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istory of Cookbooks: From Kitchen to Page Over Seven Centuries
作者: Henry Notaker;
ISBN13: 9780520294004
类型: 精装(精装书)
语种: 英语(English)
出版日期: 2017-09-15
出版社: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页数: 400
重量(克): 657
尺寸: 23.114 x 16.002 x 3.302 cm
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慢书”。它的叙事节奏并不快,作者喜欢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停下来,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对比不同版本食谱的措辞差异。对于我这种喜欢钻研细节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福音。比如,书中对比了两个世纪以来“如何打发奶油”这一步骤描述的变化,从最初的体力劳动描述,到后来加入大量关于温度和工具的科学术语,这种微小的变化折射出的技术进步和社会知识的普及程度,被作者捕捉得极为精准。我发现,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去思考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烹饪常识,究竟是从何时、以何种方式被固定下来的。它提供了一种深度理解我们日常生活的全新视角,让我对“传统”有了更复杂的感情。
评分这本关于烹饪历史的书简直是美食爱好者的宝库!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没想到作者竟然能把厨房里的那些油盐酱醋讲述得如此引人入胜。从最早的泥板记录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华丽食谱集,再到工业革命后大众化烹饪的兴起,作者的叙事像是一条缓缓流淌的长河,将我们带入一个又一个时代的美食图景之中。尤其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罗列食谱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烹饪书籍是如何反映当时社会结构、性别角色乃至贸易路线的变迁的。比如,早期食谱中对稀有香料的推崇,清晰地勾勒出了早期全球贸易的复杂网络;而维多利亚时代家庭食谱的普及,则与中产阶级的崛起和家庭主妇角色的固化紧密相关。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古老的厨房,感受着不同时代人们对“美味”的定义和追求。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是烹饪史,更是一部生动的社会文化史。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专业性非常强,对于那些只是想找点轻松的烘焙技巧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略显晦涩和信息量过大。但对于我这种对知识的源头充满好奇的“书虫”来说,这简直是如获至宝。作者在处理早期印刷品的技术限制和内容失真方面展现出的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他如何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食谱手稿和早期印刷本的差异,来推断知识传播的路径和障碍,这部分内容读起来如同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全书的论证体系非常扎实,逻辑链条清晰到让人信服。它没有过度美化历史,而是以一种客观而略带敬畏的态度,记录了烹饪知识从口头传承到印刷固化,再到现代数字传播的漫长历程。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资料的汇编,更是一部关于“知识载体如何塑造内容”的精彩论述。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食谱历史”这个主题持保留态度,总觉得题材太小众,很难写出什么波澜。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行文风格极其考究,带着一种老派学者的严谨,但又处处流露出对食物本身的热情。作者对于文献的挖掘和考证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引用的原始资料之丰富,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学术功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家政手册”如何从纯粹的指导手册演变为一种道德规范载体的论述。书中详细分析了特定时期食谱中对“节俭”、“得体”等价值观的强调,揭示了食谱背后的意识形态工具属性。这种批判性的视角,使得这本书远远超越了一般的美食怀旧读物,上升到了文化批判的层面。读完后,我对那些看似简单的“如何制作派”的文字背后隐藏的社会权力结构有了全新的认识,读起来酣畅淋漓,引人深思。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十分精美,看得出出版方在设计上下了大力气。每一章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仿佛作者故意将一些看似不相干的烹饪发展线索巧妙地编织在了一起。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国际化”的章节,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地域划分,而是探讨了移民群体如何带着自己的烹饪知识和食材,在新的土地上“重塑”当地的饮食文化,以及这种重塑又是如何反哺回“母国”的食谱传统的。那种跨越国界的知识流动,通过食物这一载体被清晰地描绘出来,读来让人心驰神往。它不仅仅是关于书本本身,更是关于那些持有书本的人——那些被时代浪潮推向厨房的普通人。我甚至想,下次在尝试一道新的菜肴时,不妨先去查阅一下它的“族谱”,这会给烹饪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