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质性研究的基础》循着我导师安塞尔姆·施特劳斯的风格,保持一种轻松的心情来写作。希望通过它,我们能够在质性研究分析的科学和艺术上给新一代质性研究者以启发。 (美)朱丽叶·M.科宾(Juliet M.Corbin),(美)安塞尔姆·L.施特劳斯(Anselm L.Strauss) 著;朱光明 译 著作 安塞尔姆·施特劳斯出生于1916年12月18日,于1996年9月5日去世。去世时,他还是加利福利亚大学(圣弗朗西斯科)社会和行为科学系的荣誉教授。他的研究和教学活动都是在健康和疾病社会学等专业领域中。他做研究的取向是质性的,目的是要建构理论,他和巴尼·格拉泽是扎根理论的重要奠基者。很多年,他一直是剑桥大学、巴黎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康斯坦斯大学、哈根大学及阿德雷德大学的访问教授。他一生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和著作,其中很多被翻译成其他语言。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处理“伦理考量”时的全面性和前瞻性。在很多基础教材中,伦理部分往往被简化为“知情同意书”的签署,然后就草草了事。但这本书的视角显然更宽阔,它不仅关注了参与者的基本权利,还深入探讨了在弱势群体研究中,如何平衡“研究需要”与“不伤害原则”之间的微妙张力。书中列举了许多关于数据保密和匿名处理的复杂案例,尤其是在涉及敏感话题(如创伤经历、社会边缘化群体)时,如何进行“去身份化”处理,既要保护个体,又要保留研究的深度和丰富性。这种细致入微的讨论,体现了作者对质性研究伦理责任的深刻理解。此外,它还谈到了研究成果的“传播伦理”,即研究者有责任以一种不被误读、不加剧污名化的方式向公众和决策者传递研究发现。这让我意识到,质性研究的责任链条远比我想象的要长,它贯穿了从田野到出版的每一个环节。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我最近被一个关于社区参与的项目困住了,需要用非量化的方法深入挖掘人们的真实想法和经历,但是我的背景更偏向统计分析,对质性研究的方法论实在是一窍不通。手头的几本老教材讲得太枯燥,充满了晦涩的术语,看得我头昏脑涨。当我翻开这本《质性研究的基础(第3版)》时,我立刻感觉到一股清流。它的叙述方式非常贴近实际操作,简直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坐在我旁边,一步步指导我该怎么走。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研究设计”那部分的阐述,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流派,而是非常细致地分析了每种设计背后的哲学假设和适用情境。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如何进行有效的深度访谈,它没有停留在问卷设计层面,而是深入到如何建立信任关系、如何处理沉默、以及如何捕捉非语言信号的技巧。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信心倍增,感觉自己终于抓住了质性研究的精髓——那份对人类经验的尊重和细致入微的捕捉能力。这本书的结构逻辑性极强,每一章都像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研究难题而量身定制的工具箱,让我知道在每一个研究阶段,我应该关注哪些关键点。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设计也值得称赞,这在学术著作中实属难得。它没有那种密不透风的文字块,而是采用了大量的图示、流程图和概念框架图来辅助说明复杂的概念。举个例子,当它解释“扎根理论”的初始编码、聚焦编码到理论整合的过程时,它用了一个清晰的“漏斗模型”进行可视化呈现,这比纯文字描述效率高出百倍。我过去在学习这些理论模型时,经常需要反复阅读好几遍才能在大脑中构建起一个清晰的结构图,但有了这本书的图表辅助,我几乎可以立刻抓住核心脉络。而且,每章末尾的“关键概念回顾”和“实践练习建议”,都为我提供了即时的知识固化机会。这些练习不仅仅是理论的重复,而是真正引导你去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研究中应用这些工具。这种注重学习者体验的设计,让这本书从一本“参考书”升华为一本“学习伴侣”,让我在攻克质性研究这座大山的过程中,感觉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清晰。
评分这第三版相对于我过去看过的任何版本,最大的进步在于它对“反思性”(Reflexivity)的强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过去,我总觉得质性研究者的主观性是一个需要努力“消除”的杂音,但这本书清晰地阐明,研究者的视角恰恰是研究的宝贵资源。有一段话至今令我印象深刻,它描述了研究者在田野调查中扮演的“文化翻译者”的角色,必须诚实地记录和审视自己的文化背景、预设和偏见是如何影响观察和解释的。书里详细介绍了“反思日志”的具体写法和作用,这对我启发极大。我过去在做观察记录时,常常只是记录事件本身,而这本书引导我去思考“我在记录这件事时,我的情绪是什么?”“我为什么选择关注这个细节而不是那个?”这种自我对话的训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数据的敏感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方法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细致、更诚实的研究者的修行指南。对于那些想要超越表面现象、探求内在机制的研究者来说,这部分的指导价值无可替代。
评分说实话,我对学术著作的耐心一直不高,很多理论书籍总是把读者当成预设好的“专家”来写,内容密度高到让人喘不过气。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完全是另一个维度。它就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音乐剧,有高潮迭起的情节,也有娓娓道来的细腻独白。比如,在讨论数据分析部分时,它没有直接扔出一堆复杂的编码规则,而是通过好几个生动的案例研究,展示了“主题分析”是如何将原始的访谈文本逐渐提炼出深刻洞见的。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效度与可靠性”时的处理方式。它没有固守量化研究中那种严格的“信度”概念,而是引入了“可信性”、“可迁移性”等质性研究特有的评估标准,并且用极具说服力的语言解释了为什么在探索性研究中,这些标准更为重要。这种处理方式让我彻底放下了对传统“标准”的执念,真正理解了质性研究的严谨性并非体现在数字上,而是体现在研究者思维的深度和清晰度上。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让一个门外汉也能快速上手,同时又不失学术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