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豐子愷(1898-1975),浙江桐鄉人,現代畫傢、文學傢、翻譯傢和藝術教育傢。
1914年,入杭州浙江省D一師範學校,從李叔同學習音樂和繪畫,從夏丏尊學文學。
1918年鞦,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齣傢,對他的思想影響甚大。
1919年師範學校畢業後,與同學數人創辦上海專科師範學校,並任圖畫教師。
1921年,東渡日本學習繪畫、音樂和外語。
1922年,迴國到浙江上虞春暉中學教授圖畫和音樂,與硃自清、硃光潛等人結為好友。
1924年,文藝刊物《我們的七月》首次發錶瞭他的畫作《人散後,一鈎新月天如水》,自此中國纔開始有“漫畫”這一名稱。
1925年,成立“立達學會”,參加者有茅盾、陳望道、葉聖陶、鄭振鐸、鬍愈之等人。
1926年,任教於上海藝術大學
1928年,D一部美術理論著作《西洋美術史》由開明書店齣版。
1931年,D一本散文集《緣緣堂隨筆》由開明書店齣版。
1939年,任教於浙江大學講師、副教授。
1942年,任重慶國立藝專教授兼教務主任。
1943年,結束教學生涯,專門從事繪畫和寫作。
解放後曾任中國美術傢協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職。
一生著述甚豐,著有散文集《緣緣堂隨筆》《緣緣堂續筆》《緣緣堂新筆》《緣緣堂再筆》,漫畫集《子愷漫畫》《護生畫集》,藝術論著《藝術概論》《音樂入門》《西洋建築講話》《藝術修養基礎》等,譯作《源氏物語》《獵人筆記》等。
豐子愷藝術啓濛係列:正如錢锺書先生在《圍城》中所言,“教授成為名教授,有兩個階段:D一,講義當著作;第二,著作當講義”,豐子愷先生的教學和創作生涯亦是如此。從1919年到1943年,豐子愷先生先後任教於上海專科師範學校、浙江上虞春暉中學、上海藝術大學、重慶國立藝專、浙江大 學,從圖畫教師逐步成為美術教授、知名畫傢,其講義先後齣版為藝術專著——《西洋美術史》(開明書店/1928)、《繪畫與文學》(開明書店/1934年)、《西洋建築講話》(開明書店/1935)、《藝術叢話》(上海良友/1935年)、《藝術漫談》(上海人間書屋/1936年)、《藝術修養的基礎》(桂林文化供應社/1941年)——對當時的青年學生是*好的藝術啓濛。
為什麼學習繪畫都要從素描開始?
為什麼基本的繪畫練習總要以人體石膏像為對象?
如何判斷一幅畫的優劣,畫得越像就越好嗎?
為什麼說西方美術靠努力就可以,中國美術卻全憑天賦?
老實說,最初翻開這套書時,我對“認識建築”那一冊是抱著懷疑態度的,覺得建築無非就是鋼筋水泥和高樓大廈,能有什麼太多感悟?我沒想到,作者竟然能把冰冷的結構與人內在的“安居樂業”的哲學思考連接起來。他們不是在講梁柱的承重力學,而是在探討“傢”的本質。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建築風格的剖析,比如哥特式教堂對天空的渴望,或者蘇州園林裏藉景的手法,都讓我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有瞭全新的敬畏感。我開始留意自己小區的樓宇間距、窗戶的朝嚮,思考為什麼有些空間讓人感到壓抑,而有些地方卻讓人心曠神怡。這已經超齣瞭單純的審美範疇,它觸及到瞭生存環境對人類精神狀態的塑造力。讀完後,我發現自己對城市規劃似乎都有點指點江山的衝動瞭,因為它讓我明白,好的建築是會“呼吸”和“與人對話”的。
評分這套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藝術和生活美學有著懵懂好奇心的人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覺得,藝術這東西好像離我很遙遠,是博物館裏那些光綫打在古董上的高深學問。但讀完這幾本,尤其是關於“認識繪畫”和“美的情緒”的部分,感覺就像是突然有人拿著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傢後院裏那扇我一直以為是堵牆的門。作者的筆觸非常溫和,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感,更像是鄰傢那位見多識廣的長輩,輕描淡寫間就把畢加索的立體主義或者宋代山水的意境,用我們日常生活中能理解的“一碗熱茶”或者“雨後的青苔”來比喻。我尤其喜歡它談論“情緒”的方式,它不隻是分析一幅畫的技法,而是深入探討創作者在那個瞬間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如何通過色彩和綫條傳遞給屏幕前的我。看完之後,我走在路上看紅綠燈都會多留意一下光影的變化,感覺整個世界的色彩都鮮活起來瞭,不再是簡單的黑白灰。這套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要求你成為藝術傢,隻要求你做一個更懂得欣賞生活本身藝術的普通人。
評分這四本書中,“慈悲的滋味”那一本,給我的震撼是最大,也最觸動心底。它似乎是四冊中情感濃度最高的一本,探討的不是宏大的藝術概念,而是人與人之間最細膩的聯結——那種不求迴報的善意和理解。作者並沒有直接去宣揚道德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小小的生活片段,去捕捉那些被我們日常忙碌所忽略的“慈悲瞬間”。比如對年邁鄰居的體恤,對路邊流浪動物的憐憫,甚至是理解一個犯錯者的無奈。這種“滋味”是需要用心去品的,它不像繪畫那樣可以一目瞭然,而是需要時間去沉澱。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內心深處那塊比較堅硬、時常帶有批判性的棱角似乎被柔化瞭一些。我開始學著慢下來,去觀察那些需要被看見的角落,去理解那些不那麼完美的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醒我們,最高的藝術,或許就蘊含在最樸素的人性光輝之中。
評分整套書讀下來,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們共同構建瞭一個非常完整的“感官重建計劃”。它不偏科,繪畫幫你打開視覺,建築幫你理解空間,美的情緒幫你校準內心頻率,而慈悲的滋味則讓你迴歸到人性的暖流之中。它們的敘事節奏和論述角度差異很大,但核心思想卻是一緻的:提醒現代人從被信息流裹挾的狀態中抽離齣來,重新建立起與真實世界的連接。我發現自己不再急於給任何事物下判斷,而是更傾嚮於“感受”和“探究其背後的邏輯”。比如,在談論一幅抽象畫時,我不再問“它到底畫的是什麼”,而是開始思考“它讓我産生瞭什麼感覺,而這種感覺與畫傢的筆觸有什麼關係”。這種思維模式的轉變,纔是這套書帶給我最寶貴的財富,它讓生活從“生存”升級為瞭“生活”。
評分我對“美的情緒”這一冊的體驗是,它簡直像是一本精神上的“情緒詞典”。我們常常會說“我今天感覺很好”或者“我有點鬱悶”,但很少能精準地捕捉到情緒的層次和色彩。作者巧妙地將哲學思辨和具體的藝術體驗結閤起來,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情緒坐標係。比如,書中描述的“寜靜的憂傷”,那種介於失落與釋懷之間的復雜狀態,我立馬聯想到瞭某次大雨將至時的天空。這種精準的命名和描摹,讓我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有瞭更清晰的認知。以前覺得藝術評論都是晦澀難懂的,但這裏的文字卻擁有極強的畫麵感和代入感,好像作者不是在分析彆人的作品,而是在陪著我一起經曆那種情緒的起伏。它讓我明白,美不僅僅是愉悅,也包括那些復雜的、甚至略帶痛苦的深刻體驗,而這些體驗,纔是生命厚度的來源。
評分不錯
評分很喜歡
評分閤適
評分很喜歡
評分目前隻讀瞭一本,就發現這麼多問題。
評分很喜歡
評分不錯
評分目前隻讀瞭一本,就發現這麼多問題。
評分目前隻讀瞭一本,就發現這麼多問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