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如果有誰知道小王子回來了,請不要只告訴飛行員;
捎個信息讓我知道,那個善良、純真的小王子回來了!
在所有療癒心靈的繪本當中,《小王子》人氣始終高踞不下,全球狂銷二十億冊以上。有著燦爛金髮的小王子以善感的心思,幫助我們找到關照世界和內心的方法;他提出簡單但富哲理的問題,提醒我們在生活中反思生命的真正意涵;他和玫瑰之間的真摯情感,幫助我們理解「愛」和「被愛」的情緒,這也使得作者安東尼.聖修伯里成為全世界最有名氣的飛行員。
義大利插畫大師克拉迪奧以鉛筆和彩色鉛筆,層層營造出延續和靜謐幽遠的氣氛,近百張的細膩圖畫使我們能深入體會《小王子》故事的深意,掃落我們生命中那存放已久的僵硬碎片,還原澄澈純真的心!
「答應接下這本故事的插畫之後,腦裡有個聲音告訴自己:自己絕對是瘋了,竟然妄想為全世界最著名的飛行員和小王子的故事做插畫!故事情節很完整,原有的插畫也稱得上完美,所有人的小王子已經在大家腦裡生根了……可是,自己還是忍不住踏出這一步,也想跟著飛行員和小王子再經歷一次「愛和友誼」的冒險。我鼓足勇氣出發了!儘管沒人看見我,但是我跟在飛行員和小王子的身邊,陪他們看日出、陪他們馴服狐狸、陪他們面對未來……我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小王子的生命課程,用自己的畫筆記錄小王子那顆真誠、堅持卻又溫柔的心!」 ---克拉迪奧
作者简介
安東尼.聖修伯里
聖修伯里是法國二十世紀的重要作家,也是一名優秀的飛行員。聖修伯里的童年在法國東部一座城堡裡度過,十二歲那年,聖修伯里在安貝里初次搭乘飛機,觸動他內心對飛行的強烈渴望,從此對飛行一往情深。二十一歲入空軍服役,擔任飛機維修兵,然後向母親要一筆錢,偷偷到民間飛行場學習駕駛飛機,才正式展開聖修伯里飛行的人生航程。聖修伯里曾擔任郵政航空公司郵機駕駛員,往返西班牙上空;也曾任職優比岬機場場長,以及擔任法國郵政航空公司在阿根廷的經營部主任,負責開闢布宜諾斯艾利斯和巴塔哥尼亞之間的航線。聖修伯里在一次駕駛飛機到西貢的途中,因意外故障而迫降在開羅二百公里之外荒無人煙的沙漠,他在這裡發展出《小王子》的故事。對聖修伯里而言,沉思、寫作與飛行是永遠結合在一起的。當他駕駛飛機恣意進出雲霧星辰之間,單獨面對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並忍受長程飛行的寂寞--他的思考更加活躍,想像力也更豐富。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南方郵航》及《夜間飛行》便在飛航生活中寫成。《夜間飛行》甫出版,便獲得該年法國費米那獎(femina),成為奠定他在法國文壇地位的代表作,廣受歡迎。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聖修伯里應徵入伍,多次飛至德國上空執行偵察任務。1940年,所屬飛行大隊撤退到阿爾及利亞,不久,法國為德軍佔領前夕,簽定停戰條約,他從阿爾及利亞輾轉到了美國。這段期間他陸續寫出《戰鬥飛行員》、《給一個人質的信》和《小王子》。 1943年,美軍登陸北非,戰爭情勢逆轉,聖修伯里以四十三歲高齡重披戰袍,加入原來的飛行連隊,參加戰爭。1944年7月31日,他受命偵查法國上空,飛機飛出後一去不返,有人說他的座機被德軍擊落,墜入地中海中……無論如何,他像小王子一樣離開了。對喜愛聖修伯里的讀者來說,他並未真的逝去。因為在小王子的世界中,一切都是傳奇性的。
■繪者簡介
克拉迪奧
克拉迪奧是義大利著名插畫大師,擅長使用鉛筆和彩色鉛筆,營造出層層延續和靜謐幽遠的氣氛。對於《小王子》將近一年的插畫工作,克拉迪奧寫下了自己的想法:「答應接下這本故事的插畫之後,腦裡有個聲音告訴自己:自己絕對是瘋了,竟然妄想為全世界最著名的飛行員和小王子的故事做插畫!故事情節很完整,原有的插畫也稱得上完美,所有人的小王子已經在大家腦裡生根了……可是,自己還是忍不住踏出這一步,也想跟著飛行員和小王子再經歷一次冒險。
我鼓足勇氣出發了!儘管沒人看見我,但是我跟在飛行員和小王子的身邊,陪他們看日出、陪他們馴服狐狸、陪他們面對未來……我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小王子的生命課程,用自己的畫筆記錄小王子那顆真誠、堅持卻又溫柔的心!
如果有誰知道小王子回來了,請不要只告訴飛行員,捎個信息讓我知道,讓我知道那個良善、純真的小王子回來了!」
得獎紀錄:
1989年南斯拉夫貝爾格勒金筆獎
1994年聯合國救援基金會年度最佳插畫家
1988年、1989年入選義大利國際兒童書展插畫展Claudio Gardenghi
精彩书摘
且讓我們回轉像小孩——吳玫瑛
《小王子》自1943年問世以來,至今已有一百九十多種不同語言的翻譯本,即便在華文世界裡也有包含方言在內的眾多譯本,全球狂銷二十億冊以上,不僅小孩愛不釋手,大人也為之深深著迷。大家總不免好奇,這麼一本有著精美插畫的「童書」,為何如此廣受大小讀者的歡迎,並且歷久不衰?該書作者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1900-1944)原是個飛行員,在一次飛行意外,飛機迫降在廣袤無垠、人煙罕至的沙漠地帶,這個事件日後卻成了聖修伯里寫作的靈感來源。於是,在作者以簡潔文字以及精妙圖畫構築的想像天空裡,我們有了「小王子」鮮活的樣貌。這位有著一頭金髮、長圍巾經常隨風飄揚,來自神秘B612號星球的小王子,以真摯、善感的心思,簡單但饒富哲理的話語,輕輕為我們開啟了純真與記憶的窗口,為我們訴說了一則動人的愛與關係的故事。
故事一開始,我們就隨著敘事者回到他的童年,觀看他年幼時所畫的「第一號作品」。這幅畫乍看之下像一頂普通的帽子,任何(大)人也看不出其中的玄機。接著我們看到他的「第二號作品」,這幅圖以透視法展現出「第一號作品」的內部實況,至此我們方才明瞭那其實是一幅大蟒蛇正在消化大象的圖畫。《小王子》以圖畫猜謎揭開序幕,藉由圖畫所指涉的想像空間,揭露「表象」與「實況」的偌大差距,以此凸顯孩童想像能力的真實與可貴,也藉此暗喻成人世界受到「橋牌、高爾夫球、政治和領帶」等資本產物和功利主義的浸染後,想像力的嚴重匱乏與生活的單調貧乏。
此外,這樣一本看似輕巧的童書,也無處不包藏深刻的現當代社會文化議題。例如, B612號小行星是由一名土耳其天文學家所發現,然而他初次公開發表這個重大發現時,身穿土耳其傳統服裝,在人微言輕之下,他的發現便無人採信。然而當他換穿歐洲服裝這樣「高貴的衣服」,他的發現立刻受到重視與認可。故事中這個簡短的小插曲,以童言童語輕巧點出成人世界滿布以貌取人的陋習,以及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問題。另外,從小王子在不同星球和國王、自大的人、酒鬼、生意人、點燈人、和地理學家六人的相遇與對話,我們也隨著小王子的腳步,不斷思索權力、欲望、倫理、工作、知識(真偽)、以及人際關係等重要的生命課題。
這個故事寫愛情,卻又不像傳統童話故事那樣有著王子與公主愛戀的公式化劇情以及以豪華婚禮收場的幸福結局。這個故事寫成人世界的虛浮、困頓、自私、貪婪,也不像一般寓言故事那樣有著明顯的「說教」意味。小王子的故事總在平淡的敘事中,帶給讀者一次又一次的思考挑戰。例如,一句「去了解花兒們為什麼辛辛苦苦的長沒有用的刺,難道不是重要的事嗎?」這話就能教成天忙於瑣瑣碎碎例行公事的我們,對生命有不一樣的體悟。又如這段:「如果一個人喜愛一朵花,而這朵花是在千千萬萬個星星中唯一盛開的一朵花,那麼他只要看星星,就足以使他快樂。他可以對自己說:『我的花兒在那裡的某個地方……』但是羊如果把這朵花吃掉,剎那間,所有的星星都會黯淡無光……而你竟認為那個不重要!」我們知道那朵在B612星球上獨一無二的玫瑰花,對小王子而言,有獨特的依戀和存在意義。從小王子對於「一朵花」的重視,我們不免要自問,什麼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未做完的功課?是明天的考試?還是老闆要求的業績?這樣的探問並非要我們逃避當下該做的事,而是希望在忙碌或庸俗的生活中,別忘了時時反思生命的真正意涵。
年紀越大,越覺得「回轉像小孩」是件極其不易的事情。在這凡事講求競爭、效率、業績、成果、排名、利潤、收益的資本社會,人所重視的不外由數目所堆疊而成的「價值」,似乎沒有了這些,人就無從或無法定義自己存在的意義。然而,重溫《小王子》的當下,我知道我生命中那存放已久的僵硬碎片將會掃落,我知道只要我願意抬頭仰望星空,我將會記起小王子在書末的輕聲叮嚀:「我將住在其中一顆星星上,我將在其中的一顆星星上面笑,所以當你在夜晚抬頭看天空時,所有的星星都像在笑……你──只有你──擁有會笑的星星!」是的,下回當我們不經意脫口而出:「你沒有看見──我正在忙著做要緊的事嗎?」別忘了稍稍停歇一下,想想「小王子」所留給我們那顆「會笑的星星」以及純淨、甜美的心!
前言/序言
《星际航行日志:编号734号行星的考察记录》 作者: 埃利亚斯·凡·德·维尔德 装帧: 硬壳精装,附带手绘星图和矿物样本插页 页数: 680页 出版地: 伽利略恒星系,中央档案馆 发行年份: 跨星历 402 年秋季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虚构的冒险故事,而是银河系最负盛名的星际探险家、天文学家兼植物学家埃利亚斯·凡·德·维尔德(Elias van der Velde)为期十年、横跨七个扇区的详细考察记录。本书旨在为未来深空殖民计划提供最严谨、最前沿的行星环境分析、生物多样性评估及地质活动报告。 本书的核心是“编号734号行星”的长期驻留记录。这座行星,在官方记录中常被称为“枯萎之地”,因其独特的、似乎违背所有已知热力学定律的生态系统而引起了联邦科学理事会的关注。凡·德·维尔德摒弃了传统探险队对宏大奇观的追求,转而深入到微观和慢速的生命形态研究中,力求揭示这个被许多人视为“死寂”的世界下潜藏的复杂真相。 第一部分:轨道评估与着陆序曲 (Section I: Orbital Assessment and Landing Prelude) 凡·德·维尔德首先详细描述了 734 号行星的轨道特性。它位于一颗濒临衰亡的红矮星的宜居带边缘,其大气层稀薄且富含惰性气体。作者耗费了整整两年时间,利用自主研发的“高频光谱分析仪”来描绘其大气层的垂直结构,并记录了每隔 32 个地球日发生的剧烈磁暴现象。 书中包含大量精密的图表,展示了行星地表温度在永昼侧和永夜侧的极端差异。他详细阐述了着陆选址的决策过程,最终选择了位于两极交界处的一处“晨昏线”峡谷。这一选择并非出于安全考虑,而是基于他理论中关于极端温差下,生物化学反应可能最活跃的假设。 着陆过程的描述异常详尽,与其说是文学化的叙述,不如说是飞行日志的节选。其中穿插了对飞船“欧几里得号”导航系统的技术评估,以及对当时星际航行局安全协议的个人质疑。 第二部分:地质剖析与矿物学发现 (Section II: Geological Dissection and Mineralogical Findings) 本书的这一部分是送给地质学界的重要献礼。凡·德·维尔德并未发现任何具有开采价值的稀有金属,然而,他发现了“冰晶岩”(Cryo-Silicate)。 冰晶岩的形成机制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科学谜题之一。在极度低温和高压下,硅酸盐晶体竟然能以类似有机物的复杂结构排列。作者通过钻探、溶解和光谱分析,记录了冰晶岩在受到特定频率声波刺激时,会短暂地释放出微弱的、规律性的能量脉冲。他推测,这些脉冲可能是行星内部热能耗散的一种特殊表现,而非生命活动的迹象。 书中收录了三十余张他亲手绘制的冰晶岩微观结构图,这些图示清晰地展示了晶体内部的“通道网络”,这些通道与地球上植物的维管束结构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却完全由无机物构成。他反复强调,要区分“模拟结构”与“生命结构”的界限。 第三部分:生态系统的静默观察 (Section III: The Silent Observation of Ecosystems) 这是全书篇幅最长、也最具争议性的部分。734 号行星表面几乎没有我们所理解的“移动”的生命体。然而,凡·德·维尔德花费了五年时间,研究那些“缓慢”的、基于化学梯度驱动的生态系统。 他记录了“光合沉积物”。这些沉积物覆盖在岩石表面,呈暗紫色,它们不依赖光照进行能量转化,而是通过吸收行星大气中微弱的离子流,进行缓慢的氧化还原反应。作者发现,沉积物之间通过一种看不见的、基于电荷交换的“信息网络”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分配。如果一块沉积物被移除,周围的沉积物会立刻调整其吸收速率以补偿缺失的部分。 书中详细描述了他如何花费数月时间,使用微型传感器阵列来监测一小块沉积物周围 10 厘米范围内的化学浓度变化。他用数据证明,这种“生态系统”的反应时间尺度是以“月”为单位的,这挑战了传统生物学对生命活动速度的定义。 他还记录了一种漂浮在浓密大气层中的气态微生物群落,它们依靠吸收高层大气中的宇宙射线为生,其生命周期估计长达数千年。他将这些气态生命体命名为“幽灵尘埃”(Phantom Dust),并详细记录了它们对行星磁场的微小扰动。 第四部分:孤独与反思——驻地生活记录 (Section IV: Solitude and Reflection – The Residency Logs) 在考察的最后两年,凡·德·维尔德的记录开始转向个人体验,但依旧保持着严谨的科学口吻。他记录了如何在极端孤独的环境中维持心智的稳定。 他详细描述了如何维护设备、如何进行有限的资源回收,以及如何与遥远的地球指挥中心进行信息延迟高达 17 个小时的通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花了大量篇幅记录了自己如何通过调整舱内光照和气压,来模拟不同季节和环境,以避免自身生理节律的紊乱。他详尽记录了自己每晚阅读的材料——并非科学文献,而是失落的古地球文学残篇,这部分记录揭示了一位顶尖科学家在面对宇宙的宏大寂静时,对“意义”和“联系”的深层探寻。 总结: 《星际航行日志:编号734号行星的考察记录》是一部关于耐心、精确测量和重新定义“生命”边界的史诗。凡·德·维尔德没有带来英雄主义的胜利,也没有发现黄金或外星智慧的遗迹,他带回的是对宇宙中存在的极端环境、慢速演化以及我们自身感知局限性的深刻拷问。本书是献给所有严肃的科学求知者,以及那些在沉寂中寻找秩序的哲学家的必读之作。它提醒我们,最伟大的发现往往隐藏在那些最不引人注目、最难以察觉的角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