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书名:藕益大师文集
原价:118.00元
作者:(明)蕅益大师 著,于德隆,徐尚定 点校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1
ISBN:9787510818608
字数:580000
页码:67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重量:
正文语种:
商品标识:23380462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益大师著作主要分释论与宗论两类。释论包括《阿弥陀经要解》、《金刚经破空论》、《般若心经略解》、《楞严经玄义、文句》、《楞伽经义疏》、《占察经义疏》、《法华经会义》、《佛遗教经解》、《佛说四十二章经解》、《八大人觉经略解》、《梵网经合注》、《菩萨戒本经笺要》、《起信论裂网疏》、《成唯识论观心法要》等经律论注疏。
益大师的著作主要收录在明《嘉兴藏》、《清藏》、日本《续藏》中。1989年,台湾佛教书局出版了《益大师全集》,共二十二册,分为法藏指要、经释、律释、论释、文集、忏仪、杂著七个单元,这是迄今为止益大师著作的完整的单独结集。福建莆田广化寺等单位曾过该书,内部发行。
《益大师文集》中,基本依据《益大师全集》的结构与编排,另外补充《全集》没有收录的《绝余编》,选编益大师重要、具代表性的著作,以《益大师全集》本为底本,以《嘉兴藏》、《清藏》、《续藏》本为校本,对原文采用现代标点、分段,希望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了解益大师思想并由此进入佛法殿堂的优良读本。
目录
经 释
一、《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重刻序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自 跋
原 跋
歙浦讲录跋
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
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
重刻《破空论》自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
原 跋
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观心释
五、《佛遗教经》解
跋 语
六、《佛说四十二章经》解
跋 语
七、《八大人觉经》略解
八、《大佛顶首楞严经》玄义、文句(选要)
重刻《大佛顶经玄文》序
原 序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文句
《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文句
《楞严经清净明诲章》文句
后 序
九、《妙法莲华经》纶贯
后 序
十、《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自序
十一、《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选要)
《楞伽经如来藏章》疏
《楞伽经自觉圣智章》疏
《楞伽经阴界入生灭章(佛性品、刹那品)》疏
后自序
十二、《占察善恶业报经》义疏(选要)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疏
自 跋
十三、《法华经玄义》节要自跋
律 释
十四、《梵网经》合注(选要)
缘 起
《梵网经十重戒章》注
自 跋
十五、《菩萨戒本经》笺要
跋 语
十六、《菩萨戒羯磨文》释
受戒羯磨一
忏罪羯磨第二
得舍差别第三
十七、《毗尼事义集要》缘起
论 释
十八、《大乘起信论》裂网疏(选要)
自 序
〈立义分〉释
〈修信分示胜异方便章〉释
自 跋
十九、《百法明门论》直解
二十、《唯识三十论》直解
二十一、《成唯识论》观心法要自跋
二十二、《大乘止观法门》释要自序
法藏指要
二十三、《阅藏知津》自序
二十四、法海观澜(节要)
自 序
法海观澜卷一
律宗要典 律学纲维
法海观澜卷第二
天台宗要典 贤首宗要典
慈恩宗要典 教观警策
法海观澜卷第三
禅观要典 禅宗要旨
法海观澜卷第四
密宗要典 密咒圆因
法海观澜卷第五
净土要典 净土玄门
文 集
二十五、绝余编(选要)
绝余编序
绝余编卷一愿文
九华地藏塔前香文
十周愿文 阅藏愿文
完《梵网》香文
绝余编卷二法语、传
示朗融 示三止 示文约
示慧幢上座 示未能
示慈昱 示迦提关主
示乳生 又示乳生
示悬镜 壁如、惺谷二友合传
绝余编卷三序、题跋、书柬、杂文、疏
安居止观山房序 刻《般若照真论》跋
血书《法华经》跋 复水部胡善住
复韩莲洲 复卓左车 复陈昭
寄徐雨海 再复陈昭
又寄陈昭 寄韩莲洲
寄灵隐兄兼讯影渠 复项居士
吊温陵开元寺肖满师伯文 吊知白文
万钵缘疏 蕴空精舍募建华严阁疏
绝余编卷四铭、诗偈
净信堂铭 梵网室铭 山居百八偈
有所慰 病余写怀四偈
重阅大藏偈 有感偶成 题五钗松
丁丑季冬礼千佛于九华藏楼偈赠诸友
赠顶瞿师掩关念佛
梦感正法衰替痛哭而醒述偈写怀二首
道过齐云问讯贞武 四十初度写怀
别玄览
二十六、《灵峰宗论》(选要)
灵峰益大师自传 ( 前后有门人私识三则 )
《灵峰益大师宗论》序
《灵峰宗论》卷一 愿文
四十八愿 受菩萨戒誓文
刺血书经愿文 礼大悲铜殿偈
为母四周愿文 结坛水斋持大悲咒愿文
结坛持大悲咒偈 结坛持往生咒偈
结坛念佛回向文 前安居日供阄文
大悲行法道场愿文 礼千佛告文
阅藏毕愿文 大病中启建净社愿文
《灵峰宗论》卷第二 法语
示法源 示陈受之 示沈惊百
示范明启 示王稚炎 示律堂大众
示王简在 示王心葵 示广戒
示彭双泉 示未一 示庸庵
示元印 示念日 示解天
示沐苑 示郭善友 示惺白
示陆喻莲 示可生 示素风
示方尔阶 示尔阶 示刘今度
示苍牧 示昙生方丈 示石友
示净乡 示刘诣昭 示莫允臣
示朝彻 示养德 示不岐
示石耕 示念佛社 示如母
《灵峰宗论》卷第三 答问
答黄稚谷三问 答陈弘衮二问
答邓靖起二问 坛中十问十答
答何二华问
《灵峰宗论》卷第四 说、文
歙浦天马院普说 答卓左车茶话
示念佛法门 为大冶 慈济说
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 戒淫文
惠应寺放生社普劝戒杀念佛文 梵室偶谈
阅《阳明全集》毕偶书二则
《灵峰宗论》卷第五 书、论
寄 母 上梨古德师
答博山无异师伯 寄了因 答曹源二书
寄归一兄 与韩莲洲 寄修雅法主
复圆闻 复灵隐兄 嘱彻因比丘
与永觉禅师 简韩茂贻 与王季延
与智龙 与了因及一切缁素
复松溪法主 参究念佛论
慈悲缘苦众生论 念佛即禅观论
《灵峰宗论》卷第六 缘起、序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缘起
灵峰寺净业缘起 八关戒斋胜会缘起
退戒缘起并嘱语 《 尚友录》序
广孝序 刻《净土忏》序
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印禅人阅台藏序 修净土忏并放生社序
劝持《梵网心地品》
警心居士持《地藏本愿经》兼劝人序
《莲漏清音》序 《 悲华经》序
《西方合论》序
刻较正《大阿弥陀经》后序
合刻《弥陀》、《金刚》二经序
《天乐鸣空集》序
《灵峰宗论》卷第七 题跋、疏
三学血书《华严经》跋 《 十大碍行》跋
《法华会义》自跋 《 金刚经》跋
较定《宗镜录》跋四则
刻《占察行法》助缘疏 净然沙弥化念佛疏
忍草沙弥化念佛疏 建盂兰盆会疏
结社修净业兼阅《华严大钞》助缘疏
《灵峰宗论》卷第八 传、塔志铭、祭文
诵帚师往生传 吴兴智福优婆夷往生传
妙圆尊者往生传 莲居庵新法师往生传
紫竹林颛愚大师爪发衣钵塔志铭
然香供无尽师伯文 祭了因贤弟文
《灵峰宗论》卷第九 颂、赞
白牛十颂 颂仰答高峰大师六问六首
梵网室铭 净社铭
四无量心铭四首 释迦牟尼佛像赞二首
阿弥陀佛像赞九首 一佛二菩萨像赞
地藏慈尊像赞 普贤愿王像赞
布袋和尚像赞 寒山、拾得子像赞
达磨大师像赞 紫柏尊者达大师像赞二首
憨山师翁清大师像赞三首
云栖和尚莲大师像赞三首 宣圣像赞
沈母金太孺人往生赞
《佛说阿弥陀经》塔赞
血书《华严经》赞二首
恒生法主血书《法华经》赞
《西斋净土诗》赞 自像赞三十三首
《灵峰宗论》卷第十 诗偈
将出家与叔氏言别 一笔勾
乙丑翻一笔勾 净土偈十四首
过李东塔见人上堂有感三首
割股救惺谷兄 挽惺谷寿兄
示持经沙弥 赠庄圣西
五戒歌示憨月 入山四首
病中有感 阅《大智度论》毕纪怀四首
丙戌中秋怀净土 挽旅泊大德
示豁一二首 利济寺禅堂放生念佛社偈
庚寅自恣二偈
五月二十七日大病初起偶述三偈
病起警策偈六章 阅藏毕偶成二偈
雨窗自喻四偈 独坐书怀二首
作者介绍
智旭(15991655),字益,晚明四大高僧之一,中国佛教晚期的集大成者。
《藕益大师文集》是一部让我从“懂”到“信”的桥梁。在阅读之前,我可能对净土法门有所耳闻,但对其精髓却知之甚少。大师以其如雪山融水般的清澈文字,让我逐渐领悟到净土法门的殊胜之处。他没有空谈高深的理论,而是从我们最根本的烦恼入手,层层剖析。大师对于“无常”和“苦”的阐释,让我对娑婆世界的真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指出,我们所执着的世间一切,皆是无常变幻,无一真实可得。而我们之所以痛苦,正是因为对这些无常之法的执着。在这种深刻的洞察之下,大师自然而然地引导我们走向对净土的向往。他强调,“纵使过去生中,未种善根,但能发心念佛,也能往生。”这句话,对于我这样的“末法众生”来说,简直是天籁之音。它消除了我对自身业障深重的恐惧,让我看到了往生的希望。大师在文中所描绘的“一念具足万德”的境界,更是让我惊叹于佛号的不可思议。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包含着阿弥陀佛无量的光明、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寿命,以及无量的功德。只要我们至心称念,就能与这些功德相契合。大师的文字,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也充满了慈悲的关怀,让我感受到,原来修行,并非是枯燥的求索,而是一场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旅程。
评分《藕益大师文集》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拨云见日”来形容。在接触此书之前,我对净土法门的一些理解,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甚至有些误解。大师的文集,如同春风拂面,一点点地吹散了我心中的迷雾。大师在文中所反复强调的“信”与“愿”,并非只是修行的入门,而是贯穿始终的核心。他将“信”分为“信自”和“信他”,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能够往生;信阿弥陀佛的本愿真实不虚,信阿弥陀佛的救度不虚。这种辩证的“信”,既肯定了自心的力量,又彰显了弥陀加被的功德,不落偏执。而“愿”,则是往生净土的强大动力。大师指出,若无往生的强烈愿望,即使念佛,也难免流于形式。他鼓励我们要将往生净土的愿望,融入到每一个念头之中,让它成为我们生命中最核心的目标。我尤其对大师关于“弥陀净土”的描述感到震撼。他并非仅仅描绘其庄严,更重要的是阐述了为何要往生净土,以及在净土中能够获得的究竟解脱。这种对净土的深刻理解,让我不再将净土视为一个遥远而缥缈的理想,而是实实在在的解脱之道。大师的文笔,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仿佛是一位智者,用最浅显的道理,揭示了最深刻的真理,让我不禁感叹其智慧的深邃。
评分《藕益大师文集》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从“迷惑”到“明了”的转变。在阅读此书之前,我对净土法门的一些疑惑,一直萦绕在心头,难以释怀。大师以其极其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一一解答了我心中的困惑。大师对“散乱心念佛”的剖析,让我明白了为何许多人虽然念佛,却始终不得力。他指出,散乱心念佛,犹如将水撒在热锅上,瞬间蒸发,难以汇聚成流。而真正有效的念佛,需要摄心,需要将我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佛号上。大师对“西方净土”的描绘,更是让我对往生之地充满了向往。他不仅仅描述了净土的庄严美景,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在净土中,我们能够获得怎样的解脱。永离轮回之苦,永脱生死之缚,乃至速证无上菩提。这些殊胜的利益,让我更加坚定了往生的决心。我尤其对大师对“信”的强调感到由衷的赞叹。他指出,“信”是往生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没有信,即使我们念佛念得再勤,也难以感应佛的慈光。这种对“信”的重视,让我看到了净土法门易行之处的根本。大师的文字,如同一面明镜,照出了我内心的不足,同时也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让我感受到了前进的动力和希望。
评分在我心中,《藕益大师文集》不仅仅是一部佛教著作,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一位慈悲无比的引路人。大师的文字,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却充满了直指人心的力量。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念佛”的真正含义,不是表面的口号,而是内心的契合。大师强调,“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虽喊破,一佛也不能度。”这句话,让我深刻反思自己过去的修行方式。原来,仅仅机械地重复佛号,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将我们的心,真正地安住在佛号上,与阿弥陀佛的慈光相感应。大师对“弥陀本愿”的阐释,更是让我心服口服。他详细地解读了阿弥陀佛为何要发四十八大愿,以及这些愿力如何圆满地包含了救度一切众生的智慧和能力。这种对佛陀本愿的深刻体悟,让我不再怀疑往生的可能性,而是充满了坚定的信心。我尤其欣赏大师在文中所提出的“带业往生”的道理。他并非鼓励我们放纵业障,而是指出,正因为我们业障深重,所以更需要依靠阿弥陀佛的宏大愿力。这种因势利导的智慧,让我看到了希望。大师的语言,既有佛法的深度,又有生活的智慧,让我觉得,他仿佛就站在我身边,对我娓娓道来,那种亲切感,是任何其他著作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阅读《藕益大师文集》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与一位旷世高僧进行心灵的深度交流。大师的文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无穷的能量。他以极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将最深奥的佛法道理,变得清晰易懂。我反复研读大师对“心净则国土净”的解释,从中领悟到,净土法门并非仅仅是向往一个外在的极乐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净化我们内在的心灵。我们的心,如同一个容器,若充满贪嗔痴慢疑,即使身处天堂,也难以感受到真正的安乐。唯有通过持名念佛,观想弥陀圣像,将自心与佛心相应,才能真正地让自己的心达到清净无染的境界,从而感应到弥陀的慈光,最终往生净土。大师在文集中对于“惑业苦”的层层剖析,让我对轮回的苦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宏大悲心产生了无比的敬意。他没有回避我们凡夫众生的种种缺点和过失,反而以此为例,说明了净土法门对于我们这些“劣慧凡夫”的特殊意义。他提出的“万修万人去”的保证,并非一句空话,而是建立在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坚实基础上。这种坚定和自信,让我对往生之事,从“可能”上升到了“必然”。大师的文字,就像一位慈爱的父亲,耐心地引导着迷失的孩子,他的每一个字,都带着无尽的期盼和鼓励,让我感到温暖而坚定。
评分初次翻阅《藕益大师文集》(净土大师文集118),便被其深邃的思想和严谨的论证所深深吸引。大师以其非凡的智慧和深厚的修为,为我们解读了净土法门的精髓。文集中的每一篇文字,都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修行道路上的迷茫。大师对“信愿行”的阐释,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深入浅出地引导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他强调的“持名念佛”并非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包含着对阿弥陀佛本愿的深切体悟,以及对自身往生净土的坚定信愿。我尤其欣赏大师对“疑”的辨析,他指出许多修行者之所以懈怠,并非缺乏善根,而是被“疑”所困。大师以其如刀锋般的洞察力,剖析了疑的根源,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破疑方法,如多闻熏习、亲近善知识、精进念佛等。这些方法并非空泛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实践的指导性。阅读此书,仿佛与大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的慈悲与智慧,犹如清泉一般,滋润着我疲惫的心灵。大师在文集中对“带业往生”的开示,更是令我深受鼓舞。他并没有回避众生带业的现实,而是巧妙地将此作为净土法门殊胜之处的例证。他指出,正因为我们业力深重,才更需要仰仗阿弥陀佛的宏大愿力,而非仅仅依靠自身微薄的修行。这种圆融无碍的论述,消除了我许多关于业障是否会阻碍往生的顾虑,使我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充满了信心。整部文集,行文流畅,字字珠玑,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修行者,都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法益。
评分《藕益大师文集》给我带来的冲击是颠覆性的,它彻底刷新了我对净土法门的认知。在阅读之前,我总觉得净土法门是一种相对“简易”的法门,似乎不需要太多的智慧和努力,只要一心念佛即可。然而,大师在文集中展现出的深邃的哲学思辨和精妙的教理辨析,让我认识到净土法门绝非如此简单。大师以无比的耐心和严谨,将佛陀的本意,通过因陀罗网般的论证,一一呈现。他对“念佛”的定义,绝非止于口头,而是深入到心念的统一、意念的专注,乃至于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与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本愿功德完全相应。他对于“真信”的阐释,更是让我醍醐灌顶。真信并非盲从,而是建立在对佛陀教诲的深刻理解和对自身境况的清晰认知之上。大师强调,要信“弥陀本愿”,信“业不能障”,信“佛不能欺”。这三信,如三座坚实的基石,支撑着我们在烦恼海中不至倾覆。我尤其对大师对“净土”的描写印象深刻,他将净土描绘成一个超越三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庄严国土,并详细阐述了往生净土的种种殊胜利益,如寿命无量、诸根具足、永离苦厄、速证菩提等。这些描绘,不仅激发了我对净土的向往,更坚定了我的往生决心。大师在文中的言辞,虽然古朴,却充满了力量,仿佛亲临其境,聆听一位智者对自己谆谆教诲,每一个字都直击人心,让我无法不认真对待。
评分《藕益大师文集》是一部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大师以其深厚的佛法功底和精妙的论证,将净土法门的核心要义,展露无遗。他并没有将佛法包装成玄奥难懂的理论,而是用最贴近我们凡夫众生的语言,进行阐释。大师对“心”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指出,我们之所以流转生死,都是因为心的妄动。而净土法门,正是通过念佛,来收摄妄心,回归自性。大师对“净土”的描绘,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祥和,而是强调了净土作为一种“解脱”的境界。在那里,一切烦恼都将不复存在,一切苦难都将消失。这种对解脱的深刻理解,让我看到了往生净土的真正意义。我尤其对大师关于“念佛”的层次区分感到受益。他从散乱心念佛,到一心不乱念佛,再到与阿弥陀佛本愿相应的念佛,一步步地引导我们深入。这种循序渐进的指导,让我看到了修行的可能性。大师的文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他不仅给予了我理论上的指导,更给予了我精神上的鼓舞,让我对往生净土,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评分翻阅《藕益大师文集》,如同进入了一座智慧的宝库。大师以其超凡的智慧和深厚的修行,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通往解脱的坦途。他并没有将净土法门描绘成高不可攀的境界,而是以极其平实和易懂的语言,将其展现在我们面前。大师对“持名念佛”的精辟阐述,让我明白了其中蕴含的无量功德。他指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仅仅是一个名号,更是阿弥陀佛无量劫以来修行所成就的果位,是阿弥陀佛本愿的集中体现。当我们至心称念佛号时,就是在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相契合。我尤其对大师对“业力”的看法深感赞同。他并没有回避我们众生业障深重的事实,反而以此作为净土法门殊胜的例证。他指出,阿弥陀佛的本愿,正是为了救度像我们这样带业的众生。这种“以劣机成佛”的方便,让我看到了希望。大师在文中所提出的“信愿行”三资粮,对我来说,如同一份详尽的行囊,为我踏上往生之路提供了充分的准备。信是导航,愿是动力,行是脚步。少了任何一样,都难以抵达目的地。大师的文字,充满了力量,又充满了慈悲,让我感到,原来修行,是可以如此自在和充满希望的。
评分当我翻开《藕益大师文集》的那一刻,我便知道,我将踏上一段不同寻常的智慧之旅。大师以其极其精妙的笔触,将净土法门的奥义,层层剥开,展现在我的面前。他并没有回避我们凡夫众生在修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反而以极其体贴和悲悯的心,一一指出。大师对“相”与“性”的辨析,让我对修行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指出,我们修行,并非要断绝一切“相”,而是要透过一切“相”,见到其背后的“性”。念佛,也是如此,并非仅仅执着于一句佛号的声音,而是要将一句佛号,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与我们清净的自性完全契合。大师在文中所提出的“观像念佛”和“观心念佛”的结合,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他教导我们要将阿弥陀佛的庄严圣像,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同时也要将我们的心,与佛的心相融合。这种内外兼修的方法,让我感受到了净土法门强大的摄受力。我特别欣赏大师对于“信愿行”的精炼概括,他将这三个要素,如同三位一体般呈现,缺一不可。信是基础,愿是动力,行是落实。没有信,愿和行就失去了方向;没有愿,行就缺乏动力;没有行,信和愿也难以实现。这种清晰的逻辑,让我对净土法门的修学有了更明确的指引。大师的语言,仿佛一股清流,洗涤着我浮躁的心灵,让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