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執室雜記:紀果庵文史隨筆選

不執室雜記:紀果庵文史隨筆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紀果庵 著
图书标签:
  • 文史随笔
  • 纪实文学
  • 文化随想
  • 历史散文
  • 个人随笔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 散文集
  • 文学
  • 杂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秀威資訊
ISBN:9789862212981
商品编码:16067039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09-12-30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4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21×14.8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幾年以來,因為感傷人事,漸知注意歷史,覺得一切學問,皆是虛空,只有歷史可以告訴人一點信而有徵的事蹟,若偶然發現可以寄託或解釋自己胸懷之處,尤其像對知友傾瀉鬱結已久的牢騷,其痛快正不減於漢書下酒——〈《古今》與我〉!
  若寫散文而沒有思想學識作底子,恐怕是非常危險的,雖然說Sketch乃是瞬間的感觸,但這瞬間就要看你的根柢如何。由於一點的偏錯,或者造成很荒唐的論調也是可能的。這裏須分明天才是一回事,識力又是一回事。憑了天才寫的文章,形式往往可愛,而質量則還在要看看學力的——〈我與《兩都集》〉。
  心固不執,身役乎人,衣食所需,欲遯不得。所賴以養志者,偶有一錢,便以貨書,未必盡讀,乃以得之為樂,嗚乎,此詎非一執邪?……抑又進者,讀書所見,或喜或惡,竟又筆之為文,供於眾覽。己之所執,更以執人,此執中生執,毋乃不可。然不吐不快,必將苦我,信筆雌黃,過則忘之,又破執之一道——〈不執室雜記〉!

作者简介

  紀果庵(1909 ~ 1965)
  散文家,史學家。曾用名紀庸。1935年開始發表文章,後成為大陸華中淪陷區著名作家。文章題材涉及敘事抒情、民俗掌故、歷史人物、文章寫作等方面,並對清史中若干問題進行了學術研究。已出版散文集《兩都集》(1944)和《篁軒雜記》(2009)。

目录

序言

感時
懷孔德
新士林祕笈
《古今》與我
塞上風物雜記──風塵澒洞室隨筆
塞上散記
「冀東」管窺
北平見聞隨筆

談文
關於教訓的文章
說賦得
我與《兩都集》
散文雜文隨談
唐詩之「因」「革」
論唐詩中的助詞「可」字
《世說新語》之文章

論史
石晉亡國小紀──讀五代史後寫
臥讀瑣記
義和團精神
市書日記
曾國藩與左宗棠
孽海花人物漫談
續孽海花人物談(上)
續孽海花人物談(中)
續孽海花人物談(下)
風塵澒洞室日抄(上)
風塵澒洞室日抄(下)
不執室雜記

附錄
紀果庵簡要年表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宋代文人生活、艺术与思想的随笔集。 书名:《宋韵遗踪:文苑雅集与士人风物考》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对宋代士人阶层文化生活、精神追求以及艺术创作的深度探析。全书依循时间脉络与主题划分,旨在勾勒出一幅丰富细腻的宋代文人士大夫群像图,深入剖析他们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独特审美情趣与人生哲学。 第一部分:文人雅集与日常叙事 本部分重点关注宋代文人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探究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如何折射出他们高远的志趣。我们从一幅描绘文人宴饮的卷轴谈起,细致考察了酒令、茶道在交际中的作用。宋人的宴饮,远非单纯的口腹之欲,而是建立在对器物、礼仪和诗文唱和的综合追求之上。书中详细考证了宋代特有的“点茶法”,分析了茶汤的色泽与泡沫如何成为衡量品味高下的标准。 此外,对“斗茶”这一风俗的讨论,不仅仅是技艺的较量,更是对自我修养的展示。我们通过对现存文献的梳理,重构了士人清晨或傍晚在书斋、亭台间进行雅集的情景。书斋的布局、室内陈设,如宋瓷、古籍、香炉的摆放,无不体现出“格物致知”的哲学观。例如,对苏轼在黄州时期如何利用简陋条件营造精神世界的描摹,展示了士人在困顿中对理想生活的坚守。书中也涉及了宋代士人对园林艺术的偏爱,阐述了“移步换景”的空间哲学如何融入其文学创作,使山水成为心境的外化。 第二部分:翰墨丹青:艺术的内在精神 宋代的艺术成就斐然,尤其在书法和绘画领域,达到了一个高峰。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一时期艺术风格的转变——从唐代的雄浑转向宋代的内敛与抒情。 在书法方面,本书聚焦于“尚意”书风的形成。不同于追求笔画的法度森严,宋人更看重笔墨中流露出的个人性情与学养。通过对苏、黄、米、蔡四家,特别是米芾“刷字”的论述,我们分析了这种书写方式如何象征着对僵化传统的反叛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书中详述了宋人如何对待“墨”这一媒介,不仅仅是书写工具,更是气韵流转的载体。 绘画部分,本书重点剖析了文人画的崛起及其理论基础。不同于院体画对形似的精准把握,文人画家强调“写意”,即表达“胸中丘壑”。我们细读了《宣和画谱》中的记载,对比了院画家与文人画家在题材选择(如竹、石、梅)上的差异,探讨了“以书入画”的技法如何丰富了水墨的表现力。通过对李公麟、范宽等人的作品分析,揭示了宋代山水画如何承载了士人“寄情山水,隐居避世”的复杂情怀。 第三部分:思想流变与知识分子的责任 宋代的思想界,儒学复兴与理学兴起是核心议题。本书以较为详尽的篇幅,梳理了程朱理学对士人精神世界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他们对待“天理”与“人欲”的认识上,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感。书中区分了早期理学(如周敦颐、张载)与成熟期理学(程颢、程颐、朱熹)在侧重点上的微妙变化,尤其关注了理学如何渗透到士人的日常伦理规范之中。 同时,我们也关注了那些对主流思想持批判态度的文人,例如苏轼的“乌台诗案”及其后的旷达态度。这部分内容着重探讨了知识分子在面对政治风波、个人际遇时的思想调适过程。他们如何在“出仕”与“归隐”之间徘徊,如何通过文学创作来排解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郁结,是理解宋代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关键。书中收录了对一些地方志中记载的文人参与地方教育、水利建设等公共事务的案例,以证明士人的社会责任感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第四部分:文物考据与文献钩沉 本章是本书的考据性成果展示,侧重于对宋代文化遗存的细节挖掘。内容涵盖了宋人对古籍的珍藏与校勘,以及对宋代印章、尺牍的分类研究。我们详细分析了宋代刻书业的繁荣,包括雕版印刷技术的进步如何促进了学术的普及,并对一些失传或残存的宋刻本的版式、纸张、墨色进行了物证分析。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宋代士人对“古物”的鉴赏趣味,如他们对金石学的初步探索,以及对出土青铜器、碑刻的摹写与研究,这标志着宋代人开始以一种更具历史意识的方式审视自己的文化遗产。通过对一件宋代文房用具(如笔架、砚滴)的细致考察,本书试图连接起历史的抽象概念与可触摸的物质遗存,让读者得以“见物思人”,感受宋代文化的温度与厚度。 本书力求语言典雅而不失清晰,考证严谨,旨在为喜爱宋代文化,尤其是对宋代士人精神世界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复述,更是对一种古典生活美学的现代性再阐释。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翻开一本颇为有趣的文史随笔集,书名虽带着几分古雅,内容却远非枯燥的考据。作者的笔触温润而又不失犀利,仿佛一位老友在茶余饭后,娓娓道来他多年在文史海洋中徜徉的感悟与见闻。翻阅之间,我常常被那些细微之处的洞察所吸引。比如,他谈及某位名家轶事,并非简单复述,而是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切入,挖掘出人物性格深处的微妙变化,或是对时代背景下人物行为的独特解读。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我得以窥见历史人物鲜活的生命力,而非仅仅是教科书上冰冷的符号。文章的语言也极具魅力,时而如行云流水,舒展自如;时而又如精雕细琢,字字珠玑。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恰当的引证,让那些久远的典故和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不再是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故事和智慧的闪光。读罢一篇,总能让人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评分

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见识广博的智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作者在字里行间,展现了他对历史、文学、哲学等诸多领域的深厚造诣。但他并非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传授知识,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分享的姿态,与读者一同探讨。他的文章,常常在不经意间,点醒了我那些模糊的认知,拓展了我狭窄的视野。他对于细节的关注,以及从中提炼出的普遍性意义,总是让我惊叹不已。有时候,你会因为他提炼出的一个观点而豁然开朗,有时候,你又会因为他描绘的一个场景而心生向往。他的文字,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刻意煽情,只有一种真诚的表达和对知识的热爱。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提供的信息量,更在于其所传递的那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情。它让我意识到,原来在日常的琐碎中,也可以发现如此多的意义和美。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静”的力量。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文字的韵味,感受思想的深度,实属不易。作者的文字,恰恰具备了这种“静”的气质。他的文章,没有激烈的观点碰撞,没有耸人听闻的爆料,更多的是一种沉静的思考,一种对事物本源的追溯。他谈论古籍,仿佛能听到纸张的低语;他描绘风物,仿佛能嗅到泥土的芬芳。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暂时忘却了现实的喧嚣,进入了一个更加纯粹的精神世界。他对于一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言辞恳切,充满了对民族文化深沉的爱。这种对传统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现实的理性观察,共同构成了本书独特的魅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读到这样一本能够安抚心灵、滋养思想的书,确实是一件幸事。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被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所吸引,然而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却是其内在的深邃与灵动。作者的笔调,时而如春风化雨,温和地渗透;时而又似庖丁解牛,精准地剖析。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绝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其精神内核,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哲学语境中进行审视。那些关于诗词、书画、器物的讨论,都充满了作者个人的独特见解,既有对前人智慧的继承,又不乏对当下现实的关照。我特别欣赏他在处理一些颇具争议的话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包容。他并不急于给出非黑即白的结论,而是引导读者一同去探索,去思考。这种“求同存异”的态度,使得他的文章充满了开放性和延展性,能够激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而又风趣的长者,用他丰富的阅历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所呈现的视角,确实能给人带来不少启发。作者在讨论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时,并不拘泥于传统的解读框架,而是常常能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他对于某些流传甚广的说法,也敢于提出质疑,并以严谨的考证和敏锐的分析,逐步解构,展现出另一种可能。这种批判性的思维,对于我们这些长期浸淫在既有知识体系中的读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清流”。尤其是一些关于文化现象的探讨,作者的分析往往能触及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渊源,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一些习以为常的观念。他的文字虽然不追求辞藻的华丽,但那种对真理的求索,对事实的尊重,以及偶尔流露出的幽默感,都让阅读过程充满乐趣。每每读到他将看似零散的材料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逻辑严密、说服力极强的论证时,都会由衷地赞叹其深厚的学养和非凡的洞察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