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樣的秘密,讓美麗的她在蜜月之後舉槍自盡?
如果最親近的他開始讓你覺得陌生,會是什麼情景……。
「她剛從蜜月旅行回家後不久,便走進浴室,對著鏡子,敞開襯衫,脫下胸罩,拿著她父親的手槍指著自己的心臟……」
一名剛從蜜月旅行回來的國際會議專業口譯,亟欲找尋多年前那顆被抵在槍口下的心,究竟藏了什麼秘密--同樣也是剛度完蜜月,何以如此冷絕地結束自己的生命?他想解開謎團,因為死去的是他阿姨,也是他父親的前妻……。
看似被淡忘的陳年舊事,其實是暗藏在每個人內心角落的秘密。作者馬利亞斯替我們述說了心底最幽微的感受:誰不是守著秘密、戴著面具過日子?自己的秘密,愛人的秘密,家族的秘密,日復一日地積累。本書就像一長排的稜鏡,映出了各種人生風景,或許你會在其中看見自己過往的海市蜃樓。
哈維爾·馬利亞斯(Javier Marías)
1951年生於馬德里,父親是哲學家,母親是西班牙文教授。佛朗哥執政時期,馬利亞斯的父親因政治立場與當局相左,被當時的西班牙學術界孤立在外,只好舉家赴美講學。父母在衛斯理學院任教期間,樓上住的正是俄國小說家納博可夫(Vladimir Nabokov);多年後,將納博可夫名作《羅麗泰》譯成西班牙文的,正是馬利亞斯。19歲時出版第一本長篇小說;是譯介英國文學的重要旗手,並獲得西班牙國家翻譯獎。曾任教於英國牛津大學、美國衛斯理學院,以及西班牙馬德里大學。1994年婉拒出任西班牙皇家學院院士,卻加入才成立不久的國際作家協會。已出版多本長、短篇小說,以及散文、書評、翻譯等。不僅在西班牙當代文壇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更是最具國際知名度的作家。榮獲多項國際獎項肯定
1989年,《靈魂之歌》(Todas las almas)獲巴塞隆納城市文學獎。
1993年,《如此蒼白的心》(Corazón tan blanco)獲西班牙國家評論獎。
1995年,《明日戰場上,勿忘我》(Maana en la batalla piensa en mí)獲西班牙皇家語言學院的「法斯登拉獎」。
1996年,《明日戰場上,勿忘我》獲法國費米納獎最佳外語文學。
1997年,《如此蒼白的心》獲重要的IMPAC都柏林國際文學獎。
1998年,《明日戰場上,勿忘我》獲義大利巴勒摩國際文學獎。
2000年,獲義大利多項文學獎肯定,包括七月以《敏感的男人》(El hombre sentimental)獲Ennio Flaiano文學獎;十月因傑出文學成就,在杜林獲頒Grinzane Cavour獎;十一月在羅馬領取Alberto Moravia國際文學獎。同月,榮獲法國法蘭西學院金質騎士獎章。
译者简介:
戴毓芬
台灣嘉義人。淡江西班牙語文學系畢業,西班牙拿瓦拉(Navarra)大學文學碩士,巴塞隆納自治大學(UAB)翻譯理論博士。譯有:《在妳的名字裡失序》(圓神出版)、《金龍王國》(與張淑英合譯)、《冰冷肌膚》。
「馬利亞斯是當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如果有誰值得和他相提並論,那只有馬奎斯了。」
--德國重量級書評家/萊赫藍尼基
「本書作者堪稱當代西班牙文學領域最敏銳、最具天賦的作家!」
--《波士頓環球報》
「開啟文學新視野的不同凡響之作。」
--《法國世界報》
「曲折的情節令人眼睛為之一亮,是一部娛樂與機智兼具的小說。」
--《華盛頓郵報》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久违的阅读挫败感,但这挫败感并非源于理解上的困难,而是源于情感上的消化不良。它像一块坚硬而光滑的石头,你无法轻易将其吞咽,只能反复地在手中把玩、摩挲,试图从它的纹理中解读出些什么。这本书很少提供安慰性的结论或明确的道德指引,它更像是一个冷峻的观察者,记录着人性的某些永恒的困境和循环。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时间流逝时有一种非常独特的笔法,过去、现在和未来似乎是共存的,界限模糊不清,这营造了一种宿命般的沉重感。它不试图取悦读者,甚至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是疏离于读者的,它只是忠实地呈现了它想要表达的世界观——一个充满着无解的悖论和美丽而徒劳的挣扎的世界。读完之后,我没有推荐给任何急于寻求答案的朋友,因为我认为这本书更像是一种个人化的“洗礼”,只有当你准备好面对自身某些深藏的阴暗角落时,它才真正开始发挥作用。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在一个浓雾弥漫的清晨,你努力地想要看清前方的路,但一切都模糊不清,只剩下湿冷和一种莫名的压抑。它没有那种直白的热闹或清晰的线索,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渗透。我得承认,一开始读的时候,我有点抓不住重点,文字像水一样流过指尖,让人难以握住。但随着深入,我开始意识到,作者似乎并不在意给你一个明确的故事蓝图,他更热衷于描摹那种内在的、难以言喻的心理状态。那种状态,介于清醒与梦魇之间,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挥之不去的阴影。它让你不断地反思自己生活中的那些细微的、被忽略的情感裂痕,那些平日里被理性压制住的脆弱。读完之后,我没有感到一种豁然开朗的畅快,反而是那种需要时间去消化的沉重,仿佛刚从一场漫长而无声的雨中走出来,浑身都带着湿漉漉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痕迹。这本书需要你投入相当的耐心,去感受那些文字间留白的重量,去捕捉那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氛围。它不是一本用来“读完”的书,更像是一段需要“经历”的心灵旅程。
评分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在于其对“空白”和“缺失”的强调。它不是那种内容充实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相反,它的大部分力量都来自于那些没有被言说的部分,那些被刻意留下的空洞。就好像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家,他画的不是物体本身,而是物体周围的空气,是光线落在物体边缘时产生的微妙阴影。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在不同的段落间来回跳跃,不是为了理解情节,而是为了重新校准自己对文本意图的把握。它迫使读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建构过程中,你必须用自己的经验和联想去填补那些巨大的鸿沟。这种主动性在当代快餐式阅读中是稀缺的,它要求你付出智力上的努力,去追逐那些稍纵即逝的暗示。这本书的结构本身就是一种解构,它拒绝线性的叙事逻辑,更像是一系列碎片化的记忆或感官片段的组合,你必须自己将这些碎片拼凑成一个虽然不完整但却极其震撼的画面。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对“精确的模糊”的极致追求。它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没有那些刻意制造的戏剧冲突,但每一个句子的选择都带着一种近乎苛刻的精准性,仿佛作者是在用手术刀雕刻情绪的轮廓。我特别喜欢它处理内心独白的方式,它们不是那种一泻千里的情感爆发,而是像某种精密仪器测量到的数据波动,冷静、克制,却又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读到某些段落时,我感觉自己仿佛被置于一个巨大的、空旷的回音室里,自己的每一个呼吸、每一个念头都被放大,然后以一种异常清晰的方式反射回来。这种阅读体验是高度个人化的,它要求读者放下外部世界的干扰,完全沉浸在文字构建的这个密闭空间内。如果说阅读是为了逃离现实,那么这本书似乎更像是帮你建造了一个更复杂、更难以逃脱的内在牢笼,但这个牢笼本身,却美得让人不忍离去。它对“距离感”的把握尤其精妙,让你永远靠近真相一步,却永远无法触及核心。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期待的是一场文学上的激荡,某种能让我拍案叫绝的叙事技巧或者思想的火花。然而,这本书更像是深夜里一盏昏黄的、摇曳不定的油灯,它不提供照明,只提供一种陪伴式的微弱光亮。它的节奏是极其缓慢的,仿佛时间本身在这里被拉伸、扭曲,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在显微镜下反复审视,直到它们失去了原有的形状。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种对细节的偏执捕捉,那种对日常琐事中潜藏的荒谬和徒劳的描绘。它让我联想到某种古典哲学中对“虚无”的探讨,但又被包裹在极其现代、甚至是日常化的场景中,形成一种奇异的张力。这本书的魅力不在于它讲述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于它如何精准地捕捉了“无事发生”的本质——那种在无尽的重复中,灵魂如何慢慢被磨损殆尽的微妙过程。我得承认,这阅读体验是相当挑衅的,它挑战了我对“一本好书应该提供什么”的基本认知,迫使我跳出舒适区去面对那些令人不安的平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