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乔·奈主编的《剑桥科学史》第五卷《剑桥科学史(第5卷近代物理科学与数学科学)(精)》是关于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结束这段时间的物理科学与数学科学的叙述性和阐释性的历史。本卷所研究的科学学科,包括物理学、天文学、化学、数学,以及这些学科向地球科学、环境科学、计算科学和生物医学科学方面的延伸。作者们考察了科学的传播和科学的发展,分析了在日常的科学实践中仪器、语言和图像的作用,仔细研究了科学“革命”的主题,并考察了科学与文学、宗教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
玛丽·乔·奈主编的《剑桥科学史》第五卷《剑 桥科学史(第5卷近代物理科学与数学科学)(精)》, 是关于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结束这段时间的物理科学 与数学科学的叙述性和阐释性的历史。撰稿者们在其 各自的专业领域中均为***的带头学者。通过利用 科学史研究中*新的方法和成果,他们采用思想史、 社会史和文化研究的研究方式,为物理科学和数学科 学在公众文化、学科组织和认知内容方面的发展提供 了非同寻常、内容广泛和全面的洞见。本卷所研究的 科学学科,包括物理学、天文学、化学、数学,以及 这些学科向地球科学、环境科学、计算科学和生物医 学科学方面的延伸。作者们考察了科学的传播和科学 的发展,分析了在日常的科学实践中仪器、语言和图 像的作用,仔细研究了科学“革命”的主题,并考察 了科学与文学、宗教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
江晓原,1955年生,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是***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15年。1999年春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个科学史系并任首任系主任。已在国内外出版专著、文集、译著、主编丛书等70余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此外还长期在京沪等地报纸和杂志上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大量书评、影评、随笔、文化评论等。科研成果及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刘兵,1958年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一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10余所高校的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与艺术专业委员会(筹)主任,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综合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史、科学文化传播,具体研究方向涉及物理学史、科学编史学、科学传播、科学教育、科学与艺术、科学与性别等。出版有《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等12种专著,《刘兵自选集》等8种个人文集,《超导史话》等6种科普著作,《正直者的困境》等7种译著,主编《科学大师传记丛书》等多套丛书,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他报刊文章400余篇。 杨舰,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副所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及中日比较科技史研究。著有《历史上的科学名著》《科学技术史二十一讲》等。 玛丽·乔·奈,是俄勒冈州科瓦利斯(Corvallis)的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历史学与人文学教授,科学史学会前任会长。因其在化学史研究中的杰出成就,在1999年她获得了美国化学学会德克斯特奖(Dexter Award)。
插图目录
撰稿人简介
总主编前言
致谢
导论 近代物理科学与数学科学
玛丽·乔·奈
**部分 1800年以后物理科学的公共文化
1 科学方法论:物理-数学科学的模式
南希·卡特赖特 斯塔西斯·普西洛斯 哈索克·张
数学、科学和自然
实在论、统一性与完备性
实证主义
从证据到理论
实验传统
2 19世纪和20世纪物理科学与西方宗教的交汇
弗雷德里克·格雷戈里
世界的多元性
世界的末日
唯物主义的含义
从对峙到和平共处再到重新结盟
当下人们关心的问题
3 一个被扭曲的故事:19世纪和20世纪物理科学中的女性
玛格丽特·W.罗西特
先例
伟大的特例
知名度略逊一筹的妇女
普通妇女——为出路而战
女子学院——妇女自己的世界
毕业后的工作、(男性)导师与实验室的使用
和平与战争时期的"男性"工作和"女性"工作
科学的婚姻与家庭
不被充分承认
二战之后与"妇女解放运动"
社会性别成见的兴起与打上性别烙印的课程设置
4 科学家与他们的公众:19世纪的科学普及
戴维·M.奈特
让科学变得可爱
心智的征程
通通读完
水晶宫
教会的科学
深入空间和时间
跨越边缘
第二种文化?
高人一等的谈话作风
神迹奇事
5 文学与现代物理科学
帕梅拉·戈森
两种文化:桥梁,壕沟以及其他
历史上文学与牛顿科学的相互关系
1800年之后的文学和物理科学:形式与内容
文学与化学
文学与天文学、宇宙学和物理学
跨学科的角度和学识
科学史中的文学与现代物理科学
文学与现代物理科学:新形式和方向
……
第二部分 科学学科的建设:场所、设备和交流
6 数学学派、团体和网络
戴维·E.罗
教科书和情境
研究成果和交流的转换方式
德国数学研究学派
其他**的传统
哥廷根的现代数学团体
冷战及冷战后的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研究
7 工业、研究与教育的关系
……
第三部分 化学与物理学:20世纪早期的问题
第四部分 20世纪原子与分子科学
第五部分 18世纪以后的数学、天文学和宇宙学
第六部分 20世纪末的问题和希望
专名索引
人名索引
译后记
我得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令人印象深刻。许多科学史著作往往为了追求严谨性而牺牲了可读性,但这本书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作者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行云流水般带领读者快速浏览历史脉络,时而又在关键的理论突破点上放慢笔速,细致入微地剖析其背后的哲学思考和实验依据。比如,在描述早期热力学的发展时,那种对能量守恒和熵增定律发现的心理历程的描绘,简直是文学性的再现。我经常会因为一个绝妙的比喻或是一个精准的措辞而停下来反复琢磨,这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科学史阅读体验,变成了一种享受。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熏陶。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浓浓的学术气息,但又没有传统教科书那种刻板的感觉。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科普读物,但翻开目录后,立刻被其中丰富的章节所吸引。它似乎不仅仅是罗列知识点,更像是在讲述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科学史诗。我对其中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的叙述特别感兴趣,那些关于电磁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早期探索,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亲眼见证那些伟大的思想是如何碰撞和演变的。特别是作者在介绍那些关键实验时,那种对细节的捕捉能力,让人不得不佩服。阅读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于复杂的理论迷宫之中,既能领略到宏大的历史图景,又能深入到那些精妙的科学细节里去。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时间线性展开,而是采用了一种主题式的划分,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领域的人,也能很快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科学分支之间的交叉与影响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比如,当探讨数学在经典力学向现代物理过渡中所扮演的角色时,作者并没有将数学仅仅视为工具,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与物理理论同等重要的地位,展示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科学发展”的理解。读完关于概率论和统计力学那几章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运行的内在规律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个科学发现,而是能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知识网络中去审视。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性的历史回顾,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科学方法论”的深度解读。作者没有简单地赞美科学的进步,而是坦诚地探讨了科学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争议乃至误入歧途的时期。这种批判性的视角,非常宝贵。例如,书中对某些被后世证明是错误的理论是如何占据主流地位,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修正和超越它们的分析,非常引人深思。这让我意识到,科学的前进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的试错过程。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理解科学的“不完美”历史,对于我们如何看待眼前的科学共识,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它教会我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和审慎的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索引和注释做得极其详尽,这对于希望进一步深挖某一特定主题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习惯在阅读过程中随时查阅参考文献,这本书的引用格式规范且覆盖面广,从一手原始文献到最新的学术评论都有所涉猎。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历史事件时,会给出多方观点,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良知和平衡性。虽然全书篇幅宏大,但因为有如此详尽的辅助工具,即便是面对那些需要大量背景知识的复杂章节,也能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迷失方向。这本厚重的著作,完全配得上它在领域内的地位,称得上是一部可以常置案头的工具书和思想源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