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达模型大全(2016)

敢达模型大全(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本HOBBY JAPAN CO.LTD.... 编
图书标签:
  • 敢达
  • 模型
  • 高达
  • 动漫
  • 漫画
  • 手办
  • 玩具
  • 收藏
  • 机战
  • 模型制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吉林美术
ISBN:9787557514860
商品编码:15130480856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敢达模型大全(2016)
  • 作者:日本HOBBY JAPAN CO.,LTD.|译者:刘珂//刘洋
  • 定价:120
  • 出版社:吉林美术
  • ISBN号:9787557514860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11-01
  • 印刷时间:2016-1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51

编辑推荐语

日本HOBBY JAPAN CO.,LTD.所著的《敢达模型大全(2016)》可说是一本为纪念敢达模型35周年而出版的珍藏版敢达模型图鉴。书中集结了近1700款敢达模型!从“1:144比例敢达”到2016年*新款套件,除SD敢达系列外,几乎网络了所有比例的敢达模型。书中以新品、PG版、MG版、HG版、RG版、OTHER ITEMS、旧套件系列来划分成若干单元,全面详尽地对敢达模型套件进行了展示和介绍,可称是一本敢达模型爱好者不可或缺的典籍,也将会帮助您*加全面地了解和收集敢达模型。

目录

新产品
**级别
大师级别
**级别
真实级别
其他级别
其他模型
旧套件
万代官方网店
制作家零件
东京敢达前线限定产品
专栏
超大尺寸模型


《机甲魂:未来战争兵器图鉴》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度聚焦于架空世界观中高机动、强火力、具备多功能作战平台的“人型机甲”(Mobile Suit/Mecha)设计理念、技术演进、以及战场应用的综合性图鉴。我们不探讨任何特定系列的作品内容,而是从纯粹的军事工程学和概念艺术的角度,剖析构成未来地面及宇宙冲突核心的这些庞大战争机器。 本书将带您领略一系列完全独立于现有流行文化设定的原创机甲设计,这些设计基于对材料科学、动力传输、人机界面以及战场生存性的深刻理解。我们关注的是“如果这些技术在我们的世界中实现,它们会是什么样子”这一核心命题。 第一部分:动力与结构:钢铁巨人的骨骼与血液 第一章:核心能源系统的突破与挑战 本章深入探讨了驱动巨型人形载具所需的高密度能源解决方案。不同于传统的化石燃料,本部分详细分析了以下几种理论上的主流动力源: 1. 微型化紧凑型核聚变反应堆(Micro-Fusion Reactor): 分析了在有限空间内实现稳定、高功率输出的挑战,包括中子辐射屏蔽技术以及紧急停堆机制的设计。图表展示了从理论功率密度到实际输出效率的损耗模型。 2. 高能密度电磁存储电池(HED-ESB): 侧重于快速充放电能力,以及如何在短时间内提供爆发性动力的需求。讨论了固态电解质材料的最新进展及其在承受高 G 力环境下的结构完整性。 3. 反物质捕获与微量注入系统(Theoretical AM-Injection): 作为一个前沿的理论探讨,本章谨慎地描述了利用极小剂量反物质湮灭反应来为辅助系统供能的可能性,重点在于安全隔离和控制反应速率的工程学难题。 第二章:装甲材料学与被动防御 本章聚焦于机甲外壳所采用的复合装甲技术。我们跳脱出传统的单一金属结构,探讨了多层级防御体系的构建: 1. 陶瓷-金属基复合材料(CMC-M): 详细介绍了碳化硅(SiC)晶须与钛合金基体结合后,对动能穿甲弹的“碎裂效应”优化。 2. 自修复外壳技术(Self-Mending Polymer Layer): 描述了一种在微小裂缝出现时能通过内部化学反应自动填充和固化的聚合物涂层,用以维持气密性和基础抗腐蚀性。 3. 热管理系统与隐形涂层: 探讨了如何通过主动散热管道和热吸收材料(如黑体辐射涂层)来管理反应堆和高功率武器产生的巨大余热,降低被红外侦测锁定的概率。 第二部分:运动学与控制:人机合一的界面革命 第三章:液压驱动与仿生关节设计 机甲的运动核心在于其关节系统。本章详细分析了实现高精度、高扭矩输出的驱动系统: 1. 磁流变流体助力系统(MR-Fluid Assist): 描述了利用电磁场实时改变流体粘度,从而对液压系统进行瞬间阻尼或加速补偿的技术,以应对复杂的非线性运动负载。 2. 多轴向稳定器(MAS): 探讨了在高速机动中如何通过陀螺仪和分布式反作用力喷嘴,确保驾驶舱的稳定性和操作员的生理安全。 3. 仿生腿部与足部设计: 分析了不同地形(如松软沙地、崎岖山地、失重环境)下,机甲足部结构的设计哲学,包括压力分散垫和地形适应性抓附机构。 第四章:人机交互界面(HMI)与感知系统 驾驶舱不再是简单的操纵杆和显示器,而是操作员感官的延伸。 1. 全沉浸式神经同步系统(NIS): 探讨了如何通过非侵入式脑电图(EEG)传感器,将操作员的意图和部分生理反应转化为机体控制信号,缩短反应时间。重点分析了“意念输入”的延迟修正算法。 2. 多光谱感知矩阵: 介绍机甲外部的传感器阵列如何整合可见光、红外、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并实时渲染成三维战场信息图,供驾驶员决策。 3. 战术数据链与信息融合: 描述了机甲如何作为节点,与其他单位(地面部队、无人机、指挥中心)进行加密、抗干扰的数据交换,实现区域态势的实时共享。 第三部分:火力投送:从能量到动能的终极武器 第五章:动能武器系统的升级 本章侧重于高速投射体的威力与精度: 1. 轨道加速炮(Railgun)的便携化挑战: 分析了在机体外部结构限制下,如何优化电磁线圈设计,以承受超高膛压和瞬时电能需求的限制。讨论了弹丸材料(钨合金与贫铀)在穿透目标时的等离子体效应。 2. 电磁脉冲(EMP)发射器: 探讨了用于非致命性区域压制的小型化EMP设备,其对敌方电子设备的作用原理和对自身系统的隔离保护措施。 第六章:定向能武器的理论前沿 本章描绘了高能激光和粒子束武器在机甲平台上的应用潜力: 1. 兆瓦级固态激光阵列: 讨论了多束激光的相干合成技术,以及如何通过快速聚焦系统,在机体晃动时仍能锁定并烧蚀目标点。分析了高功率激光对空气折射率的影响补偿算法。 2. 加速粒子束投射器(APB): 作为一个极具争议的技术,本章介绍了如何利用强大的磁场约束系统,将高能质子或氘核加速至接近光速后射出,其在穿透装甲后的能量衰减模型。 附录:维护与后勤:战场生存的基石 本附录简要介绍了机甲在野战环境下的快速维修协议,包括模块化组件的快速更换流程,以及诊断系统如何预测和隔离即将发生故障的部件,确保这些昂贵的战争机器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作战效能。 目标读者: 军事技术爱好者、概念设计师、科幻文学研究者,以及所有对未来机器人工程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本书旨在提供一个严谨、深入且完全独立思考的机甲技术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说实话,很有那个年代的厚重感,大量的全彩照片配合详尽的文字说明,翻起来很有“分量”。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对早期OVA和剧场版中那些相对冷门的机体给予了足够的篇幅,这一点非常难得。很多市面上的模型图鉴往往只关注TV版的人气主角机,而这本书似乎更偏向于挖掘IP的“深度”,收录了诸如“新吉翁号”或者一些只有在设定集中才出现过的支援机体的模型版本介绍。但这带来的副作用是,一些在2016年前后热度极高的、或者刚刚推出不久的爆款套件,信息量反而没有那些老前辈们丰富。这像是一部博物馆的馆藏目录,详尽而庄重,但缺少了当下热门展览的那种即时热度。我希望看到的是,对于那些新推出的高可动性框架,能有更深入的结构分析,而不仅仅是成品展示图的堆砌,那样会更有说服力。

评分

整体而言,我感受到的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模型摄影集”而非纯粹的“技术手册”。每一张成品展示图都像是精心布置的摄影棚作品,光影的运用和角度的选择都非常专业,极大地提升了模型本身的视觉冲击力。对于我这种主要以欣赏和收藏为主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大享受,我甚至会把一些特别精美的跨页图剪下来贴在我的工作台旁。但是,当我试图查找某个特定套件的发售时间、建议零售价(MSRP)或者零件构成比例时,往往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在目录中搜寻,因为它的信息密度——相对于纯粹的技术数据——被大量的、漂亮的、但信息量相对固定的成品照片给“稀释”了。对于那些需要快速核对资料的“资料检索者”来说,这种设计或许不够高效,它更像是邀请你慢下来,细细品味每一个模型背后的美学价值,而不是让你像查字典一样快速获取数据。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的“素组”爱好者,我最看重的就是书中对于制作技巧和渗线、上色的基础指导部分。我注意到这本书在介绍一些经典套件的组装流程时,步骤划分得非常细致,尤其是对于“水口处理”和“零件分色技巧”的阐述,即便我是个有几年经验的玩家,从中也能找到一些新的思路,比如对于特定材质塑料的打磨方法。然而,当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消光涂装”或“旧化”效果的演示时,内容深度就显得有些不足了。它更多停留在基础的“如何完成一个干净的素组”,而缺乏对进阶玩家真正感兴趣的“如何让模型‘活’起来”的艺术指导。翻阅过程中,我发现展示的旧化案例相对保守,色彩选择也偏向于教科书式的标准配色,没有太多大胆的、充满个人风格的实验性展示。所以,对于新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本极佳的入门宝典,能帮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对于追求个性化表达的老手而言,可能需要搭配其他更侧重于“创作”而非“记录”的专业书籍来补充。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讲述“特定时代背景下模型设计理念的演变”这一块做得相当有洞察力。作者(或编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产品,而是试图分析从某个时间节点开始,厂商在模具精度、零件分割策略上是如何一步步提升的。比如,它对比了早期HG和后期RG在同一机体上的处理差异,分析了塑料注塑工艺的进步对最终成品外观的影响。这种宏观的、带有历史分析的视角,让我对整个高达模型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然而,这种理论分析的篇幅相对较少,更多的是体现在案例的侧面描述中。如果能有专门的章节来详细论述“技术演进史”,配上更直观的对比图例,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都会再上一个台阶。目前来看,它更像是一部面向消费者的、充满热爱的“品鉴之作”,而不是一本严肃的、系统化的“行业研究报告”。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吸引力,那种金属质感的字体配上几台标志性的机体剪影,一下子就能把我这个老高达迷的“痒点”给挠到了。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主要想看看它对近几年新出的HG、MG、甚至RG系列的收录情况如何。遗憾的是,我翻了好几遍,发现它对于2015年之后,特别是2016年发售的几款重磅新品,比如MG的“独角兽2号机”的最终决战Ver.或者RG系列新出的几款“创制世界”的主角机,内容更新似乎有些滞后,或者说,它更偏向于对早期和经典机型的回顾与整理。我期望的“大全”是能涵盖最新的模玩动态,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精心制作的、停留在某一时间点的“最佳精选集”。光是内页的纸张触感就挺不错,印刷质量也无可挑剔,那些细节图拍得非常清晰,能看出关节和分色上的用心,但要说它是面向“2016”的最新资料集,我觉得在时效性上略微欠缺了一点,可能更适合放在2015年底出版更为恰当。期待未来能有更及时更新的版本出现,毕竟模型世界的发展速度太快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