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
这不是几位球星的个人简介,这是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
从1996年到2015年,19年,NBA融入中国人的体育世界,1996年入选NBA的黄金一代,科比·布莱恩特、阿伦·艾弗森、斯蒂夫·纳什、斯蒂芬·马布里、雷·阿伦……成为无数中国球迷的偶像。他们推动了NBA在美国、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最好的时代,正走向尾声,最受球迷喜爱的球星,坚守着最后阵地。
当中国的电视、网络开始直播NBA,正是96黄金一代成长,走向辉煌的黄金时刻。
时势造英雄,英雄推时势。过去的19年,你和我,无数的中国球迷,我们是见证者。我们看现场直播,是96黄金一代的精彩表演;我们看体育报道,是96黄金一代的悲欢离合;我们在夏天迎接球星的中国行,是96黄金一代的巡礼;他们是这个时代的侧影,然后,变成我们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部分。
《1996黄金时代:一个伟大时代的真实记录》不是枯燥的比赛描述,这是真实且不为人知的内幕揭秘。
球迷喜爱96黄金一代,因为他们用不同道路走向成功,他们中的每一个球员,都有一段无法复制的历史。
他们有NBA历史最好的得分手之一——科比·布莱恩特,他象征着超越;有NBA历史上最矮的得分王——阿伦·艾弗森,他象征着突破;有在NBA辉煌,又走向衰落,来到CBA焕发第二春的——斯蒂芬·马布里;有身体天赋一般却连续两个赛季拿到常规赛MVP,掀起跑轰旋风的——斯蒂夫·纳什;有投篮优雅,主宰三分线的——雷·阿伦;还有真正意义上的草根本·华莱士、有如彗星般崛起,又如彗星般滑落的杰梅因·奥尼尔……
他们走向人生巅峰,赢得无数球迷欢心,贡献了精美绝伦的比赛,当他们组合在一起,就造就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属于他们的往事,这本书会娓娓道来。
这不是简单的段子累积,这是神话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96黄金一代的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有着其他人无法比拟的辉煌,也因为他们有着其他球员不具备的个性。
他们是神,几乎主宰了NBA过去的19年,不是一两个球员的辉煌,而是整整一代人的疯狂,他们有三位球员拿到常规赛MVP,有八名球员入选全明星,而且不止一次。他们中有美国本土球星,也有来自欧洲的传奇,他们创造了NBA最好的一段历史。
他们个性鲜明,并不完美,改变的不只是篮球,还有文化。
我们书写了一代球星的喜怒哀乐,我们描绘了最好时代的一幕全景。
潘谨勤,曾任《篮球先锋报》编辑部主任。负责NBA专题、美国大学篮球(NCAA)以及NBA选秀内容策划。
通过长达十年的篮球报道,积累了大量的素材、经验,其中包括对NBA赛事、人物的积累,尤其擅长从人性角度剖析球员。
★1996年我正好上高中,那时节梦之队的诸尊大神还没退位,96黄金一代呼啸而出,完全以《水浒传》里洪太尉误走妖魔的路数,占据了舞台中央。而且由于这一代个性十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如今因为潘谨勤的这本书,他们一下子就由离我们很近变得更近了。
——于嘉(CCTV5著名主持人)
★84一代太远,03一代在追,96一代才是我们这辈真正的“黄金一代”,无数青春回忆早已化成永恒。阿潘是我最欣赏的国内NBA球星故事讲述者之一,他的书值得每一位真球迷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黎双富(资深驻美记者,著有《斯特恩传》)
★一个人的故事好写,一代人的群像难画。潘谨勤这本《1996黄金时代》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他不是在堆砌一堆明星的传记合集,而是在用这些球员的命运来刻画一个时代。科比出现在科比应该在的地方,艾弗森出现在艾弗森应该在的地方,纳什出现在纳什应该在的地方。他们每一个人的NBA生涯都很精彩,但本书最精彩之处,是潘谨勤对这些故事的调度,以及调度之后呈现出的时代和命运的样子。胸中有沟壑,笔下有劲道,你值得阅读。
——段旭(NBA评论员,著有《NBA档案解密·乔丹传奇》)
★当1996黄金一代与波澜壮阔的时代交织一起,我们看到一个更精彩的NBA,带有我们青春记忆的NBA。潘谨勤在他的书里描述了一个也许并不完美,却让我们留恋的时代,以及,组成这个时代的所有人。
——阿鱼(腾讯NBA负责人,著有《紫金传奇》)
序 我的1996(苏群)
第一章 受上天宠爱的一代人
第二章 选秀暗战
第三章 乔丹接班人
第四章 总决赛,王见王
第五章 我是神投手
第六章 未入选的黄金战士
第七章 被毁掉的希望
第八章 最不寻常的MVP
第九章 命运转折
第十章 王朝对决
第十一章 黄金褪色
第十二章 忠诚与背叛
第十三章 CBA的1996一代
第十四章 最后的坚守者
第十五章 说再见,不说永远
后记 我们被宠坏了
艾弗森的第二场比赛面对的就是公牛,在芝加哥联航中心,他失去分寸,26 分钟内 13 投 4 中,只拿到 15 分,还有 5 次失误,而乔丹在场上待了 30 分钟就轰下了全场最高的 27 分。公牛队的替补后卫兰迪·布朗说:“迈克尔几乎把阿伦·艾弗森吞掉了。”
赛后面对媒体,艾弗森没有屈服,有记者问他:“你认为你应该尊重芝加哥公牛队吗?”
艾弗森冷冷地回了一句:“不。”
12 月 21 日,艾弗森与乔丹又碰面了,而这一次是在费城的国民银行中心球场,艾弗森的地盘。
如精灵般,艾弗森不断地穿梭在球场的两端,他一次次地突入篮下,杰里·斯塔克豪斯,76 人的得分后卫,乔丹的北卡校友,冲着艾弗森大喊:“阿伦,你疯了吗?”因为就在一分钟前,艾弗森与乔丹对喷了垃圾话。
乔丹挑起了话头:“你不尊重我们?”
艾弗森无所畏惧:“对,你听到的都是真的。”
“当时我有很强烈地想教训他的欲望,哪怕你不尊重联盟中的任何人,你也必须尊重我们,”乔丹说,“他又一次告诉我,他没必要尊重任何人。”
这场比赛中,乔丹大部分时间都在与斯塔克豪斯对位,但艾弗森却孜孜不倦地寻找与他单打的机会,还剩 2 分 33 秒,艾弗森终于找到了机会,一个人面对乔丹,全场的 76 人球迷起立,开始欢呼,但裁判的哨声响了,公牛队被吹了防守犯规,嘘声四起。
也就在第四节,乔丹开始将目光投向艾弗森,他制造了艾弗森 4 次失误,包括还剩 2 分 20 秒时抢断艾弗森,助攻斯蒂夫·科尔投中“改变比赛局势”的三分球。111 比 105,公牛队客场击败了 76 人队。
只看数据,乔丹输了,他拿到31 分,而艾弗森则比他多得1 分,拿到了 32 分。但最后一节,艾弗森没有给急需得分的 76 人更多帮助,他只得到了 2 分。
比赛结束之后,乔丹一反常态,对艾弗森不吝赞美之词,他说:“阿伦·艾弗森有极强的自信,速度很快,而且现在他还在学习如何做一名组织后卫—何时变得有侵略性,何时又不应该过于有侵略性,他的失误是一个问题,但他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球员。”
过了一会儿,乔丹又说:“不管怎样,他还是应该尊重我们。”
不尊重公牛的不只是艾弗森,还有特拉维斯·奈特,他在1996 年选秀时被认为是最接近总冠军的新秀—在第 29 位被上届冠军公牛队选中,但 7 月 12 日,为了避免球队的薪金超标,还
没有正式在 NBA 亮相的奈特就被公牛队裁掉了,直到赛季初,他才找到了下家—与洛杉矶湖人签约。
乔丹在与艾弗森碰面之前,已经从 1996 届新秀那儿看到了仇恨。公牛在一场加时赛中以 129 比 123 险胜湖人,替补出场的奈特虽然只打了6 分钟,得到了1 分,但他在场上仍不断地挑衅公牛球员。他说:“我现在不那么痛恨他们了,我和杰里·克劳斯(公牛队总经理)谈过,为了省钱,他希望我去欧洲打球,当时我真想干掉他。”
乔丹在洛杉矶感受到的也不只是满满的恶意,他也得到了同样来自 1996 届新秀的尊重,科比·布莱恩特就是他的疯狂球迷。儿时的科比跟随父亲乔·布莱恩特去了意大利,他经常会托亲戚朋友给他邮寄 NBA 录像带,大部分是公牛的比赛。
“我想很多人看迈克尔·乔丹的集锦的原因,都是看他的扣篮和后仰跳投,但我看到的要比其他人多得多,”科比说,“我主要是观察他在这之前的动作,他的脚步,他如何利用挡拆拉开空间。这就是我和很多孩子的区别,他们只看迈克尔的集锦,而我则是探索集锦之前的故事。”
新秀赛季,刚刚度过 18 岁生日的科比最开始只能坐在板凳席上,“那让我能更好地观察队友,也更期待上场打球”。湖人主场加时不敌公牛的这场球,科比只打了10 分钟,5 投2 中拿到5 分,但他与乔丹有一次对位,尽管过程并不完美。
“我还记得他在底角背打,然后转身直接把我过了,”科比说,“我知道他会做出这样的动作,之前在录像里我也多次看到过他做出相同的动作,但现实中他给我的感觉要比在电视里看的快得多。”
科比在湖人队并不讨所有人喜欢,队友都承认他“训练刻苦”,但包括沙奎尔·奥尼尔在内的湖人球员,都认为科比太喜欢模仿乔丹了。“他说话的口气都和迈克尔很像,”奥尼尔说,“在场上总是试图像迈克尔那样打球,但是他只有18 岁,他还是个孩子。”只有与科比同时进入 NBA 的德里克·费舍尔,才会和他在场下聊天。科比说:“德里克帮助我度过了一段难熬的日子。”
输了比赛,科比跑到客队更衣室,向乔丹请教。“我想问问他怎么做出那些动作,而且为什么会在底角选择做那个动作。”科比说。
就在 1996 年 12 月份,除了湖人球迷,没有人在意科比到底是谁的球迷,快船队总经理埃尔金·贝勒说:“也许再过几年,我们才会谈论科比·布莱恩特这个名字。”
……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强到让人屏息,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时间线梳理,而是充满了戏剧性的高潮和低谷。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线叙事的手法,将不同角色的命运编织在一起,时而聚焦于某个关键球的战术博弈,时而又拉远镜头,去描摹整个联盟在那个转型期的社会背景。特别是对一些关键对决的描写,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文学性的还原。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剑拔弩张的氛围,字里行间充满了张力,每一个传球、每一次变向似乎都带着决定历史走向的重量。这种叙事处理,避免了纯粹的数据堆砌带来的枯燥,反而赋予了比赛本身史诗般的色彩。读到那些经典的垃圾话交锋和赛后互相的致敬时,那种复杂的情感——既有竞争的残酷,又有英雄间的惺惺相惜,让人感慨万千。它成功地捕捉住了“竞技体育”最迷人也最残酷的精髓,让人在为胜利者欢呼的同时,也为那些虽败犹荣的灵魂感到深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多变,简直是一部语言艺术的教科书。在描述高强度对抗时,它的词汇是充满力量感和速度感的,用词精炼,句式短促,仿佛直接复制了当时的比赛录音。但在谈及球员的成长历程和家庭背景时,笔锋又变得极其细腻和富有同理心,运用了大量富有画面感的比喻,将人物内心的细腻波动描绘得入木三分。我甚至能从中找到一些古典文学的韵味,作者在构建某些场景时,会不自觉地调动起一种宏大叙事的气魄。这种在不同语境中迅速切换自如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它不是简单地记录事件,而是在“讲述”故事,并且是用最贴合事件灵魂的语调去讲述。对于那些研究体育文学或叙事技巧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值得作为范本进行拆解分析。它证明了体育写作可以达到极高的文学水准。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球迷,我向来对那些试图美化历史的“怀旧作品”保持警惕,但这本书的真实感和犀利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光环下的阴影和争议,反而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去剖析了成功背后的代价,以及那些光鲜亮丽背后的挣扎与抉择。作者的立场是坚定的,他尊重英雄,但他更忠于事实本身。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一些在当时被刻意淡化的内部矛盾、管理层的短视以及球员们面对巨大名利时的迷失。这种不偏不倚的叙述方式,反而让“黄金时代”的光芒更加真实可信,因为它不是被镀金的,而是真金淬火后的模样。它促使读者去思考:“伟大”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 是无瑕疵的胜利,还是在错误与局限中依然迸发出的超越性光芒?这本书提供了远超篮球本身层面的哲学探讨,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盛宴,封面那种复古的质感,色彩搭配上既有那个年代特有的张扬,又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摩挲封面上的纹理,就能感受到作者对于“黄金时代”的致敬。内页的排版也极其考究,大开本的尺寸,让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我特别喜欢它在图片选择上的精妙之处,不仅仅是那些万人空巷的比赛瞬间,更多的是那些球员在场下,在更衣室里,甚至是在街头训练的侧影,这些“非主流”的镜头,恰恰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它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喧嚣、原始又充满无限可能的年代,空气中弥漫着汗水、木地板的摩擦声和全场山呼海啸般的呐喊。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看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沉浸式的考古发掘,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张泛黄的胶卷。作者显然下了大功夫去收集和整理这些资料,很多细节的描述精准到让人惊叹,仿佛他就是那个亲历者。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的体育传记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关于特定文化符号消逝与传承的深度报告。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个人而言,更像是一次情感上的回溯与和解。我记得自己第一次在电视机前熬夜看球时的那种纯粹的兴奋,那种对未知结局的渴望,这本书精准地唤醒了这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的记忆碎片。它不仅是对一个篮球时代的记录,更是对我青春记忆的一次精准扫描。书中描绘的某些场景,比如某位巨星在绝境中的一个眼神,某个教练在暂停时近乎绝望的布置,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尘封已久的情感匣子。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任何技术分析或数据报告都无法比拟的。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热爱体育,爱的不仅仅是那些漂亮的进球,更是那些陪伴我们成长、见证我们挣扎与成功的,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和情感投射。读完后,我合上书本,嘴角不禁上扬,那是一种与共同经历过的辉煌时代重逢的满足感。
评分经典图没有!还行!
评分还不错很值
评分还不错哦!牛逼坏了!哈哈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下次还会购买
评分很棒
评分还不错很值
评分仔好中意
评分好好好。。。。。。。
评分小孩子很喜欢,但是物流速度真的很慢我都忍受不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