活,以及在其中我們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這本書似乎在暗示,真正的公共生活,不僅僅是參與政治,更是我們 everyday life 中,與他人互動、分享、閤作、共同解決問題的方式。它可能在引導我們去關注那些構成我們共同生活基礎的細微之處,去理解不同個體之間的互相依存,以及集體行動所能産生的巨大力量。我期待著它能為我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積極、更理性地參與到公共生活中,並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和價值。
評分在繁雜的信息洪流中,我常常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疏離感,仿佛置身於一個日益原子化的社會,個體之間的連接變得脆弱而易斷。正是這種不安,驅使我不斷探尋那些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並重塑公共生活的力量。我渴望的,不僅僅是關於“好”的定義,更是一種切實可行的路徑,一種能夠讓我們重拾對共同體歸屬感和參與感的指南。最近,我翻閱瞭一本似乎能觸及我內心深處渴望的書籍,雖然我還不便透露其具體內容,但它所激發的思考,如同春雨般悄然滋潤瞭我對公共領域認知的乾涸。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構成瞭我們共同生活的根基?是共享的價值觀?是有效的溝通機製?抑或是對彼此責任的清晰認知?我期待著能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關於如何構建一個更具韌性、更富活力的公共空間的綫索,一個能讓我在其中感受到自身價值,並與他人産生 genuine 聯結的場域。我希望它能給我啓發,讓我看到走齣個人孤島的可能性,學會如何在公共領域中扮演更積極、更有建設性的角色,從而讓“公共生活”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被觸摸、被實踐的現實。
評分我最近接觸到的一部作品,簡直像是一股清流,滌蕩瞭我許多關於社會現象的固有認知。它並沒有試圖給齣某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能藥”,而是以一種溫和而深刻的方式,引導我反思我們與公共空間之間的互動方式。我一直在思考,在信息爆炸、觀點碎片化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我們如何在眾聲喧嘩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去辨彆信息的真僞,去理解事件的復雜性?這本書似乎在這方麵提供瞭寶貴的視角。它可能在強調,一個健康的公共生活,需要我們每個人都具備批判性思維,也需要我們對他人保持一種開放和尊重的態度。我期待著它能教會我,如何更有效地參與公共討論,如何提齣更有建設性的意見,以及如何在不同意見者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教科書”,不如說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智者,邀請我一同踏上探索“好生活”的旅程,而這個“好生活”,很可能就蘊藏在我們共同營造的公共領域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