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 | |
多少人都写自传,因为人关心他自己;可是大部分读者并不爱看别人的自传,因为读者关心的也是他自己。王鼎钧先生的回忆录不是写自己,而是借自己的受想行识,反映一代众生的存在。他希望读者由此能了解、能关心那个时代,因为那是中国人重要的集体经验。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回忆录四部曲之1:昨天的云》,写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作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信手拈来;同时将个体的遭遇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以小见 大,在朴素无华中显示出一种深度和力量。作者自云此书是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 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而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却是烘云托月…… “回忆录四部曲”第二部《怒目少年》,正是王鼎钧流亡学生时代的显影。1942 年夏天至1945 年抗战胜利,一个中学流亡学生辗转安徽阜阳、陕西汉阴等地,在这一场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中,他如散落的一颗小小棋子,深味流亡学生的生存境况,见证了一 个个普通中国人的遭际命运,也从细部揭示出兵痞、乡村自治、青年军形成的因果及社会的众生百态。 “回忆录四部曲”第三部《回忆录四部曲之3:关山夺路》,记录作者在国共内战时期奔波六千七百公里的坎坷。作者身在军,历经辽沈、平津两大战 役;1949年,他在天津被解放军俘虏,经历俘虏营训练,穿着解放军服,徒步胶济铁路全线至青岛到上海,终远走……一路上,对照、危机、冲突各自延 长,互相纠缠,滚动前进,惊心动魄。作者将这四年的愤怒、伤心、悔恨蒸馏、升华为一部政治、阶级、个人得失恩怨的独特回忆:“国共好比两座山,我好比 一条小河,关山夺路,曲曲折折走出来,这就是精彩的人生。” “回忆录四部曲”第四部《回忆录四部曲之4:文学江湖》,描述了1950-1970年代在由文学、政治和特务交织组构的奇妙江湖。作者的独特经历,使 他可以在局内观察理解当年文艺政策执行者的真实关怀与具体困扰,也可以从局外洞悉各方势力交错产生的矛盾紧张,使得这段诡异却现实的文艺历史,在书中明白 彰显。作者所历的这个“文学江湖”同时也是风云变幻三十年的缩影:从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惊慌,再到冷战时期的“心理疲 惫”,及经济起飞、“反攻大陆”的宏愿成为笑柄之时无奈地选择落地生根…… |
| 内容简介 | |
| 《回忆录四部曲之1:昨天的云》: “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成千古名句……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部《回忆录四部曲之1:昨天的云》,写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作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信手拈来;同时将个体的遭遇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以小见大,在朴素无华中显示出一种深度和力量。作者自云此书是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而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却是烘云托月…… 《回忆录四部曲之2:怒目少年》: “中国人生了气,有时候像滚水,有时候像火山。抗战军兴,中国人蓄怒待发,出气的对象有变化,先对外国,后对本国。……出入于两种怒气(对外国和对本国)之间的我,以一个少年人的受想行识,构成《怒目少年》这本书的内容。” 人活着,好比打开一架摄影机,少年时底片感光,不曾显影,一直储存着,随年齿增长,一张一张洗出来。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二部《怒目少年》,正是王鼎钧流亡学生时代的显影。1942 年夏天至1945 年抗战胜利,一个中学流亡学生辗转安徽阜阳、陕西汉阴等地,在这一场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中,他如散落的一颗小小棋子,深味流亡学生的生存境况,见证了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遭际命运,也从细部揭示出兵痞、乡村自治、青年军形成的因果及社会的众生百态。 《回忆录四部曲之4:文学江湖》: “我写回忆录不是写我自己,我是借着自己写出当年的能见度,我的写法是以自己为圆心,延伸半径,画一圆周,人在江湖,时移势易,一个”圆“画完,接着再画一个,全部回忆录是用许多‘圆’串成的。”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四部《回忆录四部曲之4:文学江湖》,描述了1950-1970年代在由文学、政治和特务交织组构的奇妙江湖。作者的独特经历,使他可以在局内观察理解当年文艺政策执行者的真实关怀与具体困扰,也可以从局外洞悉各方势力交错产生的矛盾紧张,使得这段诡异却现实的文艺历史,在书中明白彰显。作者所历的这个“文学江湖”同时也是风云变幻三十年的缩影:从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惊慌,再到冷战时期的“心理疲惫”,及经济起飞、“反攻大陆”的宏愿成为笑柄之时无奈地选择落地生根…… 《回忆录四部曲之3:关山夺路》: “战争给作家一种丰富,写作的材料像山一样坍下来,作家搬石头盖自己的房,搬不完,用不完。内战、抗战永远有人写,一代一代写不完,也永远不嫌晚。”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三部《回忆录四部曲之3:关山夺路》,记录作者在国共内战时期奔波六千七百公里的坎坷。作者身在军,历经辽沈、平津两大战役;1949年,他在天津被解放军俘虏,经历俘虏营训练,穿着解放军服,徒步胶济铁路全线至青岛到上海,终远走……一路上,对照、危机、冲突各自延长,互相纠缠,滚动前进,惊心动魄。作者将这四年的愤怒、伤心、悔恨蒸馏、升华为一部政治、阶级、个人得失恩怨的独特回忆:“国共好比两座山,我好比一条小河,关山夺路,曲曲折折走出来,这就是精彩的人生。” |
| 作者简介 | |
| 王鼎钧,1925年出生于山东兰陵;抗日战争爆发,他在山东老家跟着父打游击;1942年,他穿过日占区,到达安徽阜阳就读国立二十二中学;抗战末期,他成为宪兵,历经徐州、南京、上海、葫芦岛、沈阳,洞悉真实面目;1949年,他在天津被解放军俘虏,穿着解放军服跋山涉水,逃到,乱中景象尽收眼底;1950年代,他进入()中国广播公司做编审组长、节目制作组长、专门委员,先后主编台北《扫荡报》副刊,台北《公论报》副刊,担任《中国时报》主笔和“人间”副刊主编,幼狮公司期刊部总编辑,阅尽文化界内幕和各色人物的苦辛与沉浮。 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著作近40种,以散文产量丰,成就大。在,他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和当代散文“崛起的山梁”。 |
| 封面 | |
| 精彩书评 | |
| 为什么王鼎钧在写了《碎琉璃》和《左心房漩涡》这样空灵的抒情诗式的散文、小说之后,会开始写由绚烂归于平淡的自述呢?应是不仅因为此时“人生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吧。昨天的云是实际人生,是父母呵护的童年,到战争洗礼,炮火中初识折腰大地的岁月升腾而成,其中充满了人间至深至纯的情义。 ——齐邦媛 王鼎钧具备了局内、局外双重身份,他可以在局内观察理解这些文艺政策执行者的真实关怀与具体困扰,也可以从局外洞悉各方势力交错产生的矛盾紧张,唯有同时提供局内局外视角,这段诡异却现实的文艺历史,才有机会明白彰显。 ——杨照 《文学江湖》一书,既是为历史做见证,也给我们启示和教益,让我们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过去的二十世纪所经历的痛苦和所怀抱的梦想、希望。……从本书中既可窥见这三十年世事人情和时代的演变,也能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历史教训的独立思考,是一份极具历史和人文价值的个人总结。 —— 华 作为历史学者,我对文学家写的回忆录素来比较警觉甚至排拒,而《关山夺路》却让我感到意外的。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王鼎钧先生以回忆录的形式恰如其分地呈现出来。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触及灵魂。 ——王奇生 |
读完后,一股强烈的“在场感”久久不散。作者似乎不遗余力地将读者拽入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中,无论是乡村的泥土气息,还是城市知识圈的空气流动,都描摹得栩栩如生。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对细节的惊人记忆力和毫不留情的自我审视。他敢于展现自身的局限、错误和软弱,这使得人物形象立体饱满,完全摆脱了“高大全”的套路。对我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独特窗口,它不是自上而下的俯瞰,而是从一个具体、有血有肉的人的视角出发,体验着时代洪流带来的冲击和重塑。这是一部需要慢下来细品的厚重之作。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套回忆录,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语言的驯服与解放”的史诗。作者的文字功力令人叹服,即便是描述那些痛苦或沉重的经历,其遣词造句依然保持着一种古典的优雅与克制。然而,这种克制之下涌动着巨大的情感能量。最打动我的是其中对于“言说”的反复探讨——如何用文字去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实?如何抵抗被主流话语同化的倾向?这些文学性的自我诘问,让作品超越了单纯的自传范畴,提升到了对文学本质的探讨高度。它像一个技艺精湛的木匠,用最精确的凿子,雕刻出那些易碎而又珍贵的回忆碎片,使得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充满了历史的重量感。
评分我向来偏爱那种能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完美融合的文学作品,而这套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记录一个人的成长轨迹,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那个特定年代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思想观念的碰撞。作者的叙事视角极其多变,有时是置身事外冷静的观察者,有时又是完全沉浸其中、带着强烈主观色彩的参与者,这种切换自然流畅,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感。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知识分子群体内心挣扎的刻画,那种理想与现实交织的矛盾,那种身不由己的抉择,读来深有共鸣。这套书的魅力在于,它迫使读者跳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复杂、灰色地带的人性议题,而不是简单地给出非黑即白的答案。它是一次深刻的灵魂对话。
评分这部作品,用一种近乎透明的笔触,描绘了时代的洪流中个体命运的起伏。作者仿佛是一位老练的船长,在记忆的海洋里精准地定位每一个风暴与宁静的时刻。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感,不是教科书式的冰冷叙述,而是浸润着个人情感的鲜活片段。尤其是一些关于战乱时期生活的细节描写,那种物资匮乏下的智慧与坚韧,读来令人心酸却又无比敬佩。它让人不禁思考,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究竟会如何淬炼与展现。文字的张力十足,即便描绘日常琐事,也总能触及到更深层次的哲思。作者叙事节奏的把握堪称一绝,该快则疾风骤雨,该缓则如春水潺潺,使得整部作品的阅读体验张弛有度,回味无穷。
评分这套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并非严格按照时间线性展开,而是像一幅由无数散点连接而成的星图,各个篇章之间相互呼应,共同构建出一个完整而又复杂的精神世界图景。作者对“时间”本身的理解也相当高明,过去、现在与当下交织重叠,记忆的闪回处理得高明,绝不突兀。更令人赞叹的是,即便在描绘个人际遇时,也总是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精神的侧影。这种将个体经验提升到群体经验高度的写作手法,使得作品具有了超越个体生命的普适价值。它是一份诚实的见证,一份对生命体验的深度挖掘,对于任何关心历史、关心文学、关心个人在时代中如何立足的读者来说,都是一场不容错过的精神盛宴。
评分不错,父亲很喜欢
评分满意!
评分除了名和利,还有情和义。
评分正版图书,物流速度合适,商家服务态度很好
评分很不错
评分感觉书的材质不好,不像正版
评分非常值的购买。
评分质量包装是很好的,快递也很快
评分非常值的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