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台版 名字的玫瑰 香港书展年度作家 董启章 联经 中短篇小说集

【中商原版】台版 名字的玫瑰 香港书展年度作家 董启章 联经 中短篇小说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商原版
  • 台版
  • 名字的玫瑰
  • 董启章
  • 联经
  • 中短篇小说集
  • 文学小说
  • 香港书展
  • 现当代文学
  • 小说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聯經
ISBN:9789570844177
商品编码:1648758599

具体描述

《名字的玫瑰》


作者: 董啟章 

出版社: 聯經

副标题: 董啟章中短篇小說集. I

出版年: 2014-6

页数: 288

装帧: 平装

ISBN: 9789570844177


内容简介 

他以文字寫下香港故事新歷史

他以小說創造眾人矚目的奇蹟

他以語言探索和回應現實世界

董啟章:「有咁真時寫咁真,有咁深時寫咁深」

狂賀!香港知名作家董啟章

──自然史三部曲、V城四部曲、各大文學獎、好書獎得主

獲選「2014年香港書展年度作家」

創造與虛擬,現實與欲望,表演與性別,人的身體在文明與自然之間輾轉輪迴。

進化或退化,存在或缺席,真實或虛構,董啟章的小說創作呼應了「香港」感覺結構。

因爲有了董啓章,香港有了另類奇觀,一切事物平添象徵意義,變得不可思議起來。

這是文學的力量。天工開物,從沒有到有,從彈丸之地輻射大千世界

──香港的存在印證了虛構之必要,「董啓章」們之必要。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名字的玫瑰:董啟章中短篇小說集Ⅰ》精選董啟章中短篇小說12篇,時間跨度從1992至1996年,早的是1992年發表於《素葉文學》的〈西西 利亞〉,是董啟章di一篇發表的小說。1992至1993年間發表於《星島日報》副刊「文藝氣象」的從〈名字的玫瑰〉到〈哭泣的摺紙〉,遲的是〈天宮 圖〉,寫於1995至1996年。本書也重新收入港版的〈物語〉和〈阿廣〉(又名〈愛情淪陷記事〉)。〈永盛街興衰史〉原屬舊版《衣魚簡史》(聯合文 學),因寫於1995年,所以收入此集中。


作者简介 

董啟章

1967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現專事寫作及兼職教學。1994年以〈安卓珍尼〉獲第八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同時以〈少年神農〉獲第八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推薦獎,1995年以《雙身》獲聯合報文學獎長篇小說特別獎,1997年獲di一屆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獎新秀獎。2005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出版後,榮獲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誠品好讀雜誌年度之/zui佳封面設計、聯合報讀書人zui佳書獎文學類。2006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榮獲di一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決審團獎。2008年再以《時間繁史.啞瓷之光》獲第二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2009年獲頒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獎2007/2008年度zui佳藝術家獎(文學藝術)。2010年《學習年代》榮獲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2011年《學習年代》榮獲「第四屆香港書獎」。2011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簡體版)榮獲di一屆惠生.施耐庵文學獎。2014年獲選為香港書展「年度作家」。

著有《紀念冊》、《小冬校園》、《安卓珍尼:一個不存在的物種的進化史》、《家課冊》、《說書人:閱讀與評論合集》、《講話文章:訪問、閱讀十位香港作家》、《雙身》、《名字的玫瑰》、《講話文章Ⅱ:香港青年作家訪談與評介》、《V城繁勝錄》、《同代人》、《The Catalog》、《貝貝的文字冒險:植物咒語的奧祕》、《衣魚簡史》、《練習簿》、《體育時期》(香港︰蟻窩)、《di一千零二夜》、《東京.豐饒之海.奧多摩》、《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對角藝術》、《時間繁史.啞瓷之光》、《致同代人》、《學習年代》(《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上篇)、《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博物誌》、《體育時期(劇場版)【上、下學期】》、《美德》、《名字的玫瑰:董啟章中短篇小說集Ⅰ》、《衣魚簡史:董啟章中短篇小說集Ⅱ》。


目录 

序 巴門尼德與打字機

西西利亞

名字的玫瑰

快餐店拼湊詩詩思思CC與維真尼亞的故事

關於兩個長頭髮的女孩子的故事

皮箱女孩

看(不)見的城市

哭泣的摺紙

在碑石和名字之間

物語

天宮圖

愛情淪陷記事/阿廣

永盛街興衰史

附錄 董啟章創作年表(1992-)


【中商原版】台版 名字的玫瑰 香港书展年度作家 董启章 联经 中短篇小说集 这是一本关于时间、记忆与人性深处的细腻捕捉。 董启章,这位被誉为香港文学的“异数”与“鬼才”,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对城市脉络的深刻洞察,构建了一个个既魔幻又极其真实的文学世界。这本中短篇小说集,是他继《毋忘我》、《少年赏金猎人》等代表作之后,又一次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精准描摹。 本书收录的作品,如同散落在城市角落里的碎片,被作者用冷静而富有诗意的笔触重新拼接,展现出时间的流逝如何雕刻我们的灵魂。董启章的作品,常常游走于现实与虚构的边界,他擅长在日常生活中植入异样的因子,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对“真实”产生疑问。 时间与记忆的迷宫 小说集中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便是“时间”的不可逆性与主观性。在董启章的笔下,时间并非匀速流动的刻度,而是充满褶皱和断裂的迷宫。 例如,在某篇故事中,主人公发现自己被困于一个不断重复的瞬间,每一次的“重演”都带来新的细微变化,这种循环既是对命运的嘲讽,也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他笔下的角色常常沉湎于过去的某个决定性时刻,试图通过在脑海中反复重构场景,来寻找某种缺失的慰藉或解答。这种对“时间停滞”的描绘,深刻反映了现代人面对快速变化世界时的无力感。 记忆是时间的伴生品,也是董启章叙事的重要支点。他描写的记忆并非清晰的图像,而是带着温度、气味甚至错觉的混合体。记忆在小说中具有强大的塑造力,有时它会成为逃避现实的避难所,有时则演变成一种无法摆脱的负担。当回忆的碎片被拼凑起来,往往揭示出一个比现实更残酷或更美丽的真相。 都市的疏离与人性的微光 董启章的写作背景——香港这座高度密集的都市,为他的作品提供了独特的肌理。他擅长捕捉都市化进程中个体与环境的疏离感。在拥挤的街道、狭小的空间中,人物之间的联系反而变得脆弱和单薄。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是边缘人物:失意的职员、沉默的观察者、游荡在城市边缘的“局外人”。他们看似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实则敏感地捕捉着城市呼吸中的不和谐音。 然而,即便在最冷峻的描摹中,董启章也总能透出人性的微光。这种光芒或许微弱,但具有穿透力。它可能体现在一个不经意的善举、一句未曾说出口的告白,或是在极端压力下依然坚守的某种原则。他让我们看到,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人与人之间最深层次的连接,往往发生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 叙事技巧的实验性 作为一位广受赞誉的当代作家,董启章在叙事结构上的探索是其作品引人入胜的关键。他熟练运用多重叙事线索、非线性时间结构,甚至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打破传统小说的因果逻辑。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主动参与到意义的建构中。作者不提供明确的结论,而是呈现一系列充满暗示的场景和对话。这种开放性的叙事,邀请读者进入文本的深层结构,去解读那些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和隐喻。 他对于语言的驾驭也极为精妙。文字既有日常口语的鲜活,又不乏高度提炼的哲学思辨。他能够用最精准的词汇,描绘出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使得情节推进的同时,文学的张力也持续高涨。 情感的复杂层次 这本小说集同样深入挖掘了现代人复杂的情感世界:爱与失落、欲望与禁忌、责任与自由。董启章笔下的情感关系,往往充满了张力与悖论。 爱不再是简单的浪漫,而是与占有欲、自毁倾向交织在一起的复杂体。失落感则贯穿始终,它不是突发性的打击,而是如同慢性病一样,潜移默化地侵蚀着角色的精神世界。通过对这些情感层次的细致解剖,作家成功地捕捉到了当代社会中,人们在追求亲密关系时所遭遇的普遍困境。 总结: 《名字的玫瑰》中短篇小说集,是董启章文学版图中的又一重要坐标。它不仅是一次对都市生存状态的记录,更是一场关于时间、记忆与存在本质的深刻对话。阅读它,如同走入一处精心布置的迷宫,每一次转折都可能导向一个更深邃的自我反思。对于喜爱文学思辨和精妙叙事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不容错过的精神体验。这部作品,再次证明了董启章作为香港书展年度作家所应有的文学厚度和广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场文字的盛宴,充满了实验性和创造力。他似乎毫不吝啬地将各种文学技巧熔于一炉,时而精准如手术刀般剖析人性,时而又像印象派画家那样,用大片的意象和色彩来渲染氛围。我尤其喜欢他那种看似平淡叙述中突然爆发出的诗意瞬间,那种张力拿捏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觉得矫揉造作,反而更添几分宿命感。这绝对不是那种能让你在通勤路上轻松消磨时间的读物,它需要你沉下心来,像对待一件精密的艺术品那样去品味。有些句子,我需要反复阅读好几遍,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蕴含的多重含义,这对于长期被快餐文化喂养的我们来说,是一种难得的“精神按摩”,它要求你慢下来,重新学习如何去“看”文字。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集子的整体感觉,那大概是“疏离的温暖”。你会发现,董启章笔下的人物,大多活在自己构建的小小世界里,他们或许孤独,或许与外界格格不入,但他们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对自我存在的执着和微弱的希望,却能穿透字里行间,触动最柔软的心弦。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城市景象的描绘,那不是旅游指南上的光鲜亮丽,而是隐藏在高楼大厦阴影下的,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这些细节,像是精准的快照,一下子就把你拉进了那个特定的时空。每一次读完一个故事,我都会花很长时间来整理思绪,因为那些人物的某种行为逻辑,那种看似荒谬却又合理至极的生存状态,总会在我脑海中久久回荡,促使我去反思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惯性思维。

评分

坦白说,初次接触这个作者的作品时,我有些不适应他那种游走在现实与非现实边缘的叙事方式。他的故事线索常常是碎片化的,没有那种传统小说里清晰的“起承转合”,更像是生活本身——充满了跳跃、断裂和未完成感。但正是这种“不完整”,反而让我感到格外亲近。他没有急着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或道德评判,而是将人物的困境和挣扎赤裸裸地呈现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填补那些空白。这种留白的处理,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参与感,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对着书页发呆,细细揣摩字里行间那些未说出口的叹息。尤其是一些篇目中,那种对时间流逝的细腻捕捉,那种对记忆模糊性的描摹,实在让人拍案叫绝,仿佛他本人就是时间哲学的忠实信徒。

评分

这本小说集,光是书名就带着一股子浓厚的文化气息,仿佛能闻到纸张泛黄的墨香。每次翻开它,总会有一种被带入另一个世界的错觉。董启章的文字,在我看来,有一种奇特的魔力,他似乎总能用最不经意间的笔触,勾勒出那些复杂的人心和微妙的情感纠葛。他描绘的场景,无论是香港街头的烟火气,还是那些看似日常却暗藏玄机的对话,都显得那样真实又疏离。读他的作品,就像是在迷宫里行走,你以为你抓住了故事的脉络,结果下一秒,他又将你引向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岔路口。这种阅读体验,对于我这种喜欢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仿佛那文字深处还藏着许多未被点明的隐喻,等待着我去发掘。

评分

这套书在装帧设计上,也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匠心,符合作者作品一贯的气质——内敛却有力量。每一次从书架上把它抽出来,那种纸张的质感和墨水的味道,都像是一种仪式感的开始。对于那些追求文学深度和创新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厚礼。它不是那种迎合市场、追求爆点的作品,它更像是一个思想者在安静的角落里,对着世界发出的一声声低沉的叩问。它不一定能让你感到愉悦,但它绝对能让你感到被触动,被挑战。读完之后,你会觉得自己的感知阈值似乎被拓宽了一些,对周遭的细微变化也变得更加敏感,这大概是优秀的中短篇小说集能给予读者的,最宝贵的馈赠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