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自20世纪50年代起,列维-斯特劳斯和他所奠定的结构主义轰动了整个欧洲,逐步发展成一股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它不仅是哲学的,也是人类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文学艺术的、更是实际生活经验的。它代表的是一种对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社会及历史新的思想体系和研究方法。高宣扬著的《结构主义(精)》从结构主义的渊源、形成及发展,综述它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导我们进入结构主义极具革命性的、丰富有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心。 (法)高宣扬 著 高宣扬,华裔法籍哲学家、社会学家兼艺术评论家,祖籍浙江杭州,外国专家局特聘“海外名师”,2010年8月至今为上海交通大学精裕讲席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这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广,简直令人咋舌,从神话学到电影理论,从精神分析到建筑设计,作者都有涉猎,并试图在所有这些领域中找到那同一把“万能钥匙”。这种跨学科的穿梭,在理论层面上固然展现了作者非凡的整合能力,但在阅读体验上却显得碎片化严重。每当我在某个具体学科的讨论中刚刚找到一丝熟悉感和代入感时,作者的笔锋便会倏地转向另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留下我独自在原地消化刚才那段晦涩的过渡。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系列精彩的、但彼此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的学术讲座的集合,而非一部一气呵成的专著。它的价值在于展示了“结构”思维的普遍适用性,但这种“普遍性”的代价是,它在任何一个特定领域内,都未能提供那种“行家级别”的、足以颠覆现有认知的深度挖掘。它更像是一个高明的侦探,指出了所有房间的布局,却没能告诉我哪个房间里藏着最珍贵的宝藏。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一种强烈的“被引领者”的感觉,作者的叙事逻辑极其缜密,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建筑师,每一步都精确计算了受力点,但这种精确性有时候也带来了过于冰冷和抽离的阅读感受。他很少使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或生动的案例来佐证他的论点,更多的是纯粹的逻辑推演和概念的反复打磨。比如,在探讨“结构”的内在稳定性与外在变异性时,他用了近五十页的篇幅来论证一个核心的二元对立,期间穿插了大量的数学模型类比,虽然严谨到令人拍案叫绝,却也让我数次差点放弃。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由纯粹概念构筑的山峰,风景固然壮丽,但每一步向上都需要耗费巨大的心力去理解脚下的每块“石头”的精确化学成分。这本书更适合作为深化研究的工具书,而非咖啡桌上的消遣读物。它需要你全神贯注,稍有走神,便可能错过一个至关重要的逻辑衔接点,从而导致对后续章节的完全误读,这对于需要放松大脑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略带粗粝感的封面材质,配上简洁有力的字体排版,甫一上手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值得细品的学术气息。我尤其喜欢扉页上那句不知名哲人的引言,虽然晦涩,却像一把钥匙,暗示着即将展开的思维迷宫。然而,当我真正翻开第一章,试图寻找那些关于符号系统、能指与所指的清晰界定时,却感到一丝迷茫。作者似乎预设了读者已经对索绪尔的语言学有着相当的理解,行文之间充满了跳跃性的阐述和大量源自不同学科的术语交叉引用,这使得初次接触这一理论体系的人,比如我,在试图构建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时,显得有些吃力。我不得不频繁地在书页和手边的参考资料中来回切换,试图从他者那里填补那些因作者行文节奏过快而留下的知识断层。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高度浓缩的研究笔记,而非一份面向大众的入门指南,它要求读者带着已有的知识储备,深入其中挖掘他那独到的见解,而不是耐心引导你从零开始搭建起整个思想大厦。它的深度毋庸置疑,但其对读者的“要求”也同样高得惊人。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学术界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它的出现无疑为许多后来的思想流派奠定了基石。它那种宏大叙事的野心,试图一网打尽人类认知、社会组织乃至神话体系的底层代码,其抱负之大,非同凡响。但是,对于一个并非专业出身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种“一网打尽”的尝试带来的不是豁然开朗,而是信息过载的眩晕感。作者在对不同领域进行类比时,使用的连接词往往是模糊的“正如”、“类似于”,而非扎实的实证连接。这使得全书的论证重心仿佛是漂浮不定的,虽然概念本身很扎实,但它们之间如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我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清晰的导航图。读完此书,我脑海中留下的,是一堆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独立运作的哲学钻石,但我依然不确定如何将它们串联成一条能真正指导我理解世界的项链。它更像是一份等待被后人重新组织、重新诠释的智慧矿藏。
评分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尤其是在处理文化现象的“深层结构”挖掘时,展现出了一种近乎偏执的还原论倾向。作者似乎坚信,在所有看似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必然潜藏着一个普适的、不证自明的底层语法。这种探索精神令人敬佩,它驱使我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社会习俗和艺术表达。然而,在尝试应用这些理论工具去解析一个具体的、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民间传说时,我发现理论的“剪刀”过于锋利,它无情地切掉了那些结构主义理论框架之外的所有“无用”的细节——那些恰恰是该文化生命力的所在。这让我陷入了沉思:当我们以如此强硬的方式去剥离现象的表皮,只为探求那个冰冷的内核时,是否也牺牲了对“意义”本身的丰富性理解?这本书的强大在于其体系的完整性,但其局限性似乎也恰恰在于这份完整性——它似乎不容忍任何游离于其核心逻辑之外的“噪音”,这让我在实践应用中感到一种理论的刚性约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