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貨幣存量為主綫,研究瞭美國1867―1960年近一個世紀的貨幣發展曆程,及其對美國一係列重大曆史事件的影響。作者通過對貨幣供應變化和通脹水平的因果關係的細緻描繪,證明瞭貨幣政策對於一國經濟運行的深遠影響,尤其是貨幣在穩定經濟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全書將繁雜詳盡的曆史統計材料與具有敏銳洞察力的經濟分析完美地融於一體。書中許多視角獨特的分析以及具有開創性的研究結論,例如作者關於1929―1933年大蕭條的分析和解釋,轉變瞭人們的觀念,深化瞭全球金融界對金融市場的理解。
本書被公認為是弗裏德曼的影響最為深遠和最突齣的成就之一,是20世紀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經典著作。不僅是經濟學者不可或缺的研究參考文獻,而且對於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製定,特彆是理解全球金融動蕩及其政策走嚮也具有重要藉鑒意義。
作者簡介:
米爾頓?弗裏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美國著名經濟學傢,貨幣主義理論創立者, 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
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Anna Jacobson Schwartz,1915―),美國經濟史學傢,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高級研究員。
譯者簡介:
巴曙鬆,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還擔任中國證監會基金評議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銀監會考試委員會專傢、招商銀行博士後流動站指導專傢。先後擔任中國銀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長、中銀香港助理總經理、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展戰略委員會主任等職務。在中國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擔任兼職教授並指導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先後獲“中國基金業10年特彆貢獻奬”(2008年3月)、“地方金融貢獻奬”(2008年8月),被評為《南方人物周刊》魅力五十人――睿智之魅。2007年4月起,擔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經濟部副部長。
目錄:
第1章 緒論
第2章 綠鈔時期
2.1 1867年貨幣存量的構成
2.2 貨幣、收入、價格和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
2.3 恢復鑄幣的政治鬥爭
2.4 影響貨幣存量變化的因素
2.5 與綠鈔時期相聯係的幾個特殊問題
2.6 總結
第3章 銀元政治和價格長期下降(1879―1897)
3.1 貨幣、收入、價格和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
3.2 銀元政治
3.3 導緻貨幣存量改變的因素
第4章 黃金通脹和銀行改革(1897―1914)
4.1 經濟復蘇時期(1897―1902)
4.2 相對穩定增長時期(1903―1907)
4.3 1907年的銀行業危機
4.4 支付限製解除後的銀行改革
4.5 後危機時代(1908―1914)
4.6 貨幣存量數學意義上的變動
4.7 迴顧比較
第5章 聯邦儲備體係的初期(1914―1921)
5.1 貨幣和銀行結構的改變
5.2 戰時和戰後的通貨膨脹
5.3 1920―1921年的衰退
第6章 聯邦儲備體係的發展期(1921―1929)
6.1 貨幣、收入、價格及貨幣流通速度的發展曆程
6.2 商業銀行運營的變化
6.3 貨幣政策的發展
6.4 影響貨幣存量的因素
6.5 總結
第7章 大蕭條時期(1929―1933)
7.1 貨幣、收入、價格、速度和利率的發展曆程
7.2 引起貨幣存量變動的因素
7.3 銀行倒閉
7.4 大蕭條的國際特徵
7.5 貨幣政策的發展
7.6 其他可選政策
7.7 為何貨幣政策如此無能
第8章 新政時期銀行結構和貨幣本位的變化
8.1 銀行結構的變化
8.2 貨幣本位製度的變化
第9章 周期性變動(1933―1941)
9.1 貨幣、收入、價格和流通速度的變化
9.2 引起貨幣存量變化的因素
9.3 基礎貨幣的變動
9.4 聯邦儲備政策
9.5 存款―準備金比率的變動
9.6 1937年緊縮及隨後復蘇過程中貨幣性因素的角色
第10章 二戰時期的通貨膨脹
10.1 美國中立時期(1939年9月―1941年11月)
10.2 二戰赤字時代(1941年12月―1946年1月)
10.3 戰爭結束到價格高峰(1945年8月―1948年8月)
10.4 收支餘額
第11章 貨幣政策的復蘇(1948―1960)
11.1 貨幣、收入、價格和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
11.2 導緻貨幣存量變化的因素
11.3 貨幣政策的發展
11.4 為什麼貨幣存量保持穩定增長
第12章 戰後貨幣流通速度上升
12.1 替代資産收益率的變化
12.2 貨幣替代物的發展
12.3 以上考慮因素的綜閤效果
12.4 穩定性預期
第13章 總論
13.1 貨幣存量與其他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關係
13.2 貨幣關係的穩定性
13.3 貨幣方麵變動的獨立性
13.4 錶象的欺騙性
附錄A 基本錶格
附錄B 名義貨幣存量的主要決定因素
理事評論
主題詞索引
這本書,它就像一個寶藏,裏麵蘊藏著關於美國經濟發展最核心的秘密。《美國貨幣史(1867-1960)》以其宏大的視野和深邃的洞察力,為我揭示瞭貨幣在美國經濟舞颱上扮演的至關重要的角色。我被作者對不同曆史時期貨幣改革的詳盡描繪所深深吸引,從早期關於金本位和銀本位的爭論,到後來美聯儲的建立和其對貨幣供應的調控,每一個節點都被作者細緻入微地呈現。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那些影響深遠的經濟事件的解讀,比如兩次世界大戰對美國貨幣體係造成的衝擊,以及戰後重建過程中貨幣政策的製定。作者的分析邏輯清晰,條理分明,能夠幫助讀者理解復雜經濟現象背後的因果關係。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美國經濟的理解,從錶麵的現象,深入到瞭更本質的層麵,我開始能夠更好地理解經濟周期的運作,以及貨幣政策對社會各方麵的影響。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並從中汲取智慧的書籍。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美國經濟曆史認知的大門!讀完《美國貨幣史(1867-1960)》,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跨越近一個世紀的金融風暴。作者的筆觸之細膩,將那個時代貨幣政策的每一次變動,從金本位搖擺到法定貨幣的形成,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時期經濟事件的深入分析,比如大蕭條時期,貨幣供應量的收縮是如何加劇瞭經濟的衰退,以及政府采取的應對措施,這些都讓我對經濟學理論有瞭更直觀的理解。書中穿插的許多曆史人物的生動記述,比如美聯儲的早期建立者們,他們的決策過程中的糾結與掙紮,讓冰冷的經濟數據瞬間有瞭溫度。我最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試圖去解釋這些事實背後的邏輯和因果關係,這對於一個非經濟學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是極其寶貴的。讀這本書,我不僅學習瞭曆史,更學會瞭如何去觀察和理解經濟現象,它提供瞭一個宏大的視角,讓我能夠將眼前的經濟新聞與曆史上的脈絡聯係起來,從而做齣更明智的判斷。這本書絕對是任何對美國經濟發展感興趣的人的必讀之作,它帶來的啓發和思考,遠不止於書本本身。
評分要說哪本書讓我對美國的經濟發展脈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美國貨幣史(1867-1960)》絕對榜上有名。這本書以其詳實的數據和嚴謹的分析,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美國貨幣曆史深處的大門。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曆史時期貨幣政策時所展現齣的客觀性和深度。比如,書中對戰爭時期貨幣發行量激增對經濟的影響,以及戰後如何進行貨幣調整的分析,讓我得以理解經濟波動與國傢行為之間的緊密聯係。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金融危機爆發前兆的細緻描繪,以及危機一旦發生,貨幣政策如何成為穩定經濟的關鍵。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復雜的金融術語,而是用清晰易懂的語言進行解釋,並且通過大量真實的案例,讓這些概念變得鮮活起來。讀這本書,我仿佛看到瞭一幅美國經濟從相對稚嫩走嚮成熟的宏偉畫捲,而貨幣,無疑是貫穿其中的最鮮亮的色彩。它讓我明白,理解貨幣的曆史,就是理解美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欲罷不能的書。翻開《美國貨幣史(1867-1960)》,仿佛置身於一個宏大的曆史舞颱,親曆著美國貨幣體係的每一次深刻變革。作者巧妙地將復雜的經濟理論與生動的故事敘述相結閤,使得即使是對金融領域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跟隨。我尤其被書中對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銀元之爭的描寫所吸引,那段時期,不同利益集團圍繞白銀價格的角力,以及其對普通民眾生活的影響,被刻畫得入木三分。同時,書中對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詳細闡述,以及它們如何像潮水般湧來又退去,影響著社會的財富分配和階層流動,也讓我印象深刻。我發現,貨幣的價值並非一成不變,它受到政治、社會、甚至國際關係的多重影響,而作者正是將這些錯綜復雜的因素一一梳理,展現齣貨幣作為經濟命脈的強大力量。讀完這本書,我對“錢”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交換的媒介,更是一個承載著曆史、政治和社會力量的復雜實體。
評分我必須說,《美國貨幣史(1867-1960)》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意想不到的知識洗禮。作者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一段相對枯燥的經濟史,變得妙趣橫生。我很少會主動去讀經濟類的書籍,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卻讓我沉迷其中。書中對貨幣形態的演變,從紙幣的興衰到金屬貨幣的地位變化,都講述得非常到位。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鑄幣稅”的討論感到新奇,以及它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被運用和解讀的。作者通過對大量史料的解讀,展現瞭貨幣政策的製定往往是政治博弈和經濟利益平衡的結果,這讓我對很多曆史事件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發現,經濟史遠不止是數字和圖錶的堆砌,它更充滿瞭人性的考量和時代的烙印。這本書不僅讓我學到瞭知識,更激發瞭我對社會經濟運行規律的探究欲望,這是一本真正能夠改變我看待世界方式的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