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优雅 丛书(套装全10册) 中信出版社

包邮 优雅 丛书(套装全10册)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耀庭 等 著,何寄澎 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58049T
商品编码:15237435295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盒装
丛书名: 《优雅》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2660
套装数量: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还原千百年来中国人与美的对话,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台湾学者专家多年打磨,用一套书讲透中国文化独特之美,献给每一个想认真了解中国的人。10本书10个主题,锁线裸脊,全彩印刷。
  1 系统完整:《优雅》丛书共10种,包含绘画、书法、图书、诗歌、陶瓷、建筑、花艺、茶艺、篆刻、昆曲共10个主题,涵括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之美有全面介绍。
  2 内容经典:《优雅》台湾版各分册出版后成为各自领域经典之作、重要参考书。其中《优雅03:陶瓷之路》获台湾出版奖*高奖“金鼎奖”。《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先后有台版、港版、日文版及韩文版等多种版本出版。
  3 图文并茂:无论是国画、书法,还是陶瓷、图书,都针对内容配以大量彩色图片。以图解文,以文注图,展示更加直观,读者获得的印象更鲜明具体。
  4 作者优秀:《优雅》的主编和作者来自台湾,都是各领域研究专家。其优势尤其在于接受过传统文化熏陶,学养深厚。在传统文化大环境逐渐消失的今天,其独特性愈发凸显。如《当书法成为艺术》的作者周凤五,其父周介夫为张大千关门弟子,家学渊源,自身又进行相关领域研究,在大学开设相关课程。
  5 分册内容全面具体:《优雅》每一本书介绍了中国的一种文化,其内容具体而全面。读一本书,可对一种中国文化有具体而全面的了解。如《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分专章介绍国画的观点、意境、笔法、色彩、用墨等,并对国画的历史流变进行简要分析,提供欣赏国画的背景知识;《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则分章阐述了《诗经》、楚辞、汉赋、六朝诗歌、唐诗、宋词等多种诗歌体裁。
  6 写作方式简明易懂:《优雅》以现代人为读者对象,配合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正确而完整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给读者。如《优雅02:当书法成为艺术》,抛弃了繁琐的理论阐释与艰深的考证,只以简要的理论概括了书法的理论与流变,而将叙述重点放在具体作品的风格或技巧的分析之上。
  7 思路新颖:与传统的国学著作不同,《优雅》从美的欣赏与创造的角度出发,用“美”来贯穿全套丛书,讲的是“中国式的美”。
  8 装帧精美:锁线裸脊,全彩印刷,版式精致典雅。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
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优雅”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
  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优雅》丛书来自台湾
  这套书来自台湾,主编何寄澎先生说:中国文化之所以渐趋暗淡,是因为从没有人配合着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正确而完整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给大众。
  所以,他邀请台湾当时
*有文采、学养深厚的作者一起完成了这套书。
  他是用“美”来贯穿全套书,讲的是“中国式的美”。
  他说:华夏之美,献给每一个中国人。
  其实,中国式的美,可以献给全世界每一个喜欢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人。
  《优雅》系列离开传统的国学视角,抛弃繁琐的考证或晦涩的理论,力求从美的角度出发,配合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出来。
  《优雅》是献给每一个中国人的,也献给每一个想了解中国文化的人。让我们在浮躁喧嚣的时代里,重拾优雅生活。
  ----------
  ◇《优雅》丛书共10种:
  《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 (ISBN:978-7-5086-5806-3;定价:68.00元)
  作者将组成中国画的各个要素:观点、形色、笔墨等分离开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解释,使读者能够了解国画的基础知识与欣赏角度,同时以绘画史上的经典作品为例证,使读者获得直观感受。
*后,对历代著名的画家与作品进行了具体简要的介绍,使读者对国画的历史有系统的认知。
  ---------
  《优雅02:当书法成为艺术》 (ISBN:978-7-5086-5804-9;定价:68.00元)
  传统书法的理论与评点多为语录体,琐碎枝蔓,初学者难以理解。本书用具体作品为例,用古典典范的成立与反省,为历代书法的发展情况搭建起简明扼要的结构;以具体的作品风格或技巧的分析,取代艰深玄奥的理论阐述。让读者对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建立起系统而具体的认识。
  ---------
  《优雅03:陶瓷之路》 (ISBN:978-7-5086-5803-2;定价:68.00元)
  “陶”与“瓷”究竟有什么区别?“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柴窑在历史上存在吗?“汝、官、哥、钧、定”五大官窑各自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中国自史前时代到清末的各种重要类型的陶瓷,不管是你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本书都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它们艺术特点、欣赏方式、烧制技术以及时代背景、真伪鉴别,并着重说明了他们之间的源流与发展脉络,相互之间的关系。
  ---------
  《优雅04:中国图书三千年》 (ISBN:978-7-5086-5802-5;定价:68.00元)
  你知道
*早的纸和笔是怎么造出来的吗?你知道书的“一页”*早是用树叶吗?为什么宋版书比黄金还贵?本书按时间顺序,对中国传统的图书的各个方面,从图书的材料:竹简、布帛、树叶、纸张,到图书的装帧:经折装、蝴蝶装,还有印刷、版本、颜色,都进行了细致的介绍。
  ---------
  《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 (ISBN:978-7-5086-5805-6;定价:68.00元)
  “诗言志,歌永言。”诗歌往往是为了人的志向与感情而写的。唐诗宋词的时代过去了,但其中蕴含的感情、表达的志向与没有消失,一直流传到今日,引起我们的共鸣与感动。作者在讲述诗歌时,回到诗歌的本质,着重探讨人世的际遇、自然的景物对诗人的触动,这种触动如何影响了诗人的志向与感情,以及这些志向与感情与今人的相通之处,引发我们在更深的层次上与诗歌的共鸣。
  ---------
  《优雅06:中国花艺》 (ISBN:978-7-5086-7238-0;定价:68.00元)
  你知道吗?中国古代的爱情花是芍药,兰花是花中
*珍贵的一品,而芙蓉只能屈居九品。中国传统文化中,花占有重要位置,渗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爱情要用花、建造园林要用花、室内要摆放花,甚至花还用来食用和酿酒。本书以传统的文献为基础,结合古画、诗歌中出现的有关花的内容,对中国传统的花艺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说明。
  ---------
  《优雅07:篆刻的雕琢》 (ISBN:978-7-5086-7239-7;定价:68.00元)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欣赏篆刻的书。作者将有关篆刻的知识按主题分解,包括篆刻的起源、分类、形状、材料、类别,以及构成印文的内容、字体、图像和边款等,每个主题分专章介绍,同时提供大量精美图片,使读者获得直观感受。
*后对历代著名的篆刻家与篆刻作品进行了具体的风格分析,使读者对篆刻作品能有整体的把握。
  ---------
  《优雅08:中国式建筑》 (ISBN:978-7-5086-7237-3;定价:68.00元)
  一座中国传统建筑是怎样建造起来的?需要什么样的工具?与其他建筑相比有什么特色?不同的建筑如住宅、寺庙、园林,背后蕴含着怎样不同的文化背景?传统的建筑的代表有哪些?我们看到一座传统建筑,应该从什么角度入手去欣赏?作者在书中,将这些知识分章节进行了专门的介绍,并附上亲身拍摄的照片与手绘结构图,使读者对中国建筑的知识能有切实的了解。
  ---------
  《优雅09:茶的味道》 (ISBN:978-7-5086-7240-3;定价:68.00元)
  悠悠千载,茶不仅是国人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人们美化生活重要途径。品茶时,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嗅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极尽五境之美。要泡出这样的好茶,需要做好茗茶、茶泉、茶器、茶术四个方面。本书从先秦到当代,对这四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清晰明白的整理说明,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传统茶艺所需的材料与技艺。
  ---------
  《优雅10:昆曲的声与色》 (ISBN:978-7-5086-7241-0;定价:68.00元)
  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昆曲的起源、流变,在宫廷和民间的传播盛况,在民国和当代的命运起伏,一直讲到今天的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为什么会风靡全国,更辟专章讲述了昆曲的逸闻趣事,如北京大学与昆曲的联系。故事引人入胜而内容丰富严谨,展示出昆曲的发展历程与迷人魅力。
  ---------

《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
上篇 中国绘画赏鉴
第yi章 仙山楼阁何处寻 —— 国画的观点
一、写实和意境
二、构图和视点
--------
第二章 别有天地在人间 —— 国画的意境
一、山水画的意境
二、人物画的传神
三、虚实的构图
--------
第三章 点线的艺术——国画的笔法
一、线和用笔
二、用笔的方法
三、衣纹的描法
四、山水画的皴法
五、界画
--------
第四章丹青彩绘——颜料与色彩
一、国画的颜料
二、色彩与光
三、色彩的调和
--------
第五章 墨海翻出精神——墨韵的表现
一、墨与用墨
二、墨色
三、用墨的方法
--------
第六章 书画同源——绘画与书法的关系
一、用笔的共通点
二、构成
三、意境与神韵
--------
第七章 诗画的融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诗意的空间境界处
二、画有诗意的情趣
三、象外之意、言外之味
--------
第八章 画外仍须用功夫——国画独特的装点
一、题款
二、印
三、装裱
--------
第九章 笔墨游戏——国画里的奇门怪招
一、指头画
二、米氏墨戏
三、漆画
四、泼墨
五、洗绢
六、混墨
七、含毫吮墨
八、弹洒
九、拓印
十、影壁、堆金立粉
--------
第十章 国画的鉴定——摹本与赝品
一、摹本例
二、赝品的制作
三、真伪的鉴定
--------
下篇 中国绘画史概况
第十一章 上古时期
一、汉
二、六朝
三、谢赫六法
--------
第十二章 隋、唐
一、人物画的黄金时代
二、山水画的变化
三、中唐以降的画坛
--------
第十三章 五代、宋
一、北方画系
二、南方画系
三、徐熙、黄筌二体
四、宫廷美术的全盛期
五、文人画的萌芽
六、雄浑空灵的风味
七、减笔的画法
--------
第十四章 元
一、文人画的奠基
二、元末四大家
三、简逸的花鸟人物画
四、宋、元画的异同
--------
第十五章 明
一、宫廷绘画的重建
二、奔放的浙派
三、温雅的吴派
四、风格野逸的花鸟、人物画
五、南北二宗论
--------
第十六章 清
一、遵行古法的四王山水画
二、洒脱创新的遗民画派
三、西风吹来的涟漪
四、狂怪不羁的扬州画坛
五、金石派及海上画派
--------
《优雅02:当书法成为艺术》
绪论
yi章 萌芽与酝酿
第二章 古典的成立
第三章 变古与复古
第四章 中国书法发展的新趋势
附录 中国书法的相关工具与基本知识
《优雅03:陶瓷之路》
yi章 团泥幻化的史前陶艺
第二章 商、周两代的陶瓷发展
第三章 秦、汉、六朝的陶艺成就
第四章 隋、唐、五代的陶瓷艺术
第五章 宋代陶瓷的创作高峰
第六章 辽、金、元陶瓷的发展
第七章 明清两代陶瓷盛况
《优雅04:中国图书三千年》
yi章 中国*早的图书
第二章 纸的发明及盛唐以前的图书
第三章 印刷术的发明及唐、五代的图书
第四章 两宋时代的图书
第五章 金、元时代的图书
第六章 明代的图书
第七章 清代的图书
《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
yi章 广土众民的哀乐——《诗经》
第二章 潇湘逐客的情愁——楚辞
第三章 帝国辞臣的讽颂——汉赋
第四章 乱世烟尘中的别调——六朝诗歌
第五章 内欢与飞扬的顿挫雄风——唐诗(一)
第六章 瑰诡与平易的起伏姿采——唐诗(二)
第七章 软语温唱与狂词悲歌——宋词
《优雅06:中国花艺》
yi章 绪论
第二章 先秦花艺
第三章 汉魏六朝花艺
第四章 隋唐五代花艺
第五章 宋辽金元花艺
第六章 明代花艺
第七章 清代花艺
第八章 民国花艺
第九章 当代花艺
第十章 结论
《优雅07:篆刻的雕琢》
自序
yi章 玺印源流
第二章 玺印形制
第三章 印文内容
第四章 玺印类别
第五章 玺印的著录与研究
第六章 篆刻名家简介
《优雅08:中国式建筑》
自序
yi章 中国建筑的起源及特征
第二章 一座中国建筑是如何造起来的?
第三章 中国建筑的空间与造型
第四章 各种不同用途的建筑
第五章 历代著名的建筑
《优雅09:茶的味道》
绪论
yi章 中国茗茶
第二章 中国茶泉
第三章 中国茶器
第四章 中国茶术
结论
《优雅10:昆曲的声与色》
前言   昆曲为何能“久衰而未绝”?
yi章 迤逦之声起昆山
第二章 宫廷昆曲漫话
第三章 百年昆曲的生生死死
附录   近世昆曲逸闻萃录

‘  《优雅》丛书全10册)主编:何寄澎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所博士,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主任,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考试院考试委员。并曾任幼狮文化公司总编辑,主持出版《观念史大辞典》、《世界文明史》、《幼狮少年百科全书》等经典作品。研究领域包括唐宋散文、现代散文、中国文学史等,著有《唐宋古文新探》、《北宋的古文运动》、《典范的递承:中国古典诗文论丛》等,并编辑整理了台静农的《中国文学史》。
  ----------
  《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作者:王耀庭
  中国艺术史硕士,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工作三十余年,于处长任上退休。退休后在台湾艺术大学书画研究所任教授,有《古书古画今日看》等著作以及大量专业论文发表,著作被译为英文、日文、韩文等多种文字。
  ---------
  《优雅02:当书法成为艺术》作者:周凤五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教授,曾获第55届“教育部”学术奖,研究范围涵括书法艺术、文字学、简帛学、敦煌学、楚文化、中国古典文学、先秦两汉经史、明清绘画史等。
  周凤五之父周介夫为张大千关门弟子,素有家学渊源,能写善画,曾在台湾大学开设篆隶习作、先秦书法史、书法及习作等课程,有《楚简文字的书法史意义》等相关文章发表。
  《优雅03:陶瓷之路》作者:刘良佑
  艺术史博士,曾任职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后在文化大学、逢甲大学担任教授。台湾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多次在台湾举办个人陶艺展览,曾担任台湾现代陶瓷艺术学会首任会长,也是知名的书画和文物研究大家,两岸公认的香学研究第
yi人。有《中国历代陶瓷鉴赏》、《陶艺学》、《A Survey of Chinese Ceramics》、《Chinese Enamel Ware:Its History Authentication and Conservation》等著作。
  《优雅04:中国图书三千年》作者:潘美月
  历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佛光大学文学系主任,主要讲授中国图书发展史、中国印刷史、古籍版本鉴别研究等课程,对中国图书史有深入研究。有《宋代私家藏书史》、《中国目录学》(与昌彼得合著)、《图书版本学要略》(与屈万里、昌彼得合著)等著作。
  《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作者:曹淑娟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为捷克查理大学客座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有《汉赋之写物言志传统》、《晚明性灵小品研究》、《孤光自照:晚明文士的言说与实践》等著作。
  《优雅06:中国花艺》作者:许淑真
  毕业于台北医学院药学系,一九八五年担任茶学文学出版社社长。平生致力于中国花艺的研究、撰著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有《中国秉花史》《中国佩花史》等多种著作出版,并收录整理多部花艺经典,范围涵括农学、医学、文学、类书、方志等多个方面。
  《优雅07:篆刻的雕琢》作者:林素清
  “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出土文献与儒家思想,先秦及两汉文字的发展与演变。著有《古玺丛考》《古玺文编补正》《先秦古玺文字研究》《书写的诞生专辑:汉字的起源、发展及应用研究》等,与他人合编《居延汉简一》《居延汉简二》《居延汉简补编》等。
  《优雅08:中国式建筑》作者:李乾郎
  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学系,历任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师、《建筑师》杂志主编等职,曾任教于辅仁大学、台北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建筑史、古迹维护等课程。近年以著述、古迹调查研究、建筑规划设计工作为主,致力于两岸建筑交流,曾获台北市文化奖、巫永福文学评论奖、金鼎奖等,出版《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传统建筑入门》《台湾古建筑鉴赏二十讲》等多种著作。
  《优雅09:茶的味道》作者:张宏庸
  毕业于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茶艺、茶学研究,八十年代开始出版相关著作,包括“陆羽茶书”“世界茶学经典”《台湾茶艺发展史》等,延续至今。自九十年代起,举办一系列以“千禧三友茶会”为代表的茶会,与当代茶艺大家赏茶鉴茶,交流心得。
  《优雅10:昆曲的声与色》作者:陈 均
  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编订朱英诞、穆儒丐、顾随等作家和学者的作品及京昆史料文献多种。出版有专著《中国新诗批评观念之建构》、《京都聆曲录》系列、昆曲艺术家评传《仙乐缥缈:李淑君评传》《义兼崇雅 终朝采兰:丛兆桓评传》及诗集《亮光集》、小说《亨亨的奇妙旅程》等。

  面对一幅画,该是如何看法?怎样才能提高对国画的欣赏能力?
  当你在博物馆的画廊参观,或在其他场合面对着一幅美妙的图画,甚或在家里翻阅画册,看了之后,感到很有趣味,有份怡然自得的心情,那你已经获得了“欣赏”的乐趣。
  自古以来,提到中国画家的创作,时常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画家对所见所闻有着敏锐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凭着优于常人的条件,才能创造出美好的作品。我们也常说,一幅优秀的作品是具有生命的,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思想,进而使观赏者受到感染。反过来说,艺术品须被观赏者察觉到它的奥妙处,才能传达所含蕴的美。画面上所具有的美,是画家个人主观或客观的产物,虽然不一定能得到每位观赏者完全同意,照样可以引起多数人的赞赏,可见在美的观赏上还是有共同认可的范围的。
  实际观赏的时候,面对同样的一幅作品,难免有许多不同层次的理解,比如带着科学分析的眼光来审查,用超yue理智的观点来批评,凭着一时情绪上的好恶来反应,甚至于三者错综复杂混在一起。更有许多人直截了当地说:“我欣赏不出这幅画在表现什么。”“你说这幅画好在哪里?美在哪里?”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国画也好,西画也好,画家都是用“形状”与“色彩”作为表现的媒介。“形”与“色”不像一般语言文字,每个人都学过、认识,两个人看到同样的文字,就可以知道它的意思,不至于有太大的差别。从孩提时代起,我们就通过学习、训练,懂得了运用语言文字来沟通彼此的心灵,可是在“形”与“色”的认识上,除了专业人员和特别爱好者,很少有人曾经用心过。孔夫子说过“视而不见”,为什么看了还等于没看到呢?在欣赏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画面上的“形形色色”,更要“见到”这“形形色色”告诉我们些什么。在这儿,我们不禁要问:面对一幅画,该是如何看法?怎样才能提高对国画的欣赏能力?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曾记载一则看画的故事。欧阳修家藏有一幅古画,画的是牡丹花丛下有只猫。他无法判定这幅画的好坏,而他的吴姓姻亲一见到就说:“这幅画画的是正午时分的光景,因为花瓣无精打采,色泽干燥,猫眼只露出一线,正是中午特有的现象。”这位欣赏者已经深切体会到画家把握时间的特色,也说明创造者和观赏者都有很深刻的观察力。作为一个画家,和观赏者一样,要认真地去审视自己所要表现的题材。比方说,中国的山水画家虽然很少对景下笔,却长年累月地流连在真山真水里,深刻地观察体会,才将其表现出来。例如公元十世纪、十一世纪间的大画家范宽,就是居住在深山里,纵目四顾,求取山川四时变化的趣味,即使是在寒冷的雪夜,也照样徘徊浏览,寻求创作的灵感。公元十二世纪,宋徽宗告诉宫廷画家们:孔雀往高处去时会先举左脚。好的画家在一番深刻观察后,才能把握画题的造型和色彩。
  作为一个欣赏者,如能了解中国绘画发展史上被大多数人欣赏,乃至于创作上所共同遵循的一些原则,当有助于更深层地领略这门艺术的奥妙。本书就是要讨论如何去了解中国画的。
  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也是主要的篇幅,介绍的是如何欣赏中国绘画。自古以来,有关中国绘画的评鉴累积了相当多的经验,可以视为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例如,公元六世纪,南齐谢赫就曾整理前代人的看法,发表了有名的“六法论”,直到今天仍是论画所常引用的。至于各朝各代的画论,更是琳琅满目。循着先贤的脚步,我们今天谈国画的赏鉴,当然还是植根于传统,不敢说是绝对超
yue前人,然而我们有幸生于这个时代,具备了许多往昔累积的优厚条件。谈画*重要的还是直接拿画来谈,古代所憧憬与标榜的左图右“文”,在今日的印刷技术下,已经可以毫无问题地克服。就画论画,才能直接接触到画的核心,画是“看”的,不是“听”的,眼见为准,耳食是病。本着这个原则,这一部分所谈到的,一定是举图为证,让读者能看得到,避免坠入谈玄说理的层次。拜今日印刷术之赐,图片的效果虽比不上原画,已经可以做到“次真迹一等”了,这也使我们比古人更容易去了解中国的传统绘画。苏东坡形容庐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欣赏一幅画时何尝不是如此?这是前面提到过的,不同的观点,产生不同的感受。对画的分析,本书采取的步骤,可以从篇目的次序看出来。首先是国画的“观”点。这个“观”点,毋宁说是画家如何来看大自然,尤其是以大自然为题材的“山水画”是如何产生的。了解到画家如何作画,也就容易起共鸣了。其次谈的是画面的整体气氛,以及如何从画家所安排的章法虚实来领略。画既是以“形色”为基础,接下来谈的则是构成画里形象的“用笔法”和中国人的色彩观念。单色的“墨画”是中国绘画的特“色”,国人论画甚至于只归结到“笔”、“墨”两端,可见它的重要性。毛笔是中国美术的利器,书法与绘画一向相提并论,关系犹如孪生子,技巧与美感的相通之处,当然值得我们讨论。诗、书、画又是三位一体,诗与画的相通之处,国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本书用了两个章节来介绍。画上的款题、加盖的印章,以及能卷能舒的装裱方式,都是中国画所特有的,虽是画外之物,却不能忽视。此外,画有正正规规画出的,也有逸出常规的做法,“笔墨游戏”这一章希望带给读者相对宽阔的看法——只要是好画,就可以欣赏,而不必管表达方式如何。真画、假画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观赏后又有“鉴别”的需要,上篇的*后一章是想带给读者关于真画和假画的观念。*后一部分介绍的是中国画的历史,从上古到晚清,是纵向的发展关系,期望能在欣赏的层次上使读者了解到画家之间的传承关系。
  作者多年来从事的都是有关绘画教育的工作,如这本书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中国绘画的领域,于愿已足。
  李白的繁华与寂寞
  唐世飞扬纵态的时代精神,投射在个人身上,突显着一一独特有力的身影。其间以横绝的气度
*先令人惊艳的,该是那“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的李白吧!
  面对李白,仿佛便有飒飒风起,回荡在天末远空,展现飘逸流荡的美;仿佛也有潇潇雨落,敲击着人间土地,执着于归向人世的追寻。而无论是风起云飞,还是雨落星沉,无论是飘逸逍遥的神仙风姿,还是纵横不群的侠士气概,李白,始终发散着他奔腾飞扬的生命气息。
  相传李白出生那夜,其母梦见了天际闪耀的长庚星。长庚即金星,一名太白,所以以白为名,太白为字,好像这出生便结合了天上人间的性格,以后不可避免地要在两极之间摆动了。他的先世为陇西成纪人,后因犯罪被放逐异域,至唐中宗神龙初年才潜还蜀地。时李白大约五岁,此后便居于蜀。其父李客“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先人的流徙经验、异域性格,或许也潜在地影响着他。而李白幼时见老婆婆铁杵磨成绣花针的传说,应是一种象征,为李白过于跳脱的生命注入一份人间的执着。成长后的李白同时展露了他壮丽的神仙性与人间性。二十岁开始漫游四川各地,五年后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天真烂漫地挥霍着生命与钱财,热切地投入陌生的中原社会,自云“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在安陆娶前宰相许圉师之孙女,并南游江湘洞庭,东至山东兖州,东北至洛阳、太原,作千里壮游。但他仍然保留自己随时可以抽离的姿态,又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五人共同隐于徂徕山竹溪,酣饮纵酒,时号“竹溪六逸”。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因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他意气洋洋,以为可以挥剑佩印,建立人间的功业。但是,入京三年,不过调笔弄墨,赏花吟诗,失望中对唐朝政局、社会现实有了较深切的认识。上疏求放后,他在洛阳逢遇杜甫,论交同游,数月光景成为文学史上千秋佳话。此后十年漫游,生活日渐窘迫,游侠的色彩渐转为游仙,而飞扬豪迈如昔,岁月的磨炼使他在“挥斥幽愤”(《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的创作中有了更巨幅的摆荡起伏。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起,李白在“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的感慨中,参加了永王李号召抗战的军幕。永王兵败,白亦下狱浔阳,不久流放夜郎。次年遇赦,往依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卒,结束了自己繁华而寂寞的一生。
  说李白繁华,因他曾酣畅飞扬地展露一己的生命性情;说他寂寞,因他在人间世的追寻始终难得相应。
  ……

  序言
  中国文化曾经使古典的中国辉煌,而在现在乃至未来的中国,也必然继续具有历久弥新的意义。这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令人迷惑的是,如此优美而博大的文化,何以长久以来竟日趋衰落而黯然无光?是因为人们的轻视与漠视吗?还是由于其他更重要的原因?经过不断的思索、再思索,我们终于获得一个结论。我们认为,中国文化所以渐趋黯淡,是因为从没有人配合着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正确而完整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给广大的群众。
  人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既然无从认识,也无从了解,又如何能奢谈赏爱与肯定?今天中国文化之所以被轻视、漠视,基本而关键的因素正在于此!
  知之则当行之,由是我们勇敢地出发了。毕竟,在今天,我们不愁没有文笔优美的专家学者,不愁没有设计优良的美术人才,更不愁没有印刷精美的印刷公司;一切都无虞,所欠的只是“东风”—那双策划、推动整个工作的手而已。以文化为职志的我们,理应来扮演这个角色的!我们战战兢兢地构思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如此辽阔,包蕴万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人物、生活…… 无一不在其中,我们应怎样日积月累而卒底于完整的呈现呢?我们惶恐地思索着。
*后,东坡的话给了我们坚定的启示:“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有一天,当我们自觉成绩还满意时,我们或许会停下脚来歇息歇息;而在此之前,我们恒将竭尽心力、无止境地耕耘下去。一步一莲花,我们深自期许着,也有着充分的信心,呈现在您面前的每一本书,都将令您另眼相看,觉得“的确与众不同”。
  人要有名字,有意义的工作也要有名字,我们就叫它作“华夏之美”。“华夏之美”是献给每一个中国人的。
  何寄澎


用户评价

评分

包装是坏的,优雅的心情一下子被破坏,有图有真相

评分

了解传统文化,一套不错的书

评分

非常不错的传统文化普及知识

评分

非常不错的传统文化普及知识

评分

总体内容我还比较喜欢。

评分

非常不错的传统文化普及知识

评分

打折购入 未拆 商品不做评述 京东物流神速

评分

包装是坏的,优雅的心情一下子被破坏,有图有真相

评分

很好,很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