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货币史(1867-1960)

美国货币史(1867-196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美国货币史
  • 货币政策
  • 金融史
  • 经济史
  • 美国历史
  • 19世纪美国
  • 20世纪美国
  • 银行
  • 通货膨胀
  • 金融危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青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730114749X
商品编码:161822784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货币存量为主线,研究了美国1867―1960年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及其对美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作者通过对货币供应变化和通胀水平的因果关系的细致描绘,证明了货币政策对于一国经济运行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货币在稳定经济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全书将繁杂详尽的历史统计材料与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经济分析完美地融于一体。书中许多视角独特的分析以及具有开创性的研究结论,例如作者关于1929―1933年大萧条的分析和解释,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深化了全球金融界对金融市场的理解。
本书被公认为是弗里德曼的影响最为深远和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是20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不仅是经济学者不可或缺的研究参考文献,而且对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特别是理解全球金融动荡及其政策走向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货币主义理论创立者,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Anna Jacobson Schwartz,1915―),美国经济史学家,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高级研究员。
译者简介:
巴曙松,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还担任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博士后流动站指导专家。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在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担任兼职教授并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先后获“中国基金业10年特别贡献奖”(2008年3月)、“地方金融贡献奖”(2008年8月),被评为《南方人物周刊》魅力五十人――睿智之魅。2007年4月起,担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绿钞时期
2.1 1867年货币存量的构成
2.2 货币、收入、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2.3 恢复铸币的政治斗争
2.4 影响货币存量变化的因素
2.5 与绿钞时期相联系的几个特殊问题
2.6 总结
第3章 银元政治和价格长期下降(1879―1897)
3.1 货币、收入、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3.2 银元政治
3.3 导致货币存量改变的因素
第4章 黄金通胀和银行改革(1897―1914)
4.1 经济复苏时期(1897―1902)
4.2 相对稳定增长时期(1903―1907)
4.3 1907年的银行业危机
4.4 支付限制解除后的银行改革
4.5 后危机时代(1908―1914)
4.6 货币存量数学意义上的变动
4.7 回顾比较
第5章 联邦储备体系的初期(1914―1921)
5.1 货币和银行结构的改变
5.2 战时和战后的通货膨胀
5.3 1920―1921年的衰退
第6章 联邦储备体系的发展期(1921―1929)
6.1 货币、收入、价格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发展历程
6.2 商业银行运营的变化
6.3 货币政策的发展
6.4 影响货币存量的因素
6.5 总结
第7章 大萧条时期(1929―1933)
7.1 货币、收入、价格、速度和利率的发展历程
7.2 引起货币存量变动的因素
7.3 银行倒闭
7.4 大萧条的国际特征
7.5 货币政策的发展
7.6 其他可选政策
7.7 为何货币政策如此无能
第8章 新政时期银行结构和货币本位的变化
8.1 银行结构的变化
8.2 货币本位制度的变化
第9章 周期性变动(1933―1941)
9.1 货币、收入、价格和流通速度的变化
9.2 引起货币存量变化的因素
9.3 基础货币的变动
9.4 联邦储备政策
9.5 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变动
9.6 1937年紧缩及随后复苏过程中货币性因素的角色
第10章 二战时期的通货膨胀
10.1 美国中立时期(1939年9月―1941年11月)
10.2 二战赤字时代(1941年12月―1946年1月)
10.3 战争结束到价格高峰(1945年8月―1948年8月)
10.4 收支余额
第11章 货币政策的复苏(1948―1960)
11.1 货币、收入、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11.2 导致货币存量变化的因素
11.3 货币政策的发展
11.4 为什么货币存量保持稳定增长
第12章 战后货币流通速度上升
12.1 替代资产收益率的变化
12.2 货币替代物的发展
12.3 以上考虑因素的综合效果
12.4 稳定性预期
第13章 总论
13.1 货币存量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3.2 货币关系的稳定性
13.3 货币方面变动的独立性
13.4 表象的欺骗性
附录A 基本表格
附录B 名义货币存量的主要决定因素
理事评论
主题词索引


《美国货币史:1867-1960》 一部宏大叙事的金融画卷,勾勒现代美国经济脉络的演变 本书深入剖析了美国货币制度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美国正经历着从农业国向工业巨头的转型,伴随着剧烈的经济起伏、社会变革以及全球格局的重塑。贯穿其中的,是货币这一经济命脉的不断演变、改革与挑战,它们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的经济结构、社会阶层乃至国际地位。 1867年,美国刚刚从内战的创伤中恢复,正处于重建与扩张的初期。本书将从这一节点出发,细致梳理当时美国货币体系的构成,包括作为法定货币的纸币(如“绿背票”)、金属货币(金币与银币)的发行与流通,以及银本位与金本位之间的长期争论。我们将看到,在资本主义早期蓬勃发展的浪潮下,货币的供应量、价格的稳定性以及金融机构的运作,如何直接塑造了那个时代的商业环境,驱动着铁路、钢铁、石油等行业的飞速发展,同时也滋生了财富的高度集中与贫富差距的扩大。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金融体系的复杂性日益增加。本书将详细探讨1873年“不当货币法案”(Demonetization of Silver)所引发的“十二年恐慌”(Panic of 1873)及其后续影响。这不仅是一次金融危机,更是美国货币政策走向金本位的重要转折点,深刻影响了农业生产者与工业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博弈。我们将分析自由铸银运动(Free Silver Movement)的兴起,了解其背后的社会力量,以及这场围绕货币制度改革的政治斗争如何撕裂了当时的社会,甚至影响了总统大选。 进入20世纪,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力量中心的角色逐渐凸显。1907年的金融恐慌成为一个重要的催化剂,促使美国痛定思痛,最终催生了1913年《联邦储备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的诞生,建立了现代美国中央银行体系——联邦储备系统(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本书将投入大量篇幅,深入解读美联储成立的背景、其设计理念、初始职能以及在后续历史中的实践。我们将审视美联储如何在保持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管理金融风险等方面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其货币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率调整)的演变,以及它如何试图应对两次世界大战、大萧条等重大经济挑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的建立,将美元推向了全球储备货币的宝座。本书将分析这一历史性时刻对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美元的国际化地位如何为美国带来了经济上的优势,但也伴随着新的国际责任与挑战。 然而,最为深刻与影响深远的事件莫过于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本书将以详尽的史料,重现这场席卷全球的经济灾难,并着重分析货币政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们将探讨当时货币供应的紧缩如何加剧了经济衰退,美联储在应对危机中的失误与尝试,以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思潮的兴起如何改变了人们对政府在经济中作用的认识。罗斯福新政(The New Deal)中的货币改革措施,例如1933年停止金币兑换、美元贬值,乃至最终放弃金本位,都将在本书中得到深入的解析,它们如何试图挽救经济,稳定社会,并为后来的货币制度奠定基础。 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标志着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金汇兑本位体系的建立,为战后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框架。本书将详细阐述该体系的运作机制,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原则。我们将分析这一体系如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繁荣,但也为美国带来了“特里芬困境”(Triffin Dilemma),即美元的国际化需求与国内货币政策之间的潜在冲突。 本书的叙述并非仅仅是枯燥的经济数据与政策解读,而是将货币历史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与文化背景之中。我们将探讨不同时期货币政策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农民如何承受通货紧缩的压力,工人如何应对经济衰退带来的失业,以及新兴的金融家与企业家如何在货币体系的变迁中积累财富。我们将考察不同社会群体,如西部拓荒者、工业巨头、农民联盟、劳工组织,以及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他们如何理解、影响和塑造了美国货币史的进程。 在叙事方式上,本书力求生动形象,避免刻板的说教。我们将穿插生动的历史事件、决策者的思想脉络、以及当时报刊杂志上的讨论与争鸣,力图将枯燥的经济理论还原到鲜活的历史场景中。通过对不同时期货币制度特点的细致描绘,例如金币的闪耀、纸币的流通、银行的繁荣与危机,以及政府的干预与调整,读者将能够深刻感受到货币作为一种抽象概念,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如此具象而强大的角色。 《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不仅是一部关于货币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美国崛起、转型与现代化的经济史诗。它揭示了货币政策如何与技术进步、工业革命、社会思潮、国际政治紧密交织,共同谱写了美国经济的辉煌与挑战。通过对这段关键历史时期的深入挖掘,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现代美国经济格局及其未来走向的深层视角。它将引导读者思考: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货币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政府的货币政策又该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稳定与增长?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要说哪本书让我对美国的经济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美国货币史(1867-1960)》绝对榜上有名。这本书以其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分析,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美国货币历史深处的大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货币政策时所展现出的客观性和深度。比如,书中对战争时期货币发行量激增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战后如何进行货币调整的分析,让我得以理解经济波动与国家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金融危机爆发前兆的细致描绘,以及危机一旦发生,货币政策如何成为稳定经济的关键。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金融术语,而是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并且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让这些概念变得鲜活起来。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美国经济从相对稚嫩走向成熟的宏伟画卷,而货币,无疑是贯穿其中的最鲜亮的色彩。它让我明白,理解货币的历史,就是理解美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评分

我必须说,《美国货币史(1867-1960)》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想不到的知识洗礼。作者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一段相对枯燥的经济史,变得妙趣横生。我很少会主动去读经济类的书籍,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让我沉迷其中。书中对货币形态的演变,从纸币的兴衰到金属货币的地位变化,都讲述得非常到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铸币税”的讨论感到新奇,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被运用和解读的。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解读,展现了货币政策的制定往往是政治博弈和经济利益平衡的结果,这让我对很多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发现,经济史远不止是数字和图表的堆砌,它更充满了人性的考量和时代的烙印。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激发了我对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探究欲望,这是一本真正能够改变我看待世界方式的书。

评分

这本书,它就像一个宝藏,里面蕴藏着关于美国经济发展最核心的秘密。《美国货币史(1867-1960)》以其宏大的视野和深邃的洞察力,为我揭示了货币在美国经济舞台上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我被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货币改革的详尽描绘所深深吸引,从早期关于金本位和银本位的争论,到后来美联储的建立和其对货币供应的调控,每一个节点都被作者细致入微地呈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那些影响深远的经济事件的解读,比如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货币体系造成的冲击,以及战后重建过程中货币政策的制定。作者的分析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经济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美国经济的理解,从表面的现象,深入到了更本质的层面,我开始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周期的运作,以及货币政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从中汲取智慧的书籍。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欲罢不能的书。翻开《美国货币史(1867-1960)》,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舞台,亲历着美国货币体系的每一次深刻变革。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经济理论与生动的故事叙述相结合,使得即使是对金融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随。我尤其被书中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银元之争的描写所吸引,那段时期,不同利益集团围绕白银价格的角力,以及其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书中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详细阐述,以及它们如何像潮水般涌来又退去,影响着社会的财富分配和阶层流动,也让我印象深刻。我发现,货币的价值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到政治、社会、甚至国际关系的多重影响,而作者正是将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一一梳理,展现出货币作为经济命脉的强大力量。读完这本书,我对“钱”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交换的媒介,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政治和社会力量的复杂实体。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美国经济历史认知的大门!读完《美国货币史(1867-1960)》,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近一个世纪的金融风暴。作者的笔触之细腻,将那个时代货币政策的每一次变动,从金本位摇摆到法定货币的形成,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经济事件的深入分析,比如大萧条时期,货币供应量的收缩是如何加剧了经济的衰退,以及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这些都让我对经济学理论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书中穿插的许多历史人物的生动记述,比如美联储的早期建立者们,他们的决策过程中的纠结与挣扎,让冰冷的经济数据瞬间有了温度。我最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试图去解释这些事实背后的逻辑和因果关系,这对于一个非经济学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读这本书,我不仅学习了历史,更学会了如何去观察和理解经济现象,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视角,让我能够将眼前的经济新闻与历史上的脉络联系起来,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判断。这本书绝对是任何对美国经济发展感兴趣的人的必读之作,它带来的启发和思考,远不止于书本本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