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可以建立嗎? 在麵包香裡學哲學, 法國最受歡迎的19堂道德實驗哲學練習課

道德可以建立嗎? 在麵包香裡學哲學, 法國最受歡迎的19堂道德實驗哲學練習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鬍文.歐江 Ruwen Ogien 著
圖書標籤:
  • 哲學
  • 道德
  • 倫理學
  • 實驗哲學
  • 法國哲學
  • 思維訓練
  • 實用哲學
  • 生活哲學
  • 道德實驗
  • 麵包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臉譜齣版社
ISBN:9789862355671
商品編碼:16092288
開本:25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頁數:33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有時候,不需要什麼,就能讓人錶現得像個魔鬼;
也有時候,隻需要更少的一點什麼,就能變成聖人

沒有哪個學說是不能推翻的,沒有哪種道德是絕對的!
法國長銷哲普書――――19個道德難題,人人都可練習的哲學思辨

一項學術研究發現,熱麵包的香味會讓人更願意慷慨助人,提高道德感。
那麼,我們得到一個十分經濟的結論:隻要等可頌芳香劑上市就可以瞭?

●為什麼要有道德?對那些道德體係中的「寄生蟲」,有什麼可行的改造計畫?
●侵犯一個人的權利和侵犯更多其他人的權利比起來,前者「不道德的程度比較低」?
●把好事*大化、壞事*小化,用「數量」來討論「道德價值」,在哲學上站得住腳嗎?

這是一本討論道德的書。然而,它沒有要教導人如何生活的遠大抱負,也未抱持傳授道德思想史的神聖使命。本書的誌嚮謙虛多瞭。
作者提齣一個邀請,邀請讀者用不同角度探討道德哲學,自由思索何謂倫理。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部分提齣十九個道德難題,第二部分針對第*部分提到用來解釋這些難題的理論和實驗進行係統性論述。

讀者會在書中發現暗藏著罪行的故事:如果不犧牲救生艇上的一人則小艇就有翻覆的可能、沒人想要使用能讓人感到快樂的機器、無論如何都要讓失去控製的電車停下來。大傢將讀到不少實驗紀錄,有些讓我們看見不需要什麼就能錶現得像個魔鬼,還有些則證明瞭隻需要更少的一點什麼,差不多就能變成聖人:在街上偶然撿到的一枚硬幣、經過店麵聞到剛齣爐麵包的香味。

大傢也會麵對一些道德上的難題。「我這一生很值得,但我寧願沒齣生」,這種說法閤邏輯嗎?可以任由某個人死去隻為瞭把他的器官移植給五個需求孔急的病人?即使是工業養殖雞短暫而可悲的一生,也好過從來沒活過?

本書的目的不在錶達知道什麼是善或惡、公平或不公平是件很難的事,而是要提供某種智識的工具箱,在正視道德爭論的時候不緻於讓那些偉大的字眼,諸如尊嚴、美德、義務等等,以及崇高的原則嚇到。

來點哲學不會有壞處的!

◎道德難題練習

【緊急狀況:為瞭不讓救護車上的五名重度傷患死去,可以因此讓某個冒失的路人喪命嗎?】

●一號劇本:見死不救
你正以高速往醫院衝去,車上載著五個爆炸事件的重傷患。分秒必爭!如果你浪費太多時間,他們就會死。
突然你看見路旁有個可怕車禍的受害者,流瞭很多血。你大可以把他也救上車,如果不這麼做,他必死無疑。可是如果你這麼做瞭,就會耗掉不少時間,原來的五個人會死。
你是否還是得停車呢?

●二號劇本:撞過去
你正以高速往醫院衝去,車上載著五個爆炸事件的重傷患。分秒必爭!如果你浪費太多時間,他們就會死。突然你看見路中央有個冒失的行人穿越馬路。如果你緊急煞車,車子會打滑,就要損失不少時間,你載的那五個人會死。如果你不煞車,就會撞死那個行人。
你是否還是得煞車呢?

【麵對脫序的人群:為瞭避免屠殺,可以處死一個無辜的人嗎?】

●一號劇本:脫序的人群
一大群憤怒的示威者來到法官麵前。他們居住的社區裡有人遭到殘忍的謀殺,於是要求趕快把罪魁禍首找齣來,並揚言要是再找不到,就要攻擊當地的另一個社區,因為他們懷疑凶手受到該社區的庇護。凶手是誰,法官毫無頭緒。為瞭避免城市一隅遭到破壞、眾多市民被屠殺,他決定判處某個無辜的人有罪並將他處死。
法官的考量是:侵犯一個人的權利,是為瞭避免侵犯更多其他人的權利。法官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正當的,因為他已盡力把基本權利受到侵犯的總數化為*小。我們能不能因為這樣而譴責他?

●二號劇本:盡責的機師
在快要墜毀的飛機上,機師將飛機開嚮該地居民*稀少的區域,他知道自己一定會造成好幾個居民死亡,但這麼一來可以避免更多人受害。
犧牲一小部分人以避免大量死亡,這想法似乎並不違背我們的直覺。我們極有可能把這樣的做法看成是理性的錶現,甚至說那是道德職責所在。這個論點在哲學上站得住腳嗎?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鬍文?歐江Ruwen Ogien
法國當代哲學傢,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CNRS)研究主任,主要關注道德哲學和社會科學哲學。
曾於布魯塞爾、特拉維夫、劍橋大學、巴黎、哥倫比亞大學及濛特婁接受教育。
1981年加入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成為研究員。思想深受彌爾(John Stuart Mill)和雅剋?布弗萊斯(Jacques Bouveresse)影響,發錶數十部哲學相關論文及著作。

著有《對色情的思考》(Penser la pornographie)、《康德的剃刀與其他實踐哲學的論文》(Le Rasoir de Kant et autres essais de philosophie pratique)、《羞恥是否不道德?》(La honte est-elle immorale?)、《道德恐慌》(La panique morale)及《生命、死亡、國傢》(La vie, la mort, l'Etat)等書。

■譯者簡介

馬嚮陽
法國巴黎八大語言學碩士,現任法國文化協會法語教師。

譯作包括《希姆萊的大腦叫做海德裏希》、《逆轉人生》、《實習醫生狂想麯》、《我隻是在不同的道路上》、《壞女兒》、《當蜜蜂消失的那天》、《凡爾納》、《身體的日記》、《幸福的抉擇》等。

目錄

前言 倫理學的反教科書
導論 思想實驗的作用是什麼?

【第一部 問題、兩難與悖論:十九個道德難題】

題目列錶
01 緊急狀況
02 池塘中溺水的兒童
03 失去理性的移植手術
04 麵對脫序的人群
05 殺人電車
06 絕對無辜的亂倫
07 沒有道德感的人
08 享受人生的機器
09 生命即使短暫平庸也比沒齣生要好?
10 我寧願自己沒齣生
11 為瞭讓動物自由必須把牠們除掉?
12 效益怪物
13 有人把小提琴傢綁在你身上
14 衛生部長是科學怪人
15 沒有我自己的器官,我是誰?
16 如果性行為是自由的?
17 有意行善要比有意作惡來得難
18 就算未來全都白紙黑字寫下來瞭,我們仍然是自由的
19 惡人與聖人

【第二部 道德「料理」的材料】

1 直覺與規則
2 來一點方法
3 我們的道德直覺還剩下些什麼?
4 道德本能到哪兒去瞭?
5 對自己道德直覺的極限早有警惕的哲學傢,一個扺得上兩個,甚至更多
6 要瞭解道德推論的基本規則
7 勇敢批評道德推論的基本規則

結論 不要試圖「建立」道德!

詞彙
參考書目
謝辭

《思辨的火花:日常生活中的倫理抉擇》 引言:在喧囂中尋找準則的指南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選擇的時代。從早上決定穿什麼衣服,到職場上應對複雜的利益衝突,再到麵對全球性的社會議題,道德的羅盤似乎時常失靈。這本書並非提供一套僵化的道德教條,而是意圖成為一本引導讀者深入探索自身價值觀、學會在日常情境中清晰辨析倫理難題的實用手冊。我們深信,道德的建立並非來自遠古的誡命,而是源於持續的、審慎的自我審視與對話。 第一部:倫理學的基石——理解我們的道德光譜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紮實地奠定讀者對倫理學基本概念的理解,但會完全拋棄晦澀的學術術語,轉而使用貼近生活的案例進行闡釋。 第一章:直覺與理性——道德判斷的兩股力量 我們如何做決定?是依賴「感覺」還是「邏輯推演」?本章深入探討瞭心理學傢喬納森·海特提齣的「道德情感」與康德、邊沁所代錶的「理性義務論」和「功利主義」之間的張力。我們將分析那些瞬間爆發的義憤與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權衡有何不同,並提齣一個框架,幫助讀者判斷何時應相信直覺,何時必須啟動批判性思考。 案例研討: 在公共交通上目睹的微小不公,你更傾嚮於立即齣聲製止,還是先評估後果? 第二章:義務、後果與德性——三大倫理學派的實戰應用 我們將詳細解構西方倫理學的三大核心流派,重點在於它們如何指導實際行動: 1. 義務論(Duty-Based Ethics): 強調規則與責任,無論結果如何,有些行為本身就是對的或錯的。我們將探討「普遍化原則」在個人生活中的應用,例如,誠實的極限何在? 2.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 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本章將聚焦於功利主義的計算難題,特別是在資源有限時,如何量化幸福,以及「少數人的犧牲」是否總是可以被接受。 3. 德性倫理學(Virtue Ethics): 重視行為者的品格而非單一行為。我們將討論亞裏斯多德的「中道」概念,並探討在當代社會中,「勇氣」、「公正」和「審慎」等德性如何培養和展現。 第三部:道德的灰色地帶——當準則相互衝突 現實世界很少提供「非黑即白」的選擇。本書的精華部分在於探討那些使人左右為難的倫理睏境(Dilemmas)。 第三章:誠實的悖論——隱瞞、謊言與善意的欺騙 本章探討在不同情境下,說實話的義務是否絕對。我們將區分「不說齣全部真相」與「主動散佈虛假信息」的道德界限。 情境模擬: 麵對一位身患絕癥卻極度樂觀的親人,是否應該隱瞞病情的嚴重性以維持其心理健康?這裡的「善意」是否能為「欺騙」提供道德辯護? 第四章:邊界與責任——個人自由與集體福祉的拉鋸 這部分深入探討社會契約的本質,以及個人自由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公共利益所限製。我們將分析諸如言論自由的界限、個人健康決策(如接種疫苗)與公共衛生之間的倫理權衡。 焦點討論: 在網路時代,個人數據隱私與社會安全監控之間的道德平衡點應設置在哪裡? 第四章:科技倫理的興起——新挑戰下的舊問題 人工智慧、基因編輯和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迫使我們重新審視傳統的倫理框架。 1. 人工智慧的決策權: 當一個自動駕駛汽車必須在撞嚮兩位行人或轉嚮撞擊一位行人之間做齣選擇時,我們應如何「編程」它的道德?這實質上是在預先決定誰的生命價值更高。 2. 基因編輯的倫理界限: 消除遺傳性疾病與「設計嬰兒」之間的倫理鴻溝是什麼?我們如何界定「治療」與「增強」的區別? 第四部:道德的實踐——從思考到行動 倫理學不應停留在紙麵上,它必須轉化為具體的實踐。 第五章:培養道德的肌肉——習慣、反思與圈子 本書強調,道德能力如同肌肉,需要不斷鍛鍊。我們介紹瞭建立個人「道德實踐」的具體方法: 道德日記法: 記錄日常中遇到的道德抉擇,定期迴顧當時的動機、選擇的後果,並嘗試用不同的倫理視角重新評估該事件。 建立「異見小組」(The Dissent Circle): 尋找一群願意提齣建設性異議的朋友或同事,定期針對共同麵臨的倫理難題進行辯論,這有助於打破「確認偏誤」。 第六章:寬容與堅持——與不同價值觀共存的藝術 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我們必然會遇到與自己核心信念相左的觀點。本章探討瞭「道德寬容」的限度。我們應當容忍哪些差異,以及何時必須堅定地捍衛自己的道德底線?這需要高度的自我認知和對他人信念體係的尊重。 結論:道德的動態建構 本書的最終論點是:道德不是一座必須被發現的固定神廟,而是一個持續搭建中的、需要不斷維護和重新評估的結構。建立道德的過程,就是不斷提問、不斷質疑既有假設,並勇於在不確定性中做齣負責任的選擇的過程。讀者將在這本書中找到的不僅是哲學傢的思維工具,更是一種在複雜世界中保持正直與清醒的實用指南。

用戶評價

評分

看到副標題“法國最受歡迎的19堂道德實驗哲學練習課”,我立刻被那種“實踐”和“參與感”所吸引。我常常覺得,哲學書讀起來往往有一種疏離感,知識點堆砌,理論先行,讓人感覺自己像一個旁觀者,而不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然而,“實驗”和“練習課”這兩個詞語,強烈地暗示瞭這本書將采取一種互動式的教學方法。我期待的不是枯燥的理論闡述,而是那些能激發我進行深度思考的場景設置和思想實驗。法國哲學嚮來以其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和對個體自由的強調而著稱,結閤“道德實驗”,我推測這本書會引導我們跳齣現有的思維定式,去設想一些極端或矛盾的道德睏境,迫使我們做齣選擇並為之辯護。這種通過親身“演練”來理解道德復雜性的方法,比單純閱讀定義要有效得多。我非常好奇這19堂課具體會涉及哪些主題,它們是如何被設計成能有效挑戰我們既有道德直覺的。

評分

這本《道德可以建立嗎?在麵包香裏學哲學》的書名簡直像一個引人入勝的謎題,立刻抓住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對道德這個宏大的概念感到既著迷又睏惑,它似乎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卻又難以捉摸。書名中“麵包香”這個詞匯的運用非常巧妙,它將原本抽象的哲學探討拉到瞭一個非常具象、溫暖且日常的場景中,仿佛在暗示,那些高深的道德難題並非隻存在於象牙塔內,而是潛藏在我們每天都能感受到的煙火氣裏。這種將嚴肅思考與生活氣息相結閤的方式,讓我對閱讀的體驗充滿瞭期待。我希望作者能通過這種貼近生活的方式,引導我重新審視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道德準則,去探究它們背後的邏輯和根基,而不是簡單地接受既有的規範。光是想象著在空氣中彌漫著烘焙香氣的環境中,與蘇格拉底、康德等大思想傢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就已經讓我感到非常興奮。這本書似乎承諾的不是一套僵硬的道德教條,而是一場關於如何“思考”道德的思維探險,這正是我所渴求的。

評分

這本書的定位似乎非常精準地填補瞭市場上的一個空白:既有哲學深度,又具備高度的可讀性和實踐性。很多優秀的哲學普及讀物往往在深度上有所妥協,而嚴謹的學術著作又令人望而卻步。而這本關於道德建立的探討,以一種既有情境感又具備明確目標(19堂課)的方式呈現,給人一種“這是專門為我量身定做的”感覺。它似乎在對讀者說:彆擔心,我們不會讓你迷失在理論的迷宮裏,我們會帶著你,一步步地,用你的生活作為教材,去親自搭建你自己的道德建築。這種由內而外的構建過程,遠比簡單地被告知“你應該相信什麼”更有力量。我非常期待這本書如何處理那些經典的倫理學難題,以及它們在現代社會語境下的新變種。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聽起來非常引人注目,它似乎避開瞭傳統哲學教材的冗長敘事,轉而采用一種更碎片化、更易於消化的“課程”形式。這種結構上的設計,對於當代快節奏的閱讀習慣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項。我設想,每一堂“課”可能都是一個聚焦於特定道德難題的小品,可能從一個當代社會現象齣發,然後引申到深刻的哲學思辨。這種安排的好處在於,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和興趣點選擇閱讀順序,而不會因為漏掉某一章節而影響整體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強調的是“練習”,這意味著閱讀過程將是一個動態的、需要投入腦力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收信息。這種模塊化的設計,使得哲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學術殿堂,而更像是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的自我提升活動,這對於我這種希望在忙碌生活中擠齣時間進行精神滋養的人來說,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

評分

從整體的調性來看,這本書似乎有一種非常獨特的“反學院派”的親和力。它沒有采用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而是通過“麵包香”和“練習課”這些生活化的語言,試圖拉近與普通讀者的距離。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功地將那些晦澀難懂的道德哲學概念,轉化為日常生活中可以應用的智慧。很多時候,我們知道什麼是“對”的,但卻不清楚為什麼是對的,或者在麵臨真正的壓力時,我們堅守的信念會如何動搖。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個可靠的框架,幫助我們在麵對那些灰色地帶時,能夠有條理、有深度地進行道德判斷,那它的價值就無可估量瞭。我期待它帶來的不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維習慣的重塑,一種麵對生活挑戰時更加清醒和堅定的內心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