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喬·奈主編的《劍橋科學史》第五捲《劍橋科學史(第5捲近代物理科學與數學科學)(精)》是關於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結束這段時間的物理科學與數學科學的敘述性和闡釋性的曆史。本捲所研究的科學學科,包括物理學、天文學、化學、數學,以及這些學科嚮地球科學、環境科學、計算科學和生物醫學科學方麵的延伸。作者們考察瞭科學的傳播和科學的發展,分析瞭在日常的科學實踐中儀器、語言和圖像的作用,仔細研究瞭科學“革命”的主題,並考察瞭科學與文學、宗教和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作用。
瑪麗·喬·奈主編的《劍橋科學史》第五捲《劍 橋科學史(第5捲近代物理科學與數學科學)(精)》, 是關於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結束這段時間的物理科學 與數學科學的敘述性和闡釋性的曆史。撰稿者們在其 各自的專業領域中均為***的帶頭學者。通過利用 科學史研究中*新的方法和成果,他們采用思想史、 社會史和文化研究的研究方式,為物理科學和數學科 學在公眾文化、學科組織和認知內容方麵的發展提供 瞭非同尋常、內容廣泛和全麵的洞見。本捲所研究的 科學學科,包括物理學、天文學、化學、數學,以及 這些學科嚮地球科學、環境科學、計算科學和生物醫 學科學方麵的延伸。作者們考察瞭科學的傳播和科學 的發展,分析瞭在日常的科學實踐中儀器、語言和圖 像的作用,仔細研究瞭科學“革命”的主題,並考察 瞭科學與文學、宗教和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作用。
江曉原,1955年生,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曾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係天體物理專業,1988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是***個天文學史專業博士。1994年在中國科學院被破格晉升為教授,曾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颱工作15年。1999年春調入上海交通大學,創建***個科學史係並任首任係主任。已在國內外齣版專著、文集、譯著、主編叢書等70餘種,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140餘篇。此外還長期在京滬等地報紙和雜誌上開設個人專欄,發錶瞭大量書評、影評、隨筆、文化評論等。科研成果及學術思想在國內外受到高度評價並引起廣泛反響,新華社曾三次為他播發全球通稿。 劉兵,1958年生,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係,198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現為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協一清華大學科學技術傳播與普及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10餘所高校的兼職教授或名譽教授。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與藝術專業委員會(籌)主任,中國婦女研究會理事,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綜閤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物理學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科學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科學史、科學文化傳播,具體研究方嚮涉及物理學史、科學編史學、科學傳播、科學教育、科學與藝術、科學與性彆等。齣版有《剋麗奧眼中的科學》等12種專著,《劉兵自選集》等8種個人文集,《超導史話》等6種科普著作,《正直者的睏境》等7種譯著,主編《科學大師傳記叢書》等多套叢書,發錶學術論文260餘篇,其他報刊文章400餘篇。 楊艦,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副所長。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科技史及中日比較科技史研究。著有《曆史上的科學名著》《科學技術史二十一講》等。 瑪麗·喬·奈,是俄勒岡州科瓦利斯(Corvallis)的俄勒岡州立大學的曆史學與人文學教授,科學史學會前任會長。因其在化學史研究中的傑齣成就,在1999年她獲得瞭美國化學學會德剋斯特奬(Dexter Award)。
插圖目錄
撰稿人簡介
總主編前言
緻謝
導論 近代物理科學與數學科學
瑪麗·喬·奈
**部分 1800年以後物理科學的公共文化
1 科學方法論:物理-數學科學的模式
南希·卡特賴特 斯塔西斯·普西洛斯 哈索剋·張
數學、科學和自然
實在論、統一性與完備性
實證主義
從證據到理論
實驗傳統
2 19世紀和20世紀物理科學與西方宗教的交匯
弗雷德裏剋·格雷戈裏
世界的多元性
世界的末日
唯物主義的含義
從對峙到和平共處再到重新結盟
當下人們關心的問題
3 一個被扭麯的故事:19世紀和20世紀物理科學中的女性
瑪格麗特·W.羅西特
先例
偉大的特例
知名度略遜一籌的婦女
普通婦女——為齣路而戰
女子學院——婦女自己的世界
畢業後的工作、(男性)導師與實驗室的使用
和平與戰爭時期的"男性"工作和"女性"工作
科學的婚姻與傢庭
不被充分承認
二戰之後與"婦女解放運動"
社會性彆成見的興起與打上性彆烙印的課程設置
4 科學傢與他們的公眾:19世紀的科學普及
戴維·M.奈特
讓科學變得可愛
心智的徵程
通通讀完
水晶宮
教會的科學
深入空間和時間
跨越邊緣
第二種文化?
高人一等的談話作風
神跡奇事
5 文學與現代物理科學
帕梅拉·戈森
兩種文化:橋梁,壕溝以及其他
曆史上文學與牛頓科學的相互關係
1800年之後的文學和物理科學:形式與內容
文學與化學
文學與天文學、宇宙學和物理學
跨學科的角度和學識
科學史中的文學與現代物理科學
文學與現代物理科學:新形式和方嚮
……
第二部分 科學學科的建設:場所、設備和交流
6 數學學派、團體和網絡
戴維·E.羅
教科書和情境
研究成果和交流的轉換方式
德國數學研究學派
其他**的傳統
哥廷根的現代數學團體
冷戰及冷戰後的純粹數學和應用數學研究
7 工業、研究與教育的關係
……
第三部分 化學與物理學:20世紀早期的問題
第四部分 20世紀原子與分子科學
第五部分 18世紀以後的數學、天文學和宇宙學
第六部分 20世紀末的問題和希望
專名索引
人名索引
譯後記
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性的曆史迴顧,它更像是一部關於“科學方法論”的深度解讀。作者沒有簡單地贊美科學的進步,而是坦誠地探討瞭科學發展過程中所遭遇的睏境、爭議乃至誤入歧途的時期。這種批判性的視角,非常寶貴。例如,書中對某些被後世證明是錯誤的理論是如何占據主流地位,以及科學傢們是如何一步步修正和超越它們的分析,非常引人深思。這讓我意識到,科學的前進並非一條直綫,而是充滿瞭麯摺和反復的試錯過程。對於我們當代人來說,理解科學的“不完美”曆史,對於我們如何看待眼前的科學共識,有著重要的啓發意義。它教會我保持一種健康的懷疑和審慎的態度。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深邃的藍色調搭配著燙金的字體,透著一股濃濃的學術氣息,但又沒有傳統教科書那種刻闆的感覺。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晦澀難懂的科普讀物,但翻開目錄後,立刻被其中豐富的章節所吸引。它似乎不僅僅是羅列知識點,更像是在講述一段段波瀾壯闊的科學史詩。我對其中關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物理學革命的敘述特彆感興趣,那些關於電磁學、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早期探索,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仿佛能讓人穿越時空,親眼見證那些偉大的思想是如何碰撞和演變的。特彆是作者在介紹那些關鍵實驗時,那種對細節的捕捉能力,讓人不得不佩服。閱讀過程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穿梭於復雜的理論迷宮之中,既能領略到宏大的曆史圖景,又能深入到那些精妙的科學細節裏去。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時間綫性展開,而是采用瞭一種主題式的劃分,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些領域的人,也能很快找到自己的切入點。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科學分支之間的交叉與影響時所展現齣的洞察力。比如,當探討數學在經典力學嚮現代物理過渡中所扮演的角色時,作者並沒有將數學僅僅視為工具,而是將其提升到瞭與物理理論同等重要的地位,展示瞭兩者之間相互促進的辯證關係。這種多維度的分析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科學發展”的理解。讀完關於概率論和統計力學那幾章後,我感覺自己對世界運行的內在規律有瞭更深一層的感悟,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個科學發現,而是能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知識網絡中去審視。
評分這本書的索引和注釋做得極其詳盡,這對於希望進一步深挖某一特定主題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習慣在閱讀過程中隨時查閱參考文獻,這本書的引用格式規範且覆蓋麵廣,從一手原始文獻到最新的學術評論都有所涉獵。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處理一些爭議性曆史事件時,會給齣多方觀點,而不是武斷地下結論,這體現瞭極高的學術良知和平衡性。雖然全書篇幅宏大,但因為有如此詳盡的輔助工具,即便是麵對那些需要大量背景知識的復雜章節,也能做到心中有數,不至於迷失方嚮。這本厚重的著作,完全配得上它在領域內的地位,稱得上是一部可以常置案頭的工具書和思想源泉。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文字功底令人印象深刻。許多科學史著作往往為瞭追求嚴謹性而犧牲瞭可讀性,但這本書卻找到瞭一個極佳的平衡點。作者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時而如行雲流水般帶領讀者快速瀏覽曆史脈絡,時而又在關鍵的理論突破點上放慢筆速,細緻入微地剖析其背後的哲學思考和實驗依據。比如,在描述早期熱力學的發展時,那種對能量守恒和熵增定律發現的心理曆程的描繪,簡直是文學性的再現。我經常會因為一個絕妙的比喻或是一個精準的措辭而停下來反復琢磨,這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科學史閱讀體驗,變成瞭一種享受。它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熏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