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理想国译丛010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5-01 |
| 作者:福山 | 译者:唐磊 | 开本: 16开 |
| 定价: 68.00 | 页数:363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49566426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10)——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刘瑜专文导读“西方的危机?”。
★《大断裂》是一部不但重要,还有野心的作品。它试图在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从而给陈腐不堪且风格化的争论注入活力并使讨论更为贴近现实。——美国著名政治作家弗吉尼亚波斯特尔(Virginia Postrel)
★在有自由的地方,社会危机通常总有出路,因为自由允许并鼓励试错与纠错,从而避免了故步自封。在这个意义上,西方人隔三差五的“西方没落论”,与其说是一种幸灾乐祸的“唱衰”,不如说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报。福山的《大断裂》也同样如此。——刘瑜(清华大学政治学系)
二十世纪中叶以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继迈入了所谓的后工业时代,在这一时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进步给经济和社会的传统运行模式和组织方式带来了重大的改变,旧有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也遭到严重的冲击,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普遍表现为犯罪率、离婚率、未婚生育率的大幅下降和社会信任度的明显降低,福山将此种种与“社会资本”有关的指标的恶化现象总结为“大断裂”。究竟何种原因导致了发达社会大断裂的出现?这是否是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宿命?它们又是如何走出大断裂的?本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
在福山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主义的不断膨胀尽管造成了传统权威和社会规范不同程度的消解,但基于个体理性和竞争关系自发产生的互惠利他合作仍然是形成各种形式社会联结和社会资本的基石。在新技术条件下,社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促成了社会网络的兴起,使得社会资本对于构建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更大,但等级制依然保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福山相信,即使面临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型,社会秩序始终都会在既有等级制又有自发性的源泉中产生。大断裂不可避免,但社会规范的重建也始终可期。他列举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大断裂乱象逐渐消退、社会资本重新积累的若干证据,对此结论进行了说明。
在本书中,福山一如既往地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表示了信心。他认为,现时代的后工业资本主义经济会产生对社会资本的持续需求,长远看,它也有能力提供足够数量的社会资本以满足其需求。他甚至对技术发展能够帮助人类生活实现人的整全性表示出乐观。在社会和道德领域表现出的历史周期性,需要也终将通过人类自身重建社会秩序的强大能力来克服。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日裔美籍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伯格里国际问题研究所奥利弗诺梅里尼高级研究员,此前曾任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兹高等国际研究院、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曾任美国国务院政策企划局副局长、兰德公司研究员。著有《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信任》、《十字路口上的美国》、《政治秩序的起源》等。现居加利福尼亚。
译者:唐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主要从事知识社会学与海外中国学研究。
导 读 西方的危机? / 刘瑜
致 谢
第一部分 大断裂
第 1 章 也算“导言”
第 2 章 犯罪、家庭和信任 :怎么了
第 3 章 关于原因的一般看法
第 4 章 人口、经济与文化方面的原因
第 5 章 女性的特殊作用
第 6 章 大断裂的后果
第 7 章 大断裂不可避免吗
第二部分 论道德的谱系
第 8 章 规范从何而来
第 9 章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
第 10 章 合作的起源
第 11 章 自我组织
第 12 章 技术、网络与社会资本
第 13 章 自发性的局限和等级制的必然
第 14 章 超越“76 号洞穴”
第三部分 大重建
第 15 章 资本主义将会耗尽社会资本吗
第 16 章 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建
附 录 附加材料及其来源
注 释
索 引
社会秩序对于自由民主的未来何以重要在现代这个信息时代,民主国家遭遇的最大挑战之一便是它们在面对技术和经济变革时能否保持其社会秩序。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在拉丁美洲、欧洲、亚洲和原先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涌现出了诸多新兴民主国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也将之称为“第三次浪潮”,但这是一次民主的浪潮。正如我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一书中所论述过的,政治体制向现代自由民主方向演进,背后有一个强有力的逻辑,它建立在经济发展同稳定的民主政治相互支持的基础上。对世界上那些最发达的经济体国家而言,政治和经济体制的相互融合是缓慢形成的,没有像现在我们所面对的自由政治与经济体制顾此失彼的选择。然而,新的民主化浪潮虽然同样是进步的趋势,却不一定在道德和社会发展方面得以体现。当代自由民主国家滑向极端个人主义的趋势可能是它们最大的长期症结所在,这在民主国家中个人主义最突出的美国表现尤甚。现代自由主义体制国家以奉行如下观念为前提,即为政治安定计,政府不会在各种宗教和传统文化所主张的道德诉求间采取有所偏倚的态度。教会和国家相互独立;在事关终极目的和本性善恶这类道德伦理的重大问题上接受多元主义。宽容成为基本的美德。以法律制度的透明框架而非道德一统来形成社会秩序。这样的政治体系不需要人民务必德行高尚,只要他们出于私己的利益而保持理性并遵守法律。同理,与政治自由主义携手同行的、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也只需要人们根据长远的个人利益来实现最优的社会化生产及分配。构筑在这些个人主义前提之上的社会一直运转良好,甚至到20世纪行将结束之时,仍没有其他的现实选择,可以取代自由民主和市场资本主义作为现代社会基本的组织原则。要构筑社会,个人利益较诸美德是一个低位的但却是更可靠的基础。法治的创立是西方文明最值得骄傲的成就之一,比起缺少法治传统的国家,这一成就所带来的福利实在过于明显。不过,就算正式的法律和政治经济体制具有关键意义,但它们仍不足以确保现代社会得以成功。自由民主始终都需要某些共享的文化价值观念保驾护航才不至于出偏。当我们比较美国和拉美国家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当墨西哥、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其他拉美国家在19世纪取得独立时,很多都效法美国的总统制建立起正式的民主体制和法律体系。但自那以后,没有一个拉美国家美国那样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民主体制的有效运转,尽管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在20世纪80年代末重新回到民主政体上来。这里有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文化方面的原因则是最要紧的:最早殖民美国的是英国,美国承继的不仅有英国的法律体系还有其文化,而拉美承继的是各式各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不低,我甚至需要借助一些辅助性的笔记才能跟上作者对概念的界定。但其价值恰恰在于这种挑战性。它挑战了我们对“稳定”的肤浅理解。很多社会评论喜欢歌颂进步与繁荣,但这本书却冷静地剖析了稳定背后的脆弱性与高昂的维护成本。作者特别擅长捕捉那些“边缘案例”和“历史缝隙”,通过分析在这些时刻展现出来的人类群体的非理性选择,来反证主流秩序是如何被微妙地维系着的。我尤其欣赏他引入了“记忆的社会性遗忘”这一概念,指出一个社会要维持功能性,往往需要集体地、有选择性地忘记某些痛苦的经验,而一旦这种遗忘机制被外部力量打破或内部压力过大时,重建秩序的呼声就会变得极端化。这本书读完后,我不再仅仅将社会问题看作是政策失误的结果,而是将其视为人类集体心理与结构性矛盾长期累积的必然产物。这是一种更深沉、更具悲剧色彩的理解视角。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提供一个现成的、乌托邦式的解决方案,而是在不断地质疑“重建”的合理性与可能性。作者仿佛站在高处,俯瞰人类文明的棋局,冷静地指出每一步棋的代价。他没有像许多公共知识分子那样热衷于呼吁某种明确的改革方向,而是将焦点集中在对“共识基础”瓦解过程的细致描摹上。书中的案例选取非常多元,横跨古代城邦的衰落到现代信息茧房的形成,但其核心脉络始终围绕着“意义的共享”如何从无到有,又如何从有到无的循环。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真正力量在于它迫使你进行自我审视:你在当前这个复杂的社会结构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你所坚信的价值,在多大程度上是基于实际的相互依存,而又有多少是基于集体叙事的惯性?它不是一本能让你读完后感到轻松愉快的书,但它绝对是一剂清醒剂,让你意识到我们脚下的地面并非坚不可摧,而是时刻在通过复杂的、脆弱的机制被“创造”和“维持”着的。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用“思想的马拉松”来形容可能最为贴切。我不是那种习惯于深钻硬核理论的读者,但这本书的叙事张力却有着一种奇特的吸引力。它不像传统历史书那样按时间线索推进,而是采用了一种主题式的解构与重构。比如,它会花大量篇幅去分析“符号权力”的产生及其对集体认知的固化作用,然后立即跳跃到分析技术革命对信息传递效率的重塑,看似跳跃,实则暗藏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即社会结构是如何通过不断调整信息和价值的分配机制来维持自身运转,又如何在这些机制出现失真时走向动荡。作者的文字处理极为精炼,几乎没有冗余的形容词,每一句话都像是在传递一个关键的论点。对于那些对“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会变成现在这样”感到困惑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复杂但逻辑严密的解释框架。它要求读者走出舒适区,去面对那些我们习惯于用“传统”、“道德”或“自然规律”来简单归因的问题,迫使我们去探索其深层的、常常是令人不适的动力学机制。
评分初次翻开时,我本以为这会是一部探讨政治哲学或历史兴衰的宏大叙事,但很快我发现自己错了。这本书的视角极其微观,它更像是一位人类行为的冷峻观察者,在记录我们如何在无数个微小的选择中,不知不觉地为我们自己的未来埋下了“定时炸弹”。作者的语言充满了批判性的反思,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那些被美化和神圣化的社会结构,其核心往往建立在某些我们不愿承认的、甚至是原始的冲动之上。我特别喜欢他构建的那些“社会压力测试”模型,虽然只是理论推演,但极其具有画面感。想象一下,当某种外部冲击——比如资源枯竭或者信息极端失真——出现时,我们社会中那些精心维护的平衡是如何瞬间被打破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它像搭积木一样,从最基本的个体互动单元开始,逐步向上构建出复杂的社会规范,最终展示出系统崩塌的必然性或可能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对照现实中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思考,发现书中的某些预警竟如此精准地对应了现实的困境。这真是一本能让你坐立不安,却又不得不去直面的书。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摆在书架上沉甸甸的,光是书名就带着一股历史的沧桑感。我花了整整两个星期的晚上才啃完它,过程说实话并不轻松,里面的理论推导和案例分析都相当密集。作者似乎对人类社会构建的底层逻辑有着近乎偏执的探索欲,他没有满足于描述表象,而是试图挖掘那些驱动我们建立规则、形成阶层,最终导致冲突与瓦解的那些基本人性驱动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信任的经济学价值”那部分的论述,他用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展示了,在一个高度复杂化的社会结构中,一旦基础的相互依赖的信任链条断裂,连锁反应会多么迅速和剧烈。这让我想起近现代史上一些重大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行为模式是如何在短期内发生剧变的。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学术化,大量引用了社会学、心理学乃至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读起来需要极高的专注度,但一旦跟上作者的思路,你会感觉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更加宏观的维度。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次对文明根基的深度体检报告,看完后会让人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秩序”产生深深的敬畏,同时也夹杂着一丝寒意。
评分正好手头还有本《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可以对照着读
评分大断裂,经典!!
评分名著啊,值得一看。
评分尚未深度阅读,但研究的题目却是值得关注的,封皮略有破损,所幸无伤大雅~
评分不错的书,快递野蛮盒子都烂了。
评分很好!!!!!!!!!!!!!!!!!!
评分挺好的,便宜实惠好看
评分1234567890
评分好书,买了不后悔,打折入手,让人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