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之手帖 1 茶具うつわの手帖〈1〉お茶作者: 日野明子譯者:陳令嫻出版社:大藝出版出版日期:2014/11/26語言:繁體中文
《器之手帖》是「記載創作器皿之人的手帖」。
了解每一個器皿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就會發現接觸器皿其實很有趣。以茶具、食器為主題,從介紹重點作家之代表作品為切入點,說明該作家的特色、技法或創作理念。第YI集內容為茶具,有茶壺、杯、匙、罐、隔熱墊,又分陶、磁、玻璃、鐵器、漆器、銅、銀等素材。第二集內容為食器,有鍋、碗、筷、便當盒、飯桶、飯杓、湯匙、筷架、便當箱,同樣也有陶、土、木、玻璃等材質。書中與書後穿插小專欄,介紹與茶器、食器相關的典故文化,增加內容的深度;也有使用上的建議與注意事項。野明子
從事工藝相關的採購工作、「STUDIO木瓜」代表。就讀共立女子大學家政學院生活美術學系時受到教授秋岡芳夫的影響。曾在松屋商事株式會社工作,1999年自立門戶,成立「STUDIO木瓜」,開始一人包辦的採購工作,主要作為百貨公司、商店、工藝家與產地之間的橋樑,為各類生活用品的展覽或企畫提供建議。2004年開始與財團法人Craft Center Japan攜手合作。譯者簡介陳令嫻輔仁大學日文系學士,東京學藝大學國文系碩士。喜歡閱讀、旅行與陶瓷器,希望有一天能搭時光穿越機回到古代用宋代青瓷喝杯茶。譯有《工藝之道》、《日日之器》、《平松洋子的廚房道具》等等。 序斟茶總有一天想用用看的茶壺 加藤 財急須產地的工匠技術 南景製陶園民藝思想誕生之地 因州中井窯坂本 章愛戀紅土 西川 聰 chaoyue時代的茶壺 喜多村光史 以太古之土燒製陶器 工藤和彥 如藝術品般令人難忘 村上 躍 伊賀的煎藥土瓶 山本陶房 美麗的基本款急須 水野博司 持續生產四分之一世紀的土瓶與汲出茶杯 高橋春夫 鑄造的樂趣 鈴木 卓 數千分之三的釉藥 中田窯中田正隆 發動整個產地一同打造的器物 塚本香苗+吉村陶苑 永遠的經典 伊萬里陶苑+岡本榮司 優游於器皿的魚兒 小杉寬子 踏襲古典,chaoyue古典 堀仁 憲 重疊的記憶 伊藤 環 享用令人聯想起搖曳河面的美麗 藤平 寧 傳統的量產方式 山本亮平 誕生於砥部星空下的人 工藤省治 相信自己,持續創作 岸野 寬 青花的茶杯 犀之音窯 北野敏一矢志成為日本第YI Ceramic Japan+藤井憲之 反映個性的漆器 角漆工房 大器之中生細緻 山田瑞子 日常用的杯子 安土忠久、安土草多 一代傳一代的設計 淡島雅吉 不吹的吹製玻璃 艸田正樹 如跳舞般輕盈 彼得艾比 企劃能力 木村硝子店配件重疊之美 水野正美產地背後的努力 松山陶工廠 切削而成的錫製茶罐 大阪錫器 鐵壺的新形狀 南部鐵器協同組合 隨意的匙子 匙屋 配角的重點是堅固 福田敏雄 敲敲敲 坂野友紀 真正的工藝家 小笠原陸兆 獲得duyiwuer的作品 加藤尚子 專業的志氣 和田助製作所 代表作者的茶罐 大崎麻生 用用專家的工具 小泉硝子製作所專欄茶具的名稱 喝茶的順序1 喝茶是消除睡意的良藥喝茶的順序2 從擺脫睡意到用心品嚐陶瓷器建立於科學技術之上關於技法1 陶瓷器關於技法2 玻璃關於技法3 金屬器物與鉛的關係膨脹係數易碎的玻璃 不破的玻璃關於技法4 漆器各類材質的保養方法關於修繕作者介紹店家一覽表寫在最後參考文獻这本书的内容构建,从我翻阅目录的初步印象来看,似乎是在试图构建一种更深入、更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它不像那种走马观花的介绍性读物,更像是邀请读者走进一个匠心独运的世界。我注意到它在章节划分上似乎非常注重逻辑的递进和主题的深度挖掘,而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这种编排方式,让我感觉到作者是想引导读者进行一场缓慢而有深度的探索之旅,去品味其中的精髓。在阅读过程中,我猜想它会不断抛出一些新的视角和理解,挑战我们对日常事物的固有认知。对于热衷于钻研某一领域深层含义的人来说,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叙述结构,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一些可以长期反复咀觎的“干货”,而不是那些一目了然的浅尝辄止。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简洁却又不失韵味,那种留白的处理方式,透露着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就被它的纸张质感吸引了,那种略带粗砺但手感温润的触感,让人忍不住想一页一页翻下去。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相当讲究,字体选择既有古朴之风,又不失现代的清晰度,很多细节之处都能感受到设计者的用心。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内容,但光是这本书的外在呈现,就已经让我对它所倡导的“艺术生活”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心打磨的物件,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风景。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期待着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希望内容能和这精美的外表一样,带给我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滋养。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从零星翻阅到的几段文字来看,流露出一种非常克制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触。它没有使用过于华丽或矫饰的辞藻,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却又非常精准的文字,去描摹和叙述那些看似寻常的场景或事物。这种表达方式,让人在阅读时能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仿佛作者正以一种非常私密的方式与读者进行对话。我特别欣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字功力,它要求读者必须放慢语速,去捕捉那些潜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妙情绪和哲思。这种需要“用心去听”的文字,往往能带来更持久的共鸣。它似乎在提醒我们,真正的美感,往往隐藏在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细微之处,需要我们以同样细致的心去体会。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脉络上预估,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停留在技艺的层面,它更像是在探讨一种生活哲学。我注意到一些关键性的描述,暗示着作者试图将“器”与“人”、“器”与“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贯穿性的阐述。这意味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被引导去思考,我们日常使用的物品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模式,又如何反映了我们的内在精神世界。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使得这本书的厚度大大增加,不再仅仅是工具书或鉴赏指南,而是升级为了一本关于如何优雅地与物质世界相处的指南。我期待它能够提供给我一套系统的思维框架,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更具人文关怀的角度去看待身边的每一个物件,从而提升我日常生活的质量和审美高度。
评分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似乎非常注重细节的捕捉和特写。我翻阅时注意到,那些插图或照片的选取,并非是那种标准化的、大全式的展示,而是聚焦于特定的纹理、光影变化,甚至是使用过程中留下的独特痕迹。这种对“细节之美”的偏执,正是我所期待的。它表明作者深知,真正的美感往往体现在那些最微小、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不仅是对被摄物本身的尊重,也是对读者审美能力的一种培养和提升。我希望通过这些精心挑选的视觉元素,我能学会如何放慢脚步,去欣赏那些转瞬即逝的光影变化,去感受材质的温度,进而将这种“慢下来欣赏”的能力,迁移到我生活的其他方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