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给孩子的古诗词
:38元
作者:叶嘉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08654768
字数:150000
页码:24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大家精选
《给孩子的古诗词》是中国诗词界大家叶嘉莹先生的**力作,叶先生以其七十载古典诗词教学经验与功力,为孩子精心遴选出177首中国古代经典诗作、41首经典词作,将诗词中蓄积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与襟抱,汇集成一部给孩子的好作品。封面、内文图选用艺术家徐冰作品《芥子园山水卷》局部,高雅脱俗。
★引领体悟
《给孩子的古诗词》回归“诗教”传统,用古典诗词千载之下生生不已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启悟孩子的感知力,引领孩子进入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美境界。
★韵律之美
《给孩子的古诗词》所选篇目注重韵律,尤其适于孩子记诵、阅读,让家长与孩子在诗词的韵律之美同亲近古典文学,获得生命的滋养。
★心灵成长
《给孩子的古诗词》凝聚叶嘉莹先生一生心力与热情,以“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作为编选**标准,所选诗词均为提升孩子心灵品质之作,培养他们成长为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
★经典流传
在中国及海外,叶嘉莹是当今传播中华古典诗词**影响力的人,凭借其古典文学的修养及在古典诗词界的公信力,《给孩子的古诗词》这部选本必将以其品质的和独到,在汉语世界产生持久而巨大的影响。
内容提要
《给孩子的古诗词》是当今中国古典诗词讲坛影响**、****的叶嘉莹先生的心血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之诗人和词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叶嘉莹先生亲自甄别、挑选,将自己心目中*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的中国古诗词结集成册。封面、内文图选用艺术家徐冰作品《芥子园山水卷》局部,高雅脱俗。
《给孩子的古诗词》共收录作品218首,不同风格的177首中国古代经典诗作、41首经典词作,以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带给孩子感动和召唤,提升孩子的心灵品质,培养他们成长为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给孩子一部好作品”,实现编者长久以来的夙愿。
《给孩子的古诗词》重绘中国古典诗词版图,确立经典标准。作家、篇目、版本的择选,都体现编者一以贯之、别具慧眼的文学理念与美学目光。以“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为**标准,严格精心编选。
《给孩子的古诗词》因编者叶嘉莹先生的眼光与公信力,这部选本以其品质的和独到,会给孩子留下一部传世经典。
目录
作者介绍
叶嘉莹,号迦陵。蒙古裔满族人,出身叶赫那拉氏。192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在淡江与辅仁两大学任教授。19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曾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鲁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讲学,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2008年,荣获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3年荣获由中央电视台、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叶嘉莹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七十余年来,她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她教的学生有幼儿园的小朋友,有大学博士,从青年到老年,有教无类。她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把当代西方文学概念融会、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她天资敏慧,才思出众,加上典雅细腻的文笔,以及浮世坎坷的忧患经历,使她在谈诗论词之际,以直悟配合精析,见解独到,卓然成家。
文摘
序言
序
我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从小就喜欢读诗、背诗,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工作也已经七十年了。这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蓄积了古代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
其实我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我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实在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词可以提升人之心灵品质的功能,这自然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如何将这遗憾的事加以弥补,这原是我多年来的一大愿望,也是我决意回国教书,而且在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这本《给孩子的古诗词》,共收录作品218首,其中包括177首诗和41首词,**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对于只以刻画工巧取胜者不予选录,超出孩子认知水平者亦不选录,所选诸诗对时代、作家、体裁等数量之比例也没有限制。我因为年老事忙往往精力不济,感谢张静,她为此书倾注了大量的心力。
曾有人问我: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验,融入自己的理想志意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所以说,中国古典诗词**不会灭亡。因为,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
迦陵
2015年8月31日凌晨于温哥华家中
说实话,初拿到手时,我差点被它略显朴素甚至有些陈旧的外观给“劝退”了。装帧设计无疑是上个时代的产物,没有时下流行的炫目光影效果或精美的插图,纸张的触感也偏向粗粝,带着一股淡淡的纸浆味,与我习惯的精装本大相径庭。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才明白这本书的价值完全不在于华丽的外表。它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外表不修边幅,内里却蕴含着取之不尽的智慧。那种老旧的质感,反而让人更专注于文字本身,少了许多视觉干扰。我尝试着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捧着它,感受着书本重量的实在感,体会着那些古人留下的哲思与情感的重量。书脊处的轻微松动,记录着它被认真阅读的次数,这种“磨损”是对内容生命力的最佳佐证。它成功地将古典文学的精髓,以一种近乎未经雕琢的原始形态呈现给了现代的我们,这份真诚,比任何精美的包装都更打动人。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对于不同体裁的诗歌,似乎都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引导过程。那些格律严谨的近体诗,比如律诗和绝句,在版面上显得格外工整,仿佛在视觉上就提醒读者注意其音韵之美和对仗之工。而那些词作,篇幅相对自由,在版面上也显得更为舒展,鼓励读者去体会其婉约或豪放的曲调。这种潜意识中的引导,体现了编者对诗词艺术的深刻理解,他们不仅仅是收集者,更是引路人。虽然书本因为年代久远,纸张边缘有些许翘曲,甚至在某些页码处能闻到一股久置于书柜中的干燥气味,但这些“瑕疵”反而成了一种仪式感。每次小心翼翼地抚平书页再开始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对古典文化的虔诚朝拜。它强迫你放慢速度,去感知每一个字背后的历史重量和情感张力,而不是囫囵吞枣地刷过信息。
评分这本诗词选本的编排逻辑,可以说是极其严谨而富有层次感。它并非简单地按照作者或朝代进行机械罗列,而是似乎遵循着一种更贴合学习者心境的路径。比如,开篇几部分的选篇,多是那些描绘自然景物的名篇,语言流畅,意象清新,非常适合初学者建立起对古诗词的亲近感。随着阅读深入,主题开始转向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那种深沉的韵味和复杂的意境,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咀嚼。即便是品相稍旧,也无法掩盖其内在的脉络清晰。更令人称道的是,注释部分的处理,它没有采用冗长晦涩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平易近纳的现代白话文进行解释,精准地抓住了核心意象,同时又巧妙地保留了古文的韵味,这一点对于像我这样并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可以说,这本书的“骨架”搭得极好,即使外皮有所磨损,其核心竞争力——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依然光芒四射。
评分这本诗集真是让我爱不释手,尽管它带着岁月的痕迹,书页边缘微微泛黄,装帧也显露出使用过的痕迹,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对它内容的热爱。我尤其欣赏编者在选篇上的独到眼光,那些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被巧妙地穿插在一些相对新颖但同样意境深远的篇章之中,构成了一幅流动的唐诗宋词画卷。装帧上的陈旧感反而增添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每一次翻阅,都能触摸到时光的纹理。那些被无数双手摩挲过的书页,散发着一种温暖的、属于知识传承的味道。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留白处理,既保证了文字的清晰可辨,又给予了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不像一些现代印刷品那样把页面塞得满满当当,让人喘不过气。即使封面油墨有些许脱落,内页偶尔可见铅笔勾画的痕迹——那或许是上一个读者与诗句进行深度对话的证明——也成为了这本书独特的魅力所在。整体来说,这本带着“旧伤”的书,在内容呈现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或许算不上博物馆级的珍品,但就其作为知识载体的实用价值而言,它无疑是超乎预期的。那些书脊上细微的裂痕,和封面角落被指甲刮出的痕迹,都在诉说着“被使用”的历史,这比那些被束之高阁的全新书籍更有生命力。我特别喜欢它在选材上的平衡感,它没有过度偏爱某一时期或某一风格的大师,而是努力构建了一个相对全面的古典诗词光谱。初读时,你可能会觉得某些篇章似乎过于平淡,但随着阅历的增加,你会惊奇地发现,那些曾经被忽略的“平淡”,恰恰是蕴含着最深层人生哲理的至高境界。这本书就像一个老朋友,虽然外表不再光鲜亮丽,但每次重逢,总能带来新的感悟和慰藉,它的价值,是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值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