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及其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及其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昌厚 著
图书标签:
  • 高效液相色谱
  • 液相色谱
  • 色谱分析
  • 分析化学
  • 仪器分析
  • 化学分析
  • 分离技术
  • HPLC
  • 色谱法
  • 分析仪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05722
版次:1
商品编码:1582299571
包装:圆脊精装
出版时间:2015-04-22
页数:324
套装数量:24
字数:38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书名: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及其应用
ISBN:9787030405722
丛书名:
作者:李昌厚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定价:
开本:B5
页数:324
千字数:385
装帧:圆脊精装
出版时间:42116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读者对象:


《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及其应用》可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从事HPLC应用、教学、HPLC仪器研发和维修 的科研工作者参考,也可以供有关工矿企业中研发、生产和维修HPLC仪器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内容简介


《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及其应用》是一本以仪器学理论和应用实践紧密结合的专著。采用了将光学、机械 学、电子学、计算机和分析化学五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设计方法、测试方法和使用 方法;在设计、制造、使用方面具有独到之处;《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及其应用》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仪器研 发和应用100例的具体、可操作的内容等,是《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及其应用》的突出亮点之一。HPLC仪器的 可靠性,是制造者和使用者最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及其应用》从仪器学理论高度,联系作 者的实践,对HPLC的可靠性问题作了全面的论述。特别在可靠性的内涵、提高可 靠性的方法、如何保证仪器工作在最佳状况等关键问题上,本《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及其应用》作了重点讨论。

目录


目录 序言 (一) 序言 (二) 前言 第1章概论 1 1.1新型 HPLC仪器不断涌现 2 1.2 HPLC的应用及其最新进展 8 第2章 HPLC仪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组成 18 2.1 HPLC的基本原理 18 2.2 HPLC仪器的基本组成 19 2.2.1 HPLC的工作流程图 19 2.2.2泵系统 (输液系统 ) 20 2.2.3进样系统和分离系统 (色谱柱 ) 33 2.2.4洗脱系统 45 2.2.5检测器 48第3章 HPLC仪器 (系统 )的设计方法 90 3.1 HPLC仪器的关键核心部件的内涵和重要性 90 3.1.1 HPLC仪器的关键核心部件的内涵 90 3.1.2 HPLC仪器的关键核心部件的重要性 91 3.2 HPLC仪器关键核心部件的设计、制造和测试 96 3.2.1设计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97 3.2.2 HPLC设计的基本方法 101 3.3电光系统的设计 109 3.3.1氘灯的选择及测试方法 110 3.3.2钨灯 (卤钨灯 )的选择及其测试方法 115 3.4电源的设计、测试方法 117 3.4.1氘灯恒流电源的设计方法 117 3.4.2氘灯恒流电源的测试方法 120 3.4.3氘灯开关电源的主要技术指标及其测试方法 122 3.4.4钨灯 (卤钨灯 )电源的设计和测试方法 124 3.5光学系统的设计 126 3.5.1HPLC外光路的设计 126 3.5.2单色器的设计 132 3.5.3流动池的设计 3.6光电系统设计 132 3.6.1光电倍增管的选择和测试方法 140 3.6.2光电管的选择和测试方法 142 3.6.3硅光电池的选择和测试 145 3.6.4光电倍增管高压电源的设计及其测试方法 3.7. 电子学系统的设计 148 3.7.1前置电流放大器的设计 149 3.7.2前置电压放大器的设计 150 3.7.3一般常用的主放大器的设计 150 3.7.4双端输入的直流线性放大器的设计及其测试方法 153 3.7.5双端输入的直流差动对数放大器的设计及测试方法 3.8. 计算机系统设计 .157 3.9 HPLC检测器的设计举例 158 .3.9.1光电系统的设计 158 3.9.2HPLC电子学系统的设计 160 3.9.3HPLC光学系统的设计 161 3.9.4电光系统设计 162 3.9.5计算机输出打印系统 162. 3.10 HPLC仪器制造的有关问题 162 3.10.1制造的重要性 162 3.10 2 HPLC的制造与元器件测试 163 3 .10.3HPLC元部件测试方法 164 第4章 HPLC整机的主要性能技术指标及其测试方法 170 4.1.从仪器学理论看 HPLC整机的主要性能技术指标 170 4.1.1.检测限 171 4.1.2.灵敏度 171 .4.1.3最小检测浓度、最小检测量 172 4.1.4测量限和检测限 172 4.1.5 HPLC紫外检测器的量程问题 172 4.1.6 HPLC中的专业名词术语 174 4.2 HPLC整机 (系统 )的主要性能技术指标的测试方法 175 4.2.1使用者对 HPLC整机技术指标的基本要求 175 4.2.2 HPLC整机的主要性能技术指标及其测试方法 175 第5章 HPLC仪器的评价和挑选方法 186 5.1评价 HPLC仪器的角度 186 5.1.1从仪器学理论的角度评价 187 5.1.2从使用者的应用实践角度评价 187 5.2评价 HPLC的原则 187 5.3评价 HPLC的具体方法 189 5.3.1适用性 190 5.3.2 HPLC的可靠性 193 5.3.3智能性 (自动化程度 ) 200 5.3.4经济性 201 5.3.5美学性 202 5.3.6工艺性 203 第6章 HPLC100问 206 第7章 HPLC仪器研发和使用中的仪器学理论问题 247 7.1在仪器学理论指导下认识、处理 HPLC系统的各类问题 247 7.1.1正确认识 HPLC的高压泵、色谱柱、检测器三者的相互关系 247 7.1.2正确处理研发、生产和检验 HPLC中普遍存在的各类问题 248 7.2研发者和使用者都应该从仪器学理论高度 ,重视色谱柱本身及色谱柱的柱外效应等有关问题 249 7.2.1色谱峰拖尾问题 249 7.2.2如何延长色谱柱的寿命 250 7.2.3必须注意对 “柱外效应 ”的控制 250 7.3研发 HPLC高压泵和使用高压泵的关键问题 250 7.4色谱柱质量的判断 250 7.4.1色谱柱的柱效 251 7.4.2 HPLC色谱柱的清洗 251 7.5 HPLC的流动相问题 251 7.6注意选择试剂的截止波长 252 7.7 HPLC的制造者、使用者都应该注重样品的前处理和仪器条件的选择等关键问题 252 7.7.1关于样品前处理中的固相萃取柱技术 253 7.7.2关于过滤和脱气 255 7.8制造者、使用者应该注重缓冲液问题 255 7.8.1 7.0~2.0范围内使用较多的酸性缓冲液配制方法 255 7.8.2 7.0~10.0范围内使用较多的碱性缓冲液配制方法 256 7.8.3缓冲液使用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257 7.9应该特别重视 HPLC检测器 257 7.9.1最常用检测器的种类 257 7.9.2 HPLC检测器的最主要性能技术指标 258 7.10 HPLC使用者特别需要从仪器学理论上重视的12个常见技术问题 258第8章 HPLC仪器的保养维修 262 8.1对电源的要求 262 8.1.1电源电压的稳定性 262 8.1.2电源的频率 262 8.2对环境的要求 262 8.2.1要注意防止干扰 263 8.2.2要注意防湿防潮 263 8.2.3要注意防止灰尘沾污光学元件 263 8.3 HPLC的日常保养、维护 264 8.3.1经常开机 264 8.3.2经常校验仪器的技术指标 264 8.4常见故障诊断:故障现象、产生故障的原因和排除方法 264 8.4.1常见的故障现象、原因及其排除方法 265 8.4.2一般 HPLC的计算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268 8.5如何解决 HPLC常用的打印机故障 269 8.5.1 HPLC的打印机故障的检查 269 8.5.2打印机不能正常工作 269 8.5.3打印机的打印速度太慢及其解决方法 270 8.5.4喷墨打印机出现问题时的检查方法 270 8.5.5打印机能正常动作,但打不出字来的解决办法 270 主要参考文献 271附录1国产 HPLC信息一览表 273附录2 HPLC性能技术指标检测的有关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279附录3 HPLC波长准确度检测的有关标准物质 280附录4 2011版 HPLC国家标准部分内容解读 285附录5 HPLC计量检定规程(2013年J G讨论稿)及有关问题解读 293

内容简介


第1章概论 纵观色谱技术的发展历史,人们会清晰地看到:色谱法的创始人是俄国科学家 MikhailSemenovichTswet 。Tswet 在1901年将 CaCO3填入玻璃管中,然后向玻璃管中倒入植物叶的石油醚提取物,再用石油醚冲洗。因为不同色素与 CaCO3的作用力不同,所以随着冲洗液的加入,混合色带开始被分开,最后色带完全被分离,形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小谱带。Tswet 对此感到非常高兴,他认为混合色素在 CaCO3柱上被分离的现象,与棱镜对白光的色散相似,所以,1906年,Tswet 等正式给该技术命名,称为“色谱(chromatography)”。 自从1903年俄国植物学家 Tswet 首先发明柱吸附色谱技术后,很多科学家又分别对此进行了研究;紧接着出现纸色谱 (paperchromatography,PC),薄层色谱 (thinlayerchromatography,TLC);20世纪50年代出现气相色谱(gaschromatogra-phy,GC),并开始被化学工作者使用;随后气相色谱仪器及其应用得到了飞速发展。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 70年代初期,高效液相色谱 (highperformanceliquid chomaoga仪器出现;incrtgrphy, rtrphy,HPLC)随后又出现了离子色谱 (ohomaoaIC);80年代出现了超临界流体色谱(supercriticalfluidchromatography,SFC)等;90年代初,出现了成熟的毛细管电色谱(capil aryelectrochromatography,CEC);到了 90年代末,中国上海通微公司相继研发出了定量毛细管电泳、加压毛细管电色谱等。 2004年,美国 Waters公司推出了超高压液相色谱(UPLC)商品化仪器,它已经得到了成功的应用。目前,HPLC仪器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成熟的、被广泛应用的分析仪器。由于高压泵、高效色谱柱、各种高灵敏度检测器的出现、发展并成功地得到应用,HPLC仪器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HPLC已经被广泛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是世界上使用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分析仪器之一。它已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食品科学、医药卫生、石油科学、医疗卫生、化学化工等各个领域的科研、生产、教学等工作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它可作定量分析(最主要的应用)、定性分析;例如,制药、食品行业中的产品质量控制,各级药检系统的产品质量检查,生命科学、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各种分析检测。它是集光学、机械学、电子学和计算机四位一体的、技术密集的高科技产品。它可以说是“农、轻、重,海、陆、空,吃、穿、用”各个领域无所不在、无所不有的分析仪器。目前 HPLC在科技领域的作用已经非常明显,并且还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今天,HPLC仪器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具体表现在 HPLC的新理论、各种类型的新仪器、各种新的分析方法、新的应用都在不断涌现。例如,多维液相色谱、二维毛细管电泳、超高压液相色谱等仪器及其应用的发展,特别是在复杂体系样品分析中应用这些新仪器已经或未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新型 HPLC仪器不断涌现 (1) 二维及多维液相色谱的问世。美国和日本生产的纳升级二维高效液相色谱仪,其组合了纳米微柱和二维液相色谱技术,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研究工作中。 (2) 毛细管和纳升高压液相色谱仪的发展。美国生产的毛细管和纳升高效液相色谱仪,可进行微柱、毛细管柱和纳升柱三种微柱液相色谱分析。一般毛细管色谱作定量分析时误差很大,但是中国上海通微色谱技术公司生产的定量毛细管色谱仪器,可以用来精确定量分析。 (JASCO、 3)超高压液相色谱仪(UPLC)。自从20 4年 Waters公司推出 UPLC后,AGILENT、THERMO-FISHERSCIENTIFI、SHIMADZU、DIONEX、HITACHI都先后推出了各自的 UPLC仪器,每套10万美金, 201 年在我国销售10 台。 (4)EX1700S-HPLC..超快速液相色谱系统。EX1700S-HPLC..是上海伍丰和美国亿马公司品牌合作的新产品。它是以国际顶尖的 UHPLC色谱技术为基准,历时多年研发的全新产品,是国产液相色谱仪的一个划时代产品。其系统如图1-1所示。 图1-1 EX1700S-HPLC..超快速液相色谱系统 EX1700S-HPLC..耐压范围在0~60MPa,对应使用1.8~2.0mm色谱柱,对比常规压力的 HPLC,具有更加理想的分离效果、更高分辨率、更快速分析的特点。实际分析时间可以缩短至常规 HPLC的 1/8~1/10。为了推广超效、超快速分析检测理念,EX1700S-HPLC..提供了合理的产品价格,同时大大地降低了客户的使用成本。所以无论从分析效率、分析精度,还是产品价格考虑 EX1700S-HPLC..都有绝 对的优势来取代进口品牌常规压力的高效液相类产品。 EX1700S-HPLC..超快速液相色谱系统 ,具有一系列优点。例如 ,EX1700 S-HPLC..对8种混合样品分析的出峰速度 (快速出峰 );微量池分析等情况如下。 EX1700S-HPLC..与常规液相色谱系统在同样条件下分析检测谱图的比较 :色谱柱采用规格为 :粒径 2.7mm,2.1mm×50mm色谱柱流速 :0.3mL/min流动相 :A乙腈 ,B水。混合比例 A:70%,B:30%柱压 :25.4MPa 图1-2 EX1700出峰速度快速出峰 :0.3分钟开始出峰 ,1分钟内出 8个峰 图1-3常规 HPLC色谱系统的出峰速度慢速 :2.4分钟开始出峰 ,10分钟左右出 8个峰 图1-4快速出峰与慢速出峰的比较 EX1700采用微量流通池的分析效果非常好 ;在同样条件下 ,与半微量和常量池的结果比对如下 : 图1-5微量流通池分析色谱图微量流通池 ,光程 5mm,流通池体积 1.6mL;0.4分钟出峰 ,1.8分钟出 8个峰 ;峰形好图1-6半微量流通池分析色谱图半微量流通池 ,光程 6mm,流通池体积 5mL;0.55分钟出峰 ,2分钟后出 8个峰 ;峰形不好 图1-7常规流通池分析色谱图 常规流通池 ,光程 8mm,流通池体积 8mL;0.5分钟出峰 ,2.5分钟出 8个峰 ;峰形不好 (5)专用微流超高效液相色谱 ———EksigentekspertTM microLC200UPLC系统。它是一款专业的、微升级流速的超高效液相色谱 ;比其他同类产品的灵敏度提高 4倍;分离速度提高 5倍;样品消耗量降低至 1/10。 (6)双三元梯度液相色谱仪问世。UltiMate3000双梯度泵 DGP(dualgradient pump)液相色谱系统,并不是简单地将两台液相色谱放在一起使用,而是由一个软件统一控制一个系统的一个完整解决方案,其总的特点有如下几个。 ①具有双梯度泵。它具有两个泵的能力,而只占一个泵的空间。 ②其变色龙软件容许 HPLC模块共享柱温箱、自动进样器及检测器等部件。 ③它可以解决一般 HPLC不能解决,或较难解决的先进液相色谱的技术问题。 ④可以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⑤可以提高分析速度或分析效率。 UltiMate3000双梯度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可以实现以下应用效果。 ①可以实现快速分析,即在不改变已经经过认证的方法的前提下,提高分析速度。 ②可以组成串联(色谱:节省梯度平衡的冲洗时间,提高梯度方法的速度。 tandem) 其原理如下: 图1-8串联色谱原理图组成的串联色谱具有两个流路:一个用于分析(橘红色);另一个用于离线色谱柱再生(蓝色);其色谱柱可以在两个流路间切换,可以从运行周期中除去冲洗及平衡色 谱柱的时间,可以缩短运行时间20%~50%。 ③还可以组成并联(paral el)色谱:对任何方法,都能通过共享色谱泵、自动进样器及柱温箱来提高1倍的分析速度。 图1-9并联色谱原理图
《化学分析新视角:光谱与质谱联用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化学分析领域中两种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技术——光谱技术与质谱技术——的联用策略及其在各个学科中的广泛应用。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仪器设备进行详尽的仪器学介绍,而是侧重于阐述不同光谱技术(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荧光光谱、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等)与不同质谱技术(如气相色谱-质谱、液相色谱-质谱、直接进样质谱、串联质谱等)相结合时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以及这些联用技术如何为复杂样品提供前所未有的分析灵敏度、选择性和结构解析能力。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技术原理 本部分将首先系统性地梳理各种光谱技术和质谱技术的核心原理。我们将从分子吸收、发射、散射等基本光谱学现象出发,介绍不同光谱技术的光源、样品与光相互作用的方式、检测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质谱的基本原理,包括样品的电离方式(如电子轰击、化学电离、电喷雾电离、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等)、质荷比的分离机制(如飞行时间、四极杆、离子阱、傅里叶变换等)以及检测技术。 更重要的是,本部分将详细阐述光谱与质谱联用的理论基础。我们将分析在联用过程中,光谱信息和质谱信息如何相互补充,例如,光谱可以提供官能团、共轭体系等宏观结构特征,而质谱则提供分子量、碎片离子信息,进而实现更精确的分子鉴定和结构确证。我们将探讨不同联用模式的设计理念,包括串联使用、同步检测以及数据融合等,并分析不同联用方式在提升分析性能方面的独特贡献。 第二部分:主要光谱-质谱联用技术及其应用 本部分将聚焦于目前主流的光谱-质谱联用技术,并结合具体案例,展示其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强大能力。 气相色谱-质谱(GC-MS)与液相色谱-质谱(LC-MS): 作为最经典和最广泛应用的联用技术,本书将深入介绍GC-MS在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涵盖环境监测(如农药残留、空气污染物)、食品安全(如塑化剂、非法添加剂)、法医学(如毒物鉴定)等领域。同时,我们将重点阐述LC-MS在分析热不稳定、极性强、分子量大的化合物中的优势,包括药物研发(如代谢物鉴定、质量控制)、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天然产物鉴定等。我们将详细讨论不同类型的LC-MS接口(如TSP、APCI、ESI)及其适用性。 红外光谱-质谱(IR-MS)与拉曼光谱-质谱(Raman-MS): 本部分将探讨如何将分子振动光谱的指纹信息与质谱的分子量信息相结合,以实现更深入的分子结构解析。我们将介绍在材料科学、高分子分析、有机合成过程监控等领域,IR-MS和Raman-MS如何提供关键的定性与定量信息。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质谱(UV-Vis-MS)与荧光光谱-质谱(Fluorescence-MS): 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UV-Vis或荧光光谱的电子跃迁信息来辅助质谱的鉴定,特别是在生物分子、染料、光化学产物等分析中。例如,结合荧光光谱的灵敏度与质谱的特异性,可以实现痕量物质的高效检测。 其他新兴联用技术: 此外,本书还将介绍一些前沿的光谱-质谱联用技术,如同步辐射光源与质谱联用、多维色谱与质谱联用、同位素比质谱与光谱联用等,并展望这些技术在未来科学研究中的潜力。 第三部分:数据处理与解析策略 联用技术往往产生海量的数据,因此,高效的数据处理与解析是充分发挥联用技术优势的关键。本部分将介绍常用的数据采集模式、数据预处理方法(如基线校正、噪声去除、峰识别等),以及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策略。我们将讨论如何利用光谱数据库、质谱数据库进行检索,以及如何通过碎片离子模式、同位素比例等信息进行结构推断。同时,我们将介绍一些先进的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方法,如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PLS)等,以应对复杂生物体系中的高通量数据。 第四部分:挑战与未来展望 本书最后将讨论光谱-质谱联用技术目前面临的挑战,例如样品前处理的复杂性、方法的标准化、仪器成本以及数据的解释难度等。同时,我们将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新型联用技术的开发、高通量分析平台的构建、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以及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前沿领域的更广泛应用。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野: 本书融合了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计算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 理论与实践结合: 理论阐述深入浅出,同时辅以大量实际应用案例,帮助读者理解技术的实际操作与价值。 前沿性与系统性: 既涵盖了经典成熟的技术,也探讨了新兴的研究方向,内容具有前瞻性。 适合读者: 适用于化学、生物学、药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科研人员以及致力于提升分析能力的行业专业人士。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光谱与质谱联用技术的强大分析能力,掌握不同联用技术的选择与应用策略,并能有效地处理和解析分析数据,从而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扉页设计就相当吸引人,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搭配着金属质感的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剪影,仿佛在诉说着科学的严谨与精密。当我翻开第一页,并没有直接扑面而来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先看到了一段引人入胜的引言,它巧妙地将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发展历程与现代科学研究的需求紧密结合,让我立刻感受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以及作者在撰写此书时的良苦用心。书中对不同类型的液相色谱仪进行了细致的介绍,从最初的重力输液系统到如今高压、自动化的现代仪器,每一个阶段的演变都伴随着清晰的原理阐述和代表性的仪器型号分析。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流动相制备的章节,作者用大量的图例和详细的操作步骤,讲解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分离需求,精确配制各种流动相,并强调了流动相纯度对分析结果精度的影响。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能够有效避免一些常见的实验错误。此外,书中还花了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不同检测器的原理和应用,例如紫外-可见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以及质谱检测器等等,并且针对每一种检测器的特点,列举了具体的应用实例,让我对如何根据分析目标选择合适的检测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仪器维护时,并没有采取程式化的介绍,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维修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日常维护的关键点和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这对于保证仪器稳定运行,提高实验效率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本经验的总结,作者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融会贯通,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我对高效液相色谱仪有了系统而全面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作者的真诚。作者在解释复杂的概念时,总是能够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先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然后逐步深入,直到将整个知识体系构建完整。我记得在阅读“进样系统的优化”这一章节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各种进样方式的优缺点,而是先详细分析了进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样品蒸发、流动相挥发、样品吸附等等,然后才针对性地介绍不同进样技术(如自动进样器、手动进样器、分流/不分流进样)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对每种进样技术的操作细节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述,让我在实际操作中能够避免不少弯路。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梯度洗脱”时,不仅仅是介绍了它如何改变流动相的极性,更是深入分析了梯度速率、梯度形状以及梯度范围对分离效率的影响,并给出了大量优化梯度条件的实例,让我明白了梯度洗脱并非简单的提高流动相比例,而是需要精细的控制和大量的实验验证。书中关于“保留时间与峰面积的稳定性”的讨论也十分接地气,作者通过分析影响这些参数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如温度波动、流动相组成变化、柱效下降等,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对于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和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柱压与流速的关系”时,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欧姆定律类比,而是详细阐述了柱压变化与流动相粘度、流动相流速、填料床层情况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联,并给出了如何通过监测柱压来判断仪器状态和色谱柱健康状况的实用建议,这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操作人员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经验。总而言之,这本书用一种朴实而有力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知识传达给了读者,让我感受到作者是一位真正热爱科学、乐于分享的专家。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的讲解,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与你进行深入的交流,它充满了作者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对读者的关怀。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完美的追求。例如,在讲解“色谱柱的寿命影响因素”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流动相的pH值、有机溶剂的比例、样品中颗粒物的存在以及柱温等因素如何协同作用,对色谱柱造成损害,并给出了预防性的措施,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色谱柱的维护和保养。我还发现,作者在讲解一些复杂概念时,经常会引入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结合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解释,这使得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也更能激发我的学习兴趣。例如,作者在解释“流动相的流速对分离效果的影响”时,就用了一个类比,将流动相的流速比作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行驶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到达目的地的效率。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很多“经验之谈”,这些都是作者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例如如何避免流动相中产生气泡,如何清洗色谱柱以恢复柱效,以及在进行方法开发时需要注意的“陷阱”等等,这些“经验之谈”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是无价的财富。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关怀的读物,它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也让我对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学习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专业性体现在其内容的高度浓缩与提炼,作者能够用相对简洁的篇幅,将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核心原理、关键技术和前沿进展进行清晰的阐述,让读者能够迅速抓住重点,掌握精髓。例如,在介绍“色谱分离机理”时,作者并没有冗长地阐述各种理论模型,而是通过精炼的公式和形象的比喻,将分配色谱、吸附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尺寸排阻色谱等基本原理进行归纳总结,让我能够快速理解不同分离模式的特点。在“仪器组件的性能选择”部分,作者同样采用了高度概括的方式,将泵的流量稳定性、检测器的响应时间、进样系统的重现性等关键指标进行梳理,并提供了量化的参考范围,让我能够快速地对不同仪器型号进行性能评估。我还注意到,作者在讲解“方法开发策略”时,采用了“由粗到精”的思路,首先介绍了快速筛选流动相组成的宏观方法,然后再深入到具体的参数优化,这种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能够帮助读者建立清晰的思路,避免在实际操作中迷失方向。书中关于“数据分析与解读”的部分,同样体现了其专业性,作者不仅介绍了峰的识别、积分、定量等基本操作,还深入探讨了数据处理的统计学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图表分析和多维数据分析来获得更丰富的信息,这对于我提升数据分析能力非常有帮助。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介绍“仪器维护与故障排除”时,并没有罗列大量的维修手册,而是提炼出了最核心、最常见的故障类型,并给出了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大大节省了读者的宝贵时间。总而言之,这本书以其高度的专业性和精炼的语言,为我提供了一个高效学习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捷径,让我能够快速地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在撰写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每一个章节都仿佛经过反复推敲和打磨,力求做到科学准确、通俗易懂。例如,在讲解“流动相的选择与制备”时,作者不仅详细列出了各种常用溶剂的性质和适用范围,还特别强调了溶剂的纯度、脱气以及储存条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并给出了具体的实验操作建议,甚至连日常实验中容易忽略的细节,如移液器的使用、容量瓶的清洗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书中关于“检测器灵敏度和选择性”的讨论也同样细致入微,作者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比和图表分析,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检测器在检测不同类型化合物时的灵敏度差异以及它们对背景干扰的敏感程度,并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给出了选择最佳检测器的建议。让我尤为称赞的是,书中关于“色谱峰的形状与展宽”的分析,作者不仅从理论上阐述了范姆特方程的意义,更是通过大量实际的色谱图,详细剖析了各种导致峰形不良的原因,如死体积、样品过载、柱效降低等,并且针对每一种情况,都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我解决实际实验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另外,书中关于“方法转移与方法验证”的讨论也十分深入,作者不仅阐述了方法转移的必要性,更详细介绍了如何在实验室之间、仪器之间进行方法的转移,并给出了详细的验证方案,以确保方法在不同条件下都能够获得一致的分析结果,这对于我参与跨部门协作项目时尤为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作者的专业素养和严谨态度,让我感到受益匪浅,仿佛获得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的悉心指导。

评分

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之一,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应用场景,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个案例的背景、目标、实验设计、结果解读以及遇到的挑战,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整个分析过程中。例如,在介绍“中药成分分析”时,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中药的复杂性,设计合理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如何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和流动相,以及如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和药效成分的定量分析,并给出了具体的仪器参数设置和数据处理方法,这对于我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非常有启发。我还对书中关于“环境污染物检测”的案例印象深刻,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水体、土壤和空气中的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并重点介绍了不同类型污染物的色谱行为和检测难点,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检测器来提高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这让我对环境保护领域的高液相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另外,书中关于“食品安全检测”的案例也十分贴近生活,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食品中的添加剂、非法染料、过敏原等,并分享了许多实用的分析技巧和注意事项,让我对食品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懂得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保障食品安全。让我特别惊喜的是,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新兴领域”的应用案例,例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生物标志物发现”或“蛋白质组学研究”,这让我看到了这项技术在未来科学发展中的巨大潜力。总而言之,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内容丰富,贴近实际,极具指导意义,让我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虽然不算特别厚重,但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却远超我的预期,让我感到惊喜连连。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内,巧妙地将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原理、技术、应用以及最新的发展趋势都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绍。在“仪器原理”部分,作者用精炼的语言,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原理进行了清晰的阐释,让我能够快速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各个组件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在“技术应用”部分,作者针对不同领域的典型问题,给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药物研发中如何进行化合物的纯化和结构鉴定,在环境监测中如何检测痕量的污染物,以及在食品安全领域如何进行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等等,这些应用案例都极具参考价值。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新型色谱柱和检测器”的介绍,作者不仅列举了近年来涌现出的新型色谱柱(如超高分子量聚合物填料、多孔石墨烯材料等)和新型检测器(如串联质谱、电化学检测器等),还对其工作原理、性能特点以及潜在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让我对高效液相色谱仪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书中关于“仪器联用技术”的讨论也十分精彩,作者详细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HPLC-MS)、高效液相色谱与核磁共振联用(HPLC-NMR)等技术,以及它们在复杂样品分析中的优势和应用,这让我看到了多技术融合在科学研究中的巨大潜力。总而言之,这本书以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知识体系,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仪。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质量令人称赞,色彩鲜艳,线条清晰,而且恰到好处地穿插在文字描述之中,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例如,在介绍不同检测器工作原理时,作者通过精美的三维示意图,将复杂的内部结构和信号产生过程展现得一览无余,我甚至能清晰地看到光线如何穿过样品池,或者质谱仪中离子的飞行轨迹,这种可视化处理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触手可及。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流动相输送系统”的讲解,那些关于泵的隔膜、密封圈、止回阀等部件的特写照片,以及它们在工作过程中相互配合的动画模拟(虽然书中是静态图,但我能想象出它的动态过程),让我对精密仪器的机械结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仪器会发生故障。另外,书中对“色谱柱的结构与性能”的描述,除了文字和表格,还配有大量不同类型色谱柱的横截面图,清晰地展示了固定相的类型、粒径大小以及孔隙结构,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色谱柱在分离机制上的差异。我甚至在书中发现了一些作者自己绘制的流程图,将复杂的实验步骤或数据处理流程用清晰的逻辑关系图表示出来,这对于我规划实验方案和理解分析流程非常有帮助。在“仪器校准与性能验证”的部分,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图示,展示了如何通过标准样品进行峰面积、保留时间、分离度等参数的测量,并用图表形式直观地呈现了校准曲线的绘制过程,让我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仪器校准的意义和方法。总而言之,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做足了功课,高质量的插图和图表不仅仅是装饰,更是理解复杂概念的关键辅助工具,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轻松愉悦,并且能够事半功倍。

评分

我是一名在制药行业从事质量控制的分析师,日常工作中对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应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拿到这本书之后,我首先翻阅了关于方法开发与验证的部分。这一章节的处理方式让我非常惊喜,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详细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针对复杂的药物制剂,一步步优化色谱条件,从流动相组成、流速、柱温到进样量,每一个参数的调整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作者还深入探讨了色谱柱的选择对分离效果的关键影响,详细介绍了不同填料、粒径和孔径的色谱柱在分离不同类型化合物时的优势和局限性,这对于我日常选择合适的色谱柱,解决实际分离难题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让我尤为赞赏的是,书中关于“杂质谱分析”的章节,它不仅仅是列举了可能出现的杂质,更是详细分析了这些杂质的来源、结构以及它们对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潜在影响,并给出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杂质定性、定量分析的策略和方法。此外,书中对于“药物降解产物研究”的论述也相当到位,从加速降解实验的设计到降解产物的识别和结构解析,都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技术指导,这对于保障药物的稳定性和有效期至关重要。另外,作者在介绍仪器性能指标时,并没有生硬地罗列参数,而是通过实际的实验数据,形象地展示了这些参数对分析结果精度的影响,比如噪声、漂移、灵敏度等,让我对仪器的优劣有了更直观的判断。最后,我必须提到的是,书中关于“数据处理与报告撰写”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专业软件对色谱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并给出了符合规范的报告撰写模板,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也确保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逻辑性极强,让我能够轻松地从整体上把握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知识体系。作者首先从仪器的基本组成单元开始介绍,详细讲解了每个部分的功能、工作原理以及常见问题,然后再逐步深入到色谱分离的理论基础,包括分配系数、传质与传热、柱效理论等。随后,作者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分别介绍了在不同领域(如医药、食品、环境、化工等)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应用案例,这些案例都非常典型,并且有详细的实验设计思路和结果分析。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样品前处理技术”的介绍,作者并没有将它作为一个附属章节,而是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详细介绍了萃取、固相萃取、液液萃取、固相微萃取等多种前处理技术,并分析了它们在高液相色谱分析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前处理方法,这对于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于“色谱条件优化”的论述,不仅仅是给出了实验流程,更是从统计学和实验设计法的角度,讲解了如何高效地进行条件优化,以最少的实验次数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这一点对于提高实验效率,节省时间和试剂消耗非常有帮助。我不得不提到的是,书中关于“仪器校准与质量控制”的章节,作者不仅介绍了仪器本身的校准,还详细阐述了方法学验证和日常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案例,这对于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专业性和条理性,让我能够有条不紊地学习和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知识,并且能够清晰地看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