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暉把武則天短暫的世代寫成中國中古“工藝復興”的奇特時刻。
織金煉玉,踵事增華。在綾羅錦繡間,宮廷的陰謀、邊疆的兵事,此起彼落。
藉著縷縷金線,一樁駭人的宮闈慘案即將暴露。
《盂蘭變》風格典麗工整,幾乎泛漫著隋唐古墓壁畫似的幽靜與清涼,這或許正是歷史小說的一條新路。
孟暉女,1968年4月30日出生于北京,達斡爾族。
1987年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本科,1990年肄業。
1990-1993年10月在法國巴黎留學。
1994-1998年在北京藝術博物館工作。
1998年至今在北京三聯書店編輯部工作。
主要作品
◎短篇小說
《夏桃》1987年發表于《芒種》
《蒼華》1991年發表于《人民文學》選入女性作家小說選集《世紀之門》
《蝶影》1993年發表于《鐘山》選入女性作家小說選集《女性的夢幻》、《世紀之門》
《春紗》、《有樹的風景》、《千里行》1994年發表于《鐘山》“鐘山看好”欄目
《春紗》選入女性作家小說選集《世紀之門》,《有樹的風景》選入《逼近世紀末小說選》(1994)
《畫屏》1994年發表于《收獲》選入《蔚藍色天空的黃金―中國60年代作家小說選》、女性作家小說選集《世紀之門》
《春紗》和《有樹的風景》由日本雙學家德間雅信失生撰寫研究論文,在日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的專題討論會上進行了討論。
◎中篇小說
《十九郎》1998年發表于《鐘山》
◎長篇小說
《盂蘭變》1999年10月完成。
◎學術作品
《中原女子服飾史稿》199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另有隨筆、散文、訪談等若干篇發表。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大胆,采用了多线叙事和非线性时间轴的叙事手法,这无疑给阅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起初我有些迷失在那些跳跃的时空碎片中,需要不断地回顾前文才能理清头绪。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会发现这种结构带来的巨大优势——它极大地增强了悬念和信息量,让真相的拼图一块块被揭开时,冲击力倍增。特别是作者对“记忆”这一主题的处理,模糊了现实与幻觉的界限,让人不禁反思我们所认知的“真实”究竟是什么。这种高概念的设定无疑提升了作品的深度,但同时也劝退了一些偏爱线性叙事的读者。从美学角度看,这是一次成功的实验,虽然有些地方处理得稍显生涩,但其野心和创新性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读完合上书页的时候,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怅惘,这种感觉已经很久没有在阅读中体会到了。这不是那种大团圆结局带来的满足感,而是一种对逝去美好事物和无法挽回的决定的复杂情绪。作者对于人性的阴暗面描摹得极为冷静和克制,没有过度的煽情,却有着直击灵魂的穿透力。那些配角们,即便戏份不多,却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比如那位沉默寡言的守门人,他的几句台词却道尽了世间的苍凉。我觉得作者对“牺牲”这个主题的探讨非常深刻,它不是一个浪漫化的概念,而是血淋淋的代价。如果非要挑剔的话,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世界观构建的背景资料,虽然大部分信息都巧妙地融入了对话和行动中,但对于初次接触此类设定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多一点的指引。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开篇部分略显沉闷,大量的背景铺陈和复杂的社会阶层介绍,让我差点把它束之高阁。我更喜欢直接进入冲突,而不是花大量篇幅去搭建一个看似宏大实则略显僵硬的政治框架。然而,一旦故事真正启动,那种内在的驱动力便爆发出来了。它就像是一部精密的钟表,零件在开始时看似松散,一旦咬合,便以不可阻挡的力量向前推进。我特别喜欢其中描绘的那个边缘群体,他们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那种底层人民的韧性与智慧,比那些高高在上的权谋斗争更让我动容。这种侧重于“小人物”在“大时代”下挣扎的叙事视角,是近年来奇幻作品中少见的真诚体现。阅读体验虽然有高有低,但结尾部分带来的回味无穷,足以让我将它推荐给那些愿意耐心等待花朵绽放的读者。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文字的盛宴,充满了古典韵味却又不失现代的锐利。作者似乎对历史典故有着深刻的理解,那些引经据典的旁白,非但没有让人感到晦涩难懂,反而为故事增添了一种厚重的底蕴。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精妙的措辞和比喻。它不像那种快餐式的通俗小说,它更像是一块需要慢慢咀嚼的陈年老酒,每一口都有不同的滋味。主角的内心挣扎被刻画得入木三分,那种在理想与现实、责任与自我之间的撕扯,让人感同身受。唯一的遗憾是,某些章节的哲思讨论似乎过于冗长,偶尔会打断叙事的流畅性,尽管那些思考本身很有价值,但放在情节的关键时刻,不免让人略感焦躁。不过,瑕不掩瑜,这依旧是一次令人难忘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小说以一种近乎古老的笔调,描绘了一个时代错位的奇幻世界。故事的开篇就带着一种宿命般的沉重感,主角的抉择如同被命运之绳紧紧捆缚,每一步都充满了挣扎与犹豫。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细节的捕捉,那些潮湿、腐朽的建筑,弥漫在空气中的硫磺气息,无一不将读者拉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异界。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准,高潮部分的铺陈层层递进,让人几乎无法呼吸。然而,我也觉得某些配角的塑造略显扁平,他们更像是推动情节的工具,而非拥有独立灵魂的个体。如果能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上再多着墨一些,或许整体的张力会更加饱满。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在想象力和氛围营造上都达到上乘水准的作品,值得反复品读,去体会那种在宏大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渺小与抗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