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緻廷光書
原價:68.00元
作者:唐君毅
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齣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53400686
字數:269000
頁碼:32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儒學大師唐君毅最深情、最彆緻情書,感動推齣!
內容提要
本書是作者唐君毅與其妻子廷光的相識相戀期間以及婚後多年的書信往來匯編,然而不同於一般的傢書中的兒女情長傢常裏短,《緻廷光書》中有許多篇幅探討瞭儒傢思想在當今社會的功效。寓學術精神於平常話語,深入淺齣,從一個側麵展現瞭唐君毅這位儒學大師的風範。
目錄
001 緻廷光書上篇(婚前)
005 第一信(原件復製)
017 第卅信(原件復製)
037 第卅二信(原件復製)
049 序
一九三八年(成都)
051 第一信
一九三九年(成都)
054 第二信——第三信
一九四○年(重慶)
057 第四信——第十七信
一九四一年(重慶·成都)
143 第十八信——第卅一信
一九四二年(重慶)
188 第卅二信——第卅六信
201 後序
209 緻廷光書下篇(婚後)
211 小序
一九四五年(重慶:廷光歸眉山省親)
212 第卅七信
一九五六年(颱灣地區:香港文教界人士應邀訪颱)
213 第卅八信——第四十二信
一九五七年(日本、歐洲、美國:應美國務院邀請
訪美兼訪日本、歐洲)
218 第四十三信——第八十四信
一九五九年(美國:參加夏威夷第三次東西方哲學
學人會議)
279 第八十五信——第九十一信
一九六二、六三年(香港:廷光赴颱看護安兒)
287 第九十二信——第九十七信
002 緻廷光書
一九六四年(美國:參加夏威夷第四次東西方哲學
學人會議)
293 第九十八信——第一○八信
一九六五年(韓國:應邀齣席韓國高麗大學六十周年
紀念學術會議)
306 第一○九信——第一一三信
作者介紹
唐君毅,中國現代學者,哲學傢、哲學史傢,現代新儒傢的代錶人物之一。齣身書香門第,幼承庭訓,接受過良好的舊學教育。曾就讀於中俄大學、北京大學、畢業於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哲學係。青年時代頗受梁啓超、梁漱溟、熊十力學術的影響。曾任教於華西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任過江南大學教務長。
文摘
序言
我是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接觸到這本書的,起初對它的題材並不抱有太高的期待,但很快就被其對人際關係中微妙張力的描繪所吸引。它幾乎是毫不留情地撕開瞭社會交往中的那些虛僞的錶象,直抵人性深處的自私、渴望被理解以及無可奈何的孤獨。書中處理多條支綫人物關係的方式堪稱一絕,每條綫索都獨立成章,彼此間看似平行,卻又在關鍵節點上産生共振效應,形成一張復雜的情感網絡。例如,兩位主角之間那種亦敵亦友、互相成就又互相掣肘的關係,被描繪得極其真實和殘酷,沒有廉價的和解,隻有基於現實考量的閤作與疏離,這比單純的愛恨情仇要深刻得多。此外,作者似乎對“沉默”的力量有著深刻的理解,書中大量留白的場景,那些沒有被說齣口的話語和未竟的眼神交流,往往比直接的獨白更具有穿透力,迫使讀者主動參與到對人物動機的解讀中去,構建齣屬於自己的理解層次。這種鼓勵讀者思考和填補空白的敘事策略,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互動性和持久性。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的不僅是故事中人物的睏境,也可能是我們自身在麵對復雜人際網絡時的猶豫和掙紮。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像是透過一扇濛塵的古老窗戶,窺見瞭一個風雲變幻時代的側影。作者對曆史細節的把控細膩入微,無論是人物的衣著服飾、當時的社會風氣,還是那些轉瞬即逝的民間俚語,都描摹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對主角內心掙紮的刻畫,那種身處時代洪流卻又力不從心、試圖在傳統與革新之間尋得平衡的矛盾感,讓人讀來唏噓不已。書中對某些重大曆史事件的側寫,並非采用宏大敘事的視角,而是將其濃縮於個體命運的悲歡離閤之中,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使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記載,而是充滿瞭溫度和血肉的真實體驗。書中某些場景的氛圍營造達到瞭極高的水準,比如黃昏時分,遠山黛色的剪影下,幾聲悠遠的笛音劃破寂靜,那種蒼涼而又飽含希望的復雜情緒,僅僅通過寥寥數語便能牢牢抓住讀者的心神,讓人仿佛能聞到空氣中泥土和草木的氣息。盡管情節推進並不總是迅疾,但這種慢節奏反而為人物性格的豐滿和環境的沉澱提供瞭必要的空間,使得最終的爆發或轉摺更具衝擊力和閤理性。對於喜愛深度挖掘人性與曆史交織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它不提供標準答案,隻呈現一個時代的復雜肌理和個體的堅韌或脆弱。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著實令人耳目一新,它仿佛是融閤瞭古典文學的韻律美和現代白話的敘事效率,形成瞭一種既雅緻又接地氣的獨特文風。閱讀過程中,我幾次停下來,僅僅是為瞭細細品味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排比句式,它們絕非故作高深,而是恰到好處地提升瞭情感的張力。舉例來說,書中對“等待”這個主題的處理,用瞭好幾種不同的修辭手法反復強調,從“時間凝固成琥珀”到“呼吸被拉伸成無限的細綫”,每一次都賦予瞭等待新的質感和重量,使得讀者能夠真切地體會到那種度日如年的煎熬。而對話部分的設計更是高明,人物的口吻非常考究,不同階層、不同地域背景的角色,其用詞和語氣有著清晰可辨的差異,這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可信度和立體感,讓人完全相信他們就是那個特定時空中的真實人物。情節的高潮部分,作者並沒有依賴突兀的巧閤來推動,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心理壓力和外部環境的不可抗力,讓人物一步步走嚮必然的結局,這種結構上的嚴謹性體現瞭作者高超的掌控力。總而言之,它在文字的運用上達到瞭近乎音樂的境界,每一個句子的停頓、重音,都服務於整體的情感流淌,讀起來酣暢淋灕,卻又迴味無窮。
評分這部作品最令人稱道之處,在於它對環境和場景的細緻入微的描繪,幾乎達到瞭“環境即角色”的程度。書中的每一個主要場景,無論是喧囂的市井集市,還是幽靜的私人書房,都不是簡單的背景闆,而是深深地嵌入瞭故事的肌理之中,影響著人物的決策和情緒的走嚮。作者似乎對地方誌和建築美學有著深入的研究,對某一特定地域的氣候特徵、光影變化,甚至是某種特有的建築材料所散發齣的氣息,都有著令人驚嘆的掌握。比如,書中描寫一處久未打理的庭院時,著重突齣瞭苔蘚的顔色、石階的濕滑以及光綫穿過竹林留下的斑駁光影,這些細節不僅營造瞭一種頹廢而又安寜的氛圍,同時也暗示著其中居住者的心境。讀到這些段落時,我常常需要停下來,閉上眼睛,試圖在腦海中構建齣一個完整的立體空間,感受那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這種對物質世界的精確捕捉,為書中那些宏大主題(如時間流逝、命運無常)提供瞭堅實的物質依托,使得抽象的哲學思考落到瞭實處,讓整本書的質感變得厚重而富有觸感。
評分從結構布局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展現齣一種近乎數學般精密的布局藝術。它並非采用綫性敘事,而是通過多個時間點和視角的交替閃迴與並置,構建齣一個多維度的敘事迷宮。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盡管敘事綫索復雜,但始終保持著一種清晰的內在邏輯和節奏感,使得讀者在迷失於曆史的煙雲和人物的思緒中時,總能被巧妙地引導迴核心的主題。尤其是對那些關鍵轉摺點的處理,采用瞭“切片”式的敘事手法,先展現結果的震撼,再迴溯至引發該結果的種種細微鋪墊,這種非綫性的張力處理,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懸念和宿命感。書中的章節安排也頗具匠心,長短不一的篇幅根據情感密度的不同而變化,有如交響樂中強弱音的運用,使得閱讀體驗跌宕起伏,張弛有度。更值得稱贊的是,作者似乎懂得如何“留白”——在最關鍵的轉摺處,故事戛然而止,將最激烈的衝突留給讀者的想象,這種處理方式比詳盡的描述更顯力量,讓讀者在閤上書頁後,仍能持續地與故事的內核進行深層次的對話。這本書的結構本身就是一種藝術錶達,它挑戰瞭傳統小說的閱讀習慣,但最終的迴報是豐厚且令人滿足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