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为初学入艺之门”,“武艺之源”(戚继光语)。 、
“戚家拳”由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将领、民族英雄戚继光综合各家拳法之长, “择其善者三十二势”创编而成。编入其撰写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卷十四“拳经捷要篇”,“绘之以势,注之以诀,以启后学”,后世称之为“戚家拳”。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年自号孟诸,山东登州(今蓬莱市)人。将门之后,自幼在登州随父习文练武,17岁袭武职,终身从戎,南平倭寇,北御鞑靼,所向无敌,为国为民立下卓著功勋。他结合练兵与平倭的实战经验,写成《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军事名著。根据实战需要,综合当时多家著名拳法中的踢、打、摔、拿等技法,精心创编了戚家拳,用以训练士卒,“活动手足,惯勤肢体”。
戚家拳古朴无华,实战性强。“势势相承,遏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自明朝流传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在浙江、福建沿海曾经抗倭作战地区以及山东蓬莱、河北通县等地,南方较少见。
本戚家拳套路由湖南省体育局武术总教练、武术七段汪国义先生与其弟子周旭教练共同挖掘整理。遵循师古不泥古的原则,对套路重新进行了编排,既保留了传统戚家拳套路精髓,又有创新发展。汪教练除亲自演练全套动作外,并指导弟子周旭、程一夫两人表演了戚家拳部分经典招式对练,余为其拍下全部动作图片,编著成书。旨在继承、弘扬与发展我中华武术文化,“以启后学”。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戚继光生平简介
第三章 戚家拳三十二势图谱
第四章 基本步型步法
第五章 戚家拳第一路(一至四段)动作图解
第六章 戚家拳第二路(五至八段)动作图解
第七章 戚家拳对练动作图解(精选)
第八章 功法特点及训练方法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感简直是太棒了,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我是一个对书籍的物理质感非常看重的人,这套丛书无论是纸张的触感、油墨的细腻程度,还是版面的留白处理,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翻阅起来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更不用说那些复刻的历史图片和手稿,清晰度和还原度都非常高,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流派关于“内功心法”的早期文献摹本,那种古朴的字体和排版,比起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印刷品,简直是天壤之别。对于那些喜欢收藏与武术相关的精美书籍的同好来说,光是冲着这份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就非常高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审美的体现。
评分我原以为这套丛书会是那种老生常谈、只会故纸堆里翻出陈词滥调的武术介绍,没想到读起来完全是另一种体验。它更像是一部武术史的侧写,带着一种深沉的历史厚重感。书中对各个流派兴衰的描述,不仅仅是时间线的梳理,而是深入到了社会背景、历史变迁对武术发展的影响。我尤其喜欢它对“武德”的探讨,那种从古代侠义精神到现代体育精神的过渡和融合,写得非常有洞察力。作者的文笔非常典雅,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感觉,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当年武林人士的风采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氛围。如果你只是想找一本快速入门的招式手册,可能这本书的节奏会让你觉得有些慢,但如果你想理解中国武术的“魂”和“根”,想了解支撑这些技艺背后的文化土壤,那么这套书绝对是上上之选,绝对值得收藏和细细品味。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武术爱好者的福音,尤其是对那些对手擒拿和关节技法情有独钟的朋友们。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啃完这几本,但每一页都充满了真材实料。作者在讲解套路时,不仅仅是简单的招式罗列,更深入地剖析了每个动作背后的原理和实战应用。比如,对于“缠丝劲”的理解,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口诀,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摸到门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回避传统武术中那些看似玄乎的理论,而是用非常现代和科学的语言去阐释,比如力量的传导、身体重心的控制等等,这些都与我过去学习的一些现代搏击理论不谋而合,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传统武术的信心。特别是关于“步法”的讲解,详细到每一步的脚尖角度、重心转移的时机,非常精细,真正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于想要深入钻研武术技术细节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练习散打的爱好者,我对这类传统武术书籍通常持保留态度,因为很多都显得脱离实战。然而,这套丛书在“劲力运用”上的讲解,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没有用花哨的辞藻,而是用近乎工程学的视角去解构了发力的机制。书中关于“整体性发力”的论述,强调了如何调动全身的协调性,而不是单纯依靠局部肌肉的力量。有一段讲到如何借力打力,通过对身体结构的精确把握,描述了如何用最小的力气卸掉对手最大的冲击,这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硬碰硬的习武者来说,是极具启发性的。它教会我的不是新的招式,而是升级了我的“内功心法”,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训练中的不足,并尝试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我的日常训练中去。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
评分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买了这套丛书的,说实话,刚开始我对“传统武术体系的现代化解读”这个方向是抱有一丝怀疑的。但我发现,作者非常高明的一点在于,他没有急于否定传统,也没有盲目崇拜古人,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客观的、类似“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态度。书中关于不同门派的起源和地域性差异的分析,非常到位,可以看到武术是如何适应当地的气候、文化和生活方式而演变的。例如,沿海地区的拳法如何注重防守和快速移动,而内陆地区的拳法则更强调稳固和爆发力。这种细致入微的比较分析,让我对中国武术的多元化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跨学科的视角,让读者能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个维度去理解“中国武术”这个庞大的概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招式层面,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对文化研究有兴趣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